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2016年业务科研汇报会纪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2016年业务科研汇报会纪要
发布人:  2017-01-20

2016年1月11日~12日,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2016年度业务科研成果汇报会在院学术报告厅召开,方刚副院长主持会议,并介绍了本年度学术成果的总体情况,16位年轻学者先后从考古发现、科技考古、古建筑研究和文物保护修复研究等方面汇报了本年度的个人研究成果。

方刚副院长主持会议

考古所的代玉彪首先汇报了《巫山大水田遗址2015年度考古发现及初步研究》的最新成果,重点介绍了该遗址2016年度的发掘收获,并从遗址功能变迁、墓葬分布范围的变化、玉溪上层文化因素的发现分析本次工作的主要收获,重点对H276出土人骨焚烧迹象、坑底红烧土面以及对葬式、人骨病理及体质人类学鉴定的分析,概括出其应为非正常死亡和火葬的特点,与大溪文化非正常死亡墓葬、祭祀坑及甘青地区史前火葬墓进行对比分析,结合相关民族学材料,推测其可能与原始祭祀相关。周勇报告了《巫山高唐观遗址发掘收获》,通过文献和历史材料,尝试寻找楚阳台遗址,并结合以往的发掘资料,重点分析了各时期墓葬的选址特点,为下一步开展保护规划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牛英彬做了题为《江津石佛寺遗址考古发现及收获》的汇报,从分布特点、功能分区、总体格局、建筑基址、石上建筑遗迹、摩崖造像、墓葬等方面重点介绍了该遗址调查、勘探和试掘成果,在技术手段上利用正射影像、三维建模等科技手段,最大程度的提取遗迹信息。

代玉彪汇报《巫山大水田遗址2015年度考古发现及初步研究》

周勇汇报《巫山高唐观遗址发掘收获》

牛英彬汇报《江津石佛寺遗址考古发现及收获》

考古所的范鹏报告了《汉代画像所反映的求仙之路——以川渝地区为中心》,他从川渝地区的汉代画像材料入手,分析了不死、求仙与升天的关系,通过文献材料和考古发掘资料的相互论证,解析了画像石的题材和布局特点,将各个孤立的材料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黄伟报告了《重庆地区汉晋墓葬出土宅房研究》,以类型学研究为基础,对其营造技术、建筑装饰、墓葬内摆放位置、象征意义等多方面进行延伸性分析研究。

范鹏汇报《汉代画像所反映的求仙之路——以川渝地区为中心》

黄伟汇报《重庆地区汉晋墓葬出土宅房研究》

近年来我院在考古数字化领域的认识在逐步增强,全站仪、RTK、无人机摄影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考古信息的全面提取,是未来考古工作的前景。2016年我院在数字考古应用方面进步突出。汪伟报告了《WEBGIS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分析与实践》,他通过实践应用,对现在应用广泛的天地图和Google earth进行分析,说明Webgis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可行性,并就其技术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提出相关建议与展望。张镇山报告了《摄影测量在考古中的应用》,从基础理论、实际应用等方面深入浅出的介绍了摄影测量在考古工作中的巨大潜能。徐进做了题为《空间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墓葬研究——以永川高洞子宋墓为例》的报告,主要介绍了文物信息中心利用3S技术对永川高洞子宋墓进行空间信息资料采集和分析,运用三维全息扫描技术对墓葬内部进行扫描,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墓葬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探索更深层次的社会人文因素。

汪伟汇报《WEBGIS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分析与实践》

张镇山汇报《摄影测量在考古中的应用》

徐进汇报《空间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墓葬研究——以永川高洞子宋墓为例》

李凤报告了《生物遗存采样规范——兼谈重庆地区生物遗存采样工作》,从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和碳十四样品采样等三个方面入手,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详细介绍了重庆地区生物遗存采样工作。

李凤汇报《生物遗存采样规范——兼谈重庆地区生物遗存采样工作》

建筑遗产研究所的肖冠兰和白莹分别就本部门2016年的两项重要工作进行汇报。肖冠兰报告了《江津会龙庄建筑特色分析——兼谈巴蜀士绅庄园建筑特色》,通过对会龙庄所处区域的自然环境、历史人文背景的调查研究,分析在清中晚期以来巴蜀南部山区的乡土社会环境下这类庄园产生的历史背景,通过对会龙庄建筑本体的建筑功能与平面布局、空间序列与艺术特点、建筑营造的技术特点,以及和周边区域其他同时期庄园建筑的对比分析“合院式”建筑在巴蜀地区的地域化特征。白莹报告了《武隆县羊角场镇避险搬迁项目文物资源调查收获》,通过全面调查、结合搜集整理大量文献资料,对羊角历史场镇整地域特征、历史变迁、文化发展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确认历史建筑、街巷等重要遗存40余处,并对羊角古镇整体价值进行了全面评估。

肖冠兰汇报《江津会龙庄建筑特色分析——兼谈巴蜀士绅庄园建筑特色》

白莹汇报《武隆县羊角场镇避险搬迁项目文物资源调查收获》

建筑遗产所的另外两位年轻人柴兆杰报告了《重庆民居屋脊类型与构造研究》,从屋脊的分类、屋脊的演变、屋脊的构造、屋脊的特征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孙慧报告了《重庆碉楼中的“奇葩”—涪陵地区客家土楼特色研究》,从平面布局、建筑细部逐一分析了客家土楼特点,选取了典型建筑,分别与客家民系原住地和迁居地现存土楼来比较分析,提出对环境的适应性改变即是建筑形式的本土化过程的观点。

柴兆杰汇报《重庆民居屋脊类型与构造研究》

孙慧汇报《重庆碉楼中的“奇葩”—涪陵地区客家土楼特色研究》

文物修复保护所2016年工作成绩斐然,在业务工作、科研成果两方面成绩突出。叶琳报告了《几件青铜器修补现象的初步研究》,通过应用X射线照相、X射线荧光分析等无损检测方式,对重庆地区出土的几件代表性补铸痕迹的青铜器的进行了考察和分析,不但明确了补铸工艺的基本概念,并结合补铸现象的相关研究,归纳出补铸工艺所具有的特点,为今后同类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黄悦报告了《生物检测技术在皮质文物鉴定中的应用》,通过两件皮影材质分析为例,介绍采用定量荧光PCR技术在皮影文物原料鉴别中的重要作用。龙杰报告了《管中窥豹-瓷器全色》,通过对年度工作过程的经验总结,提出在瓷器修复中如何根据其本身釉色浓淡、釉层厚薄以及纹饰彩绘与釉色之间的层位关系,随时、随物而变来调整相应技法,使全色后的瓷器达到整体和谐统一。

叶琳汇报《几件青铜器修补现象的初步研究》

黄悦汇报《生物检测技术在皮质文物鉴定中的应用》

龙杰汇报《管中窥豹-瓷器全色》

邹后曦院长做了学术小结,他认为两天的会议,安排紧凑有序,内容丰富,全面展示了我院2016年度学术科研成果以及不断创新的方法和技术。他总结本年度学术汇报呈现出了四个特色:一是报告人员年轻化,纯粹技术内容成为新加入的元素;二是汇报内容以项目为依托,结合本职工作展开,跨学科和跨领域的研究比例增加;三是信息化、科技方面内容比例增强,充分体现了单位在科技考古和数字化考古方面的长足进步;四是集调查、勘探、发掘、规划、保护利用为一体的项目成为院的重点发展方向。同时邹院长也就汇报内容提炼、研究深度和广度、演讲表现形式方面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邹后曦院长作学术小结

业务科研汇报会是我院业务科研综合水平的一次集中展示,为全院职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促进了同事之间的相互了解,推动了不同领域研究者间相互学习。这将有效助力于我院优化科研体系、提升科研实力、培养科研人才的学科建设,确保考古、规划、文保三大业务的协同发展,为不断增长的文化遗产保护需求提供智力支持。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