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中俄西伯利亚联合考古见闻记 叶尼塞之光——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篇 (四、库尔塔克)
中俄西伯利亚联合考古见闻记 叶尼塞之光——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篇 (四、库尔塔克)
发布人:  2017-12-28

踏上征程

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市内与俄方对接之后,我们发掘组的队员也到了动身前往既定的地点开展田野阶段工作的时候了。开拔之前,尼古拉院士带我们现场考察了著名的利斯特林卡遗址,进一步加深了我们中方队员对该地区旧石器考古学文化面貌的认识。利斯特林卡遗址位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以南45公里,叶尼塞河及其支流利斯特林卡河交汇处的台地上,有16个文化层,年代为距今2.2万年至1.2万年,可分为早期的阿丰达瓦文化和稍晚的果戈列夫文化。该遗址在西伯利亚旧石器晚期遗址中首屈一指,不仅因为该遗址多层位的文化层传达丰富的信息,也因其典型的细石叶技术,复合工具技术为西伯利亚与东北亚遗址之间的交接提供了证据,指明了细石叶技术的走向和遗址背后人群相互交流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到达库尔塔克

考古队之家

此后,我们开始穿越西伯利亚的森林,前往位于三个小时车程之外的中转站——传说中的考古学家之村库尔塔克。西伯利亚已然入秋,秋意正好,正所谓莫道秋来山容淡,山到深秋红更多。长风与叶,伴我辈前行。

库尔塔克的傍晚

刚刚抵达库尔塔克这个宁静的村庄的时候,已快到傍晚时分。俄罗斯的天空突降大雨,气温骤降。不过景物澄廓,一条之枯,不损繁林之蓊蔼。草甸在这里随处可见,那些讲不出名字的各种颜色的小花随着雨水冒出了傲娇的头,与村庄里零星散落的小木屋构成了一幅异国他乡的山水画。一点点炊烟,把我的眼光引向了地平线的尽头,克拉斯罗亚尔斯克水库如同温驯的轻纱静静飘在远处。明明是第一次来到这里,却充满着似曾相识,说不出的熟悉感觉。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大坝

在建设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库区之前,叶尼塞河距离库尔塔克村只有三公里的样子,西伯利亚的考古学家曾经在这里采集到很多猛犸、驯鹿的化石,吸引着学界的目光。1986年,此行随行俄罗斯专家中,当时还年轻帅气没有发福的马库洛夫·弗拉基米尔同志曾经来过库尔塔克,在这里的地层里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砾石工具,后来证实为这个地区较早的文化层,距今大概30万年,命名为喀那地点。从1987年开始,西伯利亚的考学家们对这35平方公里范围的土地里,进行了大规模的田野调查和正式的考古发掘,他们一共发现了25个遗址点,年代分布距今30万年到1万年。从1990年开始,库尔塔克村逐渐热闹起来。美国、加拿大、德国、韩国等国的考古学家在此举办了为期五天第一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总结了过去几年该区域考古发现的重要成果,也对分享了韩国垂杨介遗址的重要发现,着重就库尔塔克30万年前地层发现、远古人口从哪里来、古人类如何浅析以及文化传播等敏感话题进行了讨论,在考古发掘的材料基础上提出了地质埋藏的四个年代序列,认为这批考古发现的材料对研究旧石器时代中国北方砾石文化传统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地的文化传播、人口迁徙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充满异国情调的桑拿小屋

享受短暂的田园读写时光

尼古拉院士介绍,他和他的团队从2002年开始对库尔塔克区域继续进行考古发掘,并在此建立了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国立师范大学的考古基地,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考古学家之村。他们在此发掘的卡缅诺卡遗址年代甚至比30万年还要早,也有了很多新的认识,比如10万年前由猛犸象牙围成的半圆形遗址说明当时人类的狩猎能力强大,2.5万年开始出现骨器,旧石器时代晚期西伯利亚细石器技术特点先修线状缘,再修整台面,预备加工技术体现不明显,而双面器的出现只是个例,并且随性很大,这一时期复合技术开始出现。尼古拉院士认为叶尼塞河流域旧石器时代遗址群的发掘奠定了对该地区旧石器文化传统的研究,此次中俄联合考古项目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更进一步加深这种认识。除此之外,该地区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调查则是为了今后更为广泛领域内中俄考古学的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利斯特林卡遗址考察

中俄双方共进晚餐

秋深微雨夕,满叶珠漼漼。在一顿特色的俄式晚餐后,尼古拉院士带我们体验了充满俄式田园风格的桑拿。在热气腾腾的木屋内挣扎之后破门而出,赤身冲向西伯利亚寒风时大口呼吸的爽快,是那么粗犷而彻底。明天,我们就要奔向此行的第一个野外工作地点,这段经历将是我们人生的宝贵财富,我们充满着期待。 徐进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