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把脉考古成果 献计遗址保护 ——冬笋坝遗址2020年度考古成果专家座谈会纪要
把脉考古成果 献计遗址保护 ——冬笋坝遗址2020年度考古成果专家座谈会纪要
发布人:  2021-01-28

专家踏勘考古发掘现场

冬笋坝遗址位于九龙坡区铜罐驿镇,是我国最早确认的巴文化遗址,特别是其出土的以船棺葬为代表的一批战国至西汉墓葬对探索川渝地区巴文化特征与演变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2020年9月至12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重启了该遗址的考古工作,清理了战国晚期至新莽时期墓葬28座,汉代砖窑1座,主体遗存为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巴文化遗存,是近年来重庆地区巴文化遗存最为重要的发现,船棺葬的发现是 1957 年以来重庆地区首次集中出土,是研究晚期巴文化以及巴文化融入汉文化进程不可或缺的考古实证材料。

 

高碧春主持专家座谈会

 

代玉彪汇报工作情况

 

2020年12月31日,由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九龙坡区人民政府主办,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九龙坡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承办的“九龙坡区冬笋坝遗址2020年度考古成果专家座谈会”在九龙坡区铜罐驿镇召开。来自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单位的10位知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与会专家实地考察了冬笋坝遗址考古现场,随即召开专家座谈会。座谈会由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高碧春主持,冬笋坝遗址考古负责人代玉彪汇报了考古发现与成果,各位专家对考古价值、遗址保护、工作规划进行了研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幸军作总结讲话。

 

方刚(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研究馆员)

 

冬笋坝遗址本年度的考古发现是重庆地区巴文化近十年来最为重要的收获,对于重庆主城区乃至川渝地区巴文化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对考古遗存信息全面系统的提取,弥补了既往工作中由于部分信息不全对考古研究造成的缺憾。后续考古工作规划既要有单个墓葬、墓组、墓地的系统工作,也要关注周边环境和区域聚落群之间的相对关系和管理模式。

 

袁东山(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研究馆员)

 

冬笋坝遗址考古工作规范,成果喜人。这次墓群的区位在长江的三级台地上,跟土地开发和利用的模式有关系,古人往往在长江的一级和二级台地上,到了三级台地说明土地的开发强度很大。冬笋坝遗址是长江文化巴渝片区不可或缺的重要样本,所以它的研究保护尤为重要。冬笋坝遗址位于中梁山和明月山之间,要注意思考其与渝中主城的巴文化的关系,以后还要重点关注其生产生活区域。冬笋坝遗址的考古发现是巴文化融入汉文化的重要样本,要注重从墓葬现象中识别血缘、地缘、小规模区域社会的现象。只有找到生产生活用地、以及与其他小型聚落距离之间的关系网络才能上升到社会层面的研究,而不仅仅是考古层面的研究。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保护,这么重要一个遗址怎么保护?是切割搬迁?保护性回填?还是建设考古遗址公园或考古遗址博物馆?建设考古遗址博物馆,是弘扬和研究长江文明、重庆文化、九龙坡的文化乃至铜罐驿镇史最重要的一个点。建议地方政府,不管是镇政府、区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冬笋坝遗址的重要价值,全力做好保护和利用工作。

 

白九江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研究馆员)

冬笋坝遗址的考古工作做得很出色,有三个方面大的意义:

一、考古学史的意义。特别是对于川渝地区考古学史的研究很重要。冬笋坝是巴蜀文化从概念到实证的第一个考古遗址,最早一次是由著名考古学家冯汉骥先生带队做的发掘,这个遗址在上世纪50年代的发掘为川渝地区培养了一大批考古骨干和专家。

二、工作方面的意义。通过这次考古发掘,有利于促进“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课题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对于重启重庆巴文化考古与研究是一个重要推手;有利于增加一批巴文化文物藏品,助力地方博物馆建设;对落实巴蜀文旅走廊建设在考古上具有添砖加瓦的贡献。

三、学术方面意义。首先,巴文化类型方面。冬笋坝遗址是巴文化的典型墓地,三峡地区也有以小田溪为代表的巴文化墓地,两者是巴文化不同类型的重要代表。一是族群可能不同,在巴的文献记载中,有两支重要人群:一个是廪君蛮,另一个就是板楯蛮。通过近年来的三峡考古、嘉陵江流域考古以及冬笋坝的考古工作,我们觉得三峡地区的巴文化可能主要是廪君蛮的遗存,葬俗方式更接近接近楚文化一些,随葬品也有不少楚文化的因素;而在嘉陵江流域,通过近年来北碚庙嘴、现在发掘的冬笋坝,以及四川省文物考古院在宣汉罗家坝、渠县城坝、阆中彭城坝的发掘,这块的文化面貌(特别是丧葬习俗)在战国时期明显不同于三峡地区,两者间最大的区别就是船棺葬,从罗家坝到冬笋坝,从彭城坝到城坝,都有船棺的发现,那么我们可以说,结合文献记载,在嘉陵江流域以及重庆主城以西的部分长江流域的船棺葬主人,可能是战国时期的板楯蛮,这些船棺葬与成都平原的蜀人船棺葬曾经共存了很长时间。然后是文化内涵有一定区别。例如,冬笋坝戈、矛的放置位置是有讲究的,腹部还放置铜盘或漆盘,这在三峡地区一般不见。

其次,冬笋坝是巴文化的典型墓地,是巴蜀文明中巴文明向汉文明、汉文化演变的典型标本。墓葬本身形制的变化、葬俗的变化、随葬器物的变化、典型的扁茎柳叶铜剑向圆茎有格的铜剑,以及后来向铁剑的转变,对于进一步明确巴人板楯蛮的葬俗演变和融入汉文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冬笋坝发现的兵器主要是剑、矛、钺、戈,在云阳李家坝遗址随葬兵器的墓葬大概是48%,按照冬笋坝遗址出现的一一对应的墓葬可能存在的夫妻家庭关系,进一步暗示巴人男子尚武的习俗,这与文献记载是相吻合的。

再次,对推动下一步的考古工作有着学术意义。进一步明晰了渝西地区巴文化墓葬或者西汉以前墓葬的分布规律,三峡地区曾发现大量东周至西汉早期的墓葬,渝西地区非常罕见,只是在北碚庙嘴等地有少量发现,通过这次工作可以揭示某种规律,三峡地区的这一时期大都在二级台地上,冬笋坝在三级台地上,为什么会在三级台地?我们在三峡地区看到二级台地多是沙地,这里的二级台地也大体相符,这里为了保存尸体或者是其他丧葬观念的原因选择的三级台地,全是黏土,有利于保水;葬俗上看,大量使用白膏泥,三峡地区除了楚文化墓葬使用青膏泥,其他巴文化墓葬很少使用青膏泥,只有高等级贵族墓葬用白膏泥、青膏泥,使用膏泥是保熵的体现。我们以后要更加重视渝西地区三级台地和黄黏土地带的调查。过去通常认为在黄黏土里面都是生土,现在通过冬笋坝的发掘,可能会改变我们的认识,对于以后的考古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最后,聚落考古方面。一方面,《华阳国志》记载,巴人曾“立市于龟亭北岸”,龟亭就在冬笋坝下游几公里的长江小南海,不排除当时巴人立市的管理人员及其相关人群死后逆流而上葬于冬笋坝的可能;另一方面,冬笋坝遗址正对綦江入长江的入口处,即僰溪口,南齐永明五年江州县自郡城移理僰溪口,且在僰溪口的王爷庙遗址曾发现战国到西汉时期遗存,是否可能与冬笋坝遗址存在关系?个人认为,这种关联是不能排除的。虽然是在较晚阶段才将江州县迁至僰溪口,但正是其作为战略据点或者人口密集的地方,一定存在了好多年,因此才有可能迁至此处的基础,冬笋坝遗址是否与綦江口存在关联,也是需要考察的。

关于下一步工作。要做好遗址的保护,一是切割,至少切割两座船棺墓,汉代砖室墓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在九龙坡也是罕见的,可以进行异地复建展陈;二是是汉代砖窑,因为这种形制在既往重庆考古中少有发现,主城江北石马河小岩头曾有发现,但形制与三峡地区接近,本次发现的砖窑形制特殊,是五个烟道、两个火塘、窑室是横长方形,价值和意义很大,建议切割搬迁;三是加强文物保护,加快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加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的规划,加强遗址本身的管控和管理,在建设工程之前要及时开展考古勘探和发掘,向市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进行报批。
 

江章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研究馆员)

很高兴在今年最后一天看到这么精彩的发掘。上午看了工地,做得很规范,层位关系清楚,对于年代的判定非常准确。冬笋坝遗址是研究巴蜀文化的重要基点,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四川船棺葬发掘报告》这本报告资料发表略显简单,很多墓葬完全无法整体恢复,只能从整体来看这批墓葬出土些什么东西,属于哪个年代?具体要研究这个墓地的问题就很难,只能从文化的角度进行研究。因此,本次发现的这么多战国晚期到汉的墓葬就显得尤为重要。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于价值判定也是非常到位的。
这批墓葬和成都平原还是非常接近的,我觉得同一时期巴和蜀都有船棺葬。商代晚期,巴蜀地区的文化就趋同,主要差别在重庆地区制盐,有一批特色器物,除开这部分东西,其他生活用陶器基本一致。到了东周时期,重庆这边发现的西周到春秋的东西就少,所以我们不好下结论。从战国晚期,两边常见的青铜器基本是一样的,陶器相对来说地方特色要大一些;还有一点就是这两个地区的墓葬,凡是楚式风格的墓葬,三晋两周地区的青铜器多部分都具有身份的指示意义,凡是出土这类器物成套或者数量越多,说明其身份地位就越高。成都平原这种高规格墓葬都做腰坑,包括马家大墓,双元村154号墓。值得注意的是錞于和钲目前来看蜀地是不出的,所以如何判定这个墓地是属于蜀还是巴?如果说錞于和钲只出在巴地,如城坝遗址,我们可以通过这两种东西判断他属于巴还是蜀?凡是出土了这两种青铜器的,可以判定其属于巴。通过确定属性的墓地再来判断这个区域属于巴还是蜀。按照这个思路,个人觉得,嘉陵江流域城坝、罗家坝还是属于巴。现在难点是商到西周时期,巴的中心聚落尚未发现,但我觉得如果发现中心聚落,其规模和文化应该还是和三星堆和金沙差不多的,不会有太大的差异。我对冬笋坝遗址非常感兴趣,这个地方肯定是巴,特别是对于研究巴文化向汉文化的转变非常重要,将来对于这个过程和背景的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

 

孙智彬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研究馆员)

 

冬笋坝遗址的考古工作做得非常规范,也符合现在考古学科发展的要求,传统考古办法和新的科技手段综合运用相结合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发现的20多座墓葬时代延续性反映得非常清楚,多数墓葬随葬品位置清楚、组合完整,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很高的实物资料。川渝地区从历史上到现在不可避免的在文化发展上都是一个整体,因为我们都处在四川盆地这个自然环境内,从目前考古资料反映的文化联系来看,从新石器时代晚期两地的文化面貌都有很多相似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种联系越来越多,越来越紧密,所以到现在,我们基本上是不分彼此,如语言、习惯、生活、食物等方面,所以一定要把川渝的文化工作做好。

 

张合荣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馆员)

 

非常高兴看到冬笋坝遗址取得如此重要的发现,不仅是对四川盆地、巴蜀文化区甚至对于周边地区都有着重要影响。该墓地墓葬形制、葬具变化以及随葬器物中的青铜器、陶器特征都很鲜明,它的演变序列和时代特征也很明确,包括船棺在内的特征具有相当的标识意义。此外,除了冬笋坝以外,整个四川盆地的发现包括船棺在内的文化共性很明显,地域性的差异和个性是存在的,所以可以以冬笋坝遗址发现的墓葬作为一个典型案例和标尺,然后再扩大到整个四川盆地,探讨东周到秦汉时期巴蜀文化的体系。冬笋坝遗址年代是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可以以冬笋坝遗址的重大发现申请国家社科重大课题。巴蜀文化向云贵高原的传播是一波一波持续推进的,秦汉时期,整个西南地区以四川盆地为中心,云贵高原应该属于泛巴蜀文化区。下一步要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邹后曦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教授)

 

冬笋坝遗址的考古发现很重要。
第一,工作做得非常规范,非常有质量,作为主动性考古发掘,学术目标非常清楚,尤其是结合“巴蜀文明进程研究”这个“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预研究的学术背景。
第二,考古收获非常大,是延续了20世纪50年代的工作,倒过来用新的发现对于50年代的报告进行重新认识,对于研究晚期巴文化的状态及其汉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谈一下价值。除了常规的价值评判体系外,尤其要强调的是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冬笋坝是一个文化地标,历史渊源、社会影响力非常大。这次发现对于九龙坡有大多意义、对于重庆有多大意义、多于巴蜀文化区有多大意义、对于西南地区有多大意义,我觉得应该放在这样一个高度来考量。应该上升到建立文化自信的高度来看待。社会价值主要是经济和旅游价值,这次发现每一件东西都是独一无二的,相似而不相同。关于下一步保护方式,首选原址保护,如果实现不了,尽可能多的切割搬迁,所有船棺切割,汉代窑址切割、汉代墓葬异地复原展示,其余遗迹保护性回填后绿化保护展示。
第四,河流阶地,应该对整个片区作区域考古调查工作,支撑后续科学保护规划。

 

柳春鸣(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研究馆员)

 

冬笋坝遗址的考古工作体现了历史的延续性和时代的进步。考古工作体现出规范、专业和高水平。主要谈几点建议:
第一,强烈建议提升冬笋坝遗址的保护级别,不应该仅仅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应该是市级甚至更高级别的保护单位,这样才能够给后续的一系列保护奠定基础。
第二,加深研究,应该放在考古中国、重庆上古史研究的视角下考虑,九龙坡区内有两个标志性的遗址,一个是玉龙公园,是重庆主城区甚至是全国城市中心区最早的;第二个就是冬笋坝遗址,对于重庆上古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再就是从聚落考古的角度,我们这次发现的是墓地,当时人们居住的地方在哪里?生产的地方在哪里?还要与巴人立市、龟亭等文献资料对应起来。
第三,就是在上个世纪的工作中,当时就没有发现人骨,这次也是没有发现人骨,很遗憾,但我希望能够关注这方面的信息。
第四,就是遗址的保护问题,强烈建议原址保护,区里面赶紧调整规划,就看决心有多大,文物保护永远不晚;在调整后对应的文物保护级别下编制保护规划,遗址本体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规划;另一个就是城镇规划调整,建设重庆巴文化遗址博物馆,展品丰富,除了有大量出土文物,三维数据模型、60多年传承与延续的动人事迹、上个世纪50年代发掘重要档案资料,建设考古遗址博物馆条件非常好,不做可惜了。

 

刘豫川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研究馆员)

 

作为主动发掘项目来讲,工作过程非常严谨,发掘面积和位置掌握精准,收获很大,预设的学术目标正在一步一步实现,在室内整理和后续研究方面多学科研究已经在逐步跟进。本次考古发现在巴蜀文化研究中是一个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上次工作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时期,这次工作是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对于上一次发掘是一个传承。冬笋坝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回过头看《四川船棺葬发掘报告》,稍显粗疏,但结论基本可靠。如船棺葬、长条形、长方形、方形墓分期还是非常准确,这次考古发掘精细化操作可以倒回来把50年代的考古成果更好的消化。

现在发现的巴文化遗存呈现扁平化现象,作为一个进入了阶级社会、建立了国家的这样一个人们共同体,考古学还没有找到政治中心区域,相当于四川的三星堆、金沙还没有找到。从《左传》来看,巴蜀之间的差异没有现在考古学体现的这么大,还需要调查、发掘和持续多年度的考古工作。云阳李家坝、开县余家坝距离楚国很近,相当于边境前哨,冬笋坝这一区域应该相当于巴文化的稳定大后方。冬笋坝遗址地处长江三级阶地,从成都平原到川东平行河谷,高差降得太明显了,切割厉害,对于2000年前古代遗存的分布区域具有重要指示意义。要重点关注长江以南区域,长江以南的巴文化墓葬目前主要发现于乌江流域的涪陵小田溪。对于遗址的保护,本次发掘区域与上世纪50年代不相上下,以后保护重点应该是未发掘部分。下一步有没有聚落的线索,能不能经特殊渠道将其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现在还有大量墓葬埋藏,需要加强考古调查、勘探工作,配合基本建设、主动性考古发掘多措并举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冬笋坝遗址具备建设小型考古遗址公园的条件,建议安置房建设另外选址。部分墓葬陶器可以保持现状,整体切割搬迁。下一步的多学科研究要加强,环境、动植物、微观的考古遗存,提高报告质量。

 

王川平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研究馆员)

今天我们在这里,就是和2000多年前的古人对话,和60多年前的第一代重庆考古人对话,和重庆、贵州、四川的考古同行对话,还有就是和九龙坡文化界的朋友对话。

考古工地做得非常好,提几点建议:一是赶紧将发掘区周边的平房拆除以便开展考古发掘工作,防止盗掘行为的发生。二是做好现场已有遗迹的保护工作。三是希望可以拿出像样的考古发掘报告和考古研究成果。四是支持九龙坡区办出像样的巴人专题展览,甚至在铜罐驿举办考古成果汇报展。五是就在刚过去的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长三角多次讲到长江文化,其中讲到长江文化上游的巴蜀文化,现在的铜罐驿是巴蜀文化得名后第一次经过考古实证之地;同时我们今天也看到了历史的进程,巴文化汉化的进程,以及秦汉之际巴蜀文化向西南夷辐射的过程。六是关于遗址的保护,建议原址建博物馆,安置房另行选址。这里面的文化附加值是惊人的。重庆考古重新进入铜罐驿,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现象,是一个重大的新闻现象。我们现在到了这个地步,如果再不提出这个,我觉得有些愧对我们的祖先,我们铜罐驿的旅游资源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很快就是一个网红点,很快游人就来,那么有这样一个好的资源,我们何不利用这个文化资源,从文旅融合的角度做成一个文旅精品,用我们的实际行动践行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么一个标志性的巴蜀文化得名之地、实证之地,理应在这里建设遗址性的博物馆。这样的遗址遇到一个是非常难得的,如果不把它保护起来、利用起来、展示起来,我们对不起祖先,也对不起后人,甚至对不起铜罐驿的老乡。

 

幸军(重庆市文化和发展旅游委员会副主任)

 

本次考古成果大大超出预期,让人深感欣慰。考古工作要提高政治站位,考古不完全是一个专项的业务工作,首先是一个文化事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具有很重要的社会政治意义,特别是在价值的挖掘和阐释上尤为关键。然后是科研课题意识,考古本身就是科研工作,是一个链条很长的科研工作,发掘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不是科研工作的全部,后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科研意识、课题意识我们现在走出了第一步,后期的整理和多学科研究要贯穿始终,不仅仅是这个项目,在其他项目中也要将科研意识、课题意识贯穿始终。

法定保护级别要升级,请尽快完善相关要素的准备工作并上报。通过本次考古工作成果,完成我们促进巴蜀文明进程研究纳入考古中国重大课题立项的初心。抢救性保护应该坚持应保尽保,下一步的整理修复及后期的研究阐释要尽快开展,同时要注重记录片拍摄,专题展览规划,做好考古成果的传播工作。至于后续保护工作,还需要结合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以发言顺序为序)

专家发言由代玉彪根据录音整理形成初稿,经白九江审定,未经专家确认。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