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回首百年路 畅谈新征程 ——重庆考古百年专家座谈会会议纪要
回首百年路 畅谈新征程 ——重庆考古百年专家座谈会会议纪要
发布人:  2021-06-30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中国考古学百年华诞之时,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于6月22日举行《重庆考古百年展》活动,召开了重庆考古百年专家座谈会。

 

 

会议邀请了中山大学、安徽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专家、教授。市文化旅游委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熊子华主持会议,市文化旅游委党委委员、副主任幸军出席。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白九江做了题为“重庆考古的起点与百年回首”的报告,与会领导、专家围绕重庆考古学起点、重庆考古百年回顾、重庆考古事业未来发展等主题进行交流发言。

市文化旅游委党委委员、副主任幸军指出,今年是建党百年,同时是考古百年,在“两个百年”之际召开此次座谈会,不仅是对重庆考古的回顾与展望,也是对社会公众的宣传和引导。

他强调,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是科研类事业单位,要立足科学研究,立足长江文化保护传承的大背景,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国家大战略,继续加强考古研究阐释,做好文物活化利用,全力推动“十四五”期间三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精心谋划、建好三峡考古遗址博物馆。

他指出,重庆百年考古之路跟上了时代的发展,我们既感恩于这个时代,也没有辜负这个时代,要把重庆考古的成果更好呈现出来,让考古成果惠及社会公众。

 

王宏(中山大学教授)

经过百年发展,重庆的考古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三峡考古,使重庆考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期间,培养了一大批人才,造就了一大批专家学者,考古研究实现跨越式发展,基本建立起从旧石器到明清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序列,目前除玉溪下层和玉溪文化之间还有待补充外,文化谱系鲜有空白之处。同时在盐业考古、冶锌考古等方面开创了具有重庆特色重庆风格的考古学。重庆考古经过三峡工程的发展,如今在全国建立起了自己的品牌,希望在下一个20年,乃至下一个100年,重庆考古事业能更上一层楼。

 

孙智彬(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

八十年代,我从重庆朝天门码头乘船出发到武汉求学,毕业后又调派到重庆开展考古工作,辗转川渝四十载,对重庆有着深厚的感情。关于重庆考古有三点要谈。

一是忠县中坝遗址的发掘。重庆能够将中坝遗址交给四川发掘、整理,体现了重庆对四川考古工作的信任。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不负重托,完成了中坝遗址的考古发掘和资料整理,考古报告《忠县中坝》今年在北京首发,成为了重庆三峡地区系列重要考古成果之一。

二是加强川渝考古优势互补。重庆考古在三峡工程的实施中,取得了丰硕成果,树立了多方面典范,与之相比,四川考古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比如四川考古学文化谱系的架构还存在缺憾,对谱系的研究还处于一个低水平、低层次的状态。虽然三星堆的发掘引起了轰动效应,但是在学术研究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欢迎重庆的专家学者们,多到三星堆遗址看一看,到四川去走一走,加强两地学术交流。

三是川渝考古关系密切。自古以来不管是传统文化,还是文明进步,川渝两地历来互相支持,彼此照应,特别是在考古合作方面,开创了良好的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希望今后两地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战略指示,继续加强联合,推动西南地区考古工作迈向深入,共同为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进步做出贡献。

 

蒋晓春(安徽大学教授)

非常高兴能够再次回到故乡重庆,对座谈会的举办方表示感谢。拟从重庆的历史脉络、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三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对重庆考古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研究思路进行简单发言。

一是历史脉络。重庆历史与中国历史进程密切相关,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是整个中国历史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重庆考古应站在全国历史视野下深入开展研究。二是地理位置。重庆地处西南,山川绵延,两江交汇,长江在重庆穿流而过,横贯东西,斩奏南北,使重庆成为中国中西部连接的纽带,成为中原核心文明与边疆文明、中原汉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连接带,这决定了重庆的文明历史是中华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自然资源。古人生存发展与盐业密不可分,重庆的盐业资源比较丰富,巴人逐盐业而生,所以盐业资源对于整个重庆的古代历史发展有很大影响。

结合以上三个方面,重庆考古研究可从三个角度着手。一是人与自然的互动。史前时期,乃至历史时期,人类对自然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因此对早期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研究、生业经济的研究,包括历史时期的宋元(蒙)山城等的研究,应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二是人类起源及文化传承。当前我国对中华文明的研究非常重视,重庆的考古学研究应该站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角度,对人类起源发展及传承开展课题探讨。三是从宏观层面做好科研规划。重庆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成效显著,未来考古学研究应放眼长远,在众多发掘成果上深化课题意识,以重大考古发现申报国家社科项目,以项目凝练人才,以科研推动成果产出。要加强学术传承,营造良好的科学研究风气,以宏观的视野,绘就重庆考古未来新的画卷。

 

蒋刚(重庆师范大学教授)

首先表达两个感谢。一是感谢老一辈考古工作者对重庆考古学学科的建设;二是感谢领导、专家以及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重庆师范大学考古文博学科教育工作的支持。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建立枇杷山书院,将其打造成重庆考古人的“会客厅”,让重庆考古人有了落脚地,提升了重庆考古的档次,增强了重庆考古事业的凝聚力,为重庆考古学的交流、研讨,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枇杷山书院是重庆考古文博类书籍最全的地方,要充分利用书院图书资源,更好发挥两家单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作用。同时,希望书院今后能对重庆市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的学生开放,使其不仅成为专家学者的中心,也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中心。

 

邹后曦(重庆师范大学教授)

作为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建设的参与者,枇杷山书院落成的见证者,在此谈两点。一是对重庆考古百年起点的确定表示认同。北京猿人的发现是一个契机,当时的一些古生物、旧石器研究者们认为,既然华北有古人类,那么作为大江大河的三峡地区,同样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应该有早期人类的遗存。从盐井沟古生物化石遗址发掘开始,到大熊猫、剑齿象、哺乳动物化石群的发现,都与探寻早期人类起源的学术活动密切相关。因此从大的学术背景和实施内容来看,对重庆考古百年的时间界定没有问题。此外,在建党百年之际,积极开展重庆考古百年的宣传很有必要。二是简要回顾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创建和发展。重庆市文物考古所从重庆市博物馆脱胎而出、独立运行,到更名为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艰辛历程。经过20年的发展,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现已经基本完成了最初的规划,成为一个颇具氛围的文化展示场所,从枇杷山书院到考古博物馆性质的墓葬复原陈列,已经初步完成了一个考古博物馆的使命。希望今后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能够着力思考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路、新理念,坚定信心、勇担重任,切实担负起“重庆考古脊梁”的称谓,相信重庆考古会越来越好。

 

柳春鸣(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馆员)

很荣幸参加此次座谈会,非常高兴中国考古、重庆考古迎来百年华诞。首先,我认为重庆考古有三个特点。一是起点早。从1921年开始,重庆考古与中国考古同步起航,新中国成立后,伴随成渝铁路的修建,较早开启了科学的田野考古发掘。二是规模大。三峡考古是世纪大考古、世纪文物大保护,全国众多的考古队、大学、研究院所共同参与三峡考古大会战,规模空前、影响深远。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开创了考古发掘的项目制、验收制、监理制,取得了丰硕成果。三是水平高。重庆考古建立起了比较清晰的重庆考古学文化序列;三峡考古发掘厘清了巴文化研究理论;对白鹤梁古水文题刻进行保护,建起了世界上唯一的水下博物馆;对钓鱼城进行科学严谨地发掘,为申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重庆文化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讲好重庆故事,就是讲好中国故事。考古工作,既填补了多处重庆地域历史的空白,也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提供了见证,体现了重庆考古的水平和责任担当。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今后要加强与重庆文博单位的合作,从预约制开始到全面开放,进一步活化枇杷山书院、《重庆考古百年展览》《重庆古代墓葬复原陈列》等文化遗产资源。此外,全市要加强对考古文博人才的培养,以更大的力量来支持高校办好考古文博专业,让中国考古文博事业后继有人。

 

刘豫川(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馆员)

考古学是科学理论的重要领域,20世纪初经由西方传入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中,也经历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正如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样,考古学也经历了中国化,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相统一。考古学的中国化主要有三点:一是完整建立起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二是中国以土遗址为主要工作场所的田野考古,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一整套操作体系、操作规则,极大推进了田野考古中国化的进程。三是与中国传统文物研究的联系没有割断。从宋代金石学的田野调查、收集、记录活动,到殷墟发掘前,甲骨四堂对甲金文字的研究,中国考古与中国传统文物研究没有割断,并且在文化上越来越回归传统。

另外,重庆考古百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自1921年起的零星发掘阶段。第二个阶段是西南博物院的建立到三峡考古之前,这是一个重点突破阶段,我们开展了冬笋坝遗址发掘、成渝铁路文物保护、长江水文调查、涪陵小田溪发掘等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第三个阶段以三峡考古为标志,确立了巴蜀文化、开辟了水文考古等,培养了大批人才,无论是规模还是收获都远远超过了前两个阶段。

从整个中国考古学来讲,重庆考古在三峡考古过程中逐渐进入了中国考古工作的中心舞台。随着三峡考古的落幕,要继续在这个中心舞台上站得住、站得久,需要加强三峡考古后续工作、深入开展专题研究、产出更多成果作为支撑。

 

王川平(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馆员)

祝贺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记得当时重庆考古文博事业的社会现状较差,重庆考古所的创建、挂牌经历了许多曲折。今天我们枇杷山书院和《重庆考古百年展》《重庆古代墓葬复原陈列》互为支撑,应该说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今后要将其变成考古人的家,考古爱好者的家,市民的家、文化人的家,让这里成为考古、科研、教育的基地,成为能够培养硕士、博士的地方,尽快把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培养成为全国考古的主力军之一。

 

黄海(重庆涪陵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

首先感谢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的邀请,结合区县考古文博工作简要谈两点。一是自三峡工程以来,重庆考古工作发展迅速,考古成果极大支援了区县博物馆的建设,以涪陵区为例,直接推动建成了世界唯一一所水下博物馆——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二是各区县拥有较为独特的文化遗产资源禀赋,同时也存在资源差异,如涪陵小田溪遗址、巫山大溪遗址、九龙坡冬笋坝遗址、忠县皇华城遗址等独具特色,且在建立重庆考古文化序列中占有重要作用。因此,希望在新百年的起点上,重庆考古工作能够继续统筹推动区县考古事业发展。最后希望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在新时代的征途中,能够取得优异成绩。

 

 

 

百年考古路,今朝恰风华,此次会议回顾中国考古百年、重庆考古百年,是为赓续考古先贤的开拓精神、求索意志,继续发扬考古工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怀、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学术志向,站在新百年的起点上,牢牢抓住时代机遇,为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作出应有的贡献。

 

整理:向剑 梁文静 李凤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