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举行三峡考古纪录片拍摄专家咨询会
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举行三峡考古纪录片拍摄专家咨询会
发布人:  2022-01-14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峡文物和长江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保护传承长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以三峡考古为核心,拍摄一部富有历史底蕴、人文情怀、文化成果的三峡考古专题纪录片,助力文旅发展,打响三峡考古文旅品牌,1月13日,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举行三峡考古纪录片拍摄专家咨询会议。

 

 

会议由市文化旅游委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熊子华主持。市文化旅游委副主任幸军、清华大学教授、市文化旅游委顾问熊澄宇、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名誉馆长、研究馆员王川平、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馆员刘豫川、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邹后曦、重庆电视台科教频道总监、中国广播电视联合会纪录片委员会副会长余季波、铜梁区融媒体中心副主任、文联副主席赵兴明、市文化旅游委广电内容节目管理处李彤出席会议。同时,征求市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周勇、市文化旅游委一级巡视员江卫宁、国家一级导演徐蓓给予书面意见。

 

 

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汇报三峡考古纪录片前期工作情况,各位专家就纪录片的定位、类型风格、拍摄内容等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从专业性、创新性、可行性、远景性等角度提出各自的建议。

 

 

铜梁区融媒体中心副主任赵兴明表示,三峡考古既要讲三峡文化,也要注重考古本身,二者缺一不可。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三峡考古是抢救文化遗产,记录三峡文物、三峡文物保护工作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做到及时做、好好做、做全面,制作一部高质量、高水平的大型文物考古纪录片。

 

 

重庆电视台科教频道总监余季波提出,要创新、出精品、讲好三峡考古故事,要以真实可靠的考古故事打动观众,加入三维动画、场景再现和实景拍摄等技术手段,注入情节、重塑时空、创意亮点,要有震撼力和感染力,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和传播目的。不拘于传统平台,多平台多渠道推广播放,让三峡考古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三峡考古。

 

 

邹后曦教授指出,三峡文物保护作为三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国家重视历史、重视文脉,对三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纪录片具有很强的历史文献资料性,在制作过程中对于三峡考古历史文献、影像资料、口述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是对中国特色考古学的及时抢救。

 

 

刘豫川研究馆员也认为,纪录片的拍摄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三峡考古的影响力,助力文化建设,也是让世界了解、认识中国这一考古壮举的好机会。考虑到三峡考古庞大的考古成果和学术资料,可以考虑以系列纪录片的形式,分季拍摄制作。

 

 

王川平研究馆员认为,纪录片的拍摄能够扩大三峡文物保护的影响,积极响应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展现三峡考古重庆段的工作及其成果,是很有必要的。作为三峡考古的重点,地下文物的保护是极为重要和突出的,博物馆对于考古成果的活化利用也应体现在其中。如何讲好人与事之间的故事十分重要。

 

 

熊澄宇教授提出,面对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对于三峡文物的重要批示,我们应当将其看作是国家的一项战略政策。同时,国家也正在大力推进中国传统文化、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于纪录片的创作我们需要拓宽思路,打破常规,用新时代、新思路打造新型纪录片。要从全面的角度看待文物、考古,展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质,从时间、空间,多角度创作,做到多形式呈现以覆盖多受众群体,进而增强与国际间的沟通交流。

 

 

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幸军讲话指出,习总书记强调要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三峡考古纪录片的拍摄必要且意义深远。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保护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文物保护工程,三峡考古是中国文物考古工作中具有划时代价值的重大系统工程。数量庞大的三峡考古成果资料需要形成数字化的成果展现出来,从而将考古成果活化利用起来。同时,三峡考古成果背后是众多考古人的辛劳付出,承载着三峡考古深厚的人文价值,同样需要传承和延续。纪录片的拍摄需要定准方向、把好舵船,争取纪录好“三峡考古航线”上的一众风光,发出重庆考古洪亮的声音。并要求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做好三峡考古纪录片的拍摄组织工作,周密计划,尽快启动拍摄,拍出一部有内涵、有亮点的三峡考古纪录片。(董永嘉)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