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虎啸城 蒙军新战法策源地
虎啸城 蒙军新战法策源地
发布人:  2022-09-13

在虎啸城俯瞰渠江

 

发源于陕西凤县东北的嘉陵江,是长江水系中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发源于大巴山脉的渠江,是嘉陵江左岸最大的支流。这两江的流域,是四川最为丰饶的地区之一,也是历代重大军事行动和人们日常出行最为快捷的通道。

700多年前的那一场波澜壮阔的宋元(蒙)战争中,两江流域注定是南宋四川防御蒙军的主要战场之一。

虎啸城,便坐落在两江流域的渠江之滨。它是宋元(蒙)战争前期,蒙军在内地构筑的罕见城堡之一,是蒙军统帅开创“以城堡对抗城堡”新战法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史书有确切记载的宋蒙两军多次大血战之地。

 

走进蒙军要塞

 

我前往虎啸城之前,已从不少的相关文献中得知,该城的地面设施在近八百年的历史风雨中,已遭到严重损毁,当年的遗迹已难以寻觅。但是,这毕竟是一座标志性的要塞,走进它,应该会有一种与寻访南宋城堡不同的感觉。

于是,怀着别样的期盼,我走进了虎啸城。

据《中国文物地图集》介绍:“虎啸城,广安州东十里,位于渠江东南岸悬崖顶平台上,西北为绝壁,东南为缓坡,高出地面30米。”

虎啸城所坐落的虎啸山,位于今广安市前锋区护安镇境内,而此镇所属的虎啸村,似乎理所应当的成为了我此行的目的地。

但是,我沿虎啸山的环山公路绕行了大半圈,凭感觉似与虎啸城近在咫尺,却未从多位乡民口中打听到虎啸城的确切入城之路。

原来,这虎啸山山上有护安镇的虎啸村和渠江村,而虎啸城具体位置不在虎啸村,出人意料的坐落在渠江村。于是,在虎啸山西麓,我驾车沿着一条无法错车的山道,径直向山顶驶去。

在一座农家小院门前,山道戛然而止,一位村民闻声而出。我上前打听,方知自己所在的位置是渠江村2组,已身处向往已久的虎啸城城内了。

 

被当地居民充分利用的城墙砖

 

我向这位名叫许文清的老者说明来意后,他疑惑地看着我,连连叹气:“城门洞子没有了,都没有了,可惜啊,可惜!”当我一再表示,哪怕是城门几堵断壁、城墙几匹残砖也想去看一看时,他虽然面露不解之色,但欣然答应为我带路。

 

西城门外景

 

距许大爷家最近的城门,是虎啸城西门。不出所料,此门已荡然无存,不过,城门的地基尚可辨识。由城门外宽达两米以上的石梯道可以推测,当年的虎啸城西门应该是高大雄伟的。石梯道苔痕累累、弯弯曲曲延伸至渠江江岸。临近西门的石梯道内侧,一段长数十米的城墙,是虎啸城遗存甚少的城池遗迹之一,其墙体用楔形石块以丁砌法修筑,竟然是南宋城墙最为典型的形制。

 

西城门外的入城石梯道

 

西城门外的城墙

 

虎啸城城墙和南宋城墙长得一个样,其实并不奇怪。因为虎啸城的始筑者,是南宋降将、时任蒙古东川都元帅的杨大渊。

公元1262年,蒙军为了扭转势同拉锯的被动局面,杨大渊于这年冬“于渠江滨筑虎啸城,以逼宋大良城,不踰时而就”。这应该只是虎啸城的草创。次年(公元1263年),蒙古招讨使杨文安奉叔父杨大渊的命令,第二次建筑虎啸城,其目的仍然是“以困大良”。这应该是虎啸城的续建。同年十二月,蒙军以此出击,复取大良城。

此后,蒙军企图把虎啸城建成进攻川东、谋取夔路的后方基地,遂第三次修筑虎啸城。这次修筑的主将是东川都元帅府先锋张庭瑞。据姚燧撰写的《少中大夫叙州诸部蛮夷宣抚使张公神道碑》载:“诏公(张庭瑞)为帅府先锋,使将五千人城(虎啸城)之,扼二州路。旬日而营垒、储偫皆完。”

虎啸城经过前后相续的三次修筑,不仅成为蒙军攻破南宋山城防御体系而创建的第一座城堡,也是蒙古决策层“以山城制山城”战略的开端。它作为蒙军在川东的第一要塞,发挥了控制渠江、南攻钓鱼城、进而打通东出夔门通道的重要作用。

 

 

固若金汤之城

 

虎啸城所在的虎啸山,至高点海拔为357米,山下海拔约为125米。其山势高耸,三面绝崖,易守难攻。与南宋城堡一样,虎啸城的选址仍有占领制要、制险点的战略意图。

目前,城堡内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的虎啸城,已知的共有城门4座,即西门、旧插门、新插门、东门。没有多少文化、更不屑于吟诗作画的蒙古人,没有为这座要塞的城门取上威风而响亮的名称,更没有在城门的显眼处或崖壁的醒目处,留下歌功颂德的题记。

离开西门后,在许大爷指引下,我按顺时针方向沿城池边缘绕行,来到了旧插门。

旧插门的位置比较隐秘,它是在数十米相对高度绝壁的一处凸出部,紧贴凹进的崖壁,剖开天然巨石而成。因此,其门洞狭窄得来只能单人通行,进出城门的石梯道宽度也不足一米。而城门的盖顶石已荡然无存,不知是当年已被猛烈的炮火轰塌,还是被后人用做屋基或凿为猪槽。看着这座位置逼仄、看似简陋却仍费工费时的旧插门,不禁令人浮想联翩。

 

旧插门内景

 

城门,是城堡管控内出外进的枢纽,是攻守双方角力的焦点,也是防守方最大的薄弱环节。其构建方式,集中体现了防守方应对潜在危机能力的优劣。门楼一般建在城门之上,也称之为“箭楼”, 它的功能更多的是展示城堡的容颜,承载特定的民族建筑文化。而我眼前的虎啸城旧插门的门顶,丝毫看不出门楼楼基的痕迹,给人的感觉仅仅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作战平台。因此,从旧插门的修筑,可以看出蒙古人在从马上到马下的转换过程中,仍然把有效实用摆在首位,也反映出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文化差异。

伫立旧插门内的一处高坡放眼望去,只见滚滚渠江由东北方向而来,半环绕虎啸山向西南方向而去;远眺东北方向的地平线,两座高耸的平顶山冈历历在目。这两座山冈之巅,便曾经坐落着南宋的大良城和小良城。蒙古人建造虎啸城的战场布局意图,由此一目了然:与南宋军队长期争夺对渠江航道及两岸陆路交通的控制权,切断渠江与嘉陵江下游的南宋钓鱼城乃至南宋在四川的大本营——重庆,与渠江与嘉陵江上游的南宋军事重镇大小良城、平梁城、得汉城的联系,从而达到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战役目的。

 

旧插门外景

 

位于虎啸城正北方向的新插门所在的地形地貌,与旧插门基本相同,城门的形制也大同小异,但似乎更为险要。当我向许大爷提出,去看看唯一不临江的东门时,他摇头叹息道,那里早已是一片庄稼地了,城门的踪影都没有了。

在我的坚持下,许大爷带我穿过一块块庄稼地。在一处坡地的保坎下,他一边用脚跺地,一边告诉我:“这里便是东门。”

 

东城门处

 

我俯视“门” 外,只见十多米深的断崖,再往稍远处看,是一层层逐渐下降的坡地。联想到虎啸城临江的相对高度达200多米的绝壁,不禁感叹它真是天生的固若金汤之城。

 

东城门处地形

 

殊死血战之地

 

我曾登上川内遗存的20多座南宋防御蒙军的方山城堡,无论它们是临江屹立还是拔地而起,其山顶均有经年不渗不漏、四季不涸不竭的水池或水井。长年坚守城内的南宋军民,赋予这生命之源以动人的传说和美丽的名称。如运山城内的天生池,虎头城内的白鹤井,神臂城内的红、白菱池等。

近八百年过去了,这些神奇的水池和水井,至今不坍不塌、不壅不塞,仍是当地村民的主要用水来源。古人高超的智慧,可见一斑。

但是,看似坚不可摧的虎啸城,却没有池塘,既缺水源又无良田,不利于长期驻守。这个重大缺陷,当然不会被蒙古人忽视,更何况还有众多南宋降将为他们出谋划策。

他们弥补此项不足的办法,是在虎啸城邻近修筑章广寨(今华蓥市城郊)和东安城(今华蓥市永兴镇境内)。这两座城寨所在山顶平坦,水源充足、良田可种,既可满足虎啸城驻军的短暂粮食供应,又与虎啸城成犄角之势,以相互策应支援。

宋蒙两军第一次虎啸城之战,是蒙军拦截宋军的运粮船引起的。蒙军创建虎啸城后,犹如扼住了宋军的咽喉。公元1262年,南宋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夏贵调兵船和运粮船入渠江,行至虎啸城下时,遭蒙军拦截。夏贵遂命都统王甫强行冲破封锁。待粮草运达渠江上游诸山城后,王甫又率兵船会张珏并力攻虎啸城。此次宋军围攻虎啸城,其战果史料上没有确切记载,但虎啸城并未被攻占,此次围城应该是不果而终。

尽管如此,公元1264年,虎啸城的蒙古守军迎来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生死之战。

这年6月,夏贵决心拔掉虎啸城这枚眼中钉肉中刺,率军数万扑向虎啸城。面对宋军10倍于己的兵力,蒙军守将张庭瑞遂采取分地死守战法,以疲其师,等待援军。

在宋军猛烈的炮击下,虎啸城城壁多处坍塌。但蒙军早有预案,将事先准备的木栅栏堵住缺口。木栅栏被击碎后,蒙军又将绷着牛皮马皮的大树干抬上阵地,拼成一道特殊的防御工事,宋军炮火凶猛时将其放倒,宋军士兵冲锋时则立起以作障碍。

虎啸城久攻不下,夏贵只得另打主意。当他探知城中无井时,便下令断绝虎啸城水道。这一招果真击中蒙军软肋,蒙军口渴难耐,只能将人畜尿水煮沸,再用沙土过滤后去除臊臭饮用。即便这样,也只能定量分配。这尿水初饮时尚有一时之畅快,但不久便令人口舌生疮,疮裂后更是疼痛不堪。如果不是游牧民族有着茹毛饮血的本性,恐怕早已崩溃。

古往今来,断水确为厉害的作战招数。时值六七月份,川东地区已是酷热难当,战火的熏炙更是让人如鱼儿离不开水。在这期间的蒙军守城士兵,尤如被放在火上烧烤。即便如此,蒙军仍严防死守。

一个后月,蒙军左壁总帅史枢率援军到达战区,但不敢交战。此时张庭瑞揣度,宋军一定担忧被内外夹击,必然分兵防守。于是,他果断出击,以1500人分兵三路,夜袭宋营,杀都统栾俊、雍贵、胡世雄等五人,斩千余人。与此同时,蒙军另一支援军由东川帅府参议焦德裕率领,每人持三支火把,以迷惑宋军,乘夜进至夏贵营附近。夏贵见火把数不胜数,以为援军众多,遂撤围退走。焦德裕率军追击,至鹅溪(今四川广安北)击溃宋军,斩首千人,获马畜、兵杖万计。

此次虎啸城之战,蒙军绝地逢生,宋军反遭惨败。南宋朝廷震惊,川东军民不安。此战堪称宋元(蒙)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之一。

拙于山地攻坚的蒙古铁骑,在蒙古第四任大汗蒙哥汗时期,对坚城险关的评判和使用,主要表现为在宋军废弃的州郡旧址筑城驻守。而到了忽必烈时期,除在原有旧址上筑城外,还主动选取具有战略价值的新地点筑城。在川东,除了杨大渊创修的虎啸城以“俯瞰渠江,可绝二州漕途” ,汪良臣又修筑武胜堡,杨文安修筑蟠龙城、方斗城等。

从古至今,凡有雄才大略的军事家,其进行战争的韬略和制胜之道,不仅仅来自典籍,也不是依赖于演习,而是更注重、更善于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无论是出于无奈,抑或是出于教训的惨痛,虎啸城的历史,再一次向人们昭示了这一真理。(END)

图文:马恒健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