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六时精进 ——龙门石窟佛教考古与石窟寺研究研修班学习心得
六时精进 ——龙门石窟佛教考古与石窟寺研究研修班学习心得
发布人:  2023-11-17

怀着激动的心情,在2023年7月,我再次踏上了洛阳这片熟悉的土地。十分荣幸能够参加由国家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指导,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宗教考古研究所、龙门石窟研究院联合承办的第三期“佛教考古与石窟寺研究专题研修班”,有幸聆听体系完善而内容充实的课程、参与洞窟实习,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一起学习交流。

因缘际会,这已经是我第三次来到洛阳。首次来到洛阳,是本科的一次学期实习,我们参观了龙门石窟、永宁寺遗址等地,也正是经过本学期的中国石窟寺课程,我找到了自己的研究兴趣与今后的研究方向,因此成为我进入佛教考古领域的契机。第二次来到洛阳,是出于研究生时期撰写毕业论文所需,我的研究课题是豫西地区的北朝中小型石窟寺,由此在洛阳及周边地区展开了为期半月的考察,对此地区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有了全新的认识。本次的研修则长达两个月,这让我能够结合课程所教授内容以及个人观察,更加深刻地了解洛阳与龙门。

在为期两个月的研修中,我在理论知识、数字化技术、实践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龙门石窟西山全景

 

一、巩固专业理论,拓宽知识视野

本次培训,一是在理论知识方面的巩固与深化,培训有为期一月的理论知识学习,课程内容涵盖洛阳地区及龙门石窟概况、石窟寺考古基础知识、考古层位学与类型学、佛教史、石窟寺数字化、病害分析、科技考古、中亚及东亚佛教考古等多个方面。其中既有关于传统的考古学方法的讲授,例如考古类型学、考古层位学等,也有新的方法论。

课程伊始,史家珍院长带领我们领略了洛阳历史悠久的古代文明,孙华老师从全新的视角解读了石窟寺考古的研究方法,指出以往石窟寺考古分期与分区工作的误区。杨哲峰老师带领我们进行了如何使考古报告的编写更加科学的思考。陈悦新老师详细讲授了佛衣的披覆形式,并辅以实物演示,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容易理解。李四龙老师系统介绍了佛教在中国的肇始及弘扬;杭侃老师阐释了云冈、敦煌与龙门的关系,并介绍了印度佛像艺术。彭明浩老师关注到以往研究中容易忽略的大环境问题,在窟前建筑、营建过程、窟龛相互关系方面引发了许多新的思考。

李志荣老师、张剑葳老师介绍了数字化在石窟寺考古中的应用,教授了相关软件的使用方法,并且以实操课程巩固学习成果。张小刚老师以敦煌为例讲解了石窟寺考古工作规程;周双林老师根据具体案例介绍了石窟病害的类别与治理;吴小红老师、张海老师、崔剑峰老师介绍了科技手段、GIS技术在石窟寺考古中的应用;魏正中老师以新疆地区石窟为例,分析了石窟寺的区段与组合。何利群老师梳理了佛教寺院考古的研究史,重点介绍了邺城的考古发现。路伟老师、李晓霞老师讲解了龙门石窟的研究史及考古报告编写情况;韦正老师以石窟寺与地面佛寺关系为切入点,引用大量实例,提出了许多新颖的问题。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各位老师对于传统的方法论也有很多新的认识和解读,如孙华老师对石窟寺考古中类型学方法的使用以及分期分区问题的新思考;彭明浩老师提示我们要从宏观、中观、微观的层面考察石窟寺的营建过程,石窟寺的选址、崖面的开凿,这都是很关键的问题,但在研究中通常被忽视,同时又从考古类型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打破、避让等关系在石窟寺中的体现,指出石窟寺遗址与土遗址的不同之处。魏正中老师以多年的田野工作为基础,将石窟寺作为一个完整的宗教聚落,讨论每个单元的区段功能与组合。

老师们一直强调我们需要学习宿白先生提出的“仔细看、看明白”的工作方法,“看明白”不仅是看这个洞窟本身,而是既要看史书,又要看佛经,要看洞窟外立面、洞窟与临近窟龛的关系、洞窟的性质、洞窟的开凿和雕刻过程,这样才能了解洞窟的社会意义。在洞窟实践中,一周用来绘制洞窟大样图,一周用来绘制分壁面详图,这两项工作的首要目的都是使得我们仔细地去观察洞窟地每一处现象,去思考发现的问题。又如彭明浩老师所讲的“斩山”营建过程、石窟中的避让、依附等层位关系,让我们了解到“看明白”绝不是简简单单的观察,而是细致入微、抽丝剥茧般的剖析。

 

二、学习数字化技术,提升软件使用水平

本次培训令我深刻感受到数字化技术在考古工作中使用的便利程度,授课老师们讲解了数码相机、三维激光扫描仪等仪器的使用方法,讲解了PS、Photoscan、Autocad等软件的基本操作,在洞窟实习中,我们更加感受到这些技术的实用程度,按照原始的考古绘图方法,绘图者需要全程坐在实物周围,使用基线与尺子在米格纸上一点点完成线图绘制,如遇较大的遗迹单位,一个人则无法完成绘图工作,需要多人合作,而使用三维建模绘图则大大增加了绘图的便利程度,且精确度也提升了。三维激光扫描不仅可以快速建立一个空间的模型,也可以随时快速地在模型上拾取坐标,方便工作的快速推进。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时刻注意,不能太过依赖数字化技术,而且要始终了解,数字化的背后还是人的思维与判断,数字化并不能代替所有类型的考古工作。而绘图工作也不能脱离现场进行,尽管数字绘图带来诸多便利,但仍需要经过数次现场校正才能够最大程度上客观忠实地还原遗迹遗物的原貌。

数字化实操课程

 

三、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

7月30日至9月2日为洞窟实习阶段,本次开展实习的洞窟有路洞、药方洞、魏字洞、宾阳中洞 ,按照小组分工的方法,我们小组开始了在药方洞的实习。实习内容包括调查、绘图、攥写文字资料、摄影、三维建模、编写调查报告等工作,调查的工作又包括观察洞窟所在崖面情况、窟龛相互关系等内容,绘图包括现场手绘及电脑绘图等内容,调查报告即是所有工作的汇总。

本阶段是将理论投入实操的过程,进行现场绘图、描述等工作时,我们切实感到最重要的工作还是“观察”,正如老师们所言,如果不看明白,后续的工作将无法开展。大样图的绘制工作使我们得以细致观察壁面的各种层位关系,以及龛像的细部,在潜移默化中对壁面产生深刻的印象。在实习过程中,彭明浩老师、魏正中老师、何利群老师、韦正老师、杨超杰老师在百忙之中多次来到洞窟指导同学工作,指出需要注意的问题,一一回答同学们的疑问,倾囊相授,每次与老师们的交流都令我们收获良多。在本次实习的所有洞窟中,药方洞的情况最为复杂,老师们也亲切地鼓励我们一定能把工作做好。经过多日在高温天气下的田野工作、经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我们最后顺利完成了药方洞的初步调查报告。

 

绘制壁面大样图

 

药方洞摄影工作

 

 四、石窟寺考古的全新机遇

近年来,石窟寺考古工作正面临新的机遇与新的挑战,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冈石窟考察时指出,云冈石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完善中国石窟寺考古学研究体系。

何利群老师指出《中国石窟寺考古中长期计划》中对中国未来石窟寺考古的目标与展望,讲到目前缺少佛教寺院考古发掘工作的规范,佛教考古专业研究力量相对薄弱,专业人员数量稀少,考古报告编写相对滞后,从而制约了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目前的首要任务仍是考古报告的编写工作,而这项重任是在全国石窟寺考古从业人员身上,在研修班的每个学员身上,为此我们需要时刻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龙门石窟“精舍绕层阿,千龛邻峭壁”,既反映了北魏与唐皇室在洛阳的大力营建,又留下了无数民间工程的缩影。佛教中的时间分为六个时分,六时勤行,也就是修行佛法,就好比我们在本次研修班的生活,时刻精进,每一天都有新的收获,在与老师和同学们的交流中,以前困惑我的许多问题找到了答案,开辟了新的视点,洞窟实习也让我更加深入了解到了洞窟调查与报告编纂的基本方法,在和同学们共同工作的时间里,我也掌握到了新的知识和技术,这些经验都会更好地指导我今后的工作,道阻且长,希望以我的绵薄之力为中国石窟寺考古事业添砖加瓦。

图文:朱思奇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