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战后”山城情侣照片背后的故事
“战后”山城情侣照片背后的故事
发布人:  2024-02-27

1945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历史在这一年的8月15日迎来了转折——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战大后方的重庆也挥别了战争的阴霾,迎接夏日的灿烂阳光。战火无情,可生活还得继续,美国《Life》杂志[1]的摄影记者杰克·威尔克斯(Jack Wilkes)以芭芭拉·斯蒂芬(Barbara Stephens)和帕尔默·霍伊特三世(Palmer HoytⅢ)为主角拍摄了一组照片,与以往不同的是,此组照片不再充满沮丧、颓废、破败的情绪,照片中的人物有了更多的笑容,照片风格明显轻松、愉悦,溢出照片的满是幸福和希望。照片中男女主人公举止亲密,以至现在被很多人认为他们是一对情侣,其实不然。本文以此组照片为主题,剖析照片拍摄的背景,揭露二人的真实关系,还故事以原貌。

 

威尔克斯留影重庆

1945年10月,美国《Life》杂志记者杰克·威尔克斯(Jack Wilkes,以下简称威尔克斯)在重庆拍摄一组照片,总计有50多张,收录在LIFE Photo Collection网站[2]。照片中的主角是一对俊男靓女,女主角长相漂亮,落落大方。男主角则身着美军军服,帅气潇洒。

这组照片拍摄地点在今南岸区和渝中区,照片背景中有今南岸区的文峰塔、今渝中区的民生路、大坪七牌坊、两路口……照片拍摄的内容有游览渝中和南岸的自然人文风光,如登南山,遥望两江和渝中半岛;也有体验重庆特殊的交通方式,如乘舢板由南岸登上渝中半岛,乘坐人力车逛市区,体验西南地区特有的交通工具“滑竿”,还亲自当起了轿夫;体验重庆的文娱生活,如女主角有模有样地学习川剧,挥动唱戏用的“马鞭”,并品尝了本地特色美食。照片内容丰富,涵盖了自然风光,人文风景、文化生活、城市交通、地方美食等等,是观察民国时期重庆城市建筑、交通、社会生活不可多得的影像材料。

 当前一些网络文章中普遍认为照片中的男女主角为情侣,如“1945年美国大兵和女朋友在重庆晒恩爱赢得中国人掌声”、“1945抗战胜利后美国大兵和女朋友在重庆秀恩爱”、“老照片:45年美国大兵和他女朋友在重庆”、“民国往事:1945年美国大兵和他的女朋友在重庆”等等文章都将二人视作情侣。但也有人认为,此组照片系摆拍,如“抗战胜利后 美国大兵和女朋友在重庆秀恩爱原来是摆拍”一文就认为照片中的“情侣”有摆拍的嫌疑。笔者非常赞同后者的观点,但该文作者只阐述了观点,并没有详细地加以论述。总体看,此组照片中“情侣”甜蜜且亲密的镜头制造的痕迹太过明显,照片中女主的镜头感非常强,仿佛是在拍好莱坞电影的剧照。

 

一场被安排的“约会”

经笔者查阅,此组照片刊登于1945年11月5日的美国《Life》杂志上,由于杂志版面限制,最终精选了11张照片,排版占了杂志的四页,文章标题名为《Life Goes on a Date in Chungking》。[3]文中明确地记载了照片中两位主人公的名字,女的名叫Barbara Stephens(译为芭芭拉·斯蒂芬,以下简称芭芭拉),男的名叫Palmer HoytⅢ(译为帕尔默·霍伊特三世,以下简称帕尔默)。

 照片1 二人在南岸南山,1945年10月,威尔克斯拍摄于重庆[4]

 

文章第一版的照片中(见上图),芭芭拉和帕尔默乘坐“滑竿”去参观南岸文峰塔,芭芭拉躺在滑竿上,身穿连衣裙,面露微笑,似乎在倾听帕尔默地讲述。帕尔默则身穿美军军服,胸前挂着一台便携相机,身体微倾,头朝向芭芭拉,似乎在向芭芭拉讲述着什么。二人半躺在滑竿上,享受着松林间的微风,一切都那么平静舒适,似乎与战时重庆氛围显得格格不入。

图片下面的文字写到:A man who asks a girl for a date in Chungking cannot depend on movies,dancing or nightclubs to entertain her.The city is so busy building homes for its 1300000 residents(three times the normal population)that it has had little time to provide ready-made amusements.But for Americans new to China's war time capital,its frontier atmosphere and the way of its people are fascinating. 大致的意思为:在重庆,男士和女士约会,看电影、跳舞或者去夜店是不可行的。[5]因为这座城市正忙于为130万居民(是正常人口的三倍)建设家园,几乎没有时间提供娱乐活动。但对于刚到中国战时首都的美国人来说,重庆的城市氛围和人民的生活方式令人着迷。

除上面张照片外,此场景还有很多的照片没有被选用,如二人在南岸文峰塔前的合影,远眺重庆城的场景等。如下图:

 

照片2 二人在南岸文峰塔前合影,1945年10月,威尔克斯拍摄于重庆。[6]

照片3 二人从南岸过江到渝中,1945年10月,威尔克斯拍摄于重庆[7]

 

文章第二版选用了5张照片(见上图)。5个场景分别是逛古玩街挑选纪念品、乘坐人力车逛民生路(今渝中区民生路)、坐舢板渡江、牵手漫步老街(今渝中区大坪)、晒日光浴(今渝中区两路口)[8]。

除上述5张照片外,从南岸过江到渝中大坪七牌坊这一过程威尔克斯拍摄了大量照片,如在乘坐舢板时,帕尔默还亲自摇橹,在大坪七牌坊前有行和坐的照片,在两路口外国记者招待所[9]晒日光浴也有不同角度的照片,如下图:

 

照片4 二人从南岸乘船渡江,1945年10月,威尔克斯拍摄于重庆[10]

照片5 二人在渝中大坪,1945年10月,威尔克斯拍摄于重庆[11]

 

 

照片6 二人在渝中外国记者招待所(今渝中两路口)旁的草地上晒日光浴,1945年10月,威尔克斯拍摄于重庆[12]

 

第三版则是二人晚餐情景。原文写到:They ate dinner at Carlton restaurous,which serves best food in Chungking(他们在重庆最好的Carlton餐厅用餐。)根据照片下的文字注释,可以看出他们点了鸭子、糖醋肉、炒竹笋和蘑菇汤,标准的中式“三菜一汤”。(如下图)

 

 

照片7 二人共进晚餐[13]

 

第四版是晚餐后的情景。他们去了剧院看川剧,结束后还到后台饶有兴致地听川剧演员讲解动作,芭芭拉拿起马鞭有模有样地学习起来。此外,第四版面的另外一张尤其值得注意,只见照片前景是一位站岗的士兵,背景台阶上则是穿着高跟鞋踮起脚尖的芭芭拉和帕尔默相拥而立,但是并没有全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拍摄手法给人无限遐想。

 

照片8 二人在学习川剧和在门前相拥而立[14]

 

除上面两张照片外,二人在观看川剧和在剧场后台也有很多照片,如和观众的合影,和演员的合影等,如下图:

 

照片9 二人在观看川剧并向演员学习,1945年10月,威尔克斯拍摄于重庆[15]

 

如上文所述,现在网络上的很多文章也认为芭芭拉和帕尔默是情侣。但笔者却有不同看法,仅凭《Life》杂志的11张照片或者Google Arts | LIFE Photo Collection中50多张的照片,都很难断定他们是情侣关系,这从其中一些细微之处可以窥见。

首先来说杂志中的关键词 “Date”,即约会。第一次出现是在文章的标题中:《Life Goes on a Date in Chungking》,第二次是在正文中:“On their date they traveled by foot,sampan,ricksha and sedan chair”(他们约会的时候,时而步行、时而坐舢板、人力车或是轿子)。文章标题中约会的主语是“Life”而不是“They”,此处有一语双关之用,但笔者认为“Life”就是指《Life》杂志。因为威尔克斯本是此杂志记者,由自己的记者选择主题然后拍摄照片,这本来就是策划好的,芭芭拉和帕尔默只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演员”,这样一来,第二次出现的“date”的意境也就不同了。

第二,杂志标题下方有一排很小的字引起了笔者的注意:“Two Americans in China’s wartime capital spend a day exloring the city by ricksha,sampan and sedan chair”(大意是两名美国人在中国的战时首都,花了一天的时间乘坐人力车、舢板和轿子游览了这座城市)。试想下,情侣一整天的约会怎么会安排得如此紧凑呢?而且还有一个摄影记者随时随地的记录两人约会的诸多细节。

第三,在这组约会照片中,女主角总共换了四套衣服两双鞋。试想什么样的情侣约会在一天之中马不停蹄的在城市各处拍摄照片,还随身带了四套衣服和两双鞋子呢?

第四,从此组照片总体的效果来看,照片拍摄的太像好莱坞的宣传海报了。尤其是芭芭拉的形体造型,显然是经过摄影师威尔克斯精心指导的,太想展现效果,而忽视了情侣间约会的温馨自然。

第五,有一个小细节,就是杂志最后一张“欲说还休”的照片。我们都知道,外国人在表达情感上的接吻是非常自然的,从不遮遮掩掩,即使日光浴的照片都没有半点犹豫的表达,很大胆且自然,怎么唯独这里就只有“踮起脚尖”了呢,扮演情侣和策划的约会就能回答说明这张照片背后的秘密了。

综合以上,我们大概可以拼凑出的画面是:二人在重庆约会,换了各种交通工具去游览了今重庆渝中区和南岸区的自然人文景观,从热闹的市区到荒无人烟的郊外山上,在外国记者新闻招待所的草地上享受日光浴,在餐厅品尝中国美食和观看中国戏曲,以一张晚安照片作为结束。这一切竟然只用了一天的时间,女主角芭芭拉中间还需多次换服装,而且全篇文章中并未有提及二人是情侣,由此笔者认为芭芭拉和帕尔默不是情侣,这场约会是被威尔克斯安排和策划好的。

 

分享“战后”的喜悦

威尔克斯为什么要大费周折的拍摄这样的一组照片呢?要知道,抗战时期的重庆物资非常匮乏,能找到芭芭拉身上这样几件时尚的衣服,实属不易。[16]仔细看了几遍这组照片后,笔者突然想到了《Life》杂志上刊登过非常有名的一张照片,即阿尔弗雷德·艾森施泰特(Alfred Eisenstaedt)拍摄的“胜利之吻”——“对日作战胜利日的时代广场”(V-J Day in Times Square)。如下图:

 

照片10 阿尔弗雷德·艾森施泰特《胜利之吻》,《Life》杂志,1945年[17]

 

威尔克斯拍摄的这组照片有《胜利之吻》的影子,意图也是表达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青年男女庆祝胜利的喜悦之情,同时也表现了美国青年男女在重庆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与阿尔弗雷德·艾森施泰特照片中的主角一样,芭芭拉和帕尔默也不是情侣,但芭芭拉精致的五官,开朗甜美的笑容,在当时的重庆可能也是不二人选,所以才被威尔克斯安排了一次浪漫的约会。

 

照片11 三人的合照(最前的是芭芭拉·斯蒂芬(Barbara Stephens),坐在“滑竿”上的是杰克·威尔克斯(Jack Wilkes),最后面的是帕尔默·霍伊特三世(Palmer HoytⅢ),1945年10月,拍摄于重庆。[18]

美国《Life》杂志摄影记者威尔克斯1945年来到了中国,曾在北京、重庆、昆明、桂林、上海、武汉等地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照片,这些照片真实地记录了发生在中国的战争印迹,以及抗战胜利后中国的政治、军事、民生等方面发生地变化,是研究近代史的宝贵资料。这一组拍摄于重庆的“浪漫约会照”,笔者认为其影响不亚于传播较广的“重庆谈判”和“北平冰嬉”的照片,堪称经典之作。

照片12 Jack Wilkes杰克·威尔克斯照[19]

 照片13 帕尔默和女主角乘坐黄包车,1945年10月,威尔克斯拍摄于重庆[20]

 

关于男主的资料非常少,目前只知道名叫帕尔默·霍伊特三世(Palmer HoytⅢ),来自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是《波特兰俄勒冈人报》出版商的儿子,也是United Press合众社[21]的一名战地记者。

照片中这位漂亮的记者名叫芭芭拉·斯蒂芬(Barbara Stephens),1922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州扬克斯市,后随家人搬到弗吉尼亚州阿灵顿市(Arlington)。她毕业于纽约的巴纳德学院(Barnard College)。 

 

照片14 Barbara Stephens芭芭拉·斯蒂芬 ,1945年10月,威尔克斯拍摄于重庆[22]

 

大学毕业后,她接受了United States 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 (O.W.I.)(美国战争情报局)[23]的海外任务,来到了重庆,成为了U.S.Information Service(美国新闻处)[24]的一名财务官员。抗战结束后,她辞去了美国战争情报局(O.W.I.)的职务,成为了Agence France-Presse(法新社)的一名特约记者,在北京负责撰写关于中国内战的相关报道。1946年底,她到新疆做调查采访,次年的7月31日,她乘坐新疆回北京的航班在飞行途中不幸坠毁,歿年仅25岁。世事无常,没想到在这组约会照片拍摄结束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位年轻美丽的美国女孩玉陨西域。1947年12月22日安葬在美国驻南京大使馆的一个院子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主持了她的葬礼。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威尔克斯为芭芭拉拍摄的这组照片成了她留在世上的一份美丽记忆,也是抗战时期外籍人士在重庆留下的一段精彩的历史影像。

 


注释:

[1]《Life》杂志,美国一图画杂志。1936年卢斯(Henry Robinson Luce,1898—1967年)创办于纽约。原为周刊,后于1978年9月改月刊,2007年停刊。内容以专题照片、特写为主,题材广泛,多次涉猎中国题材。

[2] 照片源自:Google Arts | LIFE Photo Collection。

[3] 《Life》杂志,1945年11月5日,第138—141页。

[4] 《Life》杂志,1945年11月5日,第138页。

[5] “正规的文娱活动在中国(重庆)很少”,(美)格兰姆·贝克著,朱启明,赵叔翼翻译:《战时中国: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1940—1946)》(上),天地出版社,2020年5月,第99页。

[6] 照片源自:Google Arts | LIFE Photo Collection。

[7]  1945年11月5日《Life》杂志第139页。

[8] (美)格兰姆·贝克著,朱启明,赵叔翼翻译:《战时中国: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1940—1946)》(上),天地出版社,2020年5月,第95页。

[9] 敦枫,赵婷:《抗战时期重庆国民政府对外国记者的管理刍议》,《东南传播》,2010年第10期(总第74期),第84页。

[10][11][12]照片源自:Google Arts | LIFE Photo Collection。

[13] 1945年11月5日《Life》杂志第140页。

[14] 1945年11月5日《Life》杂志文章第141页。

[15] 照片源自:Google Arts | LIFE Photo Collection。

[16](美)格兰姆·贝克著,朱启明,赵叔翼翻译:《战时中国: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1940—1946)》(上),天地出版社,2020年5月,第133-135页。

[17][18][19][20] 照片源自:Google Arts | LIFE Photo Collection。

[21] 复旦大学新闻系编:《新闻学小词典》,广西日报编辑部印,1976年,第295页。

[22] 照片源自:Google Arts | LIFE Photo Collection。

[23] 复旦大学新闻系编:《新闻学小词典》,广西日报编辑部印,1976年,第294页。

[24] 复旦大学新闻系编:《新闻学小词典》,广西日报编辑部印,1976年,第294页。

(感谢重庆市复归文化艺术研究院张真飞对本文提供的支持)

图文:兰琳 姜海涛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