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重庆市涪陵区博物馆馆藏邹一桂花鸟画浅析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重庆市涪陵区博物馆馆藏邹一桂花鸟画浅析
发布人:  2024-08-02

邹一桂(1686年—1772年),字“原褒”,号“小山”,晚号“二知老人”。工书画,尤擅花卉,承袭恽寿平“没骨花卉”技法,设色明净,清古冶艳,后人谓“恽南田后仅见也”。有诗、画作品《牡丹图》《玉堂富贵图》《桃花图轴》《红桃白梨图》《百花图卷》《小山画谱》等流传于世。

邹一桂 《玉堂富贵图》

 

本文从邹一桂生平行实、时代风貌、美学思想、馆藏赏析为切入点,试图代入感知画家对艺术真谛的深刻洞见,体验会味其“以万物为师,以生机为运”绘画理念熔铸浇灌的“花鸟之心”。

 

一、词臣画家

清中期,宫廷绘画得到空前的发展与壮大,并出现了一批特殊的群体,他们专职“为官”,“业余”绘画,侍帝王左右,奉旨“随事绘图”,画作颇丰。这些进士出身文官身份的词臣画家,虽非内廷供奉,但身份显赫且内外兼修,具备着较高水准的学识素养及美学见解,艺术造诣上皆表现不俗,传世佳作频出,邹一桂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邹一桂生于江苏无锡一官宦之家。四十二岁时中二甲第一名进士,以“传胪”入选“庶吉士”,三年后再进翰林院编修。仕途由此平步青云,步步高升。他先后在雍正、乾隆两朝任云南道监察御史、贵州学政、礼部给事中、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卿、礼部侍郎、内阁学士等职。任中,邹一桂素有正直敢谏,仗义执言之名。如:乾隆十四年(1749年),他不俱“结党营私”之嫌的非议,力荐因雍正朝“性倨傲,不合时宜”被罢官的无锡著名学者顾栋高,最终顾栋高以“饱学宿儒”之实脱颖于举荐人选中,邹一桂也被赞具“识人之明”。

行至晚年春风得意之时,意外却接踵而至。乾隆十九年(1754年),同为礼部侍郎的张开泰力保邹一桂子任国子监学正一事爆发。次年,私准同僚父亲入祀乡贤祠一事又被翻案,乾隆龙颜大怒,两年间将邹一桂连降五级留任。至此,心灰意冷,愈悬车之年的邹一桂已存归欤之心,以入冬来复患腰疾为由,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疏请退职返乡。

两起舞弊案后,乾隆虽施以惩戒,但仍给予君主的宽容与关怀,他恩准邹一桂原品休致,并赐御制诗两首留念。当中一句云:“一响殿辞双泪下,原犹恋阙可怜生。”表达出对其辞离的依依不舍。

韩隆“南巡”至无锡时,还乡后的邹一桂,并获皇帝御赐“画禅颐寿”匾额。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邹一桂卒于赴太后寿辰辞京返家的归途,终年86岁,逝后,乾隆加其尚书衔。

自诩“文治武功”双绝的乾隆帝对邹一桂青眼看顾,或与君臣间惺惺相惜,艺术上难得共鸣有关。乾隆身居潜邸时,便因赏识才华,向其索画,邹一桂以“未奉谕旨”为由委绝。登极帝位后,新皇并未加以责罚,反而擢用卿贰,赏其谨慎。邹一桂曾绘四季花卉草木一百余种,每种皆赋诗一首,集成《百花图卷》后上呈帝王,乾隆龙心大悦,御赐绝句百首予以回应,可见对其美学造诣的推崇及高度认可。

 

二、传统与创新

邹氏一门,家学甚厚。其祖父邹忠琦而立之龄便高中汉榜状元,曾任清政府修撰一职。邹一桂父亲、叔父皆为丹青妙手,叔父邹显吉藏画“极富”,绘菊自成一格,时称“邹菊”。幼年熏陶奠定了邹一桂的艺术禀赋,承袭“清初六家”之一恽南田(字寿平)的“没骨花卉”技法,又博采众长,自成一家,获“以清艳之笔,竞美艺林”的赞誉。“没骨法”源于宋元,至恽寿平时达至顶峰。其花卉特点在于少勾勒,全以色彩点染而成,以色为主,用笔含蓄,明丽高洁,天趣盎然,形象逼真且绰约多姿。清初,恽寿平的没骨画虽盛名久富,但似乎并未受宫廷青睐,直到邹一桂等朝廷重臣、文林表率,在所绘作品中大量应用恽氏“没骨花卉”技法,并大力推广,掀起宫廷画家竞相模仿的热潮,恽南田所创立的常州画派方才名冠京城。邹一桂之妻恽兰溪为恽南田族侄,也擅画,其花卉风韵天然,深得家传。闲暇时,夫妻二人常书画互和,传为艺林佳话。

在对恽派没骨画法的传承中,邹一桂并未一味拟古,而是施以丰富变化。他以没骨技法渲染物象时,运用进中国传统绘画中勾线技法,状物边际处以更深色系的细线勾提,精准表现出物象的形态和质感;在处理花叶间的疏密关系时,以线条的粗细缓急去强调二者的阴阳向背,更赋天真灵动之感。这种既对真实物象精细描绘的写生,又融情感与意境追求的写意,使其花卉作品各具生气,博采清丽透润的隽逸之气、浓艳绮丽的矜贵之姿。

乾隆朝,西学东渐, 宫廷绘画深受影响。皇帝对外来艺术空前推崇与重视,不仅让外籍画师为宫廷服务, 而且还让宫廷画师学习西洋绘画技巧。身为词臣画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的冲击、帝王意志的左右,对于西洋绘画,他也见识颇丰。邹一桂在所著《小山画谱》中,曾敏锐分析过中西绘画的异同。他认为西洋画善于运用焦点透视法,使得画面上的阴阳远近、比例距离极为精准,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空间感上水平较高;然西画虽逼真,却欠缺中国绘画的笔墨生动,没有内在气韵与意境,只追求外在写实和逼真,缺失灵动,偏呆滞,匠气十足。他批评西画“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认为在更高层次的美学表达上,西画确实逊中国画一筹。意识到西洋画在透视和光影运用上有优势后,邹一桂也敢于大胆尝试,他认可参用西洋画一二技巧,借鉴吸收进传统技法中,“洋为中用”。其对中西方美学的独到见解和思考,既体现中国文人对“画心”的坚守、对本体文化的推崇与自信,也持有兼容并蓄中西交流的开放态度以及对创新发展传统绘画的殷切期盼。

 

三、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唐代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主张开创了中国画的思想内核,提倡绘事要取自然为师,抛去杂念,以澄净之心感悟创作出好的作品。恽寿平“惟能极似,才能传神”的画论也强调只有在形极似的基础才能达到传神。邹一桂提出的“欲穷神而达化,必格物以致知”,要求写生应意、笔、色俱到,且不照搬实物,通过对物象准确把握来呈现物象的精神面貌。上述观点与中国画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以笔墨结构表现自然万象及人文精神属性的核心理论高度统一。邹一桂曾在家中亲自培植花卉上百余种,观察揣摩各类花卉的天姿秉性,以获得直观真切的感性认知。他在《小山画谱》曾举例宋代画家曾云巢的逸事:“曾氏,以画草虫而远名,行至老矣,其技愈发臻熟,有慕名求其法者,曰“此岂有法可传哉”。唯一而再,再而复,昼夜倒转观察物象,终至不知我为草虫,草虫为我矣”。邹一桂细致观察体味自然,捕捉自然的神韵与美感,然后将这些素材和感受溶铸于所绘物象,总结开创了“八法四知”的美学理念。即“章法、笔法、墨法、设色法、点染法、烘晕法、树石法、苔衬法”;“知天、知地、知人,知物”。他还指出画家应修身养心,提升格调眼界,忌“俗气、匠气、火气、草气、闺阁气、蹴墨气”,同时追求笔端的“活”、“脱”之趣,倡导绘画应寄情于物象,凸显精气神韵与慧根灵性。邹一桂高逸境界的美学思辨,对后世中国画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理论在当代国画界屡屡被引用解析。

 

四、馆藏赏析

重庆市涪陵区博物馆馆藏邹一桂花鸟图轴为工笔设色,图中玉兰、海棠、牡丹、洋菊各色花卉与鹦鹉互为映衬,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画家以谐音取玉兰的“玉”,海“棠”为“堂”,花王“富贵花”的别名,烘托出画面“玉堂富贵”、吉祥喜庆的主题,并将花、鸟、石、木巧妙构图分置入不同层次,形成大小、远近、高低的错落感,使观者视线在画面中顺畅流动,富于变化。

 

邹一桂 花鸟图轴

 

图左上一树玉兰倾斜而出,皎白的花瓣沿枝盛开,明静高洁,其后,两三枝粉海棠与之辉映交错,飞艳溢彩,摇曳动人。玉兰遒劲的树干顺势插入下方的假山秀石中,山石之间,色色各异的硕大牡丹争相绽放,姹紫嫣红,芬芳馥郁。画面视觉中心横向生发出一枝玉兰,一红喙,鸦青眉,蓝翅羽,深紫腹,浅紫尾的鹦鹉握爪伫立,它低头俯视,花稍受力不胜累垂。接地处三五束赭色洋菊正在散漫生长,为画面平添几分天真野逸、流动活泼的韵致。画上款:丙辰(1736年)嘉平月拟钱椒園笔意于碧山草堂锡山邹一桂画,据落款而知,时值50岁的邹一桂模拟钱椒園的书画意境绘制了此幅写生花鸟画作。

 

画家借用了西洋画背景与空间的处理手法来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和深远感,以精细入微的花卉、枝干、叶片、羽毛等细节描绘处理物象之间的疏密关系,于繁复变化中呈现有条不紊的走势,使整幅画赋有摇曳生姿,活色生香的美感,营造出漫漫灿灿、富有气韵的自然生机。邹一桂用“没骨花卉”法,以明净冶艳的冷暖色去点画晕染花瓣,水色交融时又用粗细线条的变幻转折勾勒出花、叶的千姿百态,笔笔严谨,转换自然,生动传神,可见画家扎实的写生功底。画面红、白、黄、粉、赭诸色张弛有度,浓淡处理得心应手;运笔干净利落,枝干遒劲,潇洒秀逸;花香鸟语,富丽烂漫,一幅“满纸春色”的诗意。

 

邹一桂《百花图》

邹一桂以烘晕法、树石法、苔衬法等技法将绿苔自然、圆润地点缀于山石、树干上,细腻真实的反映了花海沉郁、含烟带雾、葱绿潮浓的春夏时节,表达出画家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欣赏。

作为词臣画家、朝廷官员,邹一桂既不固守成规,也不随波逐流,他走出画室,亲近自然,观察万物生长,明察万物存在的必然,了然万物的风采神韵,方造物于心。他将创作形式与深度认知融会贯通,并在《小山画谱》提出:“今以万物为师,以生机为运,见一花一萼,谛视而熟察之,以得其所以然,则韵致风采,自然生动,而造物在我矣”。以独到见解证明了“造物”的来自归处,且“知行合一”,终至“我”亦造物,让大自然的万般造化皆运生于自己的纸上笔端。

 

图文:殷瑛 · 黄海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