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闹市区新华路的重庆金融历史博物馆展厅(原美丰银行)内,静静地陈列着一张重庆地区现存最早、距今已达120年、面色泛黄的钱票,即黔江濯河坝烟房钱庄钱票。细品票面上的《牧童山水图》、《十八学士图》、《十孝图》、宋元人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钱币考》文字、钱票地点、面值、装饰图案等,在这小小钱票上几乎满布历史文化符号,从侧面展现了我国上下数千年的信仰文化,见证了黔江钱庄经济的发展。
一、濯河坝烟房钱庄钱票的识读
濯河坝烟房(提取制墨主要原料油烟的作坊)钱票为竖式,长22.5厘米,宽9.5厘米。据票面文字可知钱票印于上海望平街文翰斋,属代印性质,石印工艺。按钱票正面加盖的干支纪年“乙巳”二字可知,该票的初始使用时间应为公元1905年,而印刷时间应是更早。钱票正面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上部为古朴典雅的《牧童山水图》,下部以竖式花瓣纹边框为界,框内造型优美,图文并茂,主体内容为钱币信息和秦王李世民礼贤下士及传统孝道文化等,极具经济、文化、历史、艺术等价值。背面设计虽较简略,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下面就钱票票面内涵试作探讨。
图1 黔江濯河坝烟房钱庄钱票正面
1.上部《牧童山水图》
此图位于钱票的首部,以平远法构图,由近而远,过渡自然,尽显画者不凡功底。近处一小道,道上一牧童骑牛正与一执耙农人相互寒暄,背后是连绵起伏的山峦,山间翠绿点点,一侧小桥流水,桥畔枝繁叶茂;桥端略远处绘有几幢农家小舍,更添烟火气息;远处寥寥数笔绘就群峰耸立,纵览全图,恰似一幅动静相宜的水墨人物山水画。画的右上角处,墨书一“德”字,字上钤半枚朱色骑缝方章,楷体,文为“安号”二字;而从该印文遗痕看,前二字应为“詹信”,合为“詹信安号”四字。此半枚印是作为持票人兑付钱款时,两半印文相合无误,即兑现的重要防伪标志。
图2 《牧童山水图》
2. 下部中心部位
主要指票面下方中心以小型花瓣边框为界的范围。首先,从票面与钱庄相关的文字信息谈起:即中心装饰带内印“凭票发钱壹千文整”,即此票的面值;其次,左右两侧花瓣边框内,分别印有“祇認票”“不認人”六字,即说明了此票的通用性。另在中心小型花边框上方的横额上印“詹信安”三字,是为钱庄名号,即詹信安号,这从钱票首部右上角的印文“詹信安号”可以互证,所以詹信安并非人名,应是商号名。另在古钱文字带的上方品字形竖额部位,可见“濯河坝烟房”五字,昭告世人钱票的籍贯在此。此外,钱票中心框内加盖(非印刷)有几枚朱文印章,也对我们认知钱票价值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右上角的竖状条形印中,篆书、朱文“平安”二字,为吉祥语闲章;另左下角也见椭圆形朱文、篆体“惠记”二字章一枚,同属闲语章,上下闲章合文之意应为平安普惠之店。在框内左侧上部戳有朱色、楷体“乙巳”干支纪年款,相对应的公元纪年为1905年,据此确认了该票的初始使用时间,正是1905年。在框内中下部,钤一白文、篆体、方印,文为“詹瑞之印”四字,考詹瑞,即詹真瑞,又呼绶廷,依据詹氏《鸿溪合族行第诗》:“贵京荣伟睿华廉,孟奖埙篪俊仕延;智胜广高真世泽,家廷启耀显承联。”[1]真字辈在列,为詹大有墨店第四代,详述见后,这里省称詹瑞(证见其堂哥詹真鹏的木印,文“詹鹏”照片,即现江西詹大有墨店传承人詹汪平的曾祖父)也是讲得通的,故说明钱票主人是詹真瑞,即詹瑞、詹绶廷皆属同一人。中心框上方横额“詹信安”三字的“信”字上也覆盖一篆体、朱文圆印,印文为“詹”字。实际上,票面加钤的诸印文,是钱票正式使用前,添加的标志性附着物,具有防伪、宣示主权、启用时间等作用。
3.下部钱纹带
即与中心花瓣框带紧邻的圭首竖式钱文带。文字内容见宋元之际马端临《文献通考·钱币考》[2],但个别文句略有改动(意在防伪,新旧版面以不同字句相区别)。行文方式与今不同,即从右至左,从上而下,再由上而下;识读顺序:右3大竖行,接上14小行,再下14小行,接左3大竖行。全文如下:“三代钱少,后世钱多。何者?三代各断其国以自治,一国之物自足以供一国之用,非是天下通行不可阙之物,亦不至费心力以营之。上又明立禁戒,不要使天下穷力远须,故《书》曰:‘惟土物爱,厥心臧’。《老子》曰:‘致治之极,民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其无所用钱如此,安得不少!后世天下既为一国,虽有州县异名,而无秦、越不相知之患,臂指如一,天下之民安得不交通於四方?则商贾往来,南北互致,又多於前世,金钱安得不多?古者以玉为服饰,以龟为宝,以金银为币,钱只处其一,朝廷大用度、大赐予,则是金尽用黄金。既以玉为服饰,玉是质重之物,以之为饰,过於金、珠远矣。汉世犹用金银为币,宣、元以后,金币始尽。王莽欲复古制,分为三等币,后不复行。至东汉以后,黄金最少,又缘佛、老之教盛行,费为土木之饰,故金钱不复为币,反皆以为器用服玩之具。玉自此亦益少,服饰却用金银,故币始专用钱,所以后世钱多。上海望平街文翰斋石印。”从上文的内容,可基本了解我国钱币演变的过程,即“三代钱少,后世钱多”。早期人们因商品经济欠发达,交换以物易物占主流,但随交换物品的增加,商品面临储存和携带的困难,一种小巧便携并被当时当地官民所公认的交换替代品应运而生,这种物品或金或铜或铁或银等,林林总总,材质、式样不一,直至“币始专用钱”,即通用钱币出现等。上海望平街即今黄埔区山东中路,旧以报馆多而闻名。
图3 濯河坝烟房钱庄钱票正面文字
4.下部古典人物故事图带
古典人物故事图带,以带状花瓣纹带为界,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绘仿唐人《十八学士图》;下部环绕钱文带分别绘有古代孝道人物故事精选画像《十孝图》;图外为竖式大型花瓣纹边框。
(1)《十八学士图》
题材源于《新唐书·褚亮传》[3]。画中表现的是,唐代秦王李世民于宫城西开文学馆,不拘一格广纳贤才,罗致四方文士,如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士长、薛牧、褚亮等十八人,号“十八学士”。唐王李世民让杜如晦等十八人,分为三班,每日一班六人值宿,他与众学士在此议论治国大事、诗文典籍等,文学馆实际是李世民的政治咨询机构。他登基后,派阎立本画众学士像,故有《十八学士图》传世。图画由散点透视法构成,画中人物分布成三组:十八学士均头戴幞头,身穿广袖长袍,腰系带,足蹬靴,其服饰与身份相符;他们或围案观画,或悠然对弈,或专注阅文,或躬身致礼,或互相寒暄;形态或立或坐;人物间,还点缀藤蔓、枝叶、奇石、书箱等,整幅图给人以一派祥和之态,又恰似世外桃源会群贤场面。
图4 《十八学士图》
(2)《十孝图》
画面设计从右上角开始,自上而下顺时针方向分别是:舜孝感天动地、陆绩怀橘遗亲、老莱子戏彩娱亲、闵损芦衣顺母、王祥卧冰求鲤、催山南乳姑不怠、江革行佣供母、仲由百里负米、郭巨埋儿奉母、杨香扼虎救父。彰显了传统“百善孝为先”的道德观念。以下依图示顺序,将孝道故事逐一略作解读。
① 舜孝感天动地
传上古时期舜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他们从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瞽叟与象却抛土填井,舜掘地逃脱,等等。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恭顺,对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女儿娥皇和女英嫁予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图上山林中,一象、一官、一民,两人正躬身互礼,表现的是尧、舜相见,大象作陪的场景。
图5 《舜孝感天动地》
② 陆绩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做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后被元人郭居敬《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收录)。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图上再现的是,坐者袁术和跪地的陆绩及地上滚落的两颗小橘画面。
图6 《陆绩怀橘遗亲》
③ 老莱子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因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心。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画面显示:二老正注目观看,地上长须老莱子手执拨浪鼓戏彩娱亲的场面。
图7 《老莱子戏彩娱亲》
④ 闵损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其母早亡,父亲娶后妻,又生两子。继母虐待他,冬天,弟弟穿着棉花冬衣,却给他穿芦花“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便遭父亲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待他如亲子。画上:一车坐一老者,前一人躬身拉车,老者身后站一妇女负童,正是表现的闵损拉车场面。
图8 《闵损芦衣顺母》
⑤ 王祥卧冰求鲤
王祥,晋朝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总是派他做脏活累活,使他失去父爱。一次继母患病,他衣不解带地侍候汤药,继母用药亟需活鲤鱼作药引,适值天寒地冻,王祥解开衣服卧于冰上,忽然冰层自行融化,冰开裂处跃出鲤鱼两条,王祥速执之返家,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图上展示的正是少年王祥赤身卧冰求鲤的画面。
图9 《王祥卧冰求鲤》
⑥ 唐夫人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嘱,孝敬祖母唐夫人。画上一站妇正解衣露乳,一侧坐一老妞作吸乳状,旁立一童即崔山南上举双手,好奇不已,好似不理解。
图10 《唐夫人乳姑不怠》
⑦ 江革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打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画面显示的是,江革背负老母正慌不择路地行走在山间小道上,道旁杂草丛生,上方一骑马人手持丈八长刀紧随而来,给人以险象环生之感!
图11 《江革行佣供母》
⑧ 仲由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背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图上山间一小桥,桥下潺潺流水,桥上一人背负粮袋正匆匆而行,桥一端的上方大树下坐一老翁,似等待状,整幅画面表现的是,仲由当年百里负米赶路奉亲的场景。
图12 《仲由百里负米》
⑨ 郭巨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自供养母亲,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正挖坑时,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携得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画面上,郭巨正躬身执锄挖坑,侧站一妇,背上一小儿正哇哇啼哭状,与传说故事情节同。
图13 《郭巨埋儿奉母》
⑩ 杨香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出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欲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去,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任凭老虎挣扎就是不松手,猛虎终于放下父亲逃跑了,于是烈女救父的故事流芳百世。图上山间坡地上,绘有一虎作伏地状,侧杨香正双手按住虎头,使其动弹不得,前方老父亲四肢着地、一脸惊恐,这画面就是当时场景的再现。
图14 《杨香扼虎救父》
钱票背面的装饰纹样较正面图案大为简略,信息量较少,但同样装饰有长条形花瓣纹外框,不同的是花瓣边框外有缠枝卷草纹一周。框内上方印有横书、楷体“濯河坝”三字;下方也印横书、楷体的“信安烟房”四字,文字四周满布卷草纹图案。另存该票流通时添加的墨书商号名“颜仁堂”“冉洪顺”,及时款“大十四日李国”等。还见押文和文字模糊的朱色方印一枚半,一枚在下方的中部(是否是汪氏印鉴?待考),半枚在右上角边缘处。余下票面污渍较多,已不清晰,略。虽说钱票背面设计较简,特别是“濯河坝”“信安烟房”等字与正面文字略存差异,但为考证钱庄得名提供了重要参考。墨书商号名、人名、押书符号、时款等,不失为该票流通时的重要证据。半枚隐见的骑缝印章,也是当时的防伪措施之一。
图15 濯河坝烟房钱庄钱票背面
二、濯河坝烟房钱庄的由来
濯河坝原名白鹤坝,位于风景秀丽的阿蓬江畔,传因白鹤多而得名。至于濯水、濯河坝的得名已无考,清乾隆年间名濯河坝,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更名濯水乡。传濯水与屈原《楚辞·渔父》[4]:“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有关,古阿蓬江上的“沧浪”桥或可为证?自古以来,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南宋以后,古驿道、古盐道皆经于此,使这里成为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与汉民族文化、经济交流的要塞。元明时期,因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宽松的羁麋政策,濯河坝一地几经冉姓土司官控制达六百年之久,故变化不大。濯河坝作为集市的繁荣,则是在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朝廷下达“改土归流”大一统政策、即改酉阳宣慰司为酉阳县之后,从此终结了土司长期统治下“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历史。其后的二百余年间,大量外籍流民及商帮的涌入,加速了濯河坝商贸集市的进一步发展。据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邵陆纂《酉阳州志·建革》[5]及同书《兵制》[6]记:“濯河坝”为十五铺塘之一,官府还派有塘司二人驻守办理公务;“濯河坝渡”也属酉阳四大渡口之一,并驻有渡夫一名。可见濯河坝在当时的地位和作用已非往昔,已是不可或缺的商贸重镇,否则官府不会派兵镇守。另据现存濯水镇几大建筑的始建时间考察也莫不如此:如乾隆十六年(1751年)建的余进士宅院“八贤堂”、如乾隆年间建的“万天宫”、如清嘉庆二年(1797年)湖广籍人建的“禹王宫”等,均证明了濯河坝的兴盛是从那个时期开始的。到清晚期,濯河坝已是川东南驿道、商道、盐道的必经之地。阿蓬江畔的濯河坝上,古色古香的土家吊脚楼及徽式砖墙建筑交相辉映,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商号、作坊、栈房、钱庄等日益发达,会馆、学堂、戏班齐聚于此,已成为渝东南地区最富盛名的蚕丝、茶叶、油漆、桐油、徽墨等生产、集散中心,其繁盛名望远居于同期黔江县城之上,与酉阳龙潭、龚滩合称“酉阳三大名镇”,故为濯河坝钱庄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物质条件。
(二)濯河坝钱庄的产生
追根溯源,濯河坝钱庄的产生与当地富商汪氏家族和徽商詹氏家族有直接关联。汪氏家族最早来到濯河坝的时间,据现居濯水镇的汪氏第七代后人汪先生介绍:最早来到濯河坝的开山始祖是汪元熠[7],初到时间大致为清乾隆年间,为经商由江西迁徙而来。又因经商有方,至第四代汪梦发(入川汪氏家族字辈排序:元、自、洪、梦、仕、德、本、绍、先、传)时期更是发扬光大,汪家已是富甲一方的首富,故有“汪家的银子”一说(民国以后多称票子)。否则,不可能有财力与徽商詹氏共同出资创办詹信安号钱庄。至于后来汪梦发的儿子汪仕富、号子文(生于清光绪十二年,即1886年;卒于1959年),子承父业,大展宏图,远超前辈,使汪家产业规模在民国时期达到鼎盛,那已是后话了。细思汪仕富的出生年龄,当时尚小,确与创办烟房钱庄时间不合,这里不赘述。
濯河坝詹氏家族最早来到濯河坝的开创人是谁?无考。祖籍是安徽婺源县(今属江西省)的虹关村,其来濯河坝的时间大约在清乾隆晚期或稍晚。据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四川黔江徽州会馆烟业会规同序》[8]载:“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有(安徽婺源)虹关麻珠詹公者,由荆、施而来西蜀,为黔江开创之领袖。继之,利川、石柱、酉阳、咸丰踵绩而兴”。黔江、酉阳山河相连,同籍詹姓先辈选定今濯水镇这块宝地发展不是也正常吗?安徽婺源县虹关村原是詹姓徽墨的主要产地,明清时期詹氏徽墨享誉海外,名工辈出,随詹氏族人的到来,同时也带来了徽墨制作技艺,并发展了这一产业。他们在濯河坝一带开办烟房,收购桐籽、榨油、烟墨生产、徽墨加工和销售,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是当时西南地区徽墨的重要生产基地。随着徽墨生产规模的扩大,商品流通频率加快,从方便交易和汇兑起见,詹汪二家在清光绪晚期联合开办了濯河坝詹信安烟房钱庄(也称詹信安号),是清末重庆的第一家钱庄,之后的1903年还发行了钱票(依据存世最早钱庄钱票的时间,初始发行时间待考)。目前,世上可见的钱票面额均为一千文,存世有三个年号的钱票,依据为票面干支署款“癸卯”“甲辰”“乙巳”,与之对应的年号有: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光绪三十年(1904年)、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濯河坝烟房钱庄始于何年,虽无直接证据可考,但从江西省(婺源县原属安徽省徽州,民国划入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即清代著名的詹大有墨号后人詹汪平先生处,或可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这不得不从詹大有墨号说起。詹大有,原安徽婺源县虹关村人,生于何时无考,乾隆年间经营“文华斋”墨号,墨上署款“詹大有制”,是清代中期徽墨制墨名家,传卒于嘉庆初年。后人也以制售徽墨为家族产业,至清嘉庆年间詹乾行在徽州老家创办了“詹大有墨号”;清道光元年(1821年)设分号于苏州,清同治年间将总店迁至上海。清光绪早年,主持上海詹大有骏记墨店的是詹高冠(系该店第三代传人,生于道光己丑年即1829年,字维贤,籍名文骏,国学生,卒年不详)。至清光绪中后期,由长子詹真堃、字悦庭、国学士(詹大有墨号第四代)主持上海骏记墨店。同期,詹真堃的弟弟詹真瑞(乳名观九,又名愉、绶廷,生于清咸丰辛酉年,即1861年),因家族早年在濯河坝地开有制墨产业需人打理,便来到濯河坝,当时年届二十余岁。其主理期间,干出一件于家族不利,但于本地极利的大事,即与当地工商大户汪梦发(汪子文父亲)共同出资开办了重庆第一家钱庄——濯河坝烟房詹信安号钱庄。为此事还导致财产亏空,引起家族不睦、弟嫂对簿公堂等。起因是当年他正处年少气盛之时,加之常在十里洋场的上海,见多识广,颇有干一番大事的想法,其作为主管濯河坝烟业的家族派员,真有点“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感,故他私自挪用家族钱财与人合伙成立了这家烟房钱庄,后来还发行了可以兑换的钱票。该信息见于其嫂程氏状告夫弟詹绶廷的上海道台(也呼观察)刘麒祥(1894—1897年在位)状纸批示公文中:“(不尽不实)哈培基仕县控:被詹悦庭等,拖欠四川公盐店银一万五千余两;曾经集讯,判原被出外将账理明,禀复核夺在案。兹詹悦庭之妻程氏,于昨日至道署禀称:氏夫经营上海詹大有骏记墨店多年,夫弟绶廷前在四川独开詹信安烟房,扯空骏记资本,规元二千七百余两。所有账据前已呈县,移交南市商务分会(上海县驻地商会),轧算明白,信安烟房并非骏记分号……虚坐当奉刘观察批示,云:此案上年十月十二及今正月初八等日,两次批饬,核明秉公办理。迄未具复,究竟实情如何?仰上海县速即录案,详报察核,毋稍违延。”[9]此段兄嫂状词的目的在于,欲掰清与夫弟詹绶廷在濯河坝所开烟房、拖欠四川公盐店一万五千余两的连带债务关系。意在否定夫弟詹绶廷独开詹信安烟房,并非上海詹大有骏记墨店分店的主次关系,以逃过此次连带赔款责任,即夫弟欠的债,兄嫂不该还。由此可知,詹绶廷独开詹信安烟房欠下的巨额债务是惹了大祸的,闹得家族鸡犬不宁。再加上1887年詹绶廷管业下的“业、茶生意亏空”,导致家族不睦。母亲詹胡氏为杜绝悲剧重演,于1888年在同族人见证下分家,自立门户、财务独立、债务互不相干。1890年9月26日,其母詹胡氏还在上海《申报》发表《声明》:“谨启者詹胡氏,原承祖遗詹大有墨店三大股公众店业,氏夫应得一大股,不辛先夫早逝,所生三子,长子悦庭、次子绶廷、三子献廷,均皆婚娶,余因年迈,于戊子年(1888年)经请合族将祖遗产业阉分,各立门庭。惟次子绶廷,胆大妄为,屡次戒饬不改,丁亥年(1887年)业茶生意亏空,及前后孟浪用去巨款,该股计算尚且透付,并已累及兄弟匪浅,无所不为。嗣后,绶廷无论在家在外,如有冒名假窃图章,诓骗钱财及不端情事,悉与詹大有墨店各处公众店业并氏长、三子毫无干涉,所有亲友切勿受其欺妄,兹特登报奉告。”[10]从报面文字看,由于他的年少轻狂、孟浪作为,导致家族背负巨额赔偿债务,惹怒母亲大人,以致不惜脸面登报公示,大有将詹绶廷逐出家门之势。从以上史料不难推出,詹绶廷开办濯河坝烟房的大致时段在1887—1888年前(因分家后,财务自理没条件了)。依据主要有二:一是1890年其母亲在《申报》所发《声明》中,“丁亥年(1887年)业茶生意亏空,及前后孟浪用去巨款”,不干事怎么能用去巨款?二是在兄嫂状告夫弟詹绶廷的上海道衙署官文中(依上海道刘麒祥道员、刘观察的在位时间,为1894—1897年,即他批示该官司时间),“夫弟绶廷,前在四川独开詹信安烟房,扯空骏记资本,规元二千七百余两”“拖欠四川公盐店银一万五千余两”。1887—1888年前,他二十多岁,年轻气盛,主持四川家族产业,创办烟房钱庄是有可能的。若按一般钱庄的开办资本估算,一两万银两是起码的,故欠债或巨额亏空加起来也差不多的。再加上他卖掉栈房的钱,据陈彤《遇见濯水》[11]载:“光顺号是濯水镇七大院中唯一两开卷斗大门的大院,也是镇上唯一使用三方青砖青瓦墙的大院……这座大院原本是安徽詹姓商人在镇上开的一家客栈。那家徽商在镇上收购桐籽榨油制墨,后来詹姓商人与镇上汪家合作开办钱庄和其他企业,就把这个院子卖给了一个叫俞光顺的当地神医。”以上几项之和,再加上汪家资本,看来是可以将钱庄开起来的。现在看来当时欠账肯定是有原因的,只是实情不得而知?也可能亏了家族肥了自己,他以为山高皇帝远管不着,故以此为本钱先开钱庄,后发钱票,也未可知?以他的生性是完全有可能的,否则,其母在1890年上海《申报》的《声明》中,不会出现“惟次子绶廷,胆大妄为,屡次戒饬不改,丁亥年(1887年)业茶生意亏空,及前后孟浪用去巨款,该股记算尚且透付,并已累及兄弟匪浅,无所不为”的语句,由此可见詹绶廷确非常人。之后,他在北京、上海开有詹氏墨店,并继续经营四川濯河坝烟房钱庄等产业,并于清光绪二十九(1903)始发行钱票,到民国年间他经营的上海、北京等墨店尚存,钱庄生意维持到民国银行大量出现而停业。至于钱票票面不见汪氏家族出资符号,这个问题作何解释?其实出资人未必非得在票面用文字形式展示出来,这世间案例不少,汪家当时参股钱庄这件新生事物只是为了图利,并不一定图名?故钱票不落汪家姓氏也是可以理解的。再者,迄今仍存的钱庄大院原主人姓汪,是否是当时入股的方式之一呢,也未可知?另者,民国时期纸币泛滥,为应对钱荒,当地商民还一致认可发行钤有汪家印章的“找补劵”[12]参与流通,这不正是当年入股钱庄的余威再现吗。余者,原住民们百年口碑相传应还是应有所本的,相信绝不是凭空而来,故汪詹两家联合投资创办烟房钱庄这事是可信的。另一需要说明的问题是,詹绶廷嫂子程氏状纸中的“前在四川独开詹信安烟房”一句,未必全是实情,他不说独开,那就受牵连赔吧,可能吗?若按一般常识,没分家之前的财务纠纷均要共同担责。至于嫂嫂起诉的时间,为何在1888年分家几年后呢?因经济官司多有延期性、复杂性,即拖不走了、掩盖不下去了,才对簿公堂,并出现多年扯不清的现象,这样讲就说得通了。
三、濯河坝烟房钱庄钱票考辨成果及价值
1.厘清了该票发行时间在1905年,依据是票面上加盖的“乙巳”干支纪年印文。
2.查明了钱庄钱票直接发行人是詹瑞(詹真瑞、詹绶廷)。依据:一是票面中心部位印文“詹瑞之印”四字;二是其嫂在上海道台状告“夫弟绶廷,前在四川独开詹信安烟房”的诉文中;三是哥哥詹真堃字辈同;四是堂哥詹真鹏之印也称“詹鹏”;五是字辈诗中的“真”字辈排序相合等,均可证明詹瑞即詹真瑞、詹绶廷。惜票面上不见汪家的印迹,但也不能说明汪家未出资。
3.弄清了钱庄成立时间和部分资金的来源,即在分家前的1887—1888年左右(分家前才有条件)。依据,一是他当时主持濯河坝的家族产业,有条件筹办此事;二是其嫂的状词中:“夫弟绶廷,前在四川独开詹信安烟房,扯空骏记资本规元二千七百余两”“拖欠四川公盐店银一万五千余两”;三是其母在上海《申报》的《声明》中:“丁亥年(1887年)业茶生意亏空,及前后孟浪用去巨款”,几者相互映衬就不难理解了;四是加上卖詹氏家族栈房的钱,汪氏家族入股等,作为钱庄的开办费是够了。
4.理清了钱庄的名称为“詹信安号”,即詹信安是钱庄名、商号名,非人名(考证见前)。依据,一是钱票上的“詹信安”三字,二是票首右上角的骑缝章合文“詹信安号”,三是其嫂状词中“夫弟绶廷,前在四川独开詹信安烟房”,实际上当时是主营烟墨生意,兼营兑换、存款、放款等业务的钱庄。
5.明确了钱票包含的多种传统文化符号内涵及价值。《牧童山水图》表现的是大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典型画面,是农耕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一种境界。《十八学士图》虽表现的是唐太宗登基前招贤纳士的一段佳话,它实际上反映了统治者对知识分子的一种态度,它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政治制度的典型画面。《十孝图》是从元代开始的《二十四孝》中精选的典型人物故事,用在钱票上意在传承“百行孝为先”的理念,寓意钱庄主人遵从“孝道文化”,想从精神层面赢得商户的认可;另在以往钱币上未见孝道题材画面出现,故显珍贵。识读马端临《文献通考·钱币考》摘文,可基本了解我国钱币由少而多、乃至古代货币材质变迁过程等,该段钱文为研究中国钱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另“上海望平街文翰斋石印”一句,也以直观方式告知了钱票的出处和工艺,具有金融史料研究价值。
6. 阐明了钱票票面的艺术价值。此票涉及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若绘画(山水、人物、花卉、动物等)、书法、印章(篆、楷、阴刻、阳刻等)、装饰、布局等,它是商品经济中人们对美的追求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当时艺术形式的一个典型代表物。
黔江濯河坝烟房钱票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有其特殊性,应是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即受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影响,有其客观商业需求,再加上当事者的果断决策,进而促成了这一新生事物钱庄钱票的产生。它带动了当地商品经济发展,使濯河坝逐步成为区域金融中心、经济中心,到民国时期更是达到顶峰。该钱票不仅是当地商业和金融发展的产物,也是重庆金融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研究古代士大夫文化、孝道文化、近代经济、近代艺术等,均具有较大价值。
后记: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文构思及材料寻觅阶段,得到了江西婺源詹汪平先生和黔江濯水镇汪先生及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分行广丽先生等人的鼎力相助,特此致谢!
注释:
[1] 江西婺源县虹关村詹大有墨号省级传承人詹汪平提供。
[2](宋)马端临撰:《文献通考•钱币考》卷九《钱币考二》,中华书局.1986,第203-204页。
[3](宋)欧阳修,(宋)宋祁,(宋)范镇,(宋)吕夏卿合著:《新唐书》卷一百二列传第二十七《褚亮传》,中华书局1975,第302页。
[4](战国)屈原著:《楚辞》卷七《渔父》,北方文艺出版社2019,第463-464页。
[5](清)邵陆著:《酉阳州志》清乾隆三十九年卷一《建革》,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0,第4页。
[6](清)邵陆著:《酉阳州志》清乾隆三十九年卷一《兵制》,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0,第16页。
[7] 黔江区濯水镇汪元熠第七代后人提供。
[8] 江西婺源县虹关村詹大有墨号省级传承人詹汪平提供。
[9] 江西婺源县虹关村詹大有墨号省级传承人詹汪平提供。
[10] 上海《申报》1890年9月26日第6页。
[11] 陈彤:《遇见濯水》,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74页。
[12] 陈彤:《遇见濯水》,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35页。
文稿:冯庆豪 冯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