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重庆酉阳钟灵山墓地考古工作收获
重庆酉阳钟灵山墓地考古工作收获
发布人:  2024-10-18

重庆酉阳钟灵山墓地考古发掘项目是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和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申报并完成的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于2024年10月14日通过重庆市文物局的验收。

一、墓地概况

(一)地理位置

钟灵山墓地位于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酉阳县”)桃花源街道钟灵山山脊中部。墓地左方酉阳河自北向南流,右方为凤凰山、翠屏山,远眺原酉州府;墓地右方后方有山,左方有水,是墓地选址之吉地。据《冉氏族谱》、《酉阳直隶州总志》等文献记载,钟灵山墓地自十五世土司冉云至末代土司冉裕枢,共有土司及其夫人等12人葬于此,是酉阳冉氏土司及其家人墓葬分布最为集中的一处墓地。

图片

墓地地貌

图片

墓地近景(俯拍)

(二)既往工作

2022年、2023年,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酉阳县文物管理所,针对酉阳县境内的土司墓葬进行了初步的田野调查,发现了钟灵山墓地分布有明清时期大型墓葬。同时,对有关酉阳冉氏土司的文史资料进行了搜集和分析,认为钟灵山墓地应该是酉阳冉氏土司的官陵所在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2022、 2023年度田野调查

二、主要考古收获

在既往工作的基础上,2024年4~10月,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在酉阳县文物管理所的协作下,针对钟灵山墓地开展了考古复查、勘探和发掘工作,完成了既定的发掘600平方米的任务。共清理发掘各类型墓葬13座,重点发现和清理了一批明清时期大型墓葬,出土了一批金银器、玉器及陶瓷器。

图片

探方和探沟分布图

图片

墓地全景照(上为北)

(一)明代墓葬

M2 四室。坐北朝南,墓向173°。四个墓室结构、大小基本相同,平面呈长方形。墓底四周石板铺设,中间部位为生土面;墓室主体为砖砌,除共用墓壁外,其余部位均为两层砌砖,内层为小砖,外层为大砖,外层砖之外做灰隔;墓壁先以石灰做底,再饰以朱砂;后龛呈壶门状,以拱形石板封门。墓室前方为前室或墓道,但后期遭人为改造利用。地表用弧形条石垒砌成石围,再填以封土,形成封土包,封土可见四层。墓前祭台由不规则石板平铺而成,残存部分。

图片

M2完工照(上为北)

图片

M2封土剖面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M2出土器物照

M3 双室。坐北朝南,墓向168°。两墓室结构、大小基本相同。墓室分为前后两室,前后室之间以砖封门,平面呈长方形。前墓室墓壁以整石为之,下端立于底板石上;后室为砖砌墓室并起券顶,墓室外由灰隔层包裹内饰白灰面,后壁垒砌壁龛,地表为白灰面,并装饰类似七星图案,左墓室七星图案略长于右墓室。地表自下而上用弧形条石垒砌成石围,再填以封土,形成封土包。

图片

M3完工照(上为北)

图片

图片

M3细节照

M4 竖穴土坑墓。坐北朝南,墓向183°。平面呈长方形,口大底小。残存有髹漆木棺痕迹。出土器物15件,其中金、银、铜器14件,包括金耳饰、金簪及银手镯,陶壶1件。

图片

图片

M4完工照(右为北)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M4出土器物照

M9 三室。坐北朝南,墓向192°。墓室外观为石雕仿木结构,以石雕出类似柱、枋、斗拱、屋檐等仿木结构。封门卡与顶部石槽内,双扇,不可开合,门为仿木隔扇门。墓室由前后室组成,平面呈长方形。前后室应是以墓门相隔,墓门卡与顶部石槽内,不可开合。三墓室形制基本一致,以中间墓室为例,前室为覆斗形藻井顶,无装饰,左右两壁各设一浅壁龛,无装饰。后室为石砌拱顶,左右两壁各设一浅壁龛,中间墓室装饰纹饰,左右两墓室该处无装饰。墓室相邻两壁共用一壁,左右壁以自前而后多块石板而成,下端立于底板石上。后龛呈减地壶门状。

图片

M9正视照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M9墓室细节照

(二)清代墓葬

M13 灰椁墓。坐北朝南,墓向为174°。单室,平面呈梯形,残存部分人骨。弧形条石自下而上垒砌成石围包裹灰椁,再填以封土,形成封土包。墓旁有残碑一块,可辨认字迹为“皇清诰授通议大夫酉阳等处军民宣慰使;拾伍日申时享年陆拾壹岁”。结合《冉氏族谱》相关记载,可断定该墓碑为末代土司冉裕枢所有。

图片

M13完工照(上为北)

图片

图片

M13细节照

三、收获与认识

钟灵山墓地的考古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社会价值,达到了既定的学术、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的目的,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土司考古工作实践。

主要包括以下三点,首先,通过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对钟灵山墓地的墓葬分布和保存状况有了全面的了解,确认了钟灵山墓地包含有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墓葬,墓葬具有代表性和指向性;其次,发现了明代中期至清早期的土司墓葬,确认了钟灵山墓地即史料记载和传统认知中的酉阳冉氏土司官陵地之一,并对其格局有了一定的了解;第三,结合考古发掘、文史资料、口述资料等信息,初步了解了酉阳冉氏土司的丧葬制度,为研究土司丧葬制度背后的文化认同提供了基础资料,也为开展进一步的土司墓葬保护规划和研究工作夯实了基础。

酉阳冉氏土司自12世土司冉兴邦开始兴文教,崇理学,重礼制,亦在丧葬制度上有突出体现。钟灵山墓地作为冉氏土司专属墓地,实行昭穆祔祖而葬制度,体现了对宗法制度的传承与尊崇,标志着冉氏丧葬制度的成熟。冉氏土司墓恪守朱子《家礼》中的规定,对儒家礼仪的追求,亦是冉氏自身对“中原”身份的认同和与夷人区别的表达,反映得更为充分的则是冉氏“变其土俗同于中国”的努力。同时,也是以朱子《家礼》为代表的华夏礼仪在酉州地区深入传播的结果。

综合此次考古工作的成果,对酉阳冉氏土司的丧葬文化、区域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酉阳县推动乡村振兴、促进文旅融合等工作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同时,对于渝东南地区乃至西南地区的土司考古工作也具有积极的作用。钟灵山墓地是重庆地区首次开展对土司墓地的考古发掘,明确了该墓地就是酉阳冉氏土司官陵之一,是酉阳土司文化研究的重要突破,填补了酉阳冉氏土司墓葬研究的空白,对研究酉阳冉氏土司的丧葬制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酉阳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根据一县一策的要求,发展思路突出“游”的特色,着力发展文旅结合的特色产业。土司文化是酉阳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冉氏土司治理酉阳地区数百年,形成的文化特色和传承深刻的烙印在酉阳的土地上和酉阳人的记忆中。充分挖掘酉阳的土司文化不仅是相关政府部门开发文化产业的需要,也是众多酉阳人,尤其是冉氏土司后裔的精神文化需求。酉阳土司文化不仅是酉阳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特色地域文化。因此,以钟灵山墓地的考古工作为契机,开展针对土司遗存的发掘、展示和活化利用工作,对于促进酉阳的文旅融合、文化振兴和乡村振兴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近年来,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针对石柱、酉阳开展了多个专项土司考古工作,其中,酉阳土司遗存是重要的工作对象,包括后溪遗址、老寨遗址、何土司城遗址、官坝遗址等。此次针对钟灵山墓地的考古发掘进一步深化了酉阳的土司考古工作,是酉阳土司文化研究的突破,也是重庆地区土司考古工作的深化。

文稿:唐勇 李萌葳 娄亮 代玉彪 张振宇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