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非为仙人居——从重庆市潼南区金堂庵崖墓群谈起
非为仙人居——从重庆市潼南区金堂庵崖墓群谈起
发布人:  2024-12-03

崖墓是中国西南地区汉至南北朝时期有地方特色的古代墓葬形式,在云贵川渝等地区有大量发现。但在重庆各区县农村地区,村民仍把崖墓称呼为具有神秘色彩的“仙人洞”“蛮子洞”等。本文以重庆市潼南区金堂庵崖墓群为例,对崖墓名称及性质进行浅析。

 

一、墓群概况

金堂庵崖墓群地处一崖壁上部,地表为荒草杂木,北、南接崖壁断坎,东面顶上为农地,西临涪江。金堂庵崖墓群为重庆市潼南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点,墓群分布面积约500平方米,部分墓葬位于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桂林涪江提水泵站永久征地内。2018年7月至9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现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永久占地区内的金堂庵崖墓群进行调查勘探,并编制了文物调查勘探报告(以下称报告)。2022年7月,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完成了对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占地范围内金堂庵崖墓群部分墓葬的文物保护工作。

图片

图1 金堂庵崖墓群位置及环境

 

二、代表性遗存介绍

报告中登记汉至六朝崖墓8座,从南向北编号M1~M8。其中M1、M2仅存后壁、M3、M8仅存侧壁,M4~M7保存较好。该崖墓群整体保存较差,封门均已不存。墓室结构保留较好的M5、M6内有少量淤积土,清理后未发现有残存随葬品。现将部分墓葬情况简介如下。

图片

图2 金堂庵崖墓群整体航拍

(一)M4(四号墓,下同)

M4位于金堂庵崖墓群中部,墓向为231°。墓葬总长2.85米,平面呈“凸”字形,由墓道、墓门、墓室三部分组成。墓道长0.35、宽0.96米。墓门高1.35、宽0.96米,封门已不存,一重门框。墓室平面长方形,长2.5、宽1.56、高1.5米。墓顶为拱形,墓底略平。墓室左侧前部开凿有一现代侧龛,平面呈梯形,长0.52~0.92、深0.28、高0.36米。墓室右侧中部开凿有一现代侧龛,平面呈长方形,长0.5、深0.14、高0.26米。墓室后端开凿有两处现代柱洞,直径0.28、深0.1米。

图片

 图3 金堂庵崖墓群M4墓门

(二)M5(五号墓,下同)

M5位于金堂庵崖墓群中部,墓向为229°。墓葬总长7.62米,平面呈“凸”字形,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墓道长1.08、宽2.06米,墓门至墓道口有一排水沟,沟长1.19、宽0.13、深0.11米。墓门高1.62、宽1.28米,封门已不存,二重门框,门框顶部部分被破坏。甬道平面呈梯形,长1.29~1.44、宽1.28、高1.6米。墓室平面长方形,长4.88、宽2.45、高2.1~2.34米。墓顶为拱形,墓底后端设有棺床,长2.42、宽2.45米,高于前部墓室底部0.24米。墓室左前角有一灶台。墓室左侧前部开凿有一现代侧龛,平面呈长方形,长0.88、深0.31、高0.46米。

图片

图4 金堂庵崖墓群M5墓门

图片

图5 金堂庵崖墓群M5甬道及墓室

(三)M6(六号墓,下同)

M6位于金堂庵崖墓群北部,墓向为223°。墓葬总长6.8米,平面呈“凸”字形,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墓道长1.8、宽1.4~1.6米,墓道最前端有一短排水沟,沟长0.5、宽0.18、深0.1米。墓门高1.7、宽1.4米,封门已不存,二重门框,门框顶部被破坏。甬道平面呈长方形,长1.8、宽1.4~1.6、高1.6米。墓室平面长方形,长4.86、宽2.46、高2.2~2.44米。墓顶为拱形,墓底后端设有棺床,长2.4、宽2.46米,高于前部墓室底部0.2米。墓室右前角有一灶台。甬道右侧被现代破坏,与M7左侧棺床连通。墓室右侧中部开凿有一现代侧龛,平面呈长方形,长1.76、深0.6、高0.36米。

图片

图6 金堂庵崖墓群M6墓门

图片

图7 金堂庵崖墓群M6墓室及墓顶

(四)M7(七号墓,下同)

M7位于金堂庵崖墓群北部,墓向为235°。墓葬总长5.46米,平面呈“凸”字形,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墓道长0.6、宽1.06米,墓道最前端有一短排水沟,前低后高,沟长0.4、宽0.17、深0~0.08米。墓门高1.24、宽1.06 米,封门已不存,二重门框,门框上部被破坏。甬道平面呈长方形,长1.08、宽0.6、高1.18米。墓室平面略呈“凸”字形,长3.02、宽3.5、高1.58米。墓顶为拱形,墓底左右两侧设有棺床。左侧棺床长2.2、宽0.8、高0.88米。右侧棺床长2.3、宽0.64、高0.9米。左侧棺床被现代破坏,与M6甬道连通。墓室右侧后部有一现代开凿石坑,平面呈长方形,长1.4、宽1.08、深0.7米。

图片

图8 金堂庵崖墓群M7墓室及墓顶

图9 下崖墓前穿戴安全装备

图片

图10 崖墓清理工作照

 

三、结语

金堂庵崖墓群的各墓葬是汉至六朝时期流行的一种仿生前住所、斩山凿石为室的丧葬形式,体现了当时人们事死如生的丧葬信仰。通过对崖墓位置、结构等的研究,有助于认识汉至六朝时期崖墓的选址思想、修造技艺等,对研究渝西地区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丧葬习俗、文化思想等有重要价值。

崖墓作为云贵川渝地区广泛分布,并具有西南地区特色的墓葬,在古代文献中就有较早记载。在南梁李膺《益州记》、唐柳宗元《龙城记》、五代前蜀杜光庭《录异记》等书,将某些山洞(可能包括某些崖墓)描述为神仙所居。在宋代的著作和明清的川渝地区方志中, 对此亦多有记载。在川渝地区明清方志中, “更有把它当作‘蛮族’所住之居室,俗称‘蛮洞’或‘獠洞’”。今重庆各区县农村地区仍将崖墓称为“仙人洞”“蜕皮洞”“蛮子洞”等。但是,仅南宋金石学家洪适在其《隶释》一书中提及一处崖墓,并明确其是古代的一种墓葬,并分析了它的时代及性质。

《隶释》卷十三《张宾公妻穿中二柱文》:“维兮,本造此穿者,张宾公妻、子伟伯、伯妻、孙陵,在此右方曲内中”。

“维兮,张伟伯子长仲,以建初二年六月十二日与少子叔元俱下世。长子元益为之祖父穿中,造内栖柱作崖棺,葬父及弟叔元”。

下文云:“右张氏穿中记土本张宾公之妻之穴也。其子伟伯及伟伯妻与其孙陵,皆附葬右方曲内中,故志之。其一则伟伯之孙元益葬其父长仲并弟叔元所志也。……”。

“眉州李治中云:‘武阳城东彭亡山之巅,耕夫斸地有声,寻罅入焉。石窟如屋大,中立两崖,崖柱左右各分二室。左方有破瓦棺入泥中。右方三崖棺,泥秽充仞。执烛视之,得题识三所’。……时绍兴丁丑年也,上距建初丁丑千八十有一年”。

图11 《隶释》卷十三《张宾公妻穿中二柱文》

图片

图12 《隶释》卷十三《张宾公妻穿中二柱文》

直到1903年,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开始将崖墓作为一种古代墓葬来考察研究。截至现在,“仙人洞”等词语对崖墓的称呼,虽然将崖墓盖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但是其非为仙人居,而是一种特殊的墓葬形式,被学界所共识。如《中国考古学大辞典》对其定义为:“古代墓葬形式之一。主要流行于四川巴蜀地区。此类墓葬多开凿于山壁崖洞中,往往形成家族式合葬墓地。其墓道多为狭长横穴或小型竖井,墓中一般有排水设施。出现于西汉,盛行于东汉至南北朝时期”。


参考资料:

[1]罗二虎:《四川崖墓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88年第2期。

[2]罗二虎:《四川崖墓开凿技术初探》《四川文物》,1987年第2期。

[3]马晓亮:《四川盆地崖墓建筑研究》,科学出版社,2019年。

[4](宋)洪适:《隶释27卷》,清乾隆42~43年汪氏楼松书屋刊,1777—1788年。

[5](宋)洪适:《隶释  隶续》,中华书局,1986年。

[6]重庆市文物局等:《忠县翠屏山崖墓》,科学出版社,2011年。

[7]重庆市文物局等:《忠县仙人洞与土地岩墓地》,科学出版社,2008年。

[8]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潼南区文物管理所:《重庆市潼南区下庙儿遗址汉墓发掘简报》《四川文物》,2014年第4期。

[9]范鹏、李大地、邹后曦:《重庆璧山县棺山坡东汉崖墓群》《考古》,2014年第9期。

[10]王巍主编:《中国考古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

文稿:冯彦萌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