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大足石刻保护修复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大足召开
《中国文物报》讯 9月16至17日,在国家文物局、重庆市人民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的支持下,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大足区委区政府主办的“2013大足石刻保护修复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大足石刻研究院召开。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ICCROM)中心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代表以及国内外科研机构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共百余人参加此次会议。
千手观音造像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精华部分,围绕其保护修复开展的研究与修复实践,长期以来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支持,受到各级领导、专家与社会的持续支持与关注。2013大足石刻保护修复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千手观音造像的抢救性保护修复为例,共同就贴金、彩绘类石质文物保护修复涉及的理念、技术、方法,以及文物本体修复的安全性和真实性等议题开展研讨。
来自北京、河北、山东、陕西、浙江、江苏、天津、新疆、四川、重庆、台湾等10余个省市和地区,以及柬埔寨、日本、韩国、意大利、法国、美国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共有20余篇学术论文在本次大会上进行交流。论文内容丰富,分别论述了佛教样式化艺术遗产角度认识千手观音造像的宗教属性,主张对修复工作的评估角度应该更加多元化;探讨了高温多湿气候环境下研发与运用科学监测技术对文物进行监控的问题;通过对现代技术的运用与传统工艺传承关系的探讨,提出了价值评估和修复理念是现代社会开展保护修复工作前提的观点;系统介绍了介孔材料、彩色三维信息留取、三维激光扫描计算机模拟技术、飞眼探测器等新材料、新技术在石质、彩绘类文物中保护中的应用研究;通过对石质、壁画等文物的修复实例介绍,提出了开展加固、修复等技术、材料发展动态的新认识;有关侧重对历史修复信息研究以及对传统工艺进行认识与发掘。
本次会后将出版论文集。此前,最新一期的《中国文物科学研究》刊出了9篇系统介绍千手观音造像保护修复研究与实践的论文。(詹可鹏)
链接——
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进展情况概述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位于宝顶山石刻区大佛湾的南崖,编号第8号,开凿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公元1174-1252)年间,为我国最大的集雕刻、彩绘、贴金于一体的摩崖石刻造像,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重要代表作品。经过千年岁月,早已百病缠身,更因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而面临损毁的威胁。因此,国家文物局要求把千手观音抢救加固保护列为国家石质文物保护的“一号工程”。
2008年开始,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作为项目组织单位,逐步展开实施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
由于千手观音造像集石质、彩绘、漆层、金箔等多种材质于一体,加之受工艺叠加、环境潮湿等因素的影响,其破坏形式非常复杂、病害程度十分严重,造成了修复工作的极大困难。鉴于这些情况,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发挥自身作为国家重大文物保护科研平台和纽带的作用,除积极组织本院的骨干科研力量参加千手观音造像的抢救性保护工程外,还邀请敦煌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河海大学、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等科研机构共同集思广益,精诚合作,建立起了一支专业、高效、思维活跃的专家工作队。工程借鉴了一些国际先进的保护经验,千手观音修复现场还运用了现代先进的科学仪器,如工业X光探伤、红外热像探测、激光拉曼测样、三维视频显微镜观察等,这些仪器应用于大型不可移动石质文物勘察研究在国内尚属首次;病害调查的方法也借鉴平面考古探方的方式以立面的形式得以应用。整个工程的工作内容、团队规模、技术应用和相关研究都突破了原有工作框架,多种方法并行开展、统一评估。
根据整体工作计划,工程分为了前期勘察、方案设计、实施修复三个阶段。修复工作严格遵循文物保护原则,并按照自上而下、由外至内、由易到难的程序,逐步开展造像本体砂岩、贴金层与彩绘的修复工作。2008年—2009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敦煌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合作开展了前期勘察研究工作,进行了工艺修复试验,并启动了千手观音修复效果及本体稳定性跟踪监测工作。2010年—2011年,三方再次合作开展了千手观音中期修复试验,初步得到了国内专家和管理部门的认可。2011年2月千手观音造像本体修复工程队伍初步组织完成,并对当地大足石刻研究院参与工作人员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专业培训;同年7月,项目组人员正式进入施工现场,修复项目启动。2012年,修复工程组开展了本体清洗、金箔揭取和本体加固补形等工作。同年,在重庆潼南大佛髹漆贴金修复工程完成后,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彩绘修复技术人员也加入到千手观音保护工程中,加强了多种工艺的配合和多学科的沟通,增强了工程技术力量,保证了工程进展。至今,各部分修复工作仍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总体来说,在过去的5年中,在国家文物局、重庆市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精心组织、多方协调下,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项目组始终坚持科研与工程实践结合,相互促进的工作方法,不仅在保护理念、技术、材料与方法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还形成了一个有共同理想和工作目标的专业工作团队。
目前为止,已完成了千手观音造像本体底层修复区域32平方米局部补形;中层修复区域22平方米法器彩绘表面清洗、法器补型等工作;顶层完成34平方米的加固补形工作,另顶层西侧试验区贴金和彩绘修复效果试验正在紧张有序地开展,整个修复工程预计于2015年上半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