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公益性的博物馆,社会教育是所有的博物馆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博物馆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点。社区博物馆与社区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乃至相互交融的促进关系。实践证明,只有当社区博物馆在关怀社会、研究社会、服务社会中不断取得新的成绩时,它才会从社会中获得新的生命力,获得新的进步和发展。
天津市和平区崇仁里社区自办了全国首家社区居委会博物馆,馆内荟萃社区的创作成果,交流个人制作、收藏,不定期开展个人作品展示、家庭收藏鉴赏等活动。这类社区博物馆,并无明确的保护对象,但可供交流学习。其展品水平与活动规模以达到社区服务的基本目的为旨,即社区一级的博物馆。
而天津河西区秀峰里社区成立的“终身学习中心”就是博物馆进社区的典范。天津博物馆与驻地街区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博物馆派人参加了学习中心的挂牌仪式,并以独特资源支持学习中心的活动。今后,随着周边十多家社区“终身学习中心”的建立,博物馆宣教部将为社区居民举办文化讲座、国宝进社区小型展览等系列文化活动。
以上两种办馆模式,是以民间收藏者交流展品和公立博物馆拿出展品到社区短期展出的形式存在。这两种形式正适合眼下我国社区博物馆的建设营运仍处于草创阶段,不少社区博物馆亟需解决场馆、资金及藏品等问题的现实。单纯的硬件、展品、资料的诉求还不足以凸显社区博物馆的精神内涵,它应该更强调文化脉络的记录、多元价值的呈现以及常态生活的关怀。社区博物馆的建立,就是为了让社区居民打破传统博物馆建设的樊篱,去发现社区本身就是探索知识的殿堂,发现乡土的一砖一瓦中的奥秘。
与此思维呼应的南京石头城社区历史文化博物馆被公认为比较完善的社区办馆样本。博物馆陈列的近200件物品都是社区居民自发捐献的,展品相当丰富。社区博物馆设在历史悠久的鼓楼区石头城新村,设计装潢古典精致,陈列品也极具观赏价值。在件件充满生活气息的展品前,一部社区生活史跃然眼前。
社区博物馆是趋势也存在挑战。社区博物馆从设立概念到运营理念几乎都是舶来品。概念的提出,源于著名博物馆学者肯奈斯•哈德森于1987年考察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后写的《有影响力的博物馆》一书。他提出当代社会的诸多问题:自然环境因人之贪婪而日趋恶化;政治、科学及经济资源分配不均;艺术专业分科愈趋精细,一般民众越来越无从了解这些学科,而感到被排除在知识权力之外,与此同时,掌握知识权力者以模糊不清的学术用语自筑象牙塔,使得理论性的知识论述与当地的知识之间的鸿沟日益扩大。因此他预测,面对提及的种种现象,在未来的数十年中,最具影响力的博物馆,将是在经营上,能结合地方资源的社区型或生态型的博物馆,他所列举的例证之一就是美国的安纳考斯提亚社区博物馆。根据首任馆长金纳德的记录,这家成立于1967年的社区博物馆,位于华盛顿的贫穷区域,附近居民以黑人为主。而当居民听到公益机构将要筹建社区博物馆的消息时,都主动接洽,并成立了咨询委员会,最终讨论决定改建一个废弃的小电影院为社区博物馆。社区成员决策上始终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而正是如此,造就了安纳考斯提亚社区博物馆的成功。
金纳德主张,博物馆应以新的理念与思考来挑战社会问题,社区不只是博物馆服务的对象而已,其本身即为规划者与决策者。这样强调社区民众实际参与并解决社区问题,成为社区博物馆自开创以来,一直秉持的重要理念。社区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生活方式能有效影响、规范社区居民的行为选择,培养社区居民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排斥颓废、落后、腐朽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并有效抑制由于社区居民价值观念的碰撞所引发的矛盾、冲突,纠正社区居民的行为偏差,保持社区的良好秩序,进而维护整个社区的安定团结。
从当前社区博物馆建设的实践来看,有赖于社区文化的规范导向功能。一个缺乏整合度的社区必定是凝聚力极小或处于分化状态的社区。因此,必须发挥社区文化的规范导向功能,引导和约束社区居民的行为,使之真正成为一种自律行为。社区博物馆应围绕以下特点,开展举办活动。
一是教育熏陶功能。社区博物馆所倡导的正面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精神追求等,对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理想追求会产生重要影响,并能激发社区居民自觉追求真、善、美的生活境界。社区博物馆应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将健康向上的思想以及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等传播给社区居民,让他们在审美和娱乐中受到思想的陶冶和精神的感染,使他们从中受到启迪、获取知识、提高素质、增强能力。要不断创新社区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多种拓展形式,激活民族文化的生机,传扬民俗文化的风情,演绎民间文化的智慧,让居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意趣、智慧、魅力,让文化回归民间、亲近生活、惠及民众,培育文化根脉,扩大社区文化认同,增强社区文化凝聚力,促进社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二是社会沟通功能。社区博物馆可以有效地促进社区居民的交往和互动,搭建相互沟通、了解的平台,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满足社区居民与他人交往的需要,冲破现代人冷漠、封闭、孤独的内心世界,创造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迫切要求强化社区文化的社会沟通功能。社区博物馆以居民共同关心的利益与事务为主线,以共同的兴趣与爱好为依托,增加布展内容,从而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增强社区凝聚力。
三是休闲娱乐功能。社区博物馆可以通过以休闲娱乐为内容的布展,帮助居民得到心灵的抚慰,把人们引导到追求更加全面、和谐的生存状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去。这对于调整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浮躁心态、缓和社会矛盾具有独特作用,将使社区居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绚丽多姿。
所以,举办社区博物馆,必须深化认识,奠定思想基础。要防止社区博物馆可有可无的思想,更要防止走过场的思想。这两个误区严重影响着社区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予以纠正。
要高度重视,明确社区博物馆的建设资源。文化兴市已经成为众多城市发展规划中的战略思考。为此,必须明确社区博物馆建设的目标,把着力点放到不断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上来,把社区博物馆建设成为文化氛围浓厚、展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布局合理、运作机制健全、社区居民参与程度较高的新型博物馆,使之成为社区居民求知、求美、求乐、求健康的场所,真正实现知民、为民、乐民的社区文化建设宗旨。
与时俱进,完善社区博物馆建设机制。要坚持以人为本、共驻共建、资源共享、循序渐进的原则,要调动居民和社区各单位的积极性,扩大参与范围,提高参与程度,实现广大居民在社区博物馆建设中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
科学规划,整合开发社区博物馆资源。按照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原则,整合社区博物馆设施资源,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打破条块分割造成的资源封闭、利用率不高的状况,让社区居民充分享受本社区博物馆资源。各级公立博物馆要加大对社区博物馆的投入,也应鼓励企业、个人捐赠或直接投资经营社区博物馆。
精心设计,增强社区博物馆的吸引力。应充分考虑社区居民因不同年龄、文化、职业等形成的不同文化需求,以及社区居民的不同爱好、追求和意愿。活动内容和形式一定要新颖,有特色,做到多样化,要千方百计激发、引导社区居民参与,最大限度地提高居民群众参与率和满足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多样化,个性化,简朴实用,布局合理,是大势所趋。总之,社区博物馆建设应丰富多彩,追求个性,与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相融合,力求做到百花齐放,建设特点各异的社区博物馆。有个性才有文化。可以说,社区博物馆与社区的发展紧密相连,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社区因博物馆所在而使文化品位得以提高,博物馆也因为社区提供完好的服务而使其功能得以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