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报贩对上暗号才能取报
阁楼复原后要办专题展览
73年前,在沙坪坝区井口镇南溪村的村民们,时常可以见到一些奇怪的“菜贩子”,每天早上赶到旁边的村屋外询问菜价涨跌。后来大家才知道,这幢村屋已被用作《新华日报》临时印刷所,这些“菜贩子”是来取报进城发送的报贩们。
昨天,沙坪坝区文广局局长李波说,在120处抗战、革命、统战遗址范围内的这幢《新华日报》临时印刷所旧址,将在上半年启动修复的前期工作。
李波介绍,为了能够隐蔽印刷,旧址专门开辟出了一个阁楼放置印刷机,如今这层阁楼已有一半被后来的居民们拆除,在即将启动的修复中,这层被拆除的阁楼将被全部恢复,而且各种版本的《新华日报》等文物展品也将陈列其中。
56岁的陈国秀,祖祖辈辈都在南溪村生活,她家与旧址仅一墙之隔。“爸爸曾经告诉我,印刷所搬来后,每天早上在这里都会发生奇怪的对话,房间里的人总是问来的人‘今天菜价是涨了还是跌了?’在得到答复后,房间内会递出一叠叠报纸,来的那些人拿着报纸就匆忙离开了。”
李波说,1939年5月初,日本飞机对重庆进行狂轰滥炸,坐落在重庆城里苍坪街和西三街的中共中央在国统区的机关报《新华日报》编辑部、印刷部均被炸成废墟。南方局在化龙桥虎头岩下选了一块地皮修建简易的房舍作编辑部,但印刷部一时还找不到合适的地方。
就在此时,大有农场女主人饶国模主动提出,愿将她高峰寺的房屋借出供印刷部使用。1939年7月,在董必武同志的组织下,委任林肖硖为所长,带领14名干部和15名工人,将原印刷厂中的印刷机器从废墟中挖出来,运到高峰寺安装,当月印刷部就恢复开工。除恢复出版《群众》周刊外,还承印南方局、八路军驻渝办事处的文件、宣传资料及生活书店的书刊,成为当时南方局在重庆的一个重要的印刷和舆论宣传阵地。
文章来源:重庆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