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由重庆宣传文化发展基金会、重庆文化产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追寻时光印记———半世纪生活大型老物件展”在大剧院开展,展出的2000多件老物件,全部征集自重庆市民。
重庆晚报记者 罗静 实习生 周璐 首席记者 冉文 摄影报道
在老电影放映机、音像用品展区,摆放着10多台老式电影放映机,还有90多个铁箱子,里面都是老电影拷贝。在铁箱子的封皮上可清晰地看到电影名:《秋翁遇仙记》、《闪闪的红星》、《钢铁战士》、《兵临城下》等等。
这些老电影放映机和电影拷贝,来自72岁的市民傅加生和李贵祥夫妇。这只是夫妇俩收藏的一部分,从2005年至今,他们收藏了13部老式电影放映机和600多部老电影胶片。
1978年,傅加生夫妇从重庆水泵厂双双调到原重庆电影机械厂。傅加生在机械厂供销科,妻子李贵祥在生产车间工作。重庆电影机械厂创建于1958年,初期主要生产电影机配件。70年代初期开始生产8.75毫米甘光二型移动式电影放映机,80年代后改为三铃机器厂。
傅加生退休后,出于怀念,他收藏了一部1978年老厂出品的电影放映机。谁知道,从此他就迷上了这种爱好。每部老电影放映机一千元左右,每张老电影拷贝从100元到400元不等,为了收藏,傅师傅几年来跑遍了重庆的大半数区县,几年时间就花了数万元。
“家中专门拿了一间屋来堆放这些藏品。”傅师傅的女儿傅双说,这些老电影放映机至今还可以使用。每当有了新买回的老电影拷贝,父亲就会用白墙做屏幕,在家中放老电影。
傅师傅偏爱看《平原游击队》、《独立大队》等战争片和谍战片,妻子和他的兴趣也相似。讨论电影剧情,已经成为老两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除了在家中放,傅师傅还有一个心愿,他希望能够到小区为邻居们放老电影,“想先给大家放一场《一江春水向东流》。”
老手风琴
见证半世纪爱情
在商贸金融老牌匾展区,摆放着两台重庆造手风琴。工作人员介绍,这两台手风琴是上世纪50年代重庆乐器厂生产的,被命名为长江牌。
“长江牌手风琴还见证着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工作人员介绍,爱情故事的女主人公正是原重庆乐器厂手风琴校音员黄佐英。1955年,20岁的黄佐英在厂里负责调校手风琴的音准。她不仅人长得漂亮,工作效率也高,别人一天只能校对一台,她能校对三四台。当时,在重庆话剧团工作的刘知成为了写剧本《手风琴之歌》,到重庆乐器厂采访,认识了黄佐英。不久后,两人陷入热恋并结婚成家。如今赋闲在家的老人,至今仍然常在一起摆弄收藏多年的长江牌手风琴。
重庆晚报20130528-13版:七旬夫妇收藏老电影
追寻时光印记———半世纪生活大型老物件展”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