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梁:可持续发展的古水文博物馆
白鹤梁位于重庆涪陵城北长江中,是一道长1600米,平均宽度约15米的天然石梁,因早年常有白鹤群集而得名。古时,每逢冬春枯水季节,石梁露出水面,过往文人墨客来到梁上,吟诗作赋,凿石雕文,形成了洋洋大观的白鹤梁题刻。白鹤梁是长江三峡地区枯水石刻的典型代表,记录了自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以前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1200余年间的枯水水文情况,系统地反映了长江流域枯水年份水位变化规律。白鹤梁以石鱼为水标,形成了极其珍贵的水文资料,是中国古代最可靠、最科学、持续时间最长的水文观测记录,是世界大河流域中具有典型代表的人类文化遗产。
白鹤梁题刻是在长江水域的环境下产生的,并在与水的结合下衍生出丰富的人文景观。它汇聚了七百余位历代先民的墨宝,记载了千余年的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水文科学价值,所以对白鹤梁题刻的保护,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不脱离其赖以生存的水环境,即“原址保护”的原则。
三峡枢纽工程蓄水后,白鹤梁题刻将永远地沉入水底,为了保护这一世界瑰宝,国家不惜花费巨资对白鹤梁进行保护。自1992年全国人大通过《兴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决议》以来,如何采取有效的手段和合理的技术方法,对题刻本体和题刻的环境进行保护,成为专家们十年论证和研究的重要课题。白鹤梁水下题刻保护方案通过一次次的讨论,最终选择并实施了极富创造性的“无压容器”方案。这是工程领域与文物保护相结合的一次创举。它解决了水下濒危遗产原址保护与非潜水可参观相悖的世界难题,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创新意义。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历经七载的修建,于2009年5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每年接待国内外观众20余万人。2012年,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对地面陈列展览及配套功能设施进行了提档升级。经过两年的开放运行,不少观众及业内人士参观后普遍认为,水下参观廊道通过观察窗观赏题刻,效果欠佳,达不到观众心理预期。参观廊道是观众欣赏题刻真迹的核心区域,有关专家、领导对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现场调研后,指出白鹤梁水下参观区要调整充实。2014年7月闭馆,实施参观廊道观察窗全面更换工程。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由水下题刻保护体、交通及参观廊道、地面陈列馆三部分组成。水下题刻保护体内注满了3800方过滤后的长江水,水透明而清澈,观众通过23组观察窗对题刻进行肉眼观赏。题刻保护体内水压巨大,观察窗必须具有抗压能力,才能保证安全,所以该玻璃的材质为抗压性有机玻璃,一般使用寿命为10年左右。按照博物馆2005年对水下参观廊道玻璃进行安装时计算,现已达到使用年限,安全性能逐步减弱。每个观察窗,安装有双层玻璃,玻璃夹层安有自动冲洗系统,部分系统堵塞,玻璃无法清洗,导致透光度降低,影响了观赏效果。此次水下参观廊道玻璃更换的同时,还需对自动冲洗系统进行疏通、维护。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参观廊道玻璃的更换,由中船重工第719研究所(简称719所)总承包,中船重工461厂(简称461厂)负责具体操作,重庆长江轮船公司中山舰救助打捞工程部潜水队,负责题刻保护体内玻璃的拆卸与安装。
水下参观廊道共有23组(46块)观察窗,分为内窗(靠廊道面)、外窗(迎水面)玻璃。观察窗是按组进行拆卸与安装的。施工单位工作人员首先对内窗进行拆卸。用“力矩放大器”取出玻璃,对窗座、螺纹进行检验、修复,并将取下的各部件进行防腐处理,疏通、维护位于内、外窗之间的自动冲洗系统,使其正常运行。内窗安装,使用橡胶垫和密封圈,将新玻璃安放在窗座上。观察窗夹层注入清水,检查水压,如无渗漏水后,降压、排水,最后盖板。
外窗玻璃的拆卸与安装由施工单位和中山舰救助打捞工程部协作完成。潜水员加压后,进入题刻保护体内,对窗体(玻璃及窗座)进行拆卸。利用内外水压平衡原理,松动窗体,潜水员借助专用轨道小车吊装窗体,减压后将其运出水面。施工单位工作人员对窗体进行分离,对各部件进行防腐处理。外窗安装,潜水员将新组装后的窗体运至待装窗口,紧固螺栓,检查观测窗密封性。
更换水下参观廊道玻璃看似简单,但在高水位的江底下进行玻璃更换,无任何先例可循,更换难易程度无法预料。2014年10月23日,施工单位工作人员开始拆卸第一块内窗玻璃,5天后圆满完成了对该玻璃的安装。到目前为止,水下廊道玻璃共完成了13组(26块)玻璃的拆卸与安装,无一例安全事故发生,工程进展顺利。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参观廊道观察窗玻璃更换,是在长江高水压的条件下进行的第一次尝试。今年,长江水位高程近176米,工程难度更大,危险系数提高,工作人员克服种种困难,使深水观察窗更换成为一种可能。它不是一次性工程,而是可更换、可持续发展的文物保护项目。玻璃更换后,透明度大大增加,题刻清晰度明显增强,观众可以透过观察窗,更加清楚地观看到水下近40米处的白鹤梁题刻,亲身感受白鹤梁这一古老的人类文化遗产。
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 2015-1-23
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 201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