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关注 > 重庆日报:聚焦2023考古科研周|旧石器时代,重庆先民如何制作石器?
重庆日报:聚焦2023考古科研周|旧石器时代,重庆先民如何制作石器?
发布人:  2023-01-13
聚焦2023考古科研周|旧石器时代,重庆先民如何制作石器?

重庆日报客户端赵欣

01-12 16:44

你或许知道,重庆是第四纪人类和动物南北、东西迁移的重要通道,巴渝大地上曾有众多古人类栖居繁衍。但你又是否清楚,旧石器时代的重庆先民,是如何通过制作和使用工具“讨生活”的?

在1月12日开幕的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学术科研周系列专家讲坛上,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贺存定教授以一场题为《重庆地区旧石器遗址原料利用策略与方法》的讲座,带来了他对这个问题的思索。

▲ 巫山玉米洞出土石器

调往西北大学前,贺存定曾供职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2022年,他带领学生驻扎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渝调查发现并采集了大量旧石器。本场讲座内容,正是他一年以来最新的学术收获。

“独特的地理环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古人类的生存适应策略与方式。”讲座开场,贺存定从地理区位、地貌形态、水文趋向、遗址分布等四个方面,对作为第四纪人类和动物南北、东西迁移的重要通道的重庆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详细阐释。

“重庆境长江干流与几十条汇入的支流,形成了不对称、向心式的网状水系。”他表示,这一地理特战决定了重庆的旧石器遗址主要分布于三大区域——渝中部平行岭谷区的长江干流沿线、渝西北方山丘陵区的涪江干流沿线以及渝东北层状构造的喀斯特山地区。

三大遗址区域的古人类,在石器原料的来源与利用策略上分别有何特点?贺存定给出了详细分析。

首先,渝东北喀斯特地貌区以三叠纪灰岩为主,石制品原料差异极大,以就近取材的各种灰岩为主,凸显出“来源不同、选择差异、以量补质”的特点;而在渝中部平行岭谷区,地貌以条形槽谷为主,灰岩、白云岩、砂岩岩组和砂泥岩互层岩组等提供了丰富的砾石原料,多以硬度和磨圆度较高的扁圆砾石为原坯,以石英岩和石英砂岩为主,呈现出“来源统一、高度选择、粗放浪费”的特点。

▲丰都高家镇石制品

“然而,到了渝西北方山丘陵区,原料的硬度就不适于制作石器了。”他说,该区域以海拔200—500米左右的方山丘陵和低山为主,地层为侏罗系泥岩、页岩和砂岩,硬度不足,因此嘉陵江及其支流的各级阶地成为石器原料主产地,“主要以硬度较高的大砾石为原坯,岩性以石英岩和石英砂岩为主,呈现出‘来源较统一、明确选择、被迫利用’的主要特点。”

贺存定认为,基于巴渝地区三大区域石器原料来源等呈现的差异性,远古先民也发展出了不同的石器开发技术。

“渝东北喀斯特地貌区采用就近取材,毛坯选择取代剥片的利用理念,在原料开发的方法上,采用了原料决定论,根据原料特性采用适宜的方法;渝中部平行岭谷区则采取了剥片或直接修刃的理念,以扬子技术为特色(硬度高的扁平砾石),同时,该区域的锐棱砸击技术(硬度较低的扁圆砾石)可能是晚期更成熟的技术;渝西北方山丘陵区的石器制作,则以大量剥片为主,采用锤击法、碰砧法,摔击法、投击法和双阳面技法等多样技术进行剥片利用,其中大石片生产是重要特色。”

主编:兰世秋
编辑:袁文蕙
审核:聂晶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