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党建之窗 > 把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折不扣落实到重庆文物事业发展中
把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折不扣落实到重庆文物事业发展中
发布人:  2017-11-23
       党的十九大,高举旗帜、立论定向,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确立了新时代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全市文物系统要在前期学习宣传贯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懂弄通、对标对表,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围绕“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总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忠诚担当、接续奋斗,加快建设重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把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折不扣地落实到重庆文物事业发展中。
 
       1.着力在挖掘文物价值、传承历史文脉上下功夫
      大力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通过文化资源调查、文化遗产解读和考古发掘等,加强重庆特色文化和馆藏文物研究,厘清重庆文化发展脉络和深厚底蕴,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资源,推出一批具有鲜明教育作用的陈列展览和出版物,不断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重庆时代精神。深入实施“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大足石刻中华文明展示体验片区和红岩遗址群革命史迹展示体验片区建设,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广泛传播。
 
       2.着力在科学保护文物、服务发展大局上下功夫
       坚持真实性和完整性保护原则,实施首席文物专家制度,深入推进“五大文物保护重点工程”。围绕高铁、高速公路、轨道交通、水利设施等重大基本建设,积极做好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促进文物保护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组建专家团队点对点指导深度贫困乡镇文物保护利用,策划实施一批文保项目,助力脱贫攻坚。加强三线建设遗产的保护利用,弘扬军工文化,促进军民融合发展。鼓励单位或个人采取认保、认养等方式参与历史建筑的原址保护,探索传统村落和文物建筑的外部风貌整体保护和内部有机更新利用相结合,为乡村振兴战略“添砖加瓦”。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加快首个国家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基地、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三峡文物修复中心建设。加强监管执法,健全文物安全防范长效机制,深入开展打击文物犯罪、文物法人违法案件整治、文物流通市场整治等专项行动,确保文物安全。
 
     3.着力在合理利用文物、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上下功夫
     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加快建设以三峡博物馆为龙头、区县和专题博物馆为支撑、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充实完善“五大博物馆群”建设,深化完善博物馆免费开放机制,推出一批高水平原创展陈,引进一批有影响的文博大展,打造一批智慧博物馆;推动文化文物系统管理的文物保护单位向社会开放;到2022年全市博物馆总量达120个以上,接待观众2500万人次以上,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60个以上。开展博物馆研学旅行试点,大力培育以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为支撑的旅游线路,打造石刻游、古镇游、抗战游、自然科普游等经典品牌,更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旅游需求。继续推进文创产品开发试点工作,探索创新开发模式、收入分配和激励机制,加强文博创意产品市场开发、培育,培育高水平的文博创意设计、开发和经营人才队伍,打造3~5个文创品牌,促进群众文化消费供需适路。继续推进合川钓鱼城遗址、涪陵白鹤梁题刻申遗工作,加快推进巫山龙骨坡遗址公园、奉节白帝城大遗址保护等三峡后续文物保护重大项目。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强中外文物保护研究合作、文物展览交流,增强重庆市民的文化自觉自信。
 
     4.着力在提高保护能力、促进永续传承上下功夫
     坚持依法保护文物,修订《红岩遗址保护管理办法》,制定出台加强三峡文化保护传承发展、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文物安全及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等规范性文件。以文物保护考核为抓手,督导各方落实法定责任。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加强三峡博物馆馆藏文物有害生物控制研究中心、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数字化保护与应用研究中心、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考古发掘现场及出土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大足石刻研究院南方石质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建设,实施一批重点科技示范工程,支持文物科技研发公关,切实提高文物保护的科技含量。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实监督执法力量和社会志愿服务力量,实施精英人才发展“金鼎工程”和技能人才培养“蓝领工程”,5年培训1000人次以上。
(来源于重庆文物)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