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进校园活动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自主招生说明会在重庆育才中学举行。本次活动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文物报社、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重庆育才中学承办,旨在促进考古学科发展、普及公众考古知识。袁东山副院长代表我院作了《英雄山城——重庆城市考古的重大发现》讲座,向在座师生讲述了渝中区老鼓楼衙署遗址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普及了考古知识。
今年4月,老鼓楼衙署遗址成功入选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遗址位于渝中区解放东路巴县衙门片区,曾被评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破格直升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开展三期12360平方米的考古发掘,遗址规模宏大、纪年明确,属南宋川渝山城防御体系的营造组织地、宋蒙西线战场的指挥中心,是重庆市已发现的等级最高、价值最大的历史建筑遗存,填补了重庆及西南地区城市考古的重大空白,对研究中国都城以外的地方衙署具有重要意义。遗址也是重庆城市发展史的实物见证、人文精神的珍贵载体、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支撑,未来还将在原址建设遗址公园。
讲座中,袁东山详细讲述了老鼓楼衙署遗址考古工作的过程、成果和未来保护方向,向在座师生介绍了考古学基础知识、考古工作流程、考古思维方式等,展示了老鼓楼衙署遗址复原效果图,以丰富的实物支撑,将八百年前的重庆城概况生动再现,充分展现了重庆英雄山城的历史由来。老鼓楼衙署遗址作为宋蒙战争西线核心城市的代表性建筑,体现出重庆山城的山水格局,代表了巴人豪毅的精神内核,是巴人文化精神的外在展示,也是重庆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品牌。在回答育才中学师生对考古工作的提问时,袁东山谈到,考古工作者就好比一个古代社会历史的侦察兵,纸上得来终觉浅,考古工作与历史研究不同,它能够通过挖掘实物资料支撑来佐证和贯穿历史,得到历史和社会的认同,并引用了重庆著名爱国教育家卢作孚的名言:“学校不是培育学生,而是教育学生如何培育社会。”来鼓励在座学生。
活动中,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书记雷兴山介绍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夏令营、自主招生考试相关情况。中国文物报主编(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办公室主任)李政介绍了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进校园活动的意义和公众考古在我国的普及和推广情况。我院在近几年持续推动公众考古活动的基础上,未来还将重点建设一批公众考古基地,为重庆的市民提供公众考古服务,扩大考古工作社会影响力,推动我市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