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五届文化遗产宣传月于2014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至6月14日(文化遗产日)举办,围绕今年文化遗产日主题“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活动期间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公众参与性强的一系列活动,大力宣传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吸引了公众的热情关注和积极参与,为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奠定了更广泛的社会基础。
我院在本届文化遗产宣传月开展的系列活动中,除了常规的现场咨询、知识宣讲之外,更加注重探索创新参观、体验、讲座等活动模式,增强活动内容的趣味性与活动现场的互动性,提升广大公众对文化遗产的感性认识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自觉性、主动性。宣传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断提升,保护好利用好文化遗产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化遗产保护新局面正逐步形成。
一、参观
参观范家堰遗址。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日”当天,近30名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的学生志愿者和记者前往合川钓鱼城2013年考古新发现的范家堰遗址进行参观。在考古发掘工地现场,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大遗址保护组组长蔡亚林,结合遗址现场考古发现,为志愿者们讲解了石砌拱券顶建筑、排水沟、房屋柱洞等遗迹,启发大家利用考古发现对古代建筑和钓鱼城历史地位等相关问题进行思考。活动采取体验与观摩相结合的方式,较好地融入了就地宣传保护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参观水下考古船。5月19日,市文委、市文物局的机关干部、市内文博单位、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新闻媒体记者与市民代表共80余人,来到位于江北区唐家沱的东风造船厂,参观中国第一艘水下考古船——“中国考古01号”。在考古船上,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技术与装备部主任宋建忠简要介绍了考古船的总体布置与专业设备。参观过程中,大家对考古船的功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船厂工作人员现场演示了折臂吊机的操作方法,一位志愿者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了操作体验。大家为中国首艘水下考古船在重庆建造完成感到骄傲和自豪,纷纷为考古船即将远赴西沙群岛开展考古工作送上美好祝福。
参观宗教寺庙遗址。5月27日,30余名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媒体记者和我院工作人员,来到九龙坡区华岩寺参观宗教遗址和文物法专题展。参观活动沿着大金佛、弘法楼、华岩寺、华岩洞的路线进行。华岩寺净切法师围绕寺内的佛教建筑和雕刻,向参观者讲述了华岩寺的历史沿革、普及佛教文化常识。我院林必忠研究员从考古专业的角度,为大家讲解了寺庙的文物古迹。在华岩寺佛教艺术馆,馆长张宏林展示的珍贵馆藏迦叶佛舍利佛塔和碑刻拓片,引起志愿者们的极大兴趣。本次参观活动,是利用宗教场所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的尝试。
二、讲座
传授考古知识。5月26日,“文化遗产宣传月”走进基层系列讲座在重庆八中初中部课堂开展。院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助理范鹏演讲了《考古所见的我国古代墓葬防盗技术》,他从科学考古的角度出发,结合文献记载和亲身经历,列举典型案例解剖分析,深入浅出地为师生们讲述了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防盗设施。精彩的讲演引起同学们的共鸣,不少同学在互动环节踊跃发言。本次以“古代墓葬防盗技术”为主题的讲座,让同学们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真实的考古,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遗产保护观念!
讲述巴人历史。6月6日,“文化遗产宣传月”走进基层系列讲座来到渝州路街道,近70名街道及下属社区机关干部聆听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党支部副书记方刚作的《巴人与巴文化——考古学视野下的巴人历史文化》讲座。方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文化的定义,介绍了巴文化、巴人起源、巴人与盐巴、巴楚关系、巴人图语等大家较为关心的问题,展示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近年来考古发掘出土的数件与巴文化相关的文物精品,给现场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了对本土文化渊源的认识。
揭秘水下考古。5月13日,市文物局机关、直属文博单位、主城九区文管所、重庆师范大学、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的百余名代表,聚集到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学术报告厅,聆听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刘曙光演讲的《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专题讲座。刘院长旁征博引,阐述了国际国内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起源与发展历史。他结合主题展示的大量鲜为人知的水下考古照片和原始资料,让现场观众耳目一新,使大家明白了什么是水下考古,认识到除了传统意义的地下考古发掘,在我国广袤的水域里,还有许多文化遗产亟待保护。
介绍考古发现。5月30日,重庆市建委建设技术发展中心的60名工作人员参加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袁东山作的专题讲座。他在以《重庆城市考古的发现与研究——以老鼓楼、钓鱼城为例》为题目的演讲中,首先引入城市考古概念,并以渝中区老鼓楼和合川钓鱼城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为例,阐述它们是山城防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历史变迁的载体,具有较高的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袁东山结合自身多年的城市考古经验,指出了目前重庆城市考古存在的困难,呼吁大家加入文化遗产保护队伍,为延续城市历史记忆,打造城市历史文化名片努力。
三、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