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公众考古在网络媒体中的新尝试——2015年网络媒体暨微博达人“重庆考古发现”公众考古活动侧记
公众考古在网络媒体中的新尝试——2015年网络媒体暨微博达人“重庆考古发现”公众考古活动侧记
发布人:  2016-07-01

    当今社会,以网络为平台的新媒体不断发展壮大,以其快速、便捷、内容丰富的诸多特点成为人们生活中获取资讯越来越重要的渠道。而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自媒体,也使得公众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发布渠道和交流互动平台,并因此涌现了一大批极具关注度和影响力的网络意见领袖。
    公众考古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公众对于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还很模糊,加上一些文学和影视作品不正确的引导,使得公众容易对考古产生扭曲的认识。不仅如此,很多网络意见领袖也并未形成正确的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观,他们的发声更容易误导公众,这样的例子已经不胜枚举。因此,虽然当前公众考古还主要处在向公众宣传的阶段,但宣传的方式方法也必须跟上信息社会的潮流。5月26日至28日,由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举办的的2015年网络媒体暨微博达人“重庆考古发现”公众考古活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酝酿而生的,记者全程参与了此次活动,对这种公众考古在网络媒体中的新尝试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认识。

   精心挑选  充分预热

此次活动是以实地考察的形式,由专业考古人员带队讲解,以参观重庆市的考古工地、重要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街区为主。最重要的是,宣传对象并非是一般的公众,而是网络媒体的代表,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各主要网络媒体驻重庆的记者,如新华网、中新网、光明网、重庆日报网、重庆晨网、龙华网、新浪重庆等;另一类更为特别,是十位“微博达人”。据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助理林必忠介绍,这十位“微博达人”是精心挑选出来的,既要有众多的粉丝,又要对考古文物感兴趣,热心乡土文化和遗产保护。这些“微博达人”主要是重庆本地的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用户,多为出版传媒和文化事业的资深人士,本身具备一定的文史知识,对考古和文化遗产也非常感兴趣,其粉丝量最少也有数万,最高者可达70多万,大部分都有几十万之众。

很明显,此次活动的主体和直接宣传对象非常明确,即门户网站和自媒体中的关键人物,他们既是此次活动的参与者、知识接受者,也是学习者和资讯的发布者。考古人员虽然只是面对这二十几个人,但通过他们作为桥梁,所面对的、被关注的、可能影响到的群体便可能达到十万、百万。因此,如果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关注,并为此积极宣传和评论,这种活动的“增益”又何止千倍万倍。

据林必忠介绍,此次公众考古活动提前半年就开始着手准备了。记者看到,为了让公众了解此次活动的内容、产生兴趣和期待,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对每一个要参观考察的地方都制作了精美的海报,在研究院的腾讯微博、新浪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上及时公布;为了让参观团的队员们能够充分了解这些地方,扩充他们写作的基本素材,组织者充分搜集了每个目的地的文字介绍和图片,上传到网盘上供大家下载;在活动开始前,又为队员们发放了制作精美的宣传折页册,活动日程、联系方式、行进路线、图文简介一目了然;为每个队员制作了统一的队服;考虑到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在乘坐的中巴车上安装了无线宽带……准备如此充分和注意细节,足见组织者对此次活动的重视和工作的细致。

亲临现场  感悟考古

考古发掘和遗物整理,对考古人来说是家常便饭,但对于公众而言却是一片陌生的世界,媒体也不例外。此次活动的第一站便是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院大楼本身就是文物保护单位,是五十年代的中共重庆市委会办公大楼,并从1955年开始长期作为重庆市博物馆的展览大楼使用,直到2007年正式划归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队员们饶有兴趣地参观了文物库房和修复间,详细询问文物登记、整理和修复过程,理解了考古不仅仅是挖掘,而是一个完整的序列研究过程。

参观团随后来到了重庆市内的两处考古工地:老鼓楼衙署遗址和太平门遗址,所不同的是前者已经进入规划保护阶段,而后者正在热火朝天地发掘着。两处遗址都位于重庆市的核心地带和老城区——渝中区。队员们大部分都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有些对重庆的建城史和发展史也略有了解,但第一次在自己生长、生活的脚下看到了如此雄伟的高台和城门,却又心生无限的感慨,也更理解了考古的意义和作用。正是因为考古发掘,这些发现才能重见天日。它们是重庆这座城市的历史年轮,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旁的文化秘园。

 不知是为什么,生活在阳间的人们,对于逝者的阴宅——墓葬却有着无限的好奇。近年来一些文学作品,如“盗墓笔记”“鬼吹灯”等更使人们对“挖墓”“寻宝”等话题津津乐道,进而导致公众混淆了考古发掘与非法盗墓。为了使队员们对墓葬不再陌生,参观有代表性的古墓自然是必选的活动,但为了让大家感受逝者长存之所的幽静肃穆,主办方特地安排组织大家夜探古墓,去寻访那一份逝去的哀伤与寄托。

来到重庆永川,已经是傍晚。队员晚餐以后,踏着夜色,走在乡间的小路。两边是稻田蛙鸣,远处是田舍房屋,一片南方的乡村景象,倒也十分的惬意。在步行两公里后,来到了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永川高洞子崖墓群。这是一处南宋时期的崖墓,坐落在一座小山脚下,有并排三座墓室。随葬品早年已经被盗一空,但精美的石刻依然存留下来。队员们都瞪大了眼睛,小心翼翼地下到墓室内。借着手电筒的灯光,四神、羽人、题刻、斗拱,都显得那么肃穆庄严。带队的研究院工作人员徐进向大家介绍这座墓葬的年代、来历、墓葬的结构、石雕的意义等,声音在墓室内回响,但就连娇小的女记者们也忘记了恐惧,仿佛自己不是置身墓室之内,而是在博物馆展厅之中。

在微光映照下,连那半启的石门仿佛都在慢慢打开。经过此次“探险”,大家对“盗墓”“挖宝”的神秘感消失了,而多了几分对逝者的尊重和对古代文化的沉思。

翌日,参观团来到重庆潼南的两处佛教圣地:大佛寺和千佛寺。大佛寺造像历经1400余年,现今信众如云,香火旺盛。高达18.43米的弥勒大佛,金身耀眼,慈眉善目。千佛寺摩崖造像,则是历经千年,却湮没荒草,直到2011年才被偶然发现,如今已经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造像旁是一条小路,蜿蜒前行。

  不知这条路年代几何,是否当年路过的旅客和行脚僧都会在此驻足,对这些中晚唐和北宋的佛教艺术精品顶礼膜拜……

漫步老街  记住乡愁

那些石雕精品毕竟已经年代远去,而古镇老街却依然生机盎然,潼南的双江镇便是这种历史的活的记忆。这里是老一辈革命家杨尚昆的故乡,也是明清建筑云集之地。漫步老街,两旁依然店铺林立,熙熙攘攘,似乎从来都没有变过。那些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他们的方言、习俗、生活方式和口口相传的古老记忆,都在强烈地向队员们展现这座古镇依然焕发的青春活力。或许队员们有人从小就是在这样的古乡镇出生、成长,这生于斯长于斯的记忆与乡愁,将和这古镇一样永远延续下去。

  峥嵘岁月  英雄城市

重庆是一个文物古迹众多的地方,但如果说能够影响国家乃至世界历史进程的,则非合川钓鱼城莫属,这在全国也是数得上的。看似难有联系的中世纪欧亚大陆的两端,就因为东方一次精确的瞄准,使“上帝之鞭”在城下折断,否则万里之外的欧洲还在蒙古铁蹄的阴影下继续战战兢兢。

若非亲到实地,无法理解为何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蒙古骑兵会因为一个小小的钓鱼城裹足不前长达三十余年,至宋亡都未能攻克。的确,这个三面环水,一面临山的地理格局确实是难得的天险,但考古发掘也给予了新的诠释。

考察团来到了正在发掘的合川范家堰考古工地,这里是钓鱼城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已经发现了两座宋代大型高台建筑基址,均用条石垒砌。台基旁边,排水暗沟遍布,还发现有一处粮食加工作坊遗址。据工地领队介绍,高台建筑基址可能是用来拦截山洪,令其改道入江,不至于污染蓄水池中的生活用水。在钓鱼城,考古人员给我们介绍了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依山而建的城墙完整和一字墙、城门、水军码头,俨然是一个防备森严、井然有序的要塞。的确,若无完善的军事防御设施和生活设施,而只靠自然天险,是不可能坚守如此之久的。而所有这些,都是当时的人们在落后的技术条件下开凿巨石垒砌而成的。在历史上,钓鱼城和重庆境内长江、嘉陵江沿线和支流的众

多山城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防线,由水路遥相呼应,有效制约蒙军的进展。历朝历代,顽强的抵抗意志都被后人所敬仰,在中国历史上名留青史的,是这众志成城的英雄城市!

  由点到面,公众考古在网络媒中的新尝试

在考察活动中,记者观察到,各网站记者和“微博达人”每到一地,无不聚精会神地观察、拍照、聆听讲解。虽有旅途的劳累,在乘车或休息的间歇,都在利用笔记本或手机将所见所感及时发布出去。记者想到,每个人都是一个点,但这些人是网络媒体信息传播中的“关键节点”,他们每个人都会影响到一片公众,如果这二十几个“关键节点”为某一主题同时发力,所波及的范围是无法估量的,这应该就是网络媒体由点到面的特点吧。至于效果如何,截止到6月2日(活动结束5天后)记者从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得到了以下数据:

    新浪微博

    新浪官方微博以#重庆公众考古#为话题,发布共56条原创微博。微博粉丝从原有31283人增加至51445人。

  新浪微博达人发布原创微博24条,转发58条,共计82条,按照每位达人所影响的粉丝统计,活动全程共覆盖影响受众100万余人次。

  #重庆公众考古#话题的讨论共计7620条,阅读118.1万,话题粉丝203人。

  腾讯微博

  腾讯官方微博发布原创内容共计56条。

  腾讯微博达人发布原创微博53条,转发174条,共计227条,按照每位达人所影响的粉丝统计,活动全程共覆盖影响受众50万余人次。

  微信

  活动启动前,官方微信创新性开展“考古粉丝OR考古小白”的互动答题形式,吸引近200位社会公众参与互动答题,收获了社会公众对考古工作的关注,形成了本次公众考古活动的良好预热。

  活动期间,各达人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以#重庆公众考古#的话题共计197条。

  的确,正如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邹后曦在活动启动仪式上所说的那样,“时代在变,考古人的理念和职责也在变。作为越来越重要的公众考古活动,要走向田野,宣传要借助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他们有自己的视角、眼光和不一样的宣传方式……”那么,这次活动便是在这方面的新尝试。

 

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 2015-6-5 5版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