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由市文物局、合川区人民政府主办,合川区文化委员会、合川区钓鱼城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我院承办的合川钓鱼城遗址考古发现与保护研讨会在合川区召开。本次研讨会旨在结合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利用方面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夯实合川钓鱼城遗址考古发掘及研究基础,推动合川钓鱼城大遗址保护、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等工作。研讨会邀请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社科院等国内知名高校和机构的8名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专家学者前来指导,同时参会的还有市文化委党委委员、副主任,市文物局局长幸军;合川区人大副主任周富勇;合川区副区长张宏等。
研讨会分两步进行。上午,与会专家实地考察了合川钓鱼城遗址全貌,重点对新发现的范家堰遗址进行了踏查,并参观了大遗址考古工作站及文物标本库房。下午,在合川区人民政府召开了合川钓鱼城遗址考古发现与保护研讨会,听取了关于合川钓鱼城遗址近年来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与展示等方面的工作汇报。与会专家高度评价了合川钓鱼城的文化遗产价值,充分肯定了既往文物保护工作,一致认为,合川钓鱼城遗址是中国古代山城防御建筑的杰出范例,与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重要事件有实质联系,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应及时推进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有关工作。
针对遗址研究、保护与利用问题,与会的专家提出4条意见与建议:
一是要继续开展系统考古工作。坚持“考古先行”的大遗址保护基本原则,扩大发掘面积与工作范围,通过审慎、持续的考古发掘,不断丰富、深入阐释钓鱼城内涵价值,为遗址保护展示及遗址公园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三是要减少负面干预,确保遗址真实性。基础设施建设及保护展示工程,应充分借鉴既有研究成果,严格遵守国际遗产保护公约宪章,避免建设性破坏,为遗址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创造条件。
四是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设立机构、制定管理办法、协调遗产地利益相关者及加强监测等系列行政手段,积极担负遗产保护展示及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责任。
市文化委党委委员、副主任,市文物局局长幸军;合川区副区长张宏也在会上讲话。感谢了专家的拔冗莅临和悉心指导,将进一步加强今后合川钓鱼城的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利用工作,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好坚实基础。(孙立唯)
钓鱼城遗址简介
钓鱼城遗址是以雄奇壮丽的自然山水为依托,以独具匠心的防御体系为主体,创造了世界中古史上战争奇迹的城防要塞,是中国迄今保存最为完好、城防体系极具特色的古战场遗址。
公元13世纪中叶,当时中国的南宋王朝为抵御蒙古族的军事扩张,在西南战区兴建了一大批包括钓鱼城在内的城堡群落,这些城堡主要依托四川盆地的六条水系(涪江、渠江、嘉陵江、岷江、沱江、长江)分布,共同组成了“如臂指使,气势联络”的山城防御体系。在这个拥有近百处城堡的防御体系中,钓鱼城不仅与其它七座重要的城堡并称为“川中八柱”,而且由于地处涪江、渠江、嘉陵江三江交汇的特殊地理位置,“西邻嘉定,可以招兵;北近阆剑,可以乞援;南通滇黔,可以取货财;东达荆襄,可以运谷粟”,而成为宋蒙(元)战争山城防御体系的重要支撑和联络关键,据“藩篱之势”为“无穷之利”,阻御蒙兵于外,遮蔽渝夔于内,对延长宋祚,左右战争局势发挥了重要作用,故明代合州人邹智曾评曰:“向使无钓鱼城则无蜀久矣。无蜀,则无江南久矣。宋之宗社,岂待崖山而后亡哉!”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四川省政府、重庆市政府先后在钓鱼城遗址区进行了大量调查,并对遗址内古战场遗址、古建筑、佛教摩崖造像、摩崖题刻、碑碣等遗存进行了有效保护, 1978年后,保护工作恢复,文物部门和当地政府遵从最小干预的原则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联合北京文研所、重庆规划设计院、重庆大学、重庆市文物考古所(今重庆我院)等多家单位完成了多项旨在保护钓鱼城遗址的规划、方案,并进行了科学的考古发掘及保护修复,有效保护了遗址及其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在钓鱼城遗址区内,现存8公里城垣,10道城门以及炮台、墩台、栈道、暗道出口、水军码头、兵工作坊、帅府军营、较场、天池、皇井、脑顶坪等宋、元军生活设施和遗址,还有远古遗迹钓鱼台、插竿石、唐代悬空卧佛、千佛石窟、弥勒站佛、三圣岩,以及护国寺、忠义祠、800年古桂树、龙眼井、天泉洞、薄刀岭、三龟石等名胜古迹,基本保持了原有的风貌,整个遗址保存基本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