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九次学术年会于11月22日上午9点在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正式开幕。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杨小刚研究员首先作了《重庆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实践——以重庆考古出土文物保护为例》为题的报告,认为对文物保存环境实施有效的控制,提升珍贵文物的风险预控能力,最大限度地防止或减缓环境因素对文物材料的破坏作用,是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关键,文物保存环境研究和最佳环境控制已经成为当前文物保护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他以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出土文物保护工作为案例,介绍了重庆地区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与收获。
随后,浙江大学张秉坚教授在《古代灰浆和彩绘中微量有机胶结物的检测技术研究》报告中,介绍了一套灰浆有机成分检测的化学分析方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对古代灰浆样品中所含淀粉、油脂、蛋白、血料和糖类进行系列检测,只需要0.6克样品,精度满足鉴别要求。同时,对于古代壁画彩绘开发出一套能够检测微量残存有机胶结成分的免疫分析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和免疫荧光法(IFM),仅需几颗芝麻大小的样品就能判别主要胶结物种类。这些古代微量有机物的检测方法对研究古代不同时期建筑灰浆和壁画彩绘的传统工艺、解读失传的材料配方、使用传统材料修复文物,以及开展传统工艺科学化研究提供了实用技术。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张治国副研究员作《明代“南澳Ⅰ号”沉船出水凝结物整体保护技术研究》报告,以广东汕头明代“南澳Ⅰ号”沉船出水大凝结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检测、表面清理、整体循环喷淋脱盐、微生物防治、局部加固保护、展台制作等措施,实现了包含瓷器、铁器、铜器、木质等众多文物的凝结物的整体保护与展示,为将来开展了海洋出水凝结物的整体保护处理提供了案例。
在22日下午的分组报告中,有12位专家学者分别作了学术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梁宏刚副研究员在《关于文物保护修复科学技术的一些理论思考》报告中,从文物保护修复的有关学科构成谈起,在如何进行文物保护修复的学科建设、有关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的误区与悖论、文物的劣变或劣化——材料物理化学、文物材料的劣化与寿命方程、文物保护修复研究与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关于保护原则与理念的探讨等方面,表达了个人一些粗略的看法并提出一些疑问供业内同仁思考探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能够推动行业向前发展的目的。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玲研究员作《湖北随州文峰塔出土嵌铜且镶嵌绿松石缶的工艺研究及保护处理》报告,主要以湖北随州出土的方缶与鉴缶两件器物为例进行讨论,介绍了文物的出土背景、保存状况等基本情况,并围绕“埋藏环境与腐蚀的关系”以及“制作工艺与腐蚀的关系”两个问题展开讨论。其中,她在埋藏环境与腐蚀的关系的论述中,详细介绍了对埋藏环境的调查,并从“墓坑内部环境”、“墓葬环境”以及“土壤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了环境对器物腐蚀的影响。
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杨秋颖研究员在《原真性基因的研究对文物保护修复的指导意义》报告中,探讨了文物修复中原真部分和修补部分“度”的把握,通过对残损严重的壁画保护修复实例,进一步阐述原真性基因的研究对文物保护修复的指导意义。
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万俐研究员作《谈青铜器修复“古铜张”上海传人的技术》报告,阐述了青铜修复“古铜张”门派的建立与发展,尤其对上海传人在继承了“古铜张”修复技术的基础上,吸收并消化外来的工艺美术和铸造技术,从而在青铜器纹饰的理论探讨、青铜器塑形材料、模具材料、铸造新技术的运用、做旧材料的交替运用和修复工具的发明六个方面,进一步发展并完善了“古铜张”青铜器修复技术。
中国丝绸博物馆王淑娟副研究员在《纺织品文物修复展示馆的构成及理念》报告中,介绍了中国丝绸博物馆纺织品文物修复展示馆纺织品文物的修复过程,在研究的基础上实施修复,在修复的过程中深化研究。并最终将研究与修复的成果转化为更具学术性的展示,充分体现了研究与陈列的互动性。
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吴双成副研究员作《山东省可移动文物保护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报告,系统总结了山东省可移动文物保存状况,主要分析了全省文物受损情况、保护环境、保护修复力量和保护项目等问题,并开展了相应对策研究。将有效推进山东省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可为其他省份提供参考。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黄悦副研究员在《荧光PCR技术在皮影文物鉴定中的应用》报告中,以两件皮影为例介绍了定量荧光PCR技术在皮影文物原料鉴别中的应用。
中国丝绸博物馆周旸研究员作《关于丝绸起源的几点思考》报告,从蚕、桑、气候等几方面探讨了丝绸起源的过程及原因。
北京大学文博考古学院陈建立教授作《论田野考古与文物保护的信息采集问题》报告,结合安徽阜南台家寺商代铸铜遗址、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等遗址的调查、发掘、出土文物的保护与展示的实践工作,总结经验并提出不足之处,认为这些工作所形成的从田野调查发掘到取样、从实验室检测到数据分析和数据的综合解释、从文物保护到展览展示的等各环节有机结合、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具有推广价值。最后论述了在田野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中全方位信息采集的实际操作及相应标准问题。
敦煌研究院柴勃隆馆员在《多光谱图像分析方法在壁画保护研究中的应用》报告中,介绍了多光谱摄影作为一种新型非接无损检测技术,在对莫高窟的绘画技法、原始绘画信息的提取、题记的研究等方面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通过以往技术设备和方法的改进,建立了基于莫高窟壁画颜料的多光谱图像标准数据库图集。
四川博物院巩梦婷馆员作《高光谱成像技术用于书画颜料的无损分析》报告,通过高光谱成像技术对一幅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作品局部所用颜料进行分类,并结合便携式XRF分析仪对书画颜料进行鉴定。
四川大学罗雁冰副教授在《彩绘文物中的砷的硫化物及其人工合成》报告中,介绍了在分析检测19世纪日本版画时发现的阿硫砷矿(As8S9),1864年后日本版画中已开始大量使用As8S9作为黄色颜料。该结果对研究As8S9的制备技术如何传入日本以及19世纪东西方的贸易往来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