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2019年学术科研与项目工作汇报预告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2019年学术科研与项目工作汇报预告
发布人:  2019-01-21

冬雨渐歇,暖意始浓,又到重庆考古人总结汇报过去一年工作的时候。2019年1月21日至25日,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将举办“2019年文物考古学术报告周”系列讲座。1月21日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白九江研究员致辞,随后二十一位青年骨干将结合2018年重庆考古新发现及其相关工作,以学术科研与项目工作汇报的形式解读古今重庆的沧海桑田,追寻巴渝文化的源流和根脉,1月25日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邹后曦研究员点评总结。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欢迎各界朋友亲临现场交流切磋。

01

题目:中国北方细石器再思考

汇报人:高磊

时间:1月24日上午8:45—9:00

提要:依托中国北方发现的大量细石器遗存,本次汇报回顾了细石器技术的研究简史以及现行分类存在的问题。从石核毛坯的选择、预制、台面的预制与更新、剥片面的选择和维护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形态划分应该以技术类型划分为前提,并将中国北方细石器技术应该划分为两大技术体系,即两面器技术系统和单台面技术系统,冠状石业应是区别两种石器技术系统的重要著标志。同时,本次汇报认为两面器技术系统应该是外来人群携带的技术,伴随末次冰期盛冰期的到来在中国北方短暂停留,随着末次冰期的结束,从中国北方消逝。而单台面技术系统既有土著文化的影响也有外来技术的交流融合,体现了复杂多样的文化演进化路径。

02

题目:嘉陵江下游新石器遗存初探

汇报人:代玉彪

时间:1月24日上午9:00—9:15

嘉陵江下游考古学文化交流与互动

提要:嘉陵江下游地处嘉陵江中上游与长江干流的连接带上,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发现虽然较少,但由于其处于中原文化圈、川西及川东考古学文化圈的文化廊道上,其文化因素较为复杂。通过对嘉陵江下游新石器遗存进行系统梳理,共识性、历时态文化因素的对比与分析,探讨该地区新石器晚、末期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03

题目:涪陵蔺市遗址2018年考古发现与收获

汇报人:汪伟

时间:1月24日上午9:15—9:30

天坪丘建筑基址(宋-明)

提要: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为配合蔺市场镇防洪护岸综合整治工程(二标)建设,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涪陵区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共发掘3738.50平方米,清理墓葬29座、房址3座、灰坑27个、沟3条、窑址2座、道路1条、采石场1处,出土各类文物初步统计1020件(套),遗存时代大致可分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汉至六朝、宋元明等三个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为进一步认识蔺市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分布特点与发展情况提供了新的重要材料;汉至六朝时期遗存对于汉代墓葬棺椁制度、丧葬礼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宋元明时期遗存包括房址、灰坑、道路、窑址、沟、墓葬等,根据相关文献,蔺市早在唐宋时期即已设有驿站并形成市镇,并延续至元明清。蔺市遗址天坪丘建筑基址的发现填补了以往蔺市遗址考古工作的空白,对于川渝地区宋代市镇与交通驿站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04

题目:忠县皇华城遗址2018年调查试掘发现与收获

汇报人:蔡亚林

时间:1月24日上午9:30—9:45

城址高程模型

 

提要:2018年5至8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忠县文物局开展了皇华城遗址调查与试掘工作。清理城垣198段,共5645.74米,由内城墙、外城墙及一字墙三部分组成。城门发现3座。试掘布置探沟10条,发掘面积113.5平方米。新发现墩台、排水沟、道路、采石场、墓地、水井、古民居等文物点55处,确定城内遗存分布密集区4处。城址整体保存较好,构成要素齐全,布局结构完整,遗存类型丰富,相较其他宋蒙战争山城,具有高度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05

题目:温故知新——忠县临江二队冶锌遗址的回顾与展望

汇报人:肖碧瑞

时间:1月24日上午9:45—10:00

4号冶炼炉(上北下南)

提要:2013年至2018年,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其展开了三次大规模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结果表明,临江二队遗址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炼锌遗址,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炼锌工艺及炼锌技术的起源、传播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临江二队炼锌遗址历年来发掘成果的系统总结和回顾,是全面展示三峡后续消落区地下文物保护工作成果的需要,同时,在总结中反思既往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也能够为进一步开展重庆地区炼锌考古工作、深化重庆地区炼锌考古研究提供借鉴。

06

题目:江津石佛寺遗址2017-2018年考古发现及初步认识

汇报人:牛英彬

时间:1月24日上午10:10—10:25

提要:石佛寺遗址位于江津区圣泉街道办事处中渡村2社,地处长江北岸的一处袋状山谷的上部。该遗址主要由建筑基址区、石上建筑遗迹区、摩崖造像区、墓葬区等组成,是一处宋至明清时期的寺庙遗址。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于2017年、2018年先后两次对该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计4000平方米,发现的遗迹有房址、墓葬、灰坑、石刻埋藏坑等,出土有陶、瓷、铜、铁等各类文物标本300余件,主要类别有石造像、石构件、石碑刻、陶建筑构件等。本汇报从两个年度的考古发现出发,并结合相关文献记载,梳理出石佛寺遗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变过程,初步认为该寺庙有四个发展阶段,分别为始创于北宋、初盛于南宋、复兴于明代、衰败于清代,从寺庙的微观角度反映出地方的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转折。

07

题目:石佛寺遗址宋墓所见川渝地区宋代装饰墓“生坟”问题初探

汇报人:邵星积

时间:1月24日上午10:25—10:40

提要:川渝地区宋代石室墓有相当一部分墓葬为墓主人生前营建,称为“寿堂”,此类墓葬往往会在墓室中刻“福寿”或“福山”“寿海”之类具有吉祥含义的文字,在墓室后龛刻墓主人像。营建“寿堂”是为保佑墓主人长寿,子孙“昌盛富足”。而墓室中装饰雕刻的首要目的是为还在世的墓主人及其子孙后代服务,是其个人喜好和流行墓葬装饰相结合的产物,其次才是构建“视死如生”的死后世界。营建“寿堂”的原因主要受风水观念影响,提前择吉日选风水;其次是子女为父母建寿堂彰显孝道;第三寿堂中设置石像以代墓主人,明显受道教影响。“寿堂”的出现,说明区域内丧葬观念从汉至六朝以升仙为主要目的的画像装饰到宋代逐渐转向世俗,以为生人服务为首要目的,宋代也成为丧葬观念转折的重要时期,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促使明清时期墓葬装饰逐渐从墓室内转向室外,直到清代出现大量装饰精美的墓前牌楼。

08

题目:巫溪宁厂盐业遗址2018年考古发现

汇报人:周勇

时间:1月24日上午10:40—10:55

第三制盐车间发掘工作照

提要:宁厂古镇盐业遗址是三峡库区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完善地下文物保护项目之一,已纳入后续三峡大遗址保护序列。根据国家文物局“考古先行,全程参与”的遗址保护工作思路, 2018年4月至11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宁厂古镇工业遗址开展了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共计发现各类遗存80余处,可分为制盐遗址、交通遗址、官署遗址、寺庙遗址、古民居、古墓葬及建现代优秀建筑几类,时代涉及汉-六朝、明清时期和近现代。     

09

题目:从巫山大水田遗址2014年度浮选结果看三峡地区大溪先民生业经济

汇报人:马晓娇

时间:1月24日上午10:55—11:10

猕猴桃

提要:大水田遗址位于巫山县曲尺乡,地处长江北岸二级阶地上。在2014年度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溪文化、商周、战国等时期的遗存,特别是大溪文化遗存的发现最为重要。我们对遗址进行了系统的采样和浮选工作,在轻浮样品中发现了大溪文化时期丰富的植物遗存,包括黍、粟、稻谷三种农作物,以及藜、酸模属、紫苏、葫芦科、葡萄属、猕猴桃、南酸枣、栎果、花椒、黄荆等植物种子。通过对出土的三种农作物遗存的分析可以看出三峡地区大溪文化时期的先民是以黍和粟两种旱作农业为主,稻谷可能也得到了小面积的种植。遗址中还出土了较为丰富的藜、南酸枣、葡萄属、栎果等植物种子,说明采集经济在先民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重浮样品中发现了大量的鱼类动物骨骼和及少量家猪骨骼,说明渔猎经济起着重要的作用,家畜饲养起一定的补充作用。通过本年度的浮选工作,面对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认为大溪先民是以渔猎、采集和农业为主,家畜饲养起着一定的补充作用。

10

题目:浅谈几种中国古代同名钱币的辨别

汇报人:卢烈炎

时间:1月24日上午11:10—11:25

提要:古钱币是考古发掘中常见的出土遗物之一,也是考古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我国钱币起源于殷商,统一于秦,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反映,在考古学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古代朝代众多,政权更替频繁,导致钱币种类极其繁杂,出现了为数不少的钱文完全一致的 “同名钱币”, 这些“同名钱币”分属不同时期、不同政权,性质各异,差别细微,如不掌握辨别方法,会严重影响进一步的考古工作。本报告结合历史文献、前人研究成果和个人在考古实践中的观察和思考,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对不同时期的五铢、开元通宝等几种较常见的“同名钱币”进行比对分析,总结出常规有效的辨别方法,并深入探讨了这些“同名钱币”出现的原因,希望能为今后的考古工作提供帮助。

11

题目:对忠县乌杨阙形制的几点思考

汇报人:范鹏

时间:1月24日上午11:25—11:40

提要:本次汇报重新梳理了忠县乌杨阙的发掘资料,对比川渝境内的汉阙资料,对乌杨阙的形制复原特别是子阙的形制提出个人认识。

12

题目:奉节南宋白帝城遗址兵器遗存的发现及初步认识

汇报人:孙治刚

时间:1月25日上午9:00—9:15

白帝城遗址南宋兵器埋藏坑出土器物组合

提要:奉节县白帝城遗址为宋蒙(元)战争时期南宋山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白帝城遗址出土兵器遗存的典型遗迹单位、兵器类型与使用方法等的分析,认为南宋白帝城是一处冷热兵器共用的古战场遗址。结合文献记载与相关考古发现,认为火器在宋蒙(元)战争时期已成为宋蒙双方攻防战的重要武器;宋蒙(元)战争是由冷兵器向热兵器的转变的重要阶段,促进了火器技术的传播与交流,在古代兵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3

题目:奉节白帝城遗址出土铁雷的初步分析

汇报人:叶琳

时间:1月25日上午9:15—9:30

提要:本文针对奉节白帝镇白帝城遗址子阳城区域出土铁雷,采用工业CT确定其实际结构造型,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等分析方式确定其填充物元素类型,其中一枚填充物中硫元素的含量较高,可初步认定为火药填充经历痕迹。同时,对其爆炸性能进行了推测估算,以及对填充火药的反应方程和火药残留形式进行了讨论。但由于认识有限,更准确的讨论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14

题目:巴蜀船棺葬与其他地区船形棺墓葬的比较

汇报人:戴胜男

时间:1月25日上午9:30—9:45

提要:古代巴蜀地区主要位于今四川盆地及其附近地区,南到昭通,北至汉中,东达清江流域,西至邛崃山,包括今四川省、重庆市及鄂西、陕南、黔北、云南昭通等地。在这一地区活动的民族众多,先秦时期巴、蜀两族是其中较大的两支,此次所研究的船棺葬即是古代巴蜀地区较为重要的一种墓葬形制,年代从西周延续至西汉初年。此外,在巴蜀以外的地区也有以独木棺作为葬具的墓葬形制。从葬具和随葬品来看,云南和东南亚地区推测应与古代巴蜀地区船棺葬文化有一定的交流。东南地区的悬棺葬和太湖地区少量独木棺木椁墓则应是与当地葬俗有关。

15

题目:重庆秀山客寨桥构造形式浅析

汇报人:韩昭彦

时间:1月25日上午9:45—10:00

15客寨桥(东面)

提要:重庆的廊桥主要分布于东南部土家族苗族聚居地区,其建筑风格简洁实用,更注重功能性和经济性。秀山县是重庆廊桥分布最多的区县,而位于秀山县清溪场镇的客寨桥是重庆现存的体量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廊桥之一。该桥为石墩简支梁式木结构廊桥,重檐悬山式廊屋,共19间,两端建有山墙。客寨桥带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不仅采用了垫块找平桥面、“穿尖斗角”搭接檩子等独特的营造工艺,其非对称的廊屋构造形式更是极为罕见。

16

题目:重庆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划定工作介绍

汇报人:白莹

时间:1月25日上午10:00—10:15

提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工作,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16年修订)第八条规定为依据,其工作本身正是文物保护事业中依法治国法治精神的体现。但在我市文物事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文物单位依法管理的核心内容“两线”划定工作并未全面完成。且在各级文物主管部门对保护单位“两线”划定过程中存在有一定的法律精神理解不充分、技术方法不科学、规划管理不公正等问题。2018年受重庆市文物局委托我院汇编完成了《重庆市一至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涉及全市5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175个文物点。该项工作既对重庆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现状进行全面梳理、调整工作,也对原有“两线”划定中存在的技术不规范、不统一内容进行修正,为我市文物行政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依据。工作组从“两线划定中的法治精神”的语境下,对存在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和反思,以期对我市未来的文物保护规划工作和“两线”划定工作提供有益经验。

17

题目:重庆开州博物馆馆藏皮影文物研究与修复

汇报人:黄悦

时间:1月25日上午10:25—10:40

提要:受重庆开州博物馆的委托,我院对其馆藏的一批皮影文物进行了保护修复。这批皮影上世纪90年代入藏开州博物馆,之前一直为当地川剧团所有。由于时间久远、长期使用和不当保存,导致了诸如霉变、残缺、变形、断裂、磨损、污染、临时性修复等一系列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若再不进行处理,将会危及文物本体。通过对文物本体材质、病害类型、颜料种类的分析研究,制定出科学的保护修复技术路线;经过消毒、清洁、加固、补配、补色、封色等措施,使这批皮影文物消除了病害、恢复了原貌、维持了稳定状态。另外,通过对皮影制作非遗传承人的口述史调查,对这批皮影进行了溯源研究,弄清了它们的源流。

18

题目:重庆丰都地区出土鎏金青铜器的保护修复

汇报人:顾来沅

时间:1月25日上午10:40—10:55

提要:重庆丰都是三峡库区出土鎏金铜器较多的地区,近两年来,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承担了丰都文管所委托的多项金属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其中就涉及到大量的鎏金器。此次我们以丰都地区出土的48件/套鎏金青铜器(包括生活用具、工具、服饰器、棺饰及车马饰等)为例,在现代修复理念的指导下,首先采用扫描镜/能谱(SEM/EDS)、X-射线衍射 (XRD)、红外光谱(FTIR)和便携式合金仪等科学仪器对锈蚀物、鎏金层厚度等进行分析检测;接着,根据器物的锈蚀特征和文物保护要求,重点介绍了机械法、化学法、激光法及激光与凝胶联用等多种鎏金器清洗除锈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研究;最后采用传统修复手段和可逆性修补材料进行了矫形、补配打磨和作色等,基本恢复了鎏金器应有的面貌,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为今后同类鎏金器的处理提供了经验。

19

题目:铁器保护之我问

汇报人:杨小刚

时间:1月25日上午10:55—11:10

提要:铁器的发明,是古代科技进步的标志,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极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由于铁元素性质活泼,化学稳定性差,极易受环境影响而发生电化学、化学腐蚀,所以铁器的艺术价值不易展现。氯离子被认为是铁器发生腐蚀最主要的积极分子,其具有半径小(181nm)、穿透力强、电负性高等特点,因而去除难度大。本研究工作采用反相微乳液体系,以硝酸银和钼酸铵水溶液作为水相,使其渗入到铁器盐层内,基于反相微乳液中“微反应池”的结构特点,实现对铁器中活性氯离子去除;钼酸根离子可以促进铁器表面的活泼锈(γ-FeOOH)向稳定锈(Fe2O3)转变,同时伴有稳定的三氧化钼(MoO3)及难溶的钼酸盐(FeMoO4)生成,这三种稳定化合物能形成致密保护膜,阻止外界有害物质对铁器进一步侵蚀,有效延缓铁器被腐蚀的速度。本研究工作成功地将铁器脱盐和缓释保护操作融为一体,开创了铁器保护研究的新方法;该方法克服了水溶液脱盐和缓蚀易发生电化学腐蚀的缺点,抑制基体进一步腐蚀;与传统保护方法相比,该方法缩短了保护周期,提高了保护效率,在铁器文物保护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0

题目:重庆乡土文化遗产保护之思索

汇报人:肖冠兰

时间:1月25日上午11:10—11:25

提要:乡土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真实历史,寄托了中国人的“乡愁”,是我们整个民族文脉的根之所系,应该得到充分的认识、切实的评价和合理的利用。在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传统的乡土社会也快速剧烈的转型,但这种转型不应该以割断文脉,抹杀历史为代价,尽管乡土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成为热点,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在近年从事的一些相关工作中反映处乡土文化遗产保护中还存在基础研究不足,专业整合度较低、价值认知不全面导致保护工作系统性、整体性不够等问题,结合我院承担的江津会龙庄及南部山区历史文化资源调查、羊角镇避险搬迁文物保护利用和巫溪刘明楚庄园保护几个案例,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从基础研究、价值认知和保护思路上对乡土文化遗产的认知与保护进行了一些思考。

21

题目:文化遗产资源利用形式浅析

汇报人:孙立唯

时间:1月25日上午11:25—11:40

提要:文化遗产应视为特殊的不可再生的资源看待。文化遗产的意义不止关乎过去,还应关乎当下价值体系,映射未来发展方向。文化遗产资源不再是深宫里的“古董”、秘不示人的“宝贝”、没有生命的“化石”,要充分运用文化遗产资源蕴含的展示属性、融合属性、价值属性、记忆属性,使其成为城市形象的印记、人文记忆的载体、百姓心中的口碑、幸福指数的标杆。

徐进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