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2019年学术科研与项目工作汇报(一)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2019年学术科研与项目工作汇报(一)
发布人:  2019-01-25

            

2019年1月24日上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2019年学术科研与项目工作汇报会在院学术报告厅召开。今天出场的11位发言人认真严谨地介绍了2018年重庆考古最新工作成果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

01

高磊汇报的题目是《中国北方细石器技术再思考》,他从细石器遗存发现概况、细石器技术类型研究简史、存在的问题、技术体系的划分和技术源流及其人群等五个方面来介绍自己的思考,认为形态划分应该以技术类型划分为前提,中国北方细石器技术应该划分为两大技术体系,即两面器技术系统和单台面技术系统。同时,他认为两面器技术系统应该是外来人群携带的技术,伴随末次冰期盛冰期的到来在中国北方短暂停留,随着末次冰期的结束,从中国北方消逝。而单台面技术系统既有土著文化的影响也有外来技术的交流融合,体现了复杂多样的文化演进化路径。

02

代玉彪作题为《嘉陵江下游新石器遗存初探》的汇报,他对北碚大土遗址、合川猴清庙遗址、合川牛黄坝遗址、合川老菜园遗址、合川河嘴屋基遗址和合川沙梁子遗址等进行分期分析,认为嘉陵江下游发现的新石器遗存主要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末期;进而与嘉陵江中上游及长江干流区域考古学文化进行比对,提出个人观点即玉溪上层文化可能通过嘉陵江水道进入渝东三峡地区,渠江流域可能是玉溪坪文化的另一个中心,而嘉陵江下游中坝文化则有沿着长江干流而上通过嘉陵江水系传播的可能。

03

汪伟在《涪陵区蔺市遗址2018年度考古发现》的汇报中介绍了蔺市遗址的最新收获。本次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窑址、灰坑以及灰坑中出土的废弃窑变陶器残片表明了所在区域的作坊属性,为进一步认识蔺市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分布特点与发展情况提供了新的重要材料;汉至六朝时期遗存皆为墓葬,部分西汉时期土坑墓的发现对于汉代墓葬棺椁制度、丧葬礼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宋元明时期遗存包括房址、灰坑、道路、窑址、沟、墓葬等,主要分布于天坪丘,其建筑基址的发现填补了以往蔺市遗址考古工作的空白,对于川渝地区宋代市镇与交通驿站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04

蔡亚林作《忠县皇华城遗址2018年度调查试掘发现与收获》的汇报,介绍他和工作团队使用城市考古的方法对该遗址平面布局、形制结构、功能分区和沿革变迁等方面进行了扎实的工作,并基本厘清了城址年代与沿革变迁,初步探明了城址布局与功能分区,全面掌握了城墙类型与建筑特征,深化了对城址整体特征的认识评估,为下一阶段工作的铺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05

肖碧瑞汇报的题目是《忠县临江二队冶锌遗址的回顾与展望》,他从临江二队遗址的概况与收获、临江二队遗址的总结与思考、重庆炼锌考古的过去与未来三个方面温故知新。该遗址为复原明代冶炼炉的形制、研究炼锌工艺流程提供了实物材料,对研究明代炼锌冶炼场的选址规律、功能分区、生产规模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他认为经过三次考古发掘,该遗址的大部分遗迹、遗物功能已得到判定,明代炼锌生产技术及工艺流程已基本明晰,矿料及燃料的种类、来源已有初步认识,未来将进一步展开产品流通、产业经济及社会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06

牛英彬作《江津石佛寺遗址2017-2018考古发现及初步认识》的汇报,在大力投入新技术和多学科综合研究基础上,本次工作梳理出石佛寺遗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变过程,初步认为该寺庙有四个发展阶段,分别为始创于北宋、初盛于南宋、复兴于明代、衰败于清代。同时,他也提出了包括宋代的寺庙建筑格局、石上建筑遗迹的始筑年代、摩崖造像和寺庙谁先谁后在内的问题,他希望能够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解决这些问题。

07

邵星积在《川渝黔地区宋代石室墓“寿堂”问题初探》中介绍了“寿堂”的特征,认为墓葬中出土墓券、墓志和墓室内题记有营建“寿堂”的内容,墓室内雕刻有“福、寿”或“寿山、福海”等具有象征祈福祈寿意味的字词,墓室内后龛刻有墓主人像,分析了“寿堂”流行的原因与宋代世俗文化的兴起、堪舆风水的影响、丧葬费用浩大和道教因素有关,认为川渝地区丧葬观念从汉至六朝以升仙为主要目的的画像装饰到宋代逐渐转向以生人服务为首要目的,宋代是丧葬观念转折的重要时期,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

08

周勇在《巫溪宁厂盐业遗址2018年考古发现》中介绍他们以宁厂古镇为中心,对古镇及周边开展全面实地踏查,重点对几处古代及近现代制盐遗址开展了考古勘探;并根据调查结果,将遗存分为不同类型,有选择、目的性地进行试掘工作;最后,根据不同类型遗存的分布情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遗存进行考古发掘工作,确认汉-六朝时期崖墓4处,明清时期衙署遗址1处,交通遗址11处,寺庙遗址13处,古民居14处,近现代优秀建筑6处,制盐遗址39处、军事据点3处;清理发掘明清时期制盐遗存1处,近现代制盐遗址2处,包括制盐灶6处,炕盐灶2处,灰坑4处,灰沟6条,各种功用的卤水池40处,出土各种生产生活遗物18件。

09

马晓娇作题为《从巫山大水田遗址2014年度浮选结果看三峡地区大溪文化生业经济》的汇报,她在该遗址使用针对性采样法采集土样158份,土量3081升,平均每份土量19.5升,使用小水桶浮选法进行浮选,发现了大溪文化时期丰富的植物遗存,她认为新石器时代晚期,三峡地区已经有了农业的发展,但面对丰富的自然资源,农业尚未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了适应三峡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大溪先民的旱作农业以种植黍为主,粟居于要地位;新石器时代晚期,稻作农业传播到了三峡地区,水稻在三峡地区可能得到了小面积的种植;采集经济、渔猎经济,特别是捕捞经济在大溪先民的生业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家畜饲养也得到了发展,对先民的经济生活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

10

卢烈炎在《浅谈几种古代同名钱币的辨别》汇报中,以五铢、布泉、开元通宝和天启通宝为例介绍了辨别同名钱币的方法,认为唐代之前,钱币的政治寓意相对不大,其铸造发行以方便流通使用为首要目的,其中的突出代表就是五铢钱;钱币的发行铸造也与政治密不可分,这集中体现在出现稍晚、品类繁多的国号钱与年号钱上,南唐所铸开元通宝就有其深厚的政治背景;铸造者对年号等祥瑞词汇的重复使用所产生的同名钱币,两种不同的天启通宝就是此中代表。

 

11

范鹏在《对乌杨阙的反思》的汇报中重新检视了忠县乌杨阙的发掘收获,重点对子阕的形制复原进行了讨论,他认为子阙在结构与形制上应是与主阙是基本相同的,不应有楼部等大型构件在结构上的缺失。通过梳理乌杨阙的建造过程,认为乌杨阙应该是完成了主体建设,但精修和装饰画像阶段性停建的“半成品”,其原因更可能是因工期已近,为满足使用需要在主观上的停建,并非垮塌等突发性的原因。

徐进整理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