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2019年学术科研与项目工作汇报(文物考古与遗产保护)
2019年学术科研与项目工作汇报(文物考古与遗产保护)
发布人:  2019-01-28

 

2019年1月25日上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2019年学术科研与项目工作汇报会继续进行。孙治刚、戴胜男、韩昭彦、白莹、肖冠兰、孙立唯和我们分享了他们在文物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最新成果和思考。

01

孙治刚在《奉节南宋白帝城遗址兵器遗存的发现及初步认识》中介绍了白帝城遗址樊家台兵器埋藏坑出土了大量器物,而兵器是其中大宗,包括了数量可观的铁雷;同时在皇殿台和庙坪也出土了铁雷和其他常见冷兵器。通过对出土铁雷填充物的科技分析,认为其中黑色粉末可能是古代的引火或火药材料,判断铁雷为火器。孙治刚经过研究认为铁雷应是文献中所载的“铁火砲(炮)”,再结合历年考古发现和矿产资源调查,初步判断铁雷本地生产的可能性较大。此次出土兵器遗存是冷热兵器共存的重要实物证据,铁火砲是见证13世纪铸铁火器发展的重要样本,是由石砲向管型火炮演变的重要一环。

 

02

戴胜男在《巴蜀船棺葬与其他地区船形棺墓葬的比较》中介绍了巴蜀船棺葬葬制和出土器物,还介绍了中国东南部、云南等使用独木棺作为葬具的墓葬以及在泰国、柬埔寨、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以船或船形棺、独木棺作为葬具的墓葬。她从葬具和随葬品两方面开始介绍,以展示巴蜀地区船棺葬和其他地区船形棺墓葬的区别,其中越南东山文化的文化面貌与巴蜀地区船棺葬有诸多相似。她认为古蜀文化对越南东山文化有一定深刻的影响,这显然是两地文化传播的佐证,从巴蜀、云南与越南东山文化的船棺葬因素来看,这三者之间确实存在着相互交流的迹象。

03

韩昭彦作了题为《客寨桥构造形式浅析》的汇报,秀山客寨桥于元朝始建,清光绪年间重修,1972年洪水将客寨桥1号桥墩及两侧桥廊冲毁,随后进行了修复。客寨桥五墩六跨,南北走向,总长约63.5米,总宽约8.5米;桥廊长约57.5米,桥面宽约6.5米;为石墩简支梁式木结构廊桥,重檐悬山式廊屋,共19间,两端建有山墙。他通过现场测绘,观察到了廊屋的非对称重檐结构,判断其原为二重檐对称结构,后在东面加建一侧,他认为其原因有躲避风雨和讲究风水的因素。他分析了客寨桥修建因陋就简,讲求实用的特点,总结客寨桥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独特的“穿尖斗角”榫卯工艺是它突出的亮点,以最经济的方式解决了跨水交通问题,还能遮阳避雨、休憩纳凉,丰富了人民生活。

04

白莹在《“两线”核定工作中的对策和建议》中以重庆市一至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核定工作为例,指出“保护范围”界线和“建设控制地带”界线是文物保护单位的生命线。在划定工作中还存在着忽略自身类型特点及区位环境因素而采用简单“本体外放”划定方法和重划定轻公布,缺少同城乡规划和其他城市管理部门协调对接等问题,并提出了应当明确保护重点,合理划定,合理调整,多规协调,多规合一,加强管理等对策和建议。她谈到在未来进一步完成申报第八批国保单位、第一至三批“市保”单位“两线”划定工作中,我们会结合GIS、视域感受分析等方法,积累更多经验。

 

05

肖冠兰博士在题为《重庆乡土文化遗产保护之思索》中介绍了乡土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就是分布在乡村地理空间中的传统风土建筑和由这些建筑构成的聚落,是乡土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是民间历史的载体。她认为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的基础是对乡土建筑遗产的认知,保护的出发点是对乡土建筑遗产的价值判断,并用江津会龙庄的保护与利用、羊角古镇搬迁保护和巫溪刘明楚庄园的保护三个案例来折射重庆乡土文化遗产保护的状况,并最终将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的落点归结于基于本土生活的遗产保护与活化。

06

孙立唯在《文化遗产资源利用形式浅析》中谈到自己对文化遗产资源策划、融合和改变三个层次的认知。他认为文化遗产的利用者要有文化,兼顾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区域总体规划应包括提升文化遗产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加强区域内文化与旅游发展的融合、推动城市历史文化价值体系的传播和促进文化遗产资源与城市发展联动等方面的考虑,而区域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对策则包含考古研究与历史讲述、文化遗产与产业融合、文物旅游与发展促进、历史景观与风貌控制和文化推广与合理利用的思路。他列举案例讲解了保护与利用、策划与商业、文化与旅游、物质与非物质、发展与经济的和乡愁与记忆的融合,认为新时代的到来,服务大局,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已经成为每一个行业当前最为迫切的需求。文物保护利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旅融合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文物行业的显著趋势,最大的变化,重中之重的工作。

 

现场问答精选》

问:白帝城遗址内兵器坑地层堆积分两层,第一层应该是有意掩埋;第二层可能是兵器坑的埋藏,这里面出土器物90余件,其中包含兵器80余件,坑内的兵器掩埋出于什么目的?出土的瓷碗是否是与兵器共生?埋藏位置在哪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答:铁兵器清理完后,在建筑底部有一层淤积层位于城墙旁边,在城墙旁边有两座房屋建筑基址,其中有一处建筑基址紧邻水池,水池不是供吃喝使用,该房址很有可能是存放火器的储藏间,水池的功能可能是预备周围消防确保武器安全。在淤积层上面发现瓷碗碎片,拼合完整后为瓷碗,可能与生活有关。兵器的形成与夔州在1278年元月被元军合围后有关系。

 

问:在两线划定中,特别是在控制地带的划定,其划定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有没有冲突?如果有冲突是如何处理的?在两线划定过程中,觉得当下最棘手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答:我们文物保护单位在保护过程中与历史文化名城或文化街区存在大量的冲突,在一个相同的时空内由不同的部门来管理会产生一种交叠。在这种情况下,以前在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都是“从高就高”的原则,哪一部门管理级别高就服从该部门的管理。我们的文化遗产有山区类、乡村类的,最敏感的是城市中心区内,在城市建设中心区,我们受到的压力和挑战是最大的。从我们考古发掘已经明晰的遗存,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认定,认定哪些需要保护、哪些具有价值,在价值管理这一块就有很多部门持有不同理念。在与法律条文的对接中,需要明确规定来确保保护范围线的实施,要有一个前瞻性的思想。

 

徐进整理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