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邹后曦研究员 “2019年文物考古学术报告周”总结
各位同仁:
下午好!
在收获累累硕果的一年之终,我们迎来了年度文物考古学术报告活动。一周以来,我们高朋满座、齐聚一堂,既是对一年科研工作的总结,也是对我们学术水平和能力的一次大练兵,更是对“科研兴院、人才强院”发展战略的一次具体实践。
在这一周的时间里,我们一共举办了6场讲座。白九江研究员、袁东山研究员、杨宇振教授、雷玉华教授四个专题讲座发言,分别涉及巴文化、重庆大遗址保护、重庆城市发展史、川渝佛教考古等方面,与我们分享了相关领域的大思考与新成果,相信与会各位都有不同层面的收获与启发。
此外,本次活动同样给了年轻同志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在学术科研与项目工作汇报版块中,先后有21名青年专业技术人员走上讲台,报告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考古学研究、文物保护修复研究、古建及文物保护规划研究等领域,体现出我们院,尤其是年轻人在几个业务方向的建设上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相比往年,我认为今年的活动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是以学术周的形式,让大家沉浸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体现了科研兴院的宗旨。
二是在内容上增加了相关领域专家的专题讲座,在研究领域、研究理论与方法上有扩大视野、提升认识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尤其是今年从外面请来的杨宇振教授和雷玉华教授,学术功底扎实、基础资料详实、理论方法创新,吹来了一股学术科研的新风,值得赞赏。
三是课题意识明显增强,业务和科研紧密结合。多数项目负责人都可以很好地依托自身业务工作,主动树立课题意识,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方法可行,始终带着问题去推动业务实践。同时,又能够突破项目本身的限制,依托收获开展更大视野、更高层次的研究。
四是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一些青年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始终对科研报以热情,主动投身科研,在选题、方法、深度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进步。在发言中结构明确、线条清晰、表达流畅,综合能力成长较快。本年度也看到了一些新人的加入,充实了我院的青年科研队伍,令人欣喜。
五是本次活动的组织管理有序,多家兄弟单位积极参与,报告期间气氛活跃、讨论热烈。感谢多家媒体及时更新报道学术会议动态,扩大了文化遗产的社会影响。信息中心辛勤工作,综述文字提炼出色、推送及时,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在此也特别感谢。
最后,我想结合借此机会,谈一点对考古学和文化遗产保护学术方面的认识:
一是考古学是一门科学,有着独立的方法论,也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其发生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入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我们赞同多学科、新技术的交叉融合,但这些学科、技术只能为考古学发展助力,而不能替代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我们要始终对考古学研究保有敬畏之心和严谨态度。
二是考古学是一门实学,靠材料说话。要做到言之有物、依据充分。杨教授说的一个观点很好,现在是分析数据的时代。我们应想办法克服困难,加快资料整理刊布,让社会共享更多信息,进一步提取数据,广泛研究材料,促进学术讨论和进步。
三是考古学是一门注重实践的科学,如何尽可能全面地提取遗存信息始终是这个学科的重要命题。受限于理念和技术手段,总是会有不可再生的文化信息流失,因此,我们面对每一次考古工作都要心存敬畏,慎之又慎。
四是考古学是一门拾取历史碎片的科学,面对一个个残存的遗迹、一件件破碎的文物,我们能够归纳认识的内容其实很有限,从文化历史、过程考古到后过程考古,考古学者们一直在试图充分理解考古材料,我们作为其中的一分子,唯有恪守本职,不忘初心,持之以恒,不断更新研究理念,提升研究水平,方可在考古学研究中不断前行。
五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尤其是如何利用好文化遗产资源是优质发展的时代新要求。一体化保护的理念着眼单位实际和重庆实际,有利于单位整体优势的集合、发挥,希望院里的各个业务部门和不同专业方向的业务科研人员携手合作,希望我们院与国内外同行加强合作,与相关领域的专业科研院所跨界合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做出更大的成绩!
祝愿各位来年取得更大成绩!
顺祝各位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