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中共重庆市委枇杷山办公楼旧址入选“第四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中共重庆市委枇杷山办公楼旧址入选“第四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发布人:重庆考古  2019-12-03

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主办,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主持承办的“第四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评选认定工作近日圆满完成,并于今日正式发布。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办公场所“中共重庆市委枇杷山办公楼旧址”成功入选“第四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本次重庆共有4处入选。本项评选工作始于2016年,在前三批共298项(第一批2016年公布98项,第二批2017年公布100项,第三批2018年公布100项)名单中,重庆共入选16处,其中13处在评选前已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有2处名列今年公布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第四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发布学术活动现场

 

中共重庆市委枇杷山办公楼旧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枇杷山公园(由20世纪30年代王陵基的私家园林“王园”改造扩建而成)南侧,是20世纪50年代初重庆兴建的重要公共建筑之一,于1951年奠基,1953年建成并交付中共重庆市委办公。该建筑由专长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研究的著名建筑史学家陈明达先生设计,既遵循邓小平同志“党政机关的办公楼要简朴、实用”的要求,又大胆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手法,完成了这件非常成功的“反串”作品。1955年西南大区撤销后,按照邓小平、刘伯承同志原来的意见,中共重庆市委机关全部从“王园”迁出,“王园”的原办公房屋移交重庆市博物馆和枇杷山公园管理处。此后,该建筑作为市博物馆陈列大楼达半世纪之久。2008-2010年,重庆市文物考古所(现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已鉴定为危房的大楼进行了科学修缮,并植入新的功能,使其焕发新的光彩。2009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该建筑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重庆市委枇杷山办公楼设计师陈明达先生

 

重庆市人民政府建设局营造请照单(1951营字第49号)

 

该建筑是西南大区时期典型风格建筑,砖混结构,人字木屋架,主体三层,总占地面积485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928平方米。建筑地处枇杷山腰,依山势而建,建筑平面构造独特,因地形以一横长方形为主轴,偏右设置正方形门庭,前端向山下延伸一矩形,后端向山巅延伸一矩形,前后矩形并不在一条轴线上。立面构图简洁、明快,以偏右布置的门廊、4层塔楼门厅和门廊外两段长梯等为正立面构图中心,给人简朴又大气的感觉。

 

办公楼原始设计资料-平面图

 

办公楼原始设计资料-剖面图

 

办公楼原始设计资料-屋架大样图

 

办公楼原始设计资料-拼梁设计计算书

 

该建筑能够列入“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与其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分不开。20世纪50年代,重庆是西南地区党政机关驻地,有西南局级机关、川东党委和行署机关、重庆市级机关。大楼最初供中共重庆市委短暂办公使用后,西南大区撤销,市委迁至原西南局办公地。该建筑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庆行政建置的变迁,见证了邓小平、刘伯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西南地区的工作和对西南地区人民的关怀。在大楼筹备、设计时,时任西南局第一书记兼财经委员会主任的邓小平同志亲自接见设计人员,具体安排设计等事宜,并提出“党政机关的办公楼要简朴、实用,尽量节约政府开支,好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工农业生产”。市委机关在枇杷山办公期间,邓小平、刘伯承同志曾经批示要尽快全部搬出,把它辟作公园还给人民,让重庆人民“打文化牙祭”。此后,中共重庆市委机关迁出枇杷山办公楼,该建筑作为重庆市博物馆陈列大楼使用,成为了重庆弘扬历史文化的阵地和重要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见证了重庆文博事业发展壮大的历程。

 

20世纪50年代重庆市博物馆陈列大楼

 

重庆市博物馆举办《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十年成就展览》(1959年)

 

该建筑是体现时代特征的代表性建筑,中式歇山屋顶、红色机制板瓦屋面、人字木桁架、米色外墙面、素面矩形木窗、水磨石地板等建筑元素,无不体现时代特征。原屋面板瓦背面模印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铭文,更是特殊时代的见证。

 

印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铭文的板瓦

 

该建筑在设计上独具匠心。陈明达先生放弃了左右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采用偏中心的近十字形平面布局,随地形由前向后层层递升,与地势和周边环境巧妙融合。在建筑构图方面大量吸收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基本元素,以简单的几何形体作多样组合,尽量避免繁复冗余的装饰,外立面线条明晰、简洁明快。该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颇为讲究,在主体建筑只有三层的情况下,利用山势凸显其高大,但又不超过山顶,山顶制高点的视线仍能保持,同时依托山势使大楼的视野扩展至长江对岸,拉近了与长江的视觉距离。

 

无论是作为文物,还是作为建筑遗产,中共重庆市委枇杷山办公楼旧址都是一种不可复制的稀缺遗产资源,它不仅属于当代人,还属于未来。今天,我们有责任将它保护好,完整地传承下去。                              

 

修缮后全景图

 

文稿:孙   慧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