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2019年学术科研与项目工作汇报(城址考古专项与重点项目发现)
2019年学术科研与项目工作汇报(城址考古专项与重点项目发现)
发布人:  2020-01-16

 

 

城址考古专项

 

2020年1月15日下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2019年学术科研与项目工作汇报会第一场从城址考古专项开始。蔡亚林、孙治刚、胡立敏、杨鹏强和冯彦萌分享了他们在城址考古领域的最新成果和思考。

 

1

蔡亚林

 

蔡亚林在《2019年老鼓楼衙署遗址高台建筑基址考古发现与收获》中介绍了2019年8月至12月,为配合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我院对渝中区老鼓楼衙署遗址南区高台建筑基址开展了主动性考古发掘,基本廓清了高台建筑基址在解放东路以南的分布情况和保存现状。门塾南墙地袱石及废弃堆积的发现,为复原高台内部建筑形制提供重要依据。磉墩、夯土中夹杂炭屑层及高台叠压早期房址等遗迹现象,均不见于遗址北区既往发现,为探讨、丰富高台建筑营建、修葺及废弃过程提供了新的线索。

 

2

孙治刚

 

孙治刚在《2018年度涪陵区龟陵城遗址考古发掘收获》中介绍龟陵城遗址是南宋末年涪州州治所在地,遗址由山顶环城和北、东、南、西外城组成,保存较好。本年度重点对山顶环城西侧的王子顶建筑基址区开展了考古发掘,发现基址区叠压分布有南宋晚期至明代中期修建的三组大型建筑群,确认该基址区应为山顶环城的核心建筑区。结合建筑布局,出土遗物和历史背景分析,王子顶建筑基址区即为宋末涪州衙署所在地,明代则演变为一处大型公共建筑。

 

3

胡立敏

 

胡立敏作题为《范家堰遗址的时代和性质》的报告,随着考古发掘与研究的不断推进,我院对范家堰遗址有了更多、更深入的思索和认识,尤其是在遗址的时代和性质方面取得了新收获。他从文献资料、层位关系及出土遗物等方面,综合分析确定范家堰遗址具体时代;从宋代方志及碑刻等文献资料及相关考古发现等角度开展对比研究,断定范家堰遗址性质。通过上述分析研究,进一步明确范家堰遗址为南宋时期衙署性质遗址。

 

4

杨鹏强

 

杨鹏强作《万州天生城遗址宋代遗存介绍》的报告。2019年,万州天生城考古项目纳入三峡后续工作项目库,为即将实施的遗址文物保护与展示利用规划及遗址公园建设提供重要依据和实物支撑。本年度的考古发掘任务是1350平方米,目前完成约1000平方米,发现有成片的宋代堆积分布,清理了1处宋代房址、1条宋代排水沟。出土器物以瓷片为主,包括有黑釉碗、黑釉盏、白釉碗、青釉碗、绿釉瓶、黑釉瓶等;还有礌石、铜瓶、青砖、板瓦、石网坠、石凿等。遗迹遗物的发现具有重要的价值,为深入了解天生城遗址的文化内涵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5

冯彦萌

 

冯彦萌在《梁平区赤牛城遗址2019年度考古工作收获与初步认识》中介绍,2019年10月中旬,我院启动赤牛城遗址考古调查工作。截至12月底,已完成调查面积约0.2平方公里,勘探面积9000平方米,发现并确认城门8座,房屋建筑基址2处,水池2个,采石场1处,题记4处,其中纪年题记3处,采集遗物25件。本次考古工作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收获,一是首次对赤牛城遗址城垣周长和城内面积实现了精准测量;二是廓清了赤牛城城址始建年代及沿革;三是初步探明了城内布局;四是证明了南宋地理文献《舆地纪胜》中关于梁山军的相关记载可为信史;五是发现了宋代梁山军觉林院的相关线索。

 

 

重点项目发现

 

2020年1月15日下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2019年学术科研与项目工作汇报会第二场继续进行。黄伟、牛英彬、燕妮、汪伟和杨鹏强分享了他们在重点项目发现的最新成果和思考。

 

1

黄伟

 

黄伟在《合川东城半岛调查收获》中介绍2019年8月中旬至11月底,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组织队伍对合川东城半岛进行了区域性考古调查工作。该区域沿江地带有若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台地,在此区域曾做过不少考古发掘工作,也做过一些专项调查,但全面覆盖性的调查工作尚属首次。调查总面积16.5平方公里,其中新发现文物点115处,包括地下文物点81处、地面文物点34处,另复核文物点70余处,取得一定的收获。本次汇报的主要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本次调查勘探工作新发现文物点的概述;第二部分是谈一下此次调查工作的方法论和对一些重要发现的认识。

 

2

牛英彬

 

牛英彬在题为《江津石佛寺遗址发掘理念、方法与收获》的报告中介绍2016年至2019年,以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目的,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石佛寺遗址开展了主动性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调查范围2平方公里,发掘面积共计4600平方米,清理了建筑基址、墓葬、摩崖造像、摩崖题刻等50余座,出土各类文物标本900余件,初步弄清了遗址的功能分区、平面布局和时代沿革,它由建筑基址区、石上建筑遗迹区、摩崖造像区、墓葬区及放生园区所组成,时代从晚唐五代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石佛寺遗址是宋代寺院格局向明清寺院格局转变的重要例证,是寺院营建规制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的杰出范例,是我国古代山水寺院园林景观的优秀代表,是地下遗存与地面遗迹相结合、寺庙建筑与墓葬相呼应、碑刻材料与出土遗存相印证的历史时期考古的罕见案例,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是西南地区近年来历史时期考古的重大发现之一。

 

3

燕妮

 

燕妮作题为《万盛大树湾石室墓的考古发现及相关研究》的报告。我院在万盛大树湾发现宋代石室墓一座,墓中出土墓志一方。通过对志文的释读,我们基本明晰了墓主世系、生平、卒葬及姻亲等情况。同时她考察了重庆其他地区出土的宋代纪年墓材料,并结合文献资料,试图从人口来源和墓葬时代等方面分析北宋晚期至南宗初期夔州路地区社会变迁情况。

 

4

汪伟

 

汪伟在《南川来游关宋代墓葬考古发现与初步研究》中介绍,2019年2-3月,我院对南川区西城街道来游关居委五组发现的两座石室古墓葬进行了发掘清理,发掘面积100平方米,出土遗物3件(套)。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遗物,判断两座墓葬的建造与使用年代约在南宋时期。发掘过程中,为了尽量完整采集墓葬信息,除了采用多视角三维影像重建技术进行绘图作业,还首次对古代壁画墓葬进行VR全景记录。同时与南川区电视台合作,对墓室清理、记录过程及遗迹本身进行了专业拍摄。墓葬出土了具有宗教色彩的精美雕刻,反映出宋代四川地区佛教的兴盛以及佛道合流对传统丧葬礼俗的深刻影响,是川渝地区宗教考古的一次重要发现。

 

5

杨鹏强

 

杨鹏强在《酉阳何土司城遗址考古收获及认识》中介绍,酉阳何土司城遗址是酉阳东部地区、酉水流域的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土司基层聚落遗址,原属酉东地区的白氏土司管辖范围。2019年度的田野考古调查、勘探和解剖清理工作掌握了遗址的文物保存状况,揭示了遗址的文化面貌和属性,廓清了遗址整体格局和功能布局,了解了遗址的历史沿革。对于遗址的保护规划和展示、当地土司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此次工作不仅对遗址本体及其蕴含的历史信息有了详细的了解,也为土司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考古资料。同时,对于针对类似遗址的考古工作方法和理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