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战“痘”中的帝位传承 ——大清王朝和天花的爱恨情仇(下)
战“痘”中的帝位传承 ——大清王朝和天花的爱恨情仇(下)
发布人:重庆考古  2020-05-22

上篇链接:战“痘”中的帝位传承 ——大清王朝和天花的爱恨情仇(上)

五、康熙皇帝其人其貌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九日,顺治皇帝病逝后的第三天,一个不满8岁的小孩一身孝服坐在了紫禁城金銮殿的龙椅中,成为新一代少年天子,这个叫玄烨的儿童,就是康熙皇帝。隆重的登基大典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此时,站在靠前的文武大臣们,仿佛可以发现小皇帝的脸上竟然有几粒稀疏的麻子。

清圣祖玄烨(也就是通常称呼的“康熙皇帝”),顺治皇帝第三子。玄烨8岁登基,年号“康熙”,是清朝第四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位皇帝。他14岁亲政,在位61年又10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皇帝励精图治,一生丰富多彩:擒鳌拜、平三藩、战沙俄、收台湾、征噶尔丹、创“多伦会盟”取代战争……他促进了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让全球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好局面,被尊之为“千年一帝”。康熙王朝,是古代中国的尾声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康熙皇帝享年68岁,是顺治皇帝所有皇子中寿命最长者;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当时顺治皇帝传帝位于他的决策是英明的。我们设想:如果玄烨未曾患天花,那么,身居大清帝位龙椅的人,也许就另有其人了,历史的轨迹可能又会是沿着另外的方向延伸。

玄烨身上有三种血统、三种品格、三种文化;他父亲是满族人,他祖母是蒙古科尔沁部人,他母亲是汉人;所以玄烨身上有满族人、蒙古人、汉族人的三种血统。在已往的正史、甚至野史、笔记小说或清宫电视剧中,对于康熙皇帝,都是赞赏有加,不仅仅是颂扬他的丰功伟绩,而且对于他的外貌和身高都是给予了极高的美化。康熙皇帝的形貌到底是什么样呢?下面让我们来试着还原吧。

 

康熙皇帝

 

(一) 正史、野史及其画像中的康熙皇帝形貌

康熙皇帝的形貌,在《清圣祖实录》可以找到记载:“天表奇伟,神采焕发,双瞳日悬,隆准岳立,耳大声洪,徇齐天纵”。《清史稿》则记载:“天表英俊,岳立声洪”。从这两处正史的记载来看,康熙皇帝五官端正,相貌堂堂,高大帅气,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的化身,这其中自然有相当多的拍马屁成分;但这只是概括性的记载,缺乏详细的特征描述。

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要想把人的形貌留存下来,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用画像。皇帝的画像基本上都是由朝廷中专业肖像绘画大师来绘制,这其中承载了很多政治因素,一方面要确保画像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也要将创作对象进行美化,尽量放大他们的优点,缩小和简化他们身上的缺点;因此皇帝的画像,虚虚实实、神神秘秘在所难免。

例如,在现存的皇帝画像中,明太祖朱元璋有两类面貌截然不同的画像,一为端庄圆脸俊像,一为怪异之长脸丑像,褒贬明显。后者的形象:黑脸,额头和太阳穴高高隆起,颧骨突出,极度地包天(下巴长于上颚),立眉深目,胡须浓密,隆鼻如蒜,拱嘴如猪,脸上布满红色麻点;这虽与政敌丑化有关,但朱元璋天花痊愈后留下的痘痕确实昭然若揭。

清朝末年,因为照相机的传入,朝廷的帝后贵妃有不少照片留传下来,用他们同期的画像做对比,相似度还是很高的,说明皇帝的肖像画基本上是可信的。故宫博物院至今还保存有当年画师为康熙皇帝绘制的画像近20幅,画像中的康熙皇帝面容严肃,高鼻梁大耳朵,身材显得瘦小。如果把画像放大,就能够看到少年康熙皇帝脸上的确有麻子;老年康熙皇帝脸上不仅依然有麻子,而且还长有毫毛。

据野史相传,对康熙皇帝的形貌描述得很邪乎,说他满脸麻子,尤其是额头上的更密集;还有人暗地里称他为“康麻子”、“大麻子皇帝”。

 

少年康熙皇帝麻脸放大像

 

(二) 外国使节笔下的康熙皇帝形貌

康熙皇帝的形貌到底是什么样呢?我们可以借助康熙年间,一些外国使节来访后对他的记载,来还原康熙皇帝少年、青年、壮年的形貌;因为外国使节所记载的真实程度较大,他们没必要向各自国家隐瞒,也不会因为记丑了而受清朝责怪。

1、少年形貌

康熙皇帝登基后,清朝与外国交流也很多,既有藩属国使臣来访,也有欧洲国家的使节拜见。康熙六年(1667年,康熙皇帝14岁),荷兰作为当时欧洲崛起的一个海上霸主,派使节团到清朝来访问。荷兰使节曾详细记载了当时拜见康熙皇帝时的情形:“一行人穿过四道门,然后到达皇帝内室,鳌拜对使节进行了检查,然后遏必隆又对使节进行了检查。然后便是等待皇帝接见。不久皇帝骑着马走出来,只见他中等身材,而脸很白,大约有16岁左右,穿着很朴素。只见皇帝穿着蓝缎褂,而脚穿黄色靴子。此后,他们只看着送来的马匹,然后与鳌拜谈论着马匹”。该记载还原了少年时期的康熙皇帝及其宫中严格的安检措施,荷兰使节认为康熙有16岁左右,这样记载就有些牵强了,只能说康熙老成持重;这也印证了他两年后设计拿下鳌拜,成熟颇早的特点。

2、青年形貌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皇帝16岁),朝鲜使节闵鼎重来北京拜见康熙皇帝。他回到朝鲜后,给朝鲜国王写一份报告《闻见别录》,当时是这样记载康熙皇帝的:“清主身长不过中人,两眼浮胞深睛,细小无彩,颧骨微露,颊瘠颐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皇帝29岁),朝鲜再次派使节到清朝进贡。这位使节回国后,国王问起康熙皇帝的样子时,使团领队李佖说:“皇帝容貌,硕大而美,所服黑狐裘”。

 

青年康熙皇帝麻脸放大像

 

3、壮年形貌

康熙三十年(1669年,康熙皇帝38岁),几名法国耶稣会士来到北京,一方面给皇帝看病制药,一方面传授西洋历法。耶稣会士李明在《中国现状》记载道:“皇帝身材比普通人稍高,堪称姿态优美,比我们稍胖些,不过还没到中国人所谓富态的程度。脸也稍宽,有痘痕,前额宽大,鼻子和眼睛都很小。嘴美,颐和霭,动作温柔,容态举止都像是位君主,一见便引人注目。”还有一名耶稣会士白晋,他回到法国后,给国王路易十四有关清朝考察报告,对康熙皇帝的容貌描述:“他与其王位很称,而威武健壮,身体匀称比普通人要高,五官端正,两眼有神。鼻子有鹰钩状,脸上有天花留下的疤痕……”

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也曾对壮年的康熙皇帝作过记载:皇帝“年近五十岁,身材魁梧,黑眼睛,鼻子稍高,而脸上有胡须,嘴巴下面没胡子,脸上也有痘痕,身体也一般。”到了18世纪初,荷兰又有一个使节在他的《鞑靼旅行记》也这样记载:“中等身材,面容慈祥,而且举止稳重端庄,且有威严。即使把他放在万人当中,也能找到他,因为他与众不同。”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皇帝59岁),朝鲜使节金昌业来华拜见康熙,在《老稼斋燕行日记》记载康熙皇帝道:“广颡,颐稍杀,疏髯犯颊而斑白,雌雄眼,神气清明。其衣帽皆黑,与凡胡无异,身长可七八尺”。另有一名朝鲜副使军官崔德在其《燕行录日记》中记载康熙皇帝:“所着帽服,与凡胡无异,卫仪太简。人物明朗,美鬚斑白,雌雄目,好身手云矣。”居然认为康熙是胡人。

与康熙皇帝有过接触的外国人,关于其外貌的记载,其中“中等身材”、“身长不过中人”、“比普通人稍高”、“中等身材”,“有痘痕”、“脸上有天花留下的疤痕”、“脸上也有痘痕”这些特征,还是非常符合史实的。

 

壮年康熙皇帝麻脸放大像

 

(三)科学复原后的康熙皇帝形貌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的首席教授赵成文是中国刑事相貌学的奠基人,也是复原古人相貌的资深专家,他曾经对江西明代王妃,长沙马王堆辛追夫人,楼兰女尸等进行成功的复原。对古人的容貌进行还原,主要依据颅骨、木乃伊干尸的面貌,因清东陵之景陵被盗,康熙皇帝的骸骨被翻动、散落在地宫之中,当时又没有作体质检测,造成不少数据消失,甚为可惜。

赵成文教授选择多幅宫廷密藏的康熙皇帝肖像画作为依据,用特殊的电脑软件技术复原康熙皇帝50岁左右的容貌,复原后的康熙皇帝“为长圆形脸,弯月寿眉,杏核大眼,直型鼻,长方形嘴,大耳外张,八字长须。”赵成文教授认为:复原的容貌百分之九十九接近50岁时的康熙皇帝,与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中康熙皇帝的扮演者陈道明相似度很高。

康熙皇帝平时所穿的龙袍,成为考察他身高的重要依据。通过对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康熙皇帝龙袍长度的计算,考古学家们推断出康熙皇帝的真实身高在一米六左右。一米六的身高,确实算比较矮了。皇帝是九五之尊,与皇帝见面都是要卑躬屈膝的,不敢直视皇上,因此人们也就很少会注意到他的实际身高了。

综上所述,康熙皇帝的容貌与外形,终于有结论了:他不仅是个大麻脸,而且还是个“矮富挫”,与“高富帅”有一定差距。

 

科学复原的康熙皇帝像

 

六、大清王朝的天花防疫

大清王朝200多年的历史,是与天花作斗争的历史,始终都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战胜天花。有清一代,天花曾多次泛滥,为害生灵,清史上多起清宫疑案也与它有关。

(一)清朝入关前的天花防疫

满族人入关以前,把人得病归为病、邪、疫、瘟四类。病:由大夫诊治,抓药除病,包括红伤和战损等;邪:人的个体中邪,冲撞了神明鬼魔而获病,大夫治不了,得请拥有通阴本领的萨满(巫师)来救;疫:人的个体意外获重疾,大夫如治不了,再由萨满来救,又叫发疫;瘟:群发的瘟疫,犯了天谴,是老天爷的惩罚,大夫与萨满都不能救治,只能等着老天爷开恩;天花就属于瘟这类。

入关前的清太宗皇太极时期,在营旗城堡周边设立有庙宇,遇到瘟疫,会第一时间把出痘的人挪到庙宇中单独安置,由师傅照看,大多数人最终还是死掉了。其他的人就搬离堡子,在外面采用隔离的方式。满族人祛瘟喜欢用艾蒿、核桃、楸叶子和马尿骚煮水擦身;还用这三种植物叶子搓成小捆,泡酒,然后用酒搓;普遍在堡子里、家里薰炉烧卧香,薰艾蒿……其实,这些手段几乎没有什么用处,多的是精神安慰而已。在当时的京城盛京(今沈阳)郊外有个天宁寺,就曾作为皇太极躲避天花的地方。

查阅《清史稿》,发现皇太极往南出兵劫掠大明的时节往往在春冬两季,一到夏秋季节就撤军。选择粮草运输困难的季节出兵,这似乎违背常识,其实这都是为了防备天花。每当皇太极派部队入关时,都会谨慎地选择那些已经出过痘的将领率队,并且特别要避开容易爆发天花的四到八月。

在康熙时期之前,满族人上至皇室下到百姓,对天花都缺乏必要的防治手段,只是一味的恐惧,有时治疗措施还很迂腐可笑。从明代开始,全国民间都有供奉痘神(信仰中司痘疹之神)的习俗;到了清代,痘神除了痘儿哥哥外,还演化成女神——痘疹娘娘或天花娘娘。满族人十分害怕天花,连宫廷中都建有若干痘疹娘娘庙坛。顺治皇帝染上天花病时,朝廷还采用大赦天下等办法,全国“毋炒豆、毋点灯、毋泼水”。

当时的“避痘制度”一是逃避,二是隔离。谕旨规定:如果爆发天花疫情,首先将疫区封锁,严禁已感染天花的病人四处走动,对于还未被感染的百姓则一律迁往偏远地区隔离。朝廷在户籍管理上,还把人分为“熟身”和“生身”。熟身是指得过天花的人,生身是指没有出过天花,或被怀疑携带病源的人。每当天花大规模爆发时,生身都要被赶到城外。顺治二年的谕旨规定:凡是民间出痘者,立即迁出城外四十里进行隔离。如果疫情特别严重,京城天花疫情无法控制,出于安全考虑,连皇帝都只能假借狩猎出巡离开京城这个政治中心。这里面有无奈,更有恐惧。

 

痘疹娘娘神位

 

(二)顺治时期的天花防疫

顺治时期正处于中国历史上的天花肆虐期,大清王朝与天花的战“痘”进入白热化阶段。为了躲避天花,顺治皇帝不但废除朝议制度,躲在深宫不上朝;甚至很长一段时间不接见来京的外藩首领,后来又规定没有出痘的蒙古王公不许入京觐见皇上。顺治皇帝的一生可以说是和天花博弈的一生,天花不但夺去了他众多儿女,也要了他的命。顺治皇帝一生育有八个阿哥,六个格格,因为天花,八岁前就死亡了四男五女。为了保住孩子们的小命,生下不久后都被抱出宫外躲避天花。

顺治皇帝居住的北京城是天花爆发的高危地,由于他一直未出痘,对天花没有任何抵抗能力,为了躲避天花,他采取了许多措施:宫中不安全,就在北京城外的南苑、西苑行宫甚至寺庙建避难所,只要一有“风吹草动”就立即率众妃嫔前往避难,隐居山林。

顺治六年,京师爆发天花疫情,大量官员、百姓感染天花,到处都是奄奄一息的病人和倒在路边的死者。为了防止更多人被感染,摄政王多尔衮发布紧急命令,凡是北京户籍未曾出痘者,或无北京户籍无论是否出痘者,均“约定带出二十里外”。就连戎马一生、健康无比的豫亲王多铎也被天花收了小命,面对天花,可见贵族们有多么绝望。

清朝有独特的“木兰秋闱”传统,秋天狩猎,气候凉爽,猎物众多。顺治八年,京师天花大爆发。顺治皇帝和太后冒着严寒到遵化狩猎。这大冬天的,动物们或冬眠或藏身洞穴根本不露面,冰天雪地兴师动众出门活受罪;其实狩猎只是幌子,真正的原因还是为了躲避天花。

玄烨早年的生活一直笼罩在痘魔的阴影下。他刚出生时,正值天花大流行,不得不由乳母抱出紫禁城,栖身于西华门外的一座宅邸(雍正时改为福佑寺)中躲避天花,长期得不到父母之爱。尽管层层设防,处处小心,两岁的时候玄烨还是染上了天花。所幸正白旗汉军包衣(奴仆)曹玺(曹雪芹曾祖)之妻、乳母孙氏悉心照料,硬是从天花死神的魔掌中挣脱出来。从小未能在父皇身边长大,玄烨始终对此耿耿于怀,他晚年曾说:“朕幼年时未经出痘,令保姆护视于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此朕六十年来抱歉之处。”躲过天花的劫难之后,幼年的玄烨搬回了紫禁城,但天花的阴影仍时时笼罩在他的周围。由于天花连年爆发,深宫中也常常处在人人惶恐的状况之中。如果宫中有人得了天花,父皇顺治皇帝就会出宫“避痘”。如果城中有天花病人,四周就得用绳子围起来,严禁随便接近,即使是集恩宠于一身的皇子也不得四处走动。童年的活动天地因为天花的肆虐而被禁锢在很小的范围之内,这些惊恐与动荡的灰暗记忆填满了幼年玄烨的梦境。

 

木兰秋闱图

 

(三)康熙时期的天花防疫

康熙皇帝登基主政后,开始主动出击,防治天花工作走向系统化,这成为当时的基本国策。北京城内设有“查痘章京”,相当于今天的全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门负责八旗防痘事宜;太医院下专门设“痘诊”科,相当今天的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天花分中心,还广范征集名医,充实工作岗位。

康熙皇帝十分重视对传统隔离“防痘”方法的继承,在实施中有所创新。最著名的就是避暑山庄的选择和蒙古各部落首领围班制度的建立。由于天花的流行,清朝早期蒙古各部入觐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直到康熙初年,这个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尽管蒙古王公贵族们声称自己已经出痘,对天花有免疫力,但康熙皇帝仍然充满担忧“凡元旦来朝外藩王等,虽云已经出痘,朕犹虑之。伊等所云出痘,信耶?疑耶?”康熙十六年(1677年),在热河兴建避暑避痘行宫,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避痘所——承德避暑山庄。康熙皇帝规定,以后凡是没有出过痘的蒙、藏、回、维等上层贵族,想要觐见皇帝,可于每年七月到热河,九月随皇帝入围场秋狩,同时觐见皇上。天高气爽的秋天入觐,既避开了天花发作期,同时也达到了亲合各少数民族的政治目的。

康熙“防痘种痘”的推行是从宫中开始的。康熙十七年(1678年),正值平定三藩之乱处于相持的紧要关头,5岁的皇太子胤礽不幸出痘。尽管前线连连告急,爱子心切的康熙皇帝日夜陪在胤礽身边,竟然连续十二天都没有批阅奏折。湖北候选知县傅为格用“种痘”之术(此为“人痘”,与后期从境外传入中国的“牛痘”不同)治疗太子有功,被提升为武昌通判,后成为天花防治史上的关键人物。为了庆祝爱子痊愈,康熙帝还特地举行了一系列的庆典活动,祭天颁诏,搞得十分隆重。

两年之后,康熙下旨召傅为格入宫,专门负责皇室成员的天花防治工作。傅为格采用的“种痘”之术,是当时一种先进的天花治疗方法。尽管这种方法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甚至可能导致病人死亡,但康熙仍然在皇子们中开始了“种痘”试验,从此以后,清廷皇子种痘预防天花的制度正式确立,皇子二到四岁期间,在紫禁城或圆明园接受种痘,时间一般会选择凉爽的春秋两季,便于护理,由四名御医和十几个太监日夜看护,一般需要十余天左右的时间渡过种痘历程。自康熙二十年(1681年)以后出生的20位皇子有17位健康长大成人,而在这之前的15位皇子,长大成年的仅有7位。随着种痘术在宫中的成功,康熙帝开始大规模推行天花预防工作,把它推广实施到八旗百姓,直至漠南、漠北、蒙古大草原等北方边境。当时在京的西洋传教士殷弘绪在写给一位欧洲教友的信中,曾叙述了康熙皇帝派人给蒙古族人推行种痘法的事情,并说效果很好,御医们回来时还带了病家为表示感激送的鞑靼(蒙古)盛产的许多马匹、皮毛。据《圣主廷训格言》记载,康熙皇帝晚年与王公大臣谈及此事时曾说:“国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种痘方,诸子女及尔等子女,皆以种痘得无恙。今边外四十九旗及喀尔喀诸藩,俱命种痘;凡所种皆得善愈。尝记初种时,年老人尚以为怪,朕坚意为之,遂全此千万人之生者,岂偶然耶?”可知康熙帝对自己在全国推行种痘免疫法的成果非常满意。自此,天花在清朝得到有效抑制,满族人四处“种痘”的仓惶日子暂告一段落。虽然后世仍不免有皇帝死于天花之手,但比起早期满清贵族大量感染天花死去则显得微不足道。在消除了天花的干扰后,满族人在关内彻底站稳了脚跟,这也为康熙皇帝缔造“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

 

避痘所——承德避暑山庄

 

(四)乾隆时期的天花防疫

由张琰编撰、成书于乾隆六年(1741年)的《种痘新书》是痘疹专著,共十二卷,论述了痘疹的发病规律和诊治大法,并论述种鼻痘之法,使人痘接种法得以继续推广。

乾隆时期,清宫医案中留下的大量太医院痘医为皇家子女种痘的全过程记录,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种痘技术的复杂性与风险性。

据清宫《阿哥种痘档》记载: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春,乾隆皇帝的第十五个儿子永琰(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种痘,首先钦天监按十五阿哥的八字查好种痘吉时,奏请皇帝、皇后、皇太后等。然后在圆明园五福堂设立一个封闭性的临时种痘护理所,除了四名御医昼夜值班观察外,还设十几个太监侍候。种上痘的永琰,被置于密室中,为了避光,四周都用黑、红两色毡子围住。还专门在旁边的房间设堂,供奉天仙娘娘、痘疹娘娘、眼光娘娘、痘儿哥哥、药王、药圣、城隍、土地等,以祈求诸神的保佑。御医每天3次为永琰把脉观察,及时将情况记录在案。半个月后,一切症状消失后,永琰终于结束种痘历程,走出了不见日、月、星三光的暗室。皇后辉发那拉氏及永琰的生母令贵妃魏佳氏前来拈香探视,还举行了盛大的“送圣”仪式。

据《清宫医案研究》记载:生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七月的乾隆皇帝九公主,在二月二十二日(种痘之年阙如)这一天“九公主脉息平和,精神起居俱好,于本日巳时布种喜痘,谨此奏闻”。种痘结束后,还要及时报告皇帝和检查身体。七天后的三月初一,痘医刘芳远、张德福及小方脉科的两位医生前来会诊,诊得“九公主脉息弦滑,惊恐发热,似有见喜之象”,开了方子用“透喜汤”,也就是促使出痘的汤剂。在此后的4天时间里,痘医几乎天天都要查看症候变化,据此加减“透喜汤”剂量。直至三月初五,痘医上奏乾隆皇帝,表明九公主在种痘11天后,顺利出痘了,感谢痘神的保佑而祭之。此后又诊断九公主有“胃气不清”之症,开了方子用保和丸煎服。三月十一日,也就是出痘后的第八天,痘医上奏乾隆皇帝,称九公主痘已出齐,并且已经开始结痂,症候的发展预期顺利。十二日这天,由于是将痘苗放入鼻中的,所以要用中药甘草汤薰洗鼻孔。十三日起,出现新的症状,九公主“右项浮肿”,开方子用清化汤,外上八宝丹等治疗。直到十七日肿状才逐渐消失。十八日又出现“耳前浮肿”,开方子又加消肿化毒散调理。四月初三,经不断治与换药,九公主才痊愈。自二月二十二日始,到四月初三止,前后差不多历经40天。

就连享受最上等医疗服务的皇家公主,都免不了在“种痘”过程中有并发症的风险,民间“种痘”的成功率可想而知。为了尽量减少风险,据乾隆时期的《医宗金鉴》记载,被种儿童事先要检查体质状况,凡属于面色青白、失乳后气血不足、脾胃虚弱、脉不和平等三十几种状况,都不能种。对于痘苗的选择也相当考究,必须选用毒性比较小的痘苗,出痘过程中除了要饮用促使出痘的透喜汤,还不能着凉,也不能太热,生冷辛辣的食物更是不能吃。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医生实时观察是否有其他并发症,并且立即对症治疗。

 

《种痘新书》

 

(五)嘉庆、道光时期的天花防疫

嘉庆十年(1805年),葡萄牙医生哈威特将比人痘更加有效的牛痘疫苗从马尼拉带到了澳门。随后,东印度公司的英国医生皮尔逊又把牛痘疫苗由澳门带到广州。为了在中国推广“牛痘接种”法,皮尔逊还撰写了一本《新订种痘奇法详悉》的小册子。皮尔逊的助手邱熺(字浩川,广东南海人)将十几年间种痘的方法和经验详细记录,写成了《引痘略》一书。邱熺一生接种上百万人,他为两广总督阮元之子进行了成功的接种,使牛痘疫苗获得官方的支持。阮元赋诗赞曰:“若将此丹传各省,稍将儿寿补人年。”从中国传出去的“人痘接种”术,经过改良成为“牛痘接种”法,在世界转了一个大圈子之后,又回到了它的故乡。已有“人痘接种”术经验的中国百姓对更安全经济的“牛痘接种”法表现出空前欢迎的态度,许多地方官员也参与了“牛痘接种”法的推广,他们在许多地方成立了种痘机构,为老百姓免费接种。嘉庆二十年(1815年),广州成立种痘处。道光八年(1828年)北京设立京都种痘局。“牛痘接种”法迅速在中国大地上推广开来。

 

“人痘接种”术

 

(六)清朝后期的天花防疫

到了清朝后期,天花的威胁已大为降低,御医们因此麻木、懈怠了。嘉庆时期以后,皇子种痘制度也变得形同虚设起来。或者是大国心态作祟,御医们对源自西方、已在民间流行的“牛痘接种”法充耳不闻,仍旧抱着祖传的“人痘接种”术为皇室贵族种痘。这样一来,清文宗咸丰皇帝奕詝的遭殃也就在所难免了。两岁的奕詝在种痘时差点失败,经御医精心调理总算保住了性命,却也留下一脸麻子,成了继康熙之后的第二位“麻子脸皇帝”。

载淳是咸丰皇帝唯一成活的皇子,所以他继位成为清穆宗同治皇帝最没有争议。年仅六岁的载淳继位时,一切大权都掌握在慈禧皇太后的手中。同治皇帝亲政后,慈禧皇太后仍然对朝政多加干预,甚至干涉他与孝哲皇后的夫妻生活。不能施展拳脚的同治皇帝极度郁闷,从此消沉下去,留恋于风花雪月之所。

种痘的御医们并没有因为咸丰皇帝种痘的失误而提高警惕。到了同治时期,天花再一次露出狰狞的面目,对爱新觉罗家族痛下杀手,厄运降落在同治皇帝身上。同治十三年(1874年)10月30日,同治皇帝被确诊感染天花。同治皇帝病情加重,御医救治的同时,慈禧皇太后等人在还宫内外按照祖上留下的规矩“供送痘神”,为同治皇帝祈福,希望他早日痊愈。另有传言,同治皇帝死于花柳病,据《翁同龢日记》记载,同治皇帝得了天花,导致毒热内陷,最终“走马牙疳”而死。宫中的十六日“脉案”也记录,天花病毒病毒侵入体内五脏六腑,形成多处痘后痈毒,并从腰部溃烂,漫流脓水……同治皇帝确实是死于天花。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1月12日),同治皇帝走完了他年轻的一生,驾崩于斋戒时的寝宫——养心殿东暖阁北面的随安室,时年仅19岁,成为清朝寿命最短的皇帝。

顺治皇帝在遗诏里有“罪己诏”的成份,述说自己不该不遵从祖制染上汉俗而招致天花等。而同治皇帝患天花致死,又该找谁说理去呢?

 

《引痘略》所载种牛痘穴位图及种痘刀式图

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1】 《清史稿》。
【2】《清世祖实录》。
【3】《清圣祖实录》。
【4】 《圣祖廷训格言》。
【5】 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中华书局,2005年。
【6】小横香室主人:《清朝野史大观》,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年。
【7】李国荣:《清宫档案揭秘》,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
【8】 陈可冀:《清宫医案研究》(上、下卷),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年。
【9】李玲九、李显深:《中国历代皇帝》,济南出版社,1989年。
【10】李瀚之:《中国皇帝全传》,当代世界出版社,2012年。
【11】王哲:《上帝的跳蚤》,世界知识出版社,2020年。
 

   续完   

作者:林必忠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