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胤(1526-1588年)像(赵兴明 绘)
我得知“张佳胤”这个名字是在念小学的时候,一本乡土教材里提到他功载青史,官至一品,是家乡铜梁历史上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到铜梁电视台工作,在创作一篇反映家乡人文历史的专题片时,偶然闯进了这位前贤充满乡愁的情感世界。在整理与他相关的史料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张公虽然“半生节序它乡过”,却为家乡的一座山写下了60余首诗赋,并在山里山外置办了7处读书隐居的山房。这7间山房都在哪里呢?现在还有没有保存下来?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不断地在文史典籍中寻觅,在山野荒林间游荡,一晃多年。张佳胤
到底何许人也?《明史·卷二百二十二·列传第一百十》用了500余字描述张佳胤以擒盗、定边、平乱、抗倭等功绩入掌兵部,累功至太子少保、太子太保的从政经历。其实,他的故事早在明代当世就广为传颂。冯梦龙的《智囊补》、许徽的《定变录》、陆人龙的《型世言》、王象晋的《翦桐载笔》和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等著述都记载了这位重庆老乡“一路开挂”的精彩人生。
冯梦龙《智囊补》
话说张佳胤24岁考中进士之后就被选派到河南滑县当县令。因为他聪明又勤快,一年多时间就把滑县人民治理得安居乐业、富甲一方。老百姓们都用“政化如神” 来形容这位年轻的县大老爷。有一天,两个身穿飞鱼服的彪形大汉飞马奔入县衙。两人以锦衣卫查办退休大员不便当众明言为由,将张佳胤骗至内堂叙话。到了内堂,二人拔刀相向,索要库银万金。原来,此二人竟是凶名昭著的大盗任敬和高章。就在刀架在脖子上,性命悬于一线之际,张佳胤不动声色地设下连环套,上演一出精彩的反转大戏。他先以“金银太多要备置马车,最好夜行”为由稳住二盗,再以“官府库银都有印记,易被发现”为由将库银换成民银,然后他以向城中士绅大户写借条之机调来县上的游徼(捕头)假扮成富绅前来送钱,最后趁二盗称量金银之时摆脱挟持,将二盗一举擒拿。
后来,张佳胤还擒拿过一个更为著名的人物,号称明代第一掮客的“丹阳大侠”邵方。邵方曾凭借游说、贿通、要挟等上不得台面的手段帮助高拱成功复相。张居正主阁后下令查办此人。棘手的任务又交到时任应天巡抚的张佳胤手里。张佳胤略施小计,约邵方喝个茶,聊个天就将这位黑道大佬轻松拿下。
万历七年(1579年),张佳胤担任陕西巡抚期间,蒙古右翼永谢布万户喀喇沁部领主满五大所属八赖部众时常兴兵抢掠塞外。张佳胤以身诱敌,带着几个亲随连续几天在风景优美的山林间游赏,坐在一辆慢悠悠的手推四轮车上,轻摇羽扇,好不惬意。八赖探得情报,小队轻骑一路袭杀而至,却正好落入张佳胤早已设好的埋伏中。八赖被抓后,张佳胤设计了盛大的斩首场面,旌旗招展、鼓角争鸣。然而,就在鬼头大刀即将斩掉八赖首级之际,张佳胤亲自飞马前来,赦其死罪。八赖险死还生,深感张公不杀之恩,发誓永不犯边。尔后,张佳胤又与总督郑洛一起设计收服了领主满五大,让喀喇沁草原拥有了一段难得的安宁时光。
随后,张佳胤从陕西巡抚任上调京师任兵部侍郎,官居二品。
万历十年(1582年),浙江出现兵变,巡抚吴善言被捆绑殴打,形势严峻。此时,首辅张居正马上想到了张佳胤,举荐张佳胤前往平乱。张佳胤轻骑简从,一行数人奔赴浙江。不料,入城之前又传来城内发生大规模民变,乱民们正大肆打砸抢虐的消息。一行人都以为这事儿没法办了,张佳胤却淡定地说了句:“速驱之,尚可离而二也。”他迅速赶到城里,先假装宣布废除保甲制,让乱民自以为抗争胜利,解除了对他们一行的敌意。入驻巡抚衙门后,他连夜召见乱兵中两位档案清白的游击,令其带兵讨伐乱民将功折罪。平定乱民后,张佳胤假以“平乱有功”要“论功行赏”之名召见乱兵首领,却暗中设下埋伏,将其一举擒下。张佳胤一介书生,谈笑之间,仅用五天平定两乱,一时震惊朝野。暂代浙江巡抚期间,恰逢倭寇来犯。张佳胤又使了“请君入瓮”之招,再以楼船逆袭,打得倭寇七零八落、亡命天涯。
捷报入朝,张佳胤升任兵部尚书,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其间,他又因修筑长城和指挥部下大将李成梁击斩逞加努、大破土蛮的功绩加太子少保、太子太保,授一品诰命。
万历十二年,张佳胤修筑长城的碑刻(图片来自网络)
(碑文显示,张佳胤时任钦差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张佳胤在明代文坛同样出类拔萃,入列“嘉靖后五子”和“嘉靖后七子”之中。张佳胤的诗或描写山川风景、羁旅乡愁,或抒发奔走边塞、戎马倥偬的胸襟怀抱,情感真实充沛,风格高迈俊朗,为历代诗家所推崇。他先于“公安三袁”提出了“雕拟不施,性灵洞见”的诗学主张,因此又被后世尊为性灵诗学的首倡者。
除了自身文武双全之外,张佳胤还是一个厚文重义之人。
在张佳胤主政浙江期间,他主持整理刊刻了记载闽越历史的《越绝书》;他回乡丁忧期间,主持整理校刊了记载巴蜀历史的《华阳国志》。这两部地方志的刊刻为古闽越和古巴蜀的历史传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张佳胤还是一位文物收藏家和鉴赏家。他曾收藏一幅唐代画圣吴道子的大士像,朋友照月和尚见了十分喜爱,但照月和尚深知此画珍贵,遑论索求,连借阅都不敢开口。他只好私下里找到张佳胤的三儿子,请他代为临摹一幅。张佳胤听闻后,眼都没眨,抬手就将吴道子的这幅画送给了他。张佳胤还曾收藏过由元代宫廷画家临写的《清明上河图》天下第二本。如此重要的传家之宝,他却在去世前立下“凡有求者即与之,勿吝”的垂训。正是这则垂训,为张氏后人免去了一宗“怀璧之罪” 。
张佳胤所著《居来先生集》经常出现“巴川草堂”“岳麓道院”“九龙山房”“靖庐”“山庄”“赤松庵”“招隐庵”等地名。探寻蛛丝马迹,笔者发现这几个地方正是张佳胤各个时期在家乡读书隐居的所在。然而,历经四百多年沧桑变迁,这些居所早已隐入灏渺时空,踪迹成谜。要从哪里去寻呢?在无数次翻阅张公诗作和相关史籍的夜晚,斑驳的字里行间,依稀闪烁出一座座别致的庭院。
张佳胤最早的一间山房名叫巴川草堂,位于巴岳山北麓,崌山和崃山两座小山之间。张佳胤自号崌崃山人(又称居来山人),就是从这两座小山而来。巴川草堂坐北朝南,开门见山,正对面就是云龙盘蔚的巴岳山。巴岳山并非雄山大岳,海拔只有788米,但这里是古代巴国防御蜀国的第一道山岳屏障,也据传是元末明初的著名高道、太极始祖张三丰索居修练之地,因此也成为了方圆百里登高怀古、寻仙问道的首选。在张佳胤六十二岁的生命中,这座山成为了他乡愁的滥觞。
巴岳山香炉峰 (周天良 摄)
未完待续......
作者:赵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