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钟等于一百八十秒。在大多数人们眼里,三分钟意味着短促、平常,而在导演陈可辛的眼里,三分钟的时长足以为我们奉献一部有意义的短片了。归家的人潮、春节的喧嚣,在这独特背景的衬托下,短片讲述了一位需要在春节坚守工作岗位的母亲与自己孩子相见的故事,在这三分钟里,道出了最朴实、最真诚的情感。
《三分钟》短片截图
《三分钟》让我感同身受的同时,也把取景地重庆菜园坝火车站再次拉入了我的视野。在我的记忆中,第一次来到菜园坝火车站还是我读初二的时候,父母把我送上开往上海的火车。四十多小时的旅程让我兴奋不已,天南地北的人们聚集在同一列火车上聊着彼此的见闻,第一次让我认识了祖国幅员辽阔。作为始发站的重庆菜园坝火车站建成于1952年,随着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的建成通车被投入使用。经过几十年的变迁,这座为重庆人民服务了六十八年的老火车站,承载着重庆人的记忆,记录山城的繁华。
1950 年 6 月 15 日,成渝铁路开工典礼在重庆隆重举行,邓小平、贺龙等领导人出席典礼。从 1950 年 6 月至 1952 年 6 月,整个成渝铁路建设在“依靠地方,群策群力,就地取材,修好铁路”的方针指导下,先后有数以万计从部队抽调的军工和地方政府组织的民工参与了成渝铁路的修建工作,并得到了苏联专家特洛扬诺夫、西林等人的帮助。在西南军政委员会的领导下,经数万军工、民工的辛勤工作,成渝铁路建设进展迅速,各主要工程如柏树坳隧道、王二溪大桥、沱江大桥等陆续建成。铁路由重庆开始铺轨,1950 年 12 月底铺至江津站,1951 年 6 月底铺至永川站,12 月 6 日铺至内江,1952 年 1 月 26 日铺至资中,4 月 19 日铺至资阳,6 月 13 日铺达成都车站。经过两年的修建,1952 年 7 月 1 日,成都、重庆两市分别举行了成渝铁路全线通车庆祝大会,两列彩车分别由成都车站、重庆车站开出,并在内江车站交会。毛泽东亲笔题词: “庆贺成渝铁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天成路。”1953 年 7 月 30 日,成渝铁路正式交付使用。
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全线通车后,第一列自成都和重庆分别开出的火车在内江车站会车(资料照片)
作为记忆之旅的5612次列车,从重庆菜园坝站始发,沿长江北岸向西南方向经小南海、铜罐驿、江津等站至朱杨溪、而后经永川、荣昌、隆昌,再在碑木镇附近跨过沱江,最终到达四川内江。耗时近7.5小时的线路已不再是人们出行的首选,但浓郁的历史气息浓郁、秀丽的沿途风光却让它以新的姿态重新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作为名副其实的成铁记忆的经典旅游路线。
接下来就让我简单记述下,重庆菜园坝火车站至铜罐驿站沿线的一些热门的人文历史景点。
一、皇冠大扶梯
重庆作为一座有名的“魔幻8D”城市,如何最直接地去感受山地城市的特点呢?体验重庆站(菜园坝火车站)附近的皇冠大扶梯也许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皇冠大扶梯 图片来源网络
皇冠大扶梯于1993年动工,1996年建成运营,连接两路口和重庆菜园坝火车站,站内年代感比较强烈。皇冠大扶梯由上、下梯和备用梯,共三台扶梯组成,全长112米,爬升高度52.7米,相当于近18层楼高,扶梯每秒运行0.75米,全程运行约2分30秒。作为亚洲第二长的一级提升坡地大扶梯,皇冠大扶梯的投入使用极大地解决了市民的出行,以往从两路口到菜园坝的长距离绕行简化成了轻松、便捷的扶梯旅行。皇冠大扶梯距离菜园坝火车站很近,建议步行即可,同时也可以乘坐地铁到两路口站,出站后步行几分钟也可到达。
二、黄桷坪涂鸦艺术街及交通茶馆
黄桷坪涂鸦艺术街距离重庆南站约900米,步行即可到达。
黄桷坪涂鸦艺术街 图片来源网络
改革开放后,黄桷坪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片区还部分保留着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老工业区的现状和面貌。作为高雅艺术的代名词,位于黄桷坪的四川美术学院(黄桷坪老校区)和老工业区的形象在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何让高雅艺术与老工业城区结合成为当地政府需要解决的一道难题。
2006年,著名油画家、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罗中立教授提出了采用涂鸦艺术手段美化临街房屋立面,给黄桷坪的老旧街道注入时尚活力的创新思路。运用涂鸦这种艺术技法,通过对黄桷坪老旧街道形象的艺术化和时尚化处理,依靠四川美术学院的人才优势和文化艺术产业的聚集力,营造出与艺术家起步和发展相适应的外部环境,使黄桷坪片区的业态及资源迅速向文化艺术产业方向聚集和发展,使区域内的居民得到居住环境改善,经济收入得到增加,实现黄桷坪片区经济跳跃式发展。
经过各方不懈的努力,2007年4月完成了黄桷坪涂鸦艺术街233路车站片区和蔬菜煤店片区危旧房拆除,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旧"的原则完成对两个片区的改造;完成了从铁路医院至501库1.25公里道路改造和陈旧建筑艺术涂鸦的翻新(共计37栋建筑物、4万多平方米面积),按时足量优质地完成了黄桷坪涂鸦艺术街建设项目的所有工程。2007年6月9日,黄桷坪涂鸦艺术街开街,同时举行了规模盛大的中国涂鸦艺术节。现今黄桷坪涂鸦艺术街作为一个融合了现代、创新、时髦等词的旅游热点景区迎来许多年轻人的打卡参观,是重庆南站附近一个十分符合年轻人和艺术工作者游玩的景点。
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仅是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线、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更多的还是那些独有的城市符号,不仅是记忆,是生活,也可能是向往,是一些岁月的残片。
交通茶馆 图片来源网络
位于黄桷坪的交通茶馆就是这样的独特非常低调的入口,走过短短的小过道,一间略显破败的木梁结构大屋进入眼帘,还有那些木条凳,斑驳的木方桌,盖碗茶和老茶客,似乎有种穿越时空的错觉,来这消费的不光有居住在附近的老茶客,还有为了喝一碗盖碗茶不远坐车而来的外地年轻游客,他们就是要看看重庆城的山城符号。
过去,重庆的茶馆遍及城乡、大街小巷,坐茶馆吃茶,成为士农工商,男女老幼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习惯。人们喜欢坐茶馆,不仅仅为了喝一盏茶解渴提神。茶馆对市民的吸引,还在于它在那个信息不畅的年代具有信息交流与传播的功能:市井奇闻,官场秘闻,大至皇帝下台,小到寡妇嫁人,在茶馆里都能听到真真假假的消息。还有买卖人在茶馆里谈生意,袍哥大爷在茶馆里吃讲茶,川剧、评书、金钱板……你方唱罢我登场,茶馆里好不热闹。
在这样的交通茶馆里,点一碗盖碗绿茶,扑散开来的绿茶清香,让人在享受茶香的同时也能感到时光的静谧、悠长。
交通茶馆位于涂鸦一条街上,步行即可到达。
三、重庆工业博物馆
重庆工业博物馆位于成渝铁路重庆南站至小南海站段,靠近马桑溪大桥,依托重钢原型钢厂部分工业遗存建设而成,由主展馆、"钢魂"馆以及工业遗址公园等室内外公共空间工业展品装置式陈列共同构成,其中主展馆利用老厂房遗留的柱、梁、基础,采用钢结构体系,成为泛博物馆的主要载体。展馆围绕近代以来重庆工业120多年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示了重庆对外开埠后民族工业的振兴,以及重庆工业为中国抗战、国民经济恢复、重庆城市化进程、中国工业化进程做出的巨大贡献。“钢魂”馆是在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庆抗战兵器工业旧址群——钢迁会生产车间”旧址上进行活化利用、专题陈列、科普体验,呈现了钢迁会成立、西迁并支持抗战的恢弘历史。
重庆工业博物馆 图片来源网络
作为重庆工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八千匹马力双缸卧式蒸汽机与成渝铁路可以说得上相交莫逆。这台八千匹马力双缸卧式蒸汽机是洋务运动时期由张之洞从英国引进到汉阳铁厂,代表着当时世界工业的最高水平;抗战时期,它随着大批重要机器西迁至重庆大渡口,由于日军轰炸,部分零部件掉落江中;解放后,对零部件打捞后重新组装,它再次恢复生产,并于1952年试轧成功了新中国第一根重轨并用于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除了这台蒸汽机,工业博物馆内也收藏颇丰,大到第一款由中国自主制造的“运-五”轻型多用途飞机、蒸汽机火车头,小到老重庆人民记忆中的小物件。这样的博物馆在满足人们体会工业文化的同时,也会重拾旧日的回忆。
钢铁厂迁建委员会重要设备8000马力蒸汽机
重庆工业博物馆距离南站稍远,公共交通出行相对麻烦,建议选择出租车出行。
四、李竹山民居
李竹山民居始建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位于成渝铁路重庆南站至小南海站段,马桑溪老街中段,占地面积约为600平方米。建筑面阔十四米,进深九点五米,为二层小楼,风格中西合璧,砖木结构,悬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竹骨泥夹墙,前后院落用青砖围砌,朝门坐北朝南,依势处于院落东南角。经过修缮,现李竹山民居保存较好,整体呈折衷主义中西合璧的历史建筑风貌,现作为马桑溪古镇景区的一部分向游客开放。
李竹山民居 图片来源网络
据资料记载该建筑为民国时期马桑溪当地袍哥大爷李竹山所修建。作为重庆主城区现存为数极少、保存现状较好的民国时期的袍哥公馆,对研究这一时期建筑风格演变、当地袍哥组织的社会生活仍有重要价值。李竹山民居距离南站稍远,公共交通出行相对麻烦,建议选择出租车出行。
五、白沙沱长江铁路大桥
白沙沱长江铁路大桥靠近成渝铁路小南海站,位于大渡口区跳磴镇白沙沱社区和江津区珞璜镇之间,是山城重庆的第一座长江大桥,也是全国继武汉长江大桥后的第二座长江大桥,由原铁道部大桥工程局修建。大桥全长820米,共16孔,最大跨径80米,于1958年9月10日开工,1959年11月10日竣工,1960年白沙沱长江大桥完成首趟列车通过,1965年7月8日随川黔线全线贯通正式通车,正式运营时间为1965年10月1日。
白沙沱长江铁路桥近景 图片来源网络
白沙沱长江铁路大桥修建前,由于长江天堑的阻隔,从川渝运往滇黔桂等地的大批物资,到了铜罐驿火车站后,还得由人工搬运到冬笋坝长江北岸,装上轮渡横过长江,至南岸猫儿沱港务局码头后,再用人力或绞车拖上岸,通过几番转运,方能装载到川黔线赶水段的火车上。而从南面各省运到川渝的大量物资,也得经过这些周折才能转装到停靠在铜罐驿火车站的一辆辆货车上。白沙沱长江铁路大桥的建成通车,连通了成渝铁路和川黔铁路,极大地方便了两岸百姓的生活出行,也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白沙沱长江铁路桥(左桥)鸟瞰 图片来源网络
五十九年来(白沙沱长江铁路大桥于2019年4月23日退役),白沙沱长江铁路大桥像一个忠诚的钢铁卫士,屹立在长江上游,任凭风吹雨打,始终承载着一趟趟列车呼啸着驶过,载着旅客和货物奔向远方。卸下了运输的重担,白沙沱长江铁路大桥成为了游客拍照取景的热门景点。这样的地方就是所谓的人力与自然的抗争与交融吧。
白沙沱长江铁路大桥距离小南海站很近,步行即可到达。
六.铜罐驿天主堂
铜罐驿天主堂位于九龙坡区铜罐驿镇陡石塔村,始建于清光绪24年(1898年),1923年,教徒捐资修建天主教堂和钟楼,抗日战争时期,明诚中学为避日机轰炸,于1941年迁往天主教堂。新中国成立后,巴县一中在此开办,教堂及其全部附属建筑均被占用。1990年,天主教堂归还给当地教会,并于1992年11月恢复宗教活动。虽然教堂名气不显,但它偏居一隅、历经过繁华,饱经过战火,也尝尽过孤独,沧海桑田,世事变更。
铜罐驿天主堂 图片来源网络
现存天主教堂旧址有三栋主体建筑,教堂,神父楼和修道院,占地面积约3647平方米,其中教堂建筑面积578平方米,可容纳1000人同时礼拜。教堂主体建筑为中西合璧风格,砖柱结构,空高7米,正面屋顶为中国传统穿斗式结构。教堂内部空间空旷,拱形屋顶,由12根平面四角柱支撑教堂主体,具有典型的中西建筑风格特征。教堂内设祭台,堂后修建一钟楼,钟楼内高悬一法制合金大钟,其声悠远洪亮,铿锵动听。神父楼位于天主堂侧面与天主堂有一耳室相连,双层,砖柱结构,也具有典型的西式建筑风格。
由于距离成渝铁路铜罐驿站稍远,游客需从铜罐驿站步行约100米左右,在铜罐驿派出所公交站乘坐434路开往陶家开发区方向的公交车,然后在铜罐驿橘乡合心苑公交站下,跟随指示牌即可到达天主堂。
结语
成渝铁路作为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它的建成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四川人民近半个世纪的建筑铁路的梦想,同时对四川、重庆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随着国家快速的发展,成渝之间投用的高速公路已有4条之多,成遂渝线动车、成渝高铁等的先后投用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老成渝铁路的角色,但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条铁路,它的意义、它的记忆一定不会轻易磨灭。而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当下,寻找过去、追忆往昔,获得片刻的宁静是很多人旅游的目的,在现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相比境外、跨省游,成铁记忆之旅让人重拾旧日欢笑的同时也为大家提供了更多的安全保障。我想伴随着5612次列车行走在铁轨上的声音,以上几个景点应该能让大家收获一次较为独特的体验。
作者:刘 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