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考古成果丨重庆渝中区老鼓楼衙署遗址元代水池发掘简报
考古成果丨重庆渝中区老鼓楼衙署遗址元代水池发掘简报
发布人:重庆考古  2020-11-13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老鼓楼衙署遗址行政隶属于重庆市渝中区望龙门街道办事处巴县衙门片区,地处长江、嘉陵江交汇围绕的半岛之上,背依金碧山,面朝长江,中心地理坐标北纬29°33′13″,东经106°34′46″,高程约235米(图一)。2010年4月~2013年1月,为配合城市工程建设,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其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收获[1]。其中,在遗址Ⅱ区中部偏西发掘的H43,为其重要收获之一,现将发掘及整理情况介绍如下[2]。

图一  老鼓楼衙署遗址位置示意图

 

一、遗迹

1.遗迹概况

H43位于Ⅱ区T0507东南、T0506东北、T0406西北、T0407西南,横跨四个探方。因其东部为明代衙署区,在不破坏衙署完整性的前提下,仅清理了水池西部。对于水池东部,通过布置探沟的形式,局部解剖发掘,基本搞清了其结构特征。

H43开口于④层下,方向约307°。由水池及附属的排水沟、阶梯踏道三部分组成(图二;图版一)。

图二  H43平、剖面图

 

 

图版一  老鼓楼衙署遗址H43全景(西北→东南)

水池略呈长方形,长11.75、宽9.7、深1.2~2.55米。坑壁整体保存较好,下层多利用基岩,上层由錾凿较规整的砂石层层垒砌而成。壁面凿痕规整,錾纹多斜向,缝间用白灰黏接。坑底凸凹不平,可能与采石有关。

排水沟有两条,分别位于水池的西南部和南部。其平面均呈长条形,剖面筒形平底,为暗沟。保存较差,大部分被现代混凝土柱破坏。西南部排水沟,残长2、宽0.2、深0.25米,坡度约1°。盖板不存。出水口略呈方形,边长约0.15米。南部排水沟,残长3.8、宽0.25、深0.45米,坡度约1°。盖板保存较好。出水口呈不规则状,长约0.3、宽0.12~0.17米。

阶梯踏道位于南部排水沟西侧,平面呈长方形,外高内低。现存三级台阶,台阶保存较差,多挤压变形。踏面宽约1.55、进深约0.4、阶高约0.15米。

2.堆积状况

H43内填土自上而下共分四层(图三)。堆积状况如下:

第1层:为红褐色土,土质疏松。厚0~0.33米。夹杂有灰烬、红烧土颗粒、石块等,出土有少量瓦砾、瓷片、陶片、动物骨骼等。

第2层:为红褐色淤积土,内含沙粒,土质疏松。厚0~0.30米。夹杂有小鹅卵石,出土有零星的瓷片等。

第3层:灰褐色土,土质疏松。厚0.42~1.07米。夹杂有石块,出土有较多的瓦砾、瓷片、动物骨骼等。

第4层:棕褐色土,内含岩石分化颗粒,土质疏松。厚0~1.2米。夹杂有石块、炭屑,出土有大量瓷片、动物骨骼等。 

图三  H43发掘部分东壁剖视图

 

二、遗物

H43出土了大量的文化遗物,以瓷器为大宗,还出土少量的缸胎器、陶器、铜器、石器等。现择要介绍如下。

(一)瓷器

1.龙泉窑瓷器

碗  共52件。根据口沿的不同,分为两型。

A型  24件。侈口。圆唇,弧腹略曲,内底近平,与内壁相接处有一道压印痕。根据口径的大小,分为三亚型。

Aa型  8件。口径约19厘米。根据外壁纹饰的不同,分为三组。

a组  1件。外壁近口沿处饰数道弦纹,并间隔一定距离点缀一组短斜线。H43④:34,内壁近底处刻划有对称弧线,内底模印牡丹纹。灰白胎。青釉泛黄,釉面密布细开片。口径19、足径6.8、高8.3厘米(图四,1)。

b组  3件。外壁近口沿处饰数道弦纹,部分弦纹上间隔一定距离点缀一组短斜线,外壁下部刻划有莲瓣纹,瓣面较宽大。H43④:3,内壁饰简单的刻划花,内底模印有菊花纹。灰白胎。青釉泛黄。口径19.0,足径6.5,高7.8厘米(图版二,1)。

图版二,1 龙泉窑Aa型碗(H43④:3)

c组  4件。外壁无纹饰,部分可见修坯留下的弦纹。H43④:58,内壁饰简单的刻划花。灰白胎。青釉泛绿。足底有粘连痕。口径18.7、足径7.4、高8厘米(图四,2)。

Ab型  15件。口径约16.5厘米。根据外壁纹饰的不同,分为三组。

a组  3件。外壁近口沿处饰数道弦纹,部分弦纹上间隔一定距离点缀一组短斜线。H43④:53,内底模印有菊花。灰白胎。青釉泛绿,釉面密布开片。口径16.8、足径6.3、高5.9厘米(图四,4)。

b组  2件。外壁近口沿处饰数道弦纹,并间隔一定距离点缀一组短斜线,外壁下部刻划有莲瓣纹,瓣面较宽大。H43④:71,内壁饰简单的刻划花,内底模印有莲瓣纹。灰白胎。青釉泛黄,釉面有稀疏的长条形开片。口径17、足径6.1、高6.4厘米(图四,5)。

c组  1件。外壁刻划有折扇纹。H43①:2,内壁模印有莲荷纹,其上有两道曲线组成的水波纹。灰白胎。青釉泛黄,釉面密布细开片。口径18.2、足径5.8、高7.7厘米(图四,6)。

图四  H43出土龙泉窑瓷器(一)

1~2.Aa型碗(H43④:34、H43④:58)3、9.Ba碗(H43④:243、H43④:240)4~7.Ab型碗(H43④:53、H43④:71、H43①:2、H43③:20)8、10、11.Bb碗(H43④:4、H43④:264、H43④:32)

d组  9件。外壁无纹饰,部分可见修坯留下的弦纹。H43③:20,内底模印牡丹纹。灰胎。青釉微泛黄。足底有粘连痕。口径17.2,底径6.4,高6.9厘米。(图四,7)。

B型  28件。敞口。圆唇,斜弧腹,内底心下凹。根据口径的大小,分为两亚型。

Ba型  7件。口径约19.5厘米。根据外壁纹饰的不同,分为两组。

a组  3件。外壁近口沿处饰数道弦纹,并间隔一定距离点缀一组短斜线,外壁下部刻划有莲瓣纹,瓣面较宽。H43④:243,内壁饰简单的刻划花。灰白胎。青釉泛黄。口径19.7、足径5.4、高9.4厘米(图四,3)。

b组  4件。外壁刻划有莲瓣纹,瓣面较窄,瓣脊微鼓。H43④:240,灰白胎。青釉泛黄,釉面密布细开片。口径19.3、足径5.9、高8厘米(图四,9)。

Bb型  21件。口径约16.5厘米。根据外壁纹饰的不同,分为三组。

a组  12件。外壁近口沿处饰数道弦纹,部分弦纹上间隔一定距离点缀一组短斜线。H43④:264,灰白胎。青釉泛黄,釉面密布开片。口径17.7、足径4.7、高7.3厘米(图四,10)。

b组  4件。外壁近口沿处饰数道弦纹,并间隔一定距离点缀一组短斜线,外壁下部刻划有莲瓣纹,瓣面较宽。H43④:4,内壁刻划荷花纹。灰胎。釉色青中泛黄灰,釉面密布开片。口径15.9、足径4.8、高6.7厘米(图四,8)。

c组  5件。外壁刻划有莲瓣纹,瓣面较窄,瓣脊微鼓或近平。H43④:32,灰白胎。青釉泛黄。口径16.5、足径4.9、高6.6厘米(图四,11)。

盏  共54件。根据口沿的不同,分为两型。

A型  53件。敞口。圆唇,斜弧腹,圜底或内底心下凹呈小圆圈状。根据外壁纹饰的不同,分为四组。

a组  2件。外壁近口沿处饰数道弦纹,并间隔一定距离点缀一组短斜线。H43④:137,内壁及底部刻划有莲瓣纹。灰白胎。青釉泛黄,釉面密布细开片。口径10.2、足径3.3、高4.3厘米(图五,1)。

b组  4件。外壁近口沿处饰有数道弦纹,并间隔一定距离点缀一组短斜线,外壁下部刻划有莲瓣纹,瓣面较宽大。H43④:117,内壁及底部刻划有莲瓣纹。灰白胎。青釉泛黄,釉面密布细开片。口径10.5、足径3.2、高4.4厘米(图五,2)。

c组  26件。外壁刻划有莲瓣纹,瓣脊微鼓或近平。H43④:138,灰白胎。青釉泛淡青色,釉层较厚,釉面密布细开片。口径10.9、足径3、高4.9厘米(图五,3)。

d组  21件。外壁无纹饰,部分可见修坯留下的弦纹。H43①:3,灰白胎。青釉泛黄,釉面密布细开片。口径9.9、足径3、高3.7厘米(图五,4)。

B型  1件。侈口。圆唇,束腰,浅弧腹,内底心下凹呈小圆圈状。H43④:238,灰白胎。青釉泛黄。口径9.9、足径3、高4.1厘米(图五,5)。 

盘  共8件,根据口沿的不同,分为两型。

A型  5件。侈口。圆唇,浅弧腹,内底较宽平,宽圈足。根据外壁纹饰的不同,分为两组。

a组  2件。外壁近口沿处饰数道弦纹。H43③:13,内底模印有菊花纹。灰白胎。青釉略泛淡青色。口径16.6,足径6.0,高3.9厘米(图五,6)。

b组  3件。外壁无纹饰。H43④:254,内壁饰简化的刻划花。灰白胎。青釉泛黄,釉面密布细开片。口径17.4、足径6.6、高3.9厘米(图五,7)。

B型  3件。敞口。圆唇,斜弧腹,内底较宽平,圈足较宽。根据外壁纹饰的不同,分为三组。

a组  1件。外壁近口沿处饰数道弦纹,并间隔一定距离点缀一组短斜线,外壁下部刻划有莲瓣纹,瓣面较宽大。H43③:36,内底未施釉,压印有花卉。灰白胎。青釉泛黄。口径18.8、足径7.5、高4.9厘米(图五,8)。

b组  1件。外壁刻划有莲瓣纹,瓣脊较鼓。H43④:141,灰白胎。青釉泛淡青色,釉层较厚。口径15.4、足径6、高3.4厘米(图五,9)。

c组  1件。外壁无纹饰。H43④:284,内壁刻划有莲瓣纹,内底模印有较为模糊的鱼纹。灰白胎。青釉泛淡青色,釉面密布细开片。口径16.8、足径6.2、高4.6厘米(图五,10)。

碟  共13件,根据底足的不同,分为两型。

A型  9件。卧足。敞口,圆唇,腹壁近直,内底微鼓,与内壁相接处有一道压印痕。根据外壁纹饰的不同,分为三组。

图五  H43出土龙泉窑瓷器(二)

 

1~4.A型盏(H43④:137、H43④:117、H43④:138、H43①:3)5.B型盏(H43④:238)6、7.A型盘(H43③:13、H43④:254)8~10.B型盘(H43③:36、H43④:141、H43④:284)11~13.A型碟(H43④:151、H43④:142、H43③:33)14.Ba型碟(H43③:37)15.Bb型碟(H43④:255)

a组  3件。外壁中部饰一周凸弦纹,弦纹上下压印有莲瓣纹。H43④:151,内底边缘压印有短斜线。灰白胎。青釉泛绿,釉色圆润。口径11.6、足径6.5、高3.2厘米(图五,11)。

b组  1件。外壁中部仅饰有一周凸弦纹。H43④:142,灰白胎。青釉泛淡青色,釉色圆润。足底露胎处可见烟熏痕。口径11.4、足径5.8、高3.7厘米(图五,12)。

c组  5件。外壁无纹饰。H43③:33,灰白胎。青釉略淡青色,釉面密布细开片。口径11.2、足径7.3、高4.1厘米(图五,13)。

B型  4件。圈足。圆唇,浅弧腹,内壁与底相接处有一道压印痕,矮圈足。根据口沿的不同,分为两亚型。

Ba  3件。侈口。H43③:37,内底模印有牡丹纹。灰白胎。青釉略泛淡青色。外底近底心处有刮釉痕。口径12.6、足径7.6、高3.3厘米(图五,14)。

Bb  1件。敞口。H43④:255,灰白胎,局部略泛红褐色。青釉泛绿,近口沿处有积釉痕,釉面密布细开片。口径11.9、足径7、高2.9厘米(图五,15)。

折沿洗  20件。圆唇,浅弧腹,内壁与内相接处有一道压印痕,外底较平。根据口径的大小,分为两型。

A型  18件。口径约12厘米。根据外壁纹饰的不同,分为两组。

a组  11件。外壁刻划有莲瓣纹,瓣脊较鼓或宽平。H43④:170,内底模印有首尾相背的双鱼。灰白胎。青釉泛黄。口径11.7、足径5.9、高3.4厘米(图六,1)。

b组  7件。外壁无纹饰。H43④:152,灰白胎。青釉泛黄,釉面密布开片,内底心无釉。口径12.4、足径4.4、高3.2厘米(图六,2)。

B型  2件。口径约19.5厘米。外壁刻划有双线莲瓣纹,瓣脊微凸。H43④:107,内底模印有两条首尾相背的双鱼。灰白胎。青釉泛黄。口径19.6、足径8.7、高4.3厘米(图六,3;图版二,2)。

图版二  2  龙泉窑B型折沿洗(H43④:107)

高足杯  共5件。侈口,圆唇,圆弧腹,内底近平,与内壁相接处有一道压印痕或刻划弦纹,喇叭形圈足,足缘经过修削。根据外壁纹饰的不同,分为三组。

a组  1件。外壁近口沿处饰数道弦纹,并间隔一定距离点缀数组短斜线。H43③:22,内底模印有牡丹纹。灰白胎。青釉泛黄。口径11.8、足径4、高8.5厘米(图六,4)。

b组  2件。外壁近口沿处饰数道弦纹,并间隔一定距离点缀数组短斜线。外壁下部刻划有莲瓣纹,瓣面较宽大。H43④:35,内壁饰简单的刻划花。灰白胎。青釉泛黄。口径12.4、足径3.5、高9厘米(图六,5)。

c组  2件。外壁无纹饰。H43④:144,灰胎。青釉泛灰,釉面密布开片。口径12.4、足径4.1、高8.5厘米(图六,6)。

图六  H43出土龙泉窑瓷器(三)

1、2.A型折沿洗(H43④:170、H43④:152) 3.B型折沿洗(H43④:107) 4~6.高足杯(H43③:22、H43④:35、H43④:144)

2.景德镇窑瓷器

芒口器

碗  10件。根据口沿、腹部的不同,分为四型。

A型  6件。折沿,斜弧腹。内壁与底相接处有一道压印或刻划的弦纹,圈足较矮,近饼足。H43④:192,内壁出六道阳筋,外壁近底处可见跳刀痕,外底有刻划纹样。灰胎。青白釉泛灰。口径18、足径5.4、高5.3厘米(图七,1;图版二,3)

图版二  3  湖田窑A型芒口碗(H43④:192)

图七  H43出土湖田窑芒口瓷器

1.A型碗(H43④:192) 2.B型碗(H43④:260) 3.C型碗(H43④:81) 4.D型碗(H43④:87) 5.盘(H43④:93) 6.杯(H43④:231) 7.盒(H43④:235) 8.盒盖(H43④:232)  

B型  1件。侈口,深腹。内壁与底相接处有一道压印痕,矮圈足,挖足较浅。H43④:260,灰白胎。青白釉,釉面密布细开片。口径14.8、足径5.1、高6.1厘米(图七,2)。

C型  2件。敞口,斜弧腹。内壁与底相接处有一道压印痕,圈足较高,挖足较深。H43④:81,灰白胎。青白釉,釉面密布细开片。口径18、足径6、高7.1厘米(图七,3)。

D型  1件。侈口,斜弧腹。凹圆底,饼足。H43④:87,外壁可见修坯留下的弦纹。黄灰胎,青白釉泛黄,釉面密布细开片。口径12.2、足径3.7、高4.3厘米(图七,4)。

盘  1件 。H43④:93,敞口,浅弧腹,内壁与底相接处有一道压印痕,矮圈足,挖足较浅。外壁刻划有菊瓣纹。白胎。青白釉,釉面可见少量长条形开片。口径14.5、足径5、高3.8厘米(图七,5)。

杯  1件。H43④:231,敞口,方唇,斜弧腹,圜底,足墙外撇。白胎。青白釉,釉面光洁。口径8.8、足径3.5、高5.2厘米(图七,6)。

盒  5件。直口,方唇,近直腹,底足内凹。H43④:235,外壁模印缠枝花卉。灰白胎,青白釉。口径6.6、足径3.8、高3.2厘米(图七,7)。

盒盖  1件。H43④:232,直口,近直腹,盖面凹。盖面模印有团荷纹。灰白胎。青白釉。盖径6、高2.1厘米(图七,8)。

 

仰烧器

碗  13件。根据口沿及底足的不同,分为三型。

A型  11件。敞口,饼足内凹。方圆唇,圜底或内底心下凹。根据腹部的不同,分为两亚型。

Aa型  4件。深弧腹。H43④:55,内壁一周回纹,下模印有荷叶纹。灰胎。青白釉,釉面密布细开片。口径18.8、足径6、高9.1厘米(图八,1;图版二,4)。

图版二  4  湖田窑Aa型仰烧碗(H43④:55)

Ab型  7件。斜弧腹。H43④:45,内壁模印有莲荷纹。灰白胎。青白釉,口沿处有积釉痕,釉面密布细开片。口径19.1、足径5.3、高7.2厘米(图八,2)。

B型  1件。敞口,斜弧腹。方圆唇,内底心略下凹,圈足浅挖。H43④:258,下腹近圈足处有跳刀痕。内壁一周卷草纹,下模印有莲荷纹。灰白胎。青白釉,釉面有少量长条形开片。蘸釉。口径20、足径6、高7.3厘米(图八,3)。

C型  1件。侈口,饼足略内凹。圆唇,弧腹。H43③:41,灰白胎。青白釉,口沿处有积釉痕,釉面密布细开片,内底有窑渣粘连。口径19.7、足径5.9、高8.5厘米(图八,4)。

盏  43件。根据口沿的不同,分为两型。

A型  38件。微敛口。斜弧腹,圜底,饼足。根据外壁有无纹饰,可分两组。

图八  H43出土湖田窑仰烧瓷器

1、2.A型碗(H43④:55、H43④:45) 3.B型碗(H43④:258) 4.C型碗(H43③:41) 5、6.A型盏(H43④:198、H43④:29) 7.B型盏(H43④:211) 8.高足杯(H43④:1) 9.杯(H43④:266) 10.箧(H43④:229)

a组  7件。外壁刻划有莲瓣纹。H43④:198,灰白胎。青白釉,口沿处有积釉痕。口径11.5、足径3.4、高3.8厘米(图八,5)。

b组  31件。外壁无纹饰。H43④:29,灰白胎。青白釉,釉面密布细开片,口沿处有积釉痕。口径9.9、足径3.3、高3.9厘米(图八,6)。

B型  5件。微折沿。斜弧腹,内壁与底相接处有一道压印痕,圜底。饼足近平或内凹。H43④:211,灰白胎。青白釉,釉面密布细开片。外底墨书“記”(图八,7)。

人物像  2件。H43④:41,右手臂残缺。头戴花冠,宽额广颐,面颊丰满,凤眼微闭,嘴角含笑,身着交领式束腰长裙,右衽,窄袖,右臂微曲立于胸前,左手下垂置于右膝之上,跣足游戏坐于方形台座之上。灰胎。青白釉泛灰。高13.2厘米(图版二,5)。

图版二  5  湖田窑人物像(H43④:41)

高足杯  1件。H43④:1,侈口,尖唇,曲腹,圜底,喇叭形高足,足中空。内壁一周回纹,下模印有缠枝花卉。白胎。青白釉,釉质莹润。口径8.6、足径3.4、高9.7厘米(图八,8)。

杯  1件。H43④:266,方唇,直口,内底心下凹,饼足。灰白胎。青白釉。口径8、足径3.4、高4.7厘米(图八,9)。

箧  1件。H43④:229,直口,直腹,内壁与底相接处有一道压印痕,内底较平。黄灰胎。青白釉。口径10.4、足径6.4、高6.1厘米(图八,10)。

3. 涂山窑瓷器

碗  共15件。根据口沿、腹部的不同,分为三型。

A型  12件。敞口。圆唇,斜弧腹,圜底或内底心略小凹,矮圈足。根据口径的大小,分为三亚型。

Aa  3件。口径约21厘米。H43④:97,外壁可见修坯留下的旋痕。灰白胎。黑褐釉,釉面较为光洁。口径21.3,足径6.4,高6.9厘米(图九,1;图版二,6)。

图版二  6  涂山窑Aa型碗(H43④:97)

Ab  8件。口径约17厘米。H43③:96,外壁可见修坯留下的弦纹。灰胎。黑褐釉。口径16.7、足径6.5、高5.6厘米(图九,2)。

Ac  1件。口径13厘米。H43④:99,外壁可见修坯留下的旋痕。灰胎,颗粒感强。黒褐釉。口径13、足径4.6、高4.7厘米(图九,3)。

B型  2件。敞口,斜直腹。尖圆唇,内底有涩圈,圜底,矮圈足。H43④:70,灰白胎,胎质较致密。黑釉,局部呈黑褐色。口径17.4、足径6.2、高7.7厘米(图九,4)。

C型  1件。侈口,斜弧腹。圆唇,圜底,与内壁相接处有一道压印痕,矮圈足。H43④:94,外壁可见修坯留下的旋痕。灰胎。酱褐釉。口径17.6、足径7、高5.5厘米(图九,5)。

图九  H43出土涂山窑瓷器

1.Aa型碗(④:97) 2.Ab型碗(H43③:96) 3.Ac型碗(H43④:99) 4.B型碗(H43④:70) 5.C型碗(H43④:94) 6.A型盏(H43③:84) 7.B型盏(H43④:109) 8.Ca型盏(H43④:44) 9.Cb型盏(H43④:17) 10.A型折沿洗(H43④:182)11.Ba型折沿洗(H43④:181) 12.盘(H43④:83) 13.Bb型折沿洗(H43④:19) 14.A型灯碟(H43④:256) 15.Ba灯碟(H43④:189) 16.Bb灯碟(H43④:174) 17.高足杯(H43③:78) 18.罐(H43④:183) 19.刻槽盆(H43④:274) 20.器盖(H43④:177)

盏  共24件。根据口沿、腹部的不同,分为三型。

A型  1件。侈口,斜弧腹。圆唇,圜底,饼足内凹。H43③:84,红褐胎。酱釉,局部成黑色。口径10.8、足径3.8、高3.7厘米(图九,6)。

B型  2件。敞口,弧腹。圆唇,内底心下凹,饼足略内凹。H43④:109,灰胎,胎质坚硬。黑釉。口径10、足径3.7、高4.6厘米(图九,7)。 

C型  19件。弇口,斜弧腹。圆唇,内底心下凹,饼足较平或内凹。根据腹深浅的不同,分为两亚型。

Ca型  1件。深腹。H43④:44,外壁可见修坯留下的旋痕。黄灰胎。青褐釉。口径10.6、足径3.7、高4.7厘米(图九,8)。 

Cb型  16件。浅腹。H43④:17,灰胎。酱釉,局部呈黑色。口径11.7、足径5、高4.1厘米(图九,9;图版二,7) 

图版二  7  涂山窑Cb型盏(H43④:17)

盘  共8件。敞口,圆唇,浅弧腹,圜底,与内壁相接处有一道压印痕,矮圈足H43④:83,外壁可见修坯留下的旋痕。灰胎。黑褐釉。口径16.3、足径6.4、高4.2厘米(图九,12)。

折沿洗 6件。敞口,圆唇,折沿,沿面略内凹,浅弧腹,内底与腹壁相接处有一道压印痕,内底较平或圜底。根据底足的不同,分为两型。

A型  2件。饼足。H43④:182,外壁可见修坯留下的旋痕。灰胎。黑褐釉。口径11.4、足径4.8、高3.1厘米(图九,10)。

B型  4件。圈足。根据口径的大小,分为两亚型。

Ba型  1件。口径约12厘米。H43④:181,灰胎。黑褐釉。口径12、足径5.4、高3.5厘米(图九,11)。

Bb型  3件。口径约16厘米。H43④:19,外壁可见修坯留下的旋痕。灰胎。黑褐釉。口径16、足径6.5、高2.8厘米(图九,13)。

灯碟  共22件。敞口,方唇,浅弧腹,内圜底或小圆圈内底。根据底部的不同,分为两型。

A型  1件。大平底。H43④:256,灰白胎。黑釉,釉面较光洁。口径9.3、底径4.6、高1.7厘米(图九,14)。

B型   21件。小平底 。根据口径的大小,分为两亚型。

Ba型  1件。形体较大,胎质较致密。H43④:189,灰白胎。酱釉。内壁有一处窑疤。口径12.2、底径3.4、高2.9厘米(图九,15)。

Bb型   20件。形体略小,颗粒感较强。H43④:174,灰胎。酱褐釉。口径8.5、底径3.3、高2.2厘米(图九,16)。

高足杯  共4件。侈口,圆唇或尖圆唇,弧腹略曲,圜底,喇叭形圈足。H43③:78,外壁可见修坯留下的旋痕。灰胎。黑釉,口沿处略呈褐色。口径11、足径4、高7.4厘米(图九,17)。

罐  仅1件。H43④:183,侈口,圆唇,近直腹,圈足,足墙外直内斜。外壁可见修坯留下的旋痕。灰白胎。酱釉。口径7.3、足径4、高5.6厘米(图九,18)。

刻槽盆  共2件。直口,方唇,深弧腹。H43④:274,卧足。刻槽呈放射状。外壁可见修坯留下的旋痕。灰白胎,酱釉。口径15.7、底径7.5、高7.5厘米(图九,19)。

器盖  共5件。盖面下凹,中心置扁圆形短钮,盖壁斜直。H43④:177,灰胎。黑釉,局部略呈褐色。直径10、底径4.6、高2厘米(图九,20)。

4.彭州窑瓷器

图十  H43出土彭州窑、钧窑瓷器

彭州窑  1.碗(H43④:47)2.盘(H43④:111)3.盏(H43③:53) 钧窑 4.碗(H43④:66)

碗  共2件。侈口,尖圆唇,斜弧腹,内底有垫砂,与内壁相接处有一道压印痕,矮圈足。H43④:47,内壁模印有牡丹纹,足底墨书“李用”。黄灰胎,白釉,釉下有白色化妆土。口径17.5、足径6.4、高5.5厘米(图十,1)。

盘  共2件。侈口,尖圆唇,浅腹,内底有垫砂,矮圈足。H43④:111,外壁刻划有莲瓣纹。黄灰胎,白釉,釉下有白色化妆土,釉层局部有脱落现象。口径15.4、足径5.8、高3.2厘米(图十,2)。

盏  共2件。侈口,尖圆唇,深弧腹,内底有垫砂,圜底,圈足。H43③:53,外壁刻划有莲瓣纹。黄灰胎,白釉,釉下有白色化妆土。口径10.5、足径3.8、高4.6厘米(图十,3;图版三,1)。

图版三  1  彭州窑盏(H43③:53)

5.钧窑瓷器

数量最少,仅有碗1件。H43④:66,侈口,尖圆唇,斜弧腹,小圆圈内底,小圈足,外底微鼓。灰白胎,厚胎。淡蓝釉,口沿处呈黄褐色,釉面可见稀疏的长条形开片。口径20.1、足径6.4、高9厘米(图十,4;图版三,2)。

图版三  2  钧窑碗(H43④:66)

6.未定窑口瓷器

第一类未定窑口瓷器  

该类瓷器多为灰白胎,白釉,内底有涩圈,矮圈足,足端斜削,挖足极浅。足底多书写文字。

碗  共4件。根据口沿的不同,分为两型。

A型  3件。敞口,斜弧腹。H43③:47,外壁刻划有菊瓣纹,内壁模印牡丹纹。外底墨书“左坊”。灰白胎。白釉泛灰,釉面有开片。内底有窑渣粘连。口径19.6、足径9.6、高7.2厘米(图十一,1;图版三,3)。

图版三  3  第一类未定窑口A型碗(H43③:47)

B型  1件。侈口,斜弧腹。H43④:101,外底墨书“刘”。黄白胎。白瓷泛黄,釉面密布有细开片。口径16.8、足径7.8、高5.5厘米(图十一,2)。

盘  共4件。根据口沿、腹部的不同,分为两型。

A型  1件。敞口。圆唇,浅弧腹,圜底。H43③:61,外壁近口沿处饰数道弦纹。黄灰胎。白釉,口沿处有积釉痕。口径25.6、足径11.6、高5.5厘米(图十一,3)。

B型  3件。敞口。圆唇,折沿,沿面上翘,浅弧腹。H43④:92,灰白胎。白釉略泛黄,釉面密布细开片。内底墨书“张”。口径16.8、足径8.1、高4.1厘米(图十一,4)。

第二类未定窑口瓷器

该类瓷器为红褐胎,胎体致密,釉色多呈青色。内底有五个支钉痕,圈足较矮,挖足较浅, 足端较宽且斜切,外底心呈圆涡状。

碗,共5件。根据口沿、腹部的不同,分为两型。

A型  3件。敛口,斜直腹。H43④:75,外壁可见修坯留下的细弦纹。红褐胎,胎质致密,较厚。青釉略泛淡蓝色。口径15.9、足径7.9、高6厘米(图十一,5;图版三,4)。

图版三  4  第二类未定窑口A型碗(H43④:75)

B型  2件。微敛口,斜弧腹。H43④:78,红褐胎,胎体较薄。青褐釉。口径16.4、足径7.4、高5.3厘米(图十一,6)

图十一  H43出土未定窑口瓷器

第一类未定窑口瓷器 1.A型碗(H43③:47) 2.B型碗(H43④:101) 3.A型盘(H43③:61) 4.B型盘(H43④:92)  第二类未定窑口瓷器 5. A型碗(H43④:75) 6.B型碗(H43④:78) 第三类未定窑口瓷器  7.盏(H43③:85)8.碗(H43④:69) 第四类未定窑口瓷器  9.碗(H43③:57) 其他未定窑口瓷器  10.碗(H43①:18)

第三类未定窑口瓷器  

该类瓷器为砖红胎,釉色呈青褐色。内底有涩圈,圈足较高,足墙外直内斜,挖足较深。

盏  仅1件。H43③:85,敞口,圆唇,斜弧腹,内底心微下凹。外壁中部装烧痕。砖红胎。青褐釉,釉面有乳浊感。口径12、足径6、高4厘米(图十一,7;图版三,5)。

 

图版三  5  第三类未定窑口碗(H43④:69)

碗  共2件。敞口,圆唇,斜弧腹,圜底。H43④:69,外壁可见修坯留下的旋痕。砖红胎。青褐釉,釉面局部有乳浊感。口径17、足径6.2、高6.1厘米(图十一,8)。

第四类未定窑口瓷器

该类瓷器为灰白胎,釉色略泛青白,釉面较为光洁。矮圈足,挖足较浅,足端较宽略斜切。

碗  3件。敞口,圆唇,斜弧腹,圜底。H43③:57,灰白胎。青白釉,釉面密布长条形开片。口径16.4、足径7.7、高5.2厘米(图十一,9;图版三,6)。

图版三  6  第四类未定窑口碗(H43③:57)

其他未定窑口瓷器

白瓷碗  1件。H43①:18,敞口,圆唇,弧腹,内底心微鼓,圈足挖足过肩,足墙规整。灰白胎。白釉,乳浊,釉面密布细开片。口径17.1、足径5.1、高7.3厘米(图十一,10)。

(二)缸胎器

罐  4件。H43④:12,侈口,圆唇,口沿处有流口,肩部设置对称环状双系,扁平把手,鼓腹,平底。外壁可见修坯留下的旋痕。红褐胎。黑褐釉。口径14.9、底径9、腹径18.4、高19.9厘米(图十二,1)。

壶  2件。H43④:46,流、执把、双系均残。微敛口,斜方唇,斜长领,溜肩,鼓腹,平底。外壁可见修坯留下的旋痕。红褐胎。青褐釉。口径6.5、底径9.2、腹径16、高19.4厘米(图十二,2)。

刻槽盆  4件。H43①:1,口沿处有流。敛口,方唇,斜直腹,外壁近口沿处有一周凸楞,内圜底,外底略内凹。内壁刻槽呈放射状。外壁可见修坯留下的旋痕。红褐胎。青褐釉。口径27、底径10.8、通高16.2厘米(图十二,3)。

(三)陶器

板瓦  3件。平面略呈梯形。H43③: 10,凹面印有布纹。泥质灰陶,夹有少量细砂。长24、宽7.6、厚1厘米(图十二,4)。

筒瓦  2件。瓦身横截面呈半圆形。H43③:9,凹面印有布纹。泥质灰陶,略微夹有少量细砂。长27.4、宽12.1、厚1.2~2厘米(图十二,5;图版三,7)。

图版三  7  筒瓦(H43③:9)

器盖  1件。H43③:97,盖顶隆起,中心置梗钮,整体如头盔,盖边沿微卷,下设子口。泥质灰胎。盖径10.7、通高7.6厘米(图十二,7)。     

图十二  H43出土缸胎器、陶器、铜器

缸胎器 1.罐(H43④:12) 2.壶(H43④:46) 3.刻槽盆(H43①:1) 陶器 4.板瓦(H43③: 10) 5.筒瓦(H43③:9) 7.器盖(H43③:97) 铜器 6.铜壶(H43①:16)8.铜钱(H43④:49)

(四)铜器

铜壶  2件。H43①:16,肩以下残。敞口,直领,鼓肩。口径5.8、残高2.8厘米(图十二,6)。

铜钱  两枚,仅一枚较完整。H43④:49,大元通宝,八思巴文。对读,光背无文。直径4.1厘米,孔径1.2厘米(图十二,8)

(五)石器

礌石  1件。H43①:17,略呈椭圆形,凿痕纹路清晰。长轴15.2、短轴13.5厘米(图版三,8)。

图版三  8  礌石(H43①:17)

 

三、结语

H43位于遗址II区中部偏西,与其同组的建筑还包括F55、F82、F83、F86,共同组成了后殿、前殿、左右厢房的格局。H43位于后三者之间,在该组建筑中占据着显著的位置。在F55废弃堆积中,发现大量的泥塑佛像残片,我们推测该组建筑(包括H43)可能与佛教建筑相关。

关于其废弃年代,从出土遗物看,各堆积层位在纹饰、形制特征等基本一致,应属于同一时期,可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讨论。

所出的龙泉窑瓷器,多厚胎、薄釉。器形碗、盏、盘、高足杯、折沿洗等,外壁近口沿处多刻划数道弦纹,其上点缀数组短斜线;外壁下部或素面,或刻划有瓣面较宽的莲瓣;内壁多刻划较为简单的莲瓣或刻划花;内底纹饰题材多样,多模印莲瓣、菊花、牡丹、双鱼等。这些在碗圾山、杉木林等龙泉东区窑址第三期元代中晚期遗存中均能找到相同或相似的器物[3]。

所出的湖田窑瓷器,多灰胎或灰白胎,釉面有较多的黑斑及局部缩釉现象。芒口器中,碗、盘,圈足挖足极浅,部分接近饼足。仰烧器中,碗、盏多为饼足,前者内壁多模印有莲瓣、牡丹等,后者外壁多刻划有莲瓣纹。这些与景德镇湖田窑第七期元代中后期所出土的器物特征基本一致[4]。

所出的涂山窑瓷器,胎质粗疏,颗粒感强,釉层较薄,局部呈黄褐色。器形如碗、B型盏、C型盏、盘、刻槽盆、器盖等与宋代相关窑址[5]有明显的承袭关系。其他器形如折沿洗、高足杯等与H43出土的龙泉窑、湖田窑同类瓷器有很大的一致性,时代应相差不大。

据《元史》志第三上五行一记载:“(延祐)三年六月(1316年),重庆路火,郡舍十焚八九”。在同组建筑F55、F86等废弃堆积内均发现有红烧土痕迹。结合出土遗物年代,我们推测H43的废弃年代应为元代中晚期,且与此次火灾有很大的关系。

老鼓楼衙署遗址规模宏大,文化遗存丰富,地层关系明晰,宋元、明、清至民国三个时期的衙署建筑叠压分布,为研究重庆城市沿革变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H43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掘和整理工作,使我们对其形制结构有了较清楚的认识。出土的大量遗物,尤以瓷器最具代表性,其数量大,种类众多,来源不仅有重庆本地涂山窑,还发现有浙江龙泉窑、江西湖田窑、四川彭州窑、河南钧窑及其他未确定窑口,从侧面反映出老鼓楼衙署遗址在整个区域的核心地位,同时对于我们探讨本地各窑口的产品特征、时代,以及外来窑口在重庆地区的行销状况等问题均有重要的意义。

 

附记:本次发掘领队为袁东山,参加发掘与整理工作的人员有蔡亚林、王洪领、邵星积、廖渝方、王胜利、白新林、王新柱、李二超、刘仕敏、付江凤、张幸幸等。在发掘与整理期间,我们得到了渝中区文物保护管理所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绘图:寇小石、朱雪莲

执笔:袁东山、王洪领、蔡亚林

 

注释:

[1]袁东山、蔡亚林:《老鼓楼衙署遗址》,《中国文物报》2013年1月18日;袁东山:《明夏皇宫及重庆近世府署空间格局的演变—基于老鼓楼遗址发掘的研究》,《长江文明》2017年第4期。

[2]关于H43出土的动物骨骼研究成果陆续刊布中,本简报暂不涉及。武仙竹、袁东山、N.I.Drozdov:《重庆老鼓楼衙署遗址四川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研究报告》,《第四纪研究》2015年35卷1期;武仙竹、袁东山、N.I.Drozdov:《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骨骼在古代城市考古中的发现》,《第四纪研究》2015年35卷3期。

[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龙泉东区窑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5年。

[4]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民窑博物馆:《景德镇湖田窑址》,文物出版社,2007年。

[5]重庆市文物考古所:《重庆涂山窑》,科学出版社,2006年。

本文原载于2020年出版《江汉考古》增刊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