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好书推荐丨《穿越西伯利亚:2017年中俄联合考古》
好书推荐丨《穿越西伯利亚:2017年中俄联合考古》
发布人:重庆考古  2020-11-17

基本信息:《穿越西伯利亚:2017年中俄联合考古》

主编:邹后曦

副主编:汪  伟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9月第一版

定价:208.00

ISBN:978-7-03-066129-6

内容简介:

本书是2017年中俄西伯利亚联合考古项目的工作报告,介绍了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学与民族学研究所在西伯利亚地区开展旧石器时代遗存调查与试掘、古代欧亚草原文化研究、学术交流、公众考古等方面的工作成果。此外,本书还收录了项目前期重庆科技考古学者考察西伯利亚地区古代文化及遗产保护的文章。

 

今年,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成立20年了。

2000年单位成立的时候叫重庆市文物考古所,主要从事的是考古工作。2008年,随着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更新,单位增挂了“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牌子,保护职能逐步扩大到建筑遗产保护与文物科技保护领域。2012年,更名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保护职责全面拓展到考古、建筑遗产保护、文物科技修复保护、文物标本保管、文物信息咨询五个领域。

20年风雨兼程,单位从无到有,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着眼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大局,确立了保护和利用并重的“一体化保护”理念,按照“开展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传承弘扬历史文化”的宗旨,秉承“精诚团结、开拓创新”的办院精神,坚持“科研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已经成长为拥有150人规模,专业结构与业务梯队合理的科研队伍。单位拥有田野考古、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与监理、可移动文物修复保护、涉案文物鉴定等6项国家文物局保护资质;建成并投入运行了动植物考古、数字影像考古、实验室考古科技考古实验室;在考古学基础研究,以及盐业考古、冶锌考古、土司考古、城址考古等专题考古研究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收获。据不完全统计,单位成立以来完成了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调查、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组织实施了三峡消落区文物保护和1000余项配合基本建设工程的文物保护工作;开展了20余项国家主动考古发掘和300余项三峡工程库区考古发掘;开展了200余项地面文物保护工作;完成了我市和四川、湖南、湖北40余项20000余件(套)、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和博物馆馆藏文物的科技修复保护;按照“重庆文物考古研究系列”“重庆文化遗产保护系列”丛书总体策划,出版考古报告、文物保护、学术研究、公众考古四类学术著作30余部;发表200余篇考古简报、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被重庆有关部门授予“重庆市港澳台及海外青年人才实习基地”“重庆市青少年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实践教育基地”“重庆市文化遗产保护科研基地”等称号,历年获“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三峡文物保护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宣传文化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优秀考古工地”等40余项国家级、省市级集体荣誉。

回顾走过的20年,我们始终本着“开门办院、合作共赢”的宗旨与国内外同行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单位成立之时,正当三峡考古大会战最为繁忙的时候,如果没有全国100余家考古单位的无私援助,我们的三峡考古不可能圆满完成,通过国家验收;如果没有各个大学为我们培养的个方面的专业人才,我们也不能顺利搭建我们的业务科研团队;没有重庆市各区县文博单位的携手合作,我们也难以独立支撑重庆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局面。在单位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与重庆市内各区县文物部门密切协作,建立了良好的“纵向联动保护机制”,共同做好我们的保护工作。我们逐渐扩大与北京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日本爱媛大学、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等国内外十几家高校、科研院所深入合作、跨界合作,建立了广泛的“横向联合科研机制”,联合开展保护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近年来,按照国家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创新利用的要求,与江津区、合川区、奉节县签订文化遗产保护和申遗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动了重庆市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整体发展。为了报答全国同行对重庆三峡考古的无私援助,我们也主动请缨,走出重庆,开展了河南河北南水北调工程考古、四川512地震灾区文物保护、贵州土司遗址申遗考古和对口支援西藏文物保护工作。

随着跨世纪的三峡工程文物保护工作的圆满完成,我们缓解了三峡抢救性保护工作的巨大压力,可以相对主动地思考一些属于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问题。中国考古学可以找到自身的发展轨迹,但近代考古学的形成本质上讲是西方传入的科学。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和方法,同样要放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导的国际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背景下来思考。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新形势下,培养重庆专业人才、做好重庆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需要我们跳出重庆,扩大视野,与国际接轨。除了利用自身综合性的优势开展一体化文化遗产保护外,重庆考古也需要“请进来”与“走出去”,积极了解世界考古的发展,同时向他国学者展示重庆考古的发现与进步。这些年,我们组织了“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开展了盐业考古、冶锌考古、铁器保护等领域的国际合作,陆续派出一百多人次业务人员到欧美亚非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考察、学习和学术交流,获益匪浅。2017年,我们走出国门,在西伯利亚腹地开展的中俄联合考古调查与发掘,是一次更加深入全面的国际合作,实现了重庆考古“走出去”的新突破。

与俄罗斯的合作始于2013年。经重庆师范大学武仙竹教授联络,我院与著名考古学家、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中西伯利亚考古与古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德罗兹多夫教授开展了前期沟通。鉴于长江和叶尼塞河作为两国文明的重要区域,在先后建成世界之最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水电站、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过程中,均开展了大规模的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许多值得彼此借鉴的保护经验和合作研究空间,双方初步达成了西伯利亚联合考古的合作意向。

2013年10月22日上午,在重庆师范大学博雅楼举办了隆重的中俄科技考古研究所揭牌和中俄合作办学签字仪式。德罗兹多夫教授代表俄罗斯教育科学院大学,常云平教授、院长代表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我代表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三方共同签订了《重庆中俄科技考古研究所协议书》,联合成立了“中俄科技考古研究所”。重庆市文物局幸军局长为“中俄科技考古研究所”揭牌,重庆师范大学校长周泽扬教授主持会议并做了讲话。中俄科技考古研究所是中俄第一家科技考古合作机构,中俄科技考古研究所旨在立足考古学发展的前沿和热点,通过专家互聘、人才培养、项目合作的方式,在古人类学、史前考古、艺术考古、考古理论、中俄文明演进过程与文化交流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在工作方法上探索微痕考古、动物考古等科技考古技术的实验与创新,提升中、俄考古领域科技创新能力,推进中、俄科技成果共享与文化交流,协同产生中、俄考古领域的高水平成果。协议专门约定,中方、俄方各设一个总负责人统筹全面工作,中方总负责人为重庆师范大学周泽扬校长,俄方为德罗兹多夫教授。重庆师范大学、俄罗斯教育科学院大学和我院各设一个研究所,为合作单位提供学习、交流、科研工作之便利。

2014年9月,受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图瓦大学邀请,重庆师范大学武仙竹、我院李大地研究员和我前往图瓦共和国,参加了第五届“蒙古和西伯利亚贝加尔古代文化国际学术会议”。在德罗兹多夫教授的精心安排和亲自陪同下,我们从克市出发,沿叶尼塞河行进,翻越萨彦岭到达图瓦。以西伯利亚考古遗址、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保护地为主题,我们拜访了西伯利亚联邦大学、国立师范大学、图瓦大学,考察了学校的考古标本室并与考古系同行进行了交流,专程考察了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库区以及库区的阿丰达瓦旧石器遗址、阿巴坎塔加尔文化墓地和库尔塔克考古实习基地,考察了列宁流放地舒申斯克的旧居及西伯利亚历史建筑遗址公园,参观了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舒申斯克、米努辛斯克和图瓦等地的博物馆。穿行辽阔的西伯利亚原野,翻越终年积雪的萨彦岭是一次难忘的自然和文化之旅,沿途所见和德罗兹多夫教授的介绍、权乾坤博士的翻译,增添了我们对俄罗斯民族、俄罗斯的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切身的认识,通过更加深入的沟通,在库区开展以阿丰达瓦遗址为首选,聚焦库区遗址长期考古的合作意向更为明确。

 

2016年5月,重庆师范大学与我院联合召开的“考古学、人类学与古动物学国际高端论坛”会议期间,在我院安排下,与会的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俄罗斯教育创新大学、俄罗斯远东国立大学、韩国史前文化研究院、韩国汉阳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等国内外到学者到我院考察、交流了重庆的文物保护保护工作。并深入三峡腹地,实地考察了以三峡考古出土文物为主要支撑的开州、云阳、巫山新建的博物馆,三峡搬迁文物张飞庙、大昌古镇,三峡消落区考古项目大溪遗址整理、高唐观遗址考古发掘现场。通过深入的考察与交流,重庆的文化遗产保护、三峡考古的巨大收获和展示利用成效给与会代表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影响。考察期间,俄、汉学者多次表达了合作意向,西伯利亚联合考古的具体事宜,也在与德罗兹多夫教授进一步具体落实。

2017年5月,我院与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学与民族学研究所签订《科研合作协议》。经程序报批,赴俄联合考古项目获得重庆市政府的批准,历时数年准备的中俄联合考古终于得以实施。

2017年8月15日至9月10日,我院派出以汪伟为组长,代玉彪、徐进、高磊、张镇山为成员的考古队,与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学与民族学研究所共同组建联合考古队,对俄罗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和哈卡斯共和国境内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古代岩画和塔加尔文化墓葬进行了调查、试掘等田野考古。重庆市文物局白九江副局长、周大庆处长、赖东,我院邹后曦、高碧春、方刚、李大地、范鹏参与了前期对接和验收工作。

 

2017年9月上旬,由白九江副局长带队,我和重庆市文物局考古处、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考古所组成联合组成验收组,在库尔塔克考古基地对本次为期一个月的考古勘探、发掘与初步整理工作进行了验收。验收组认为,本次联合考古,我们派出的考古队按照合同约定,遵守俄罗斯的法律和考古规范,克服了语言交流障碍、饮食生活习惯差异、野外艰苦环境带来的困难,圆满完成了田野考古任务,取得了很大的收获。我们队员的工作和表现,展示出良好的专业素养、敬业的精神风貌、严格执行了我国外事纪律、表现了友好的合作态度,获得了俄方的赞誉,增进了中俄友谊。此次中俄西伯利亚联合考古,加强了长江三峡地区与叶尼塞河两河流域、重庆市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市的人文交流,是重庆考古走出去的一次成功尝试。验收组强调,按照合作协议,下一步要加强资料整理,早出考古报告等科研成果。

同中国相似,俄罗斯也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多样、幅员辽阔的文化遗产大国。总体说来,俄罗斯的各项工作开展的更早一些。从17世纪彼得一世时期开始关注古迹保护,18世纪尼古拉一世时期已经制定了文物保护法案、建立了专门的国家保护机构,19世纪的考古工作已经较为普遍,十月革命后文物保护制度逐步健全。苏联解体以后,为了应对社会变革带来的价值观混乱,叶利钦时期强调的俄罗斯的精神遗产、普京的“俄罗斯新思想”,均把俄罗斯传统文化作为道德教育的基地。现在,重视民族传统文化,加强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对话,已经成了俄罗斯的社会共识。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俄罗斯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也出现较早,基于智力圈、文化生态学和文化景观理论提出的文化遗产与周边环境协调的整体性保护理论产生了深远的世界影响。2002年《俄罗斯联邦文化遗产法》的颁布,标志着俄罗斯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充分接轨,本世纪初开始实施的“俄罗斯文化”联邦计划,加大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按照体现强大国家主义思想的“国家保护”、“整体保护”基本原则,在俄罗斯文化遗产保护的宏观政策和措施背景下,文化遗产保护卓有成效,也存在地区法规措施自成体系、缺乏配套的实施细则、保护力量与经费不足等发展中的困难(参见:程殿梅《俄罗斯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民俗研究》2015年第1期)。

20世纪50年代,中俄两国关系密切,苏联对我国的考古、博物馆与文化遗产保护产生过非常巨大的影响。最近几十年,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而言,两国交往不多,可谓行驶在平行的轨道上。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中俄同属于地缘相近的多民族国家,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潮流下,加强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加强中俄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合作交流是很有必要的。

本次联合考古期间,我们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文化遗产保护部主任尤里•吉赫诺维奇、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文化部副部长库金•季莫费耶的团队分别进行了会谈,双方充分介绍了各自地区文化资源基本情况,交换了各自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信息。最后,双方共同表达了长期开展双方文化遗产保护交流、加强双方文化旅游融合等更为广泛领域合作的良好意愿。

本次联合考古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希望在此基础上,开展更加深入、系统、长期的合作。

 

整理:杨丽媛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