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薪火相传 风雨兼程六十秋 弦歌永续 不忘初心再出发 ——中国考古学前沿论坛暨四川大学考古学专业创建60周年纪念大会侧记
薪火相传 风雨兼程六十秋 弦歌永续 不忘初心再出发 ——中国考古学前沿论坛暨四川大学考古学专业创建60周年纪念大会侧记
发布人:重庆考古  2020-11-20

一、论坛与纪念大会

 

图一 论坛与纪念大会会场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在四川大学考古学专业创建60周年之际,10月31日,中国考古学前沿论坛暨四川大学考古学专业创建60周年纪念大会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隆重举行。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四川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国,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刘全胜,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高中伟,四川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姜怡,四川省广播电视台台长刘成安,四川省文旅厅副厅长、四川省文物局局长王毅,四川大学党委副书记曹萍,四川大学副校长姚乐野,成都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晓阳,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的专家学者以及四川大学考古系各届系友,省市文物局、文物考古研究院、博物院及博物馆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学校相关单位负责人,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始人徐中舒教授、冯汉骥教授的家属,考古系师生代表四百余人参加大会。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八零级考古专业本科毕业生林必忠研究员应邀参加大会,代表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向四川大学考古系递交了贺信,并向会议赠送了花篮。

六十年一甲子,这个传统的计时周期深深烙印在中国文化基因之中,成为一个意义深远的文化周期和纪念周期。中国考古学前沿论坛暨四川大学考古学专业创建60周年纪念大会开幕式由四川大学副校长姚乐野教授主持。会上,四川大学杰出教授、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霍巍教授作题为《六十华章 弦歌永继》的报告,他向多年来关心和支持学校考古学建设发展的国家文物局,四川省、成都市主管部门领导,兄弟高校及友邻机构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学校考古学专业的创建作出重要贡献的徐中舒教授、冯汉骥教授及其家人,向老一辈学校考古教师和关心支持母校考古学科建设发展的校友致以崇高的敬意。霍巍教授结合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六十年的纪录片回顾了四川大学考古学专业六十年来的建设历程和取得的成绩与进步,他表示,要稳步推进四川大学考古学科发展建设,立足西南,面向全国,争创世界一流,将川大考古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地区最重要的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重镇。

 

图二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揭牌

 

四川大学党委副书记曹萍宣读了学校关于成立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文件。在与会领导和嘉宾的共同见证下,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学校党委书记王建国共同为“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揭牌。四川大学成为继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与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后,第四个设立考古文博学院的大学。

四川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国在讲话中代表学校和李言荣校长向国家文物局、四川省委省政府、成都市委市政府以及兄弟高校对四川大学考古学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向为学校考古学建设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以徐中舒先生为代表的历代四川大学师生员工表示敬意,向参加大会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欢迎。他说,四川大学考古学是中国最早的考古学专业之一,四川大学博物馆是国内高校创建最早、历史最悠久,也是国内高校规模最大、馆藏文物和标本最多的博物馆之一。四川大学考古学和博物馆群的建设发展得益于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也是历届考古学师生员工辛勤工作努力的结果。学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学校考古学学科建设,决定正式成立考古文博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进、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特别是加强师资队伍和考古实验室的建设,充分发挥学校文理工医多学科优势,把考古学学科建设成为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争创世界一流的学科。希望国家文物局、四川省委省政府、成都市委市政府和兄弟高校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四川大学考古文博事业的发展,共同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一起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能够鲜明阐释中华民族5000年优秀文化传统的考古学。

 

图三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致辞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在致辞中代表国家文物局对四川大学考古学专业创建60周年及考古文博学院的成立表示祝贺,对考古专业老师长期以来致力于一线教学和学科建设表示感谢。他在讲话中回顾了川大考古发展的历史进程,总结了四川大学考古学学科取得的成绩,对四川大学考古学的建设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四川大学是我国重要的考古力量之一,在考古学方面特别是对西南考古、三峡工程以及西藏考古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表示,国家文物局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川大考古工作,期待川大考古工作和考古文博学院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刘全胜受四川省副省长罗强委托,代表四川省人民政府向四川大学考古学专业创建60周年表示祝贺。他简要介绍了四川省及四川大学在考古方面的建设情况和显著成绩。他指出,四川大学是国内最早创建考古学专业的高校之一,还拥有国内高校规模最大、馆藏文物最多的综合性博物馆。一直以来,四川大学积极开展考古文博教育科研工作,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如今四川大学博物馆群项目正加快推进,建成后将更好服务四川考古文博事业发展,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四川文化强省建设。期待四川大学以考古学专业创立60周年及考古文博学院成立揭牌为新的起点,作出新的更大成绩和贡献,努力推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发展。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雷兴山、吉林大学考古学院院长赵宾福在致辞中对四川大学考古学专业创建60周年及考古文博学院的成立表示祝贺。在回顾四川大学为中国考古研究作出的重要贡献后表示,愿与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及全国考古学人一如既往地友好交流、深化合作,共同为党育人、为国考古,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中华遗产的保护者、中华文明的诠释者、中华文化的传播者,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共同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努力奋斗。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施劲松研究员、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局长刘世忠作为校友代表致辞,他们代表历届四川大学考古学科毕业生向学校考古学专业创建60周年及考古文博学院的成立表示祝贺,向母校的辛勤培养表示感谢。他们表示,校友们会持续关心支持母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考古学学科的发展,以实际行动更好地回报母校和社会。

 

图四 论坛与纪念大会标语

 

在会议通知发出之后及开幕式过程中,全国各地高校、文物局、考古研究院(所)、博物馆及相关科研机构和单位纷纷发来贺电表示祝贺。

开幕式后的主论坛,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DNA实验室主任付巧妹研究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雷兴山教授分别以《古DNA获悉东亚人群遗传演化》《田野考古报告的编写理念与方法》为题作主旨演讲。随后,分论坛举行了“中国考古学学科发展讨论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考古学科评议组成员、四川大学杰出教授、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霍巍教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雷兴山教授,吉林大学考古学院院长赵宾福教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方辉研究员,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陈洪海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韩建业教授围绕我国考古学学科的建设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在“新时期一线考古人才的培养”“新时期一线文博人才的培养”分论坛上,四川大学考古系校友围绕当今考古文博行业人才需求与培养,新时期四川大学考古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研讨。

 

二、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的贺信

 

图五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的贺信

 

四川大学考古学系:

欣闻贵系考古学专业成立六十周年,特发此信,以兹祝贺!

川大考古与重庆考古有着深厚的渊源。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奠基人徐中舒、冯汉骥二位先生曾分别担任过西南博物院院长、副院长。冯汉骥先生主持了冬笋坝船棺葬等重庆重要考古发掘工作。三峡工程和基建文物保护中,贵系开展了重庆云阳李家坝遗址、明月坝遗址、酉阳清源遗址等考古发掘;在科研领域,我院与贵系合作开展了铁器保护、南宋铁雷、体质人类学、环境考古学等多方面研究。贵系为重庆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不少已成为重庆文物考古领域的专家和领导。今年7月,渝、川、蓉考古机构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物保护利用,我院愿与贵系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工作联动,积极探索更多的合作模式、研究领域,推进优势互补,共同推动考古学科建设和川渝文物保护事业。

贵系考古学专业建立六十年来,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不断开拓进取,不仅培养了大量优秀的考古人才,更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成绩卓著的考古专家,为我国考古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今值贵系六十华诞之际,谨致敬意和贺忱,并祝贵系更加繁荣、更为壮大、更为辉煌!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2020年10月26日

 

三、回顾与感概

图六 四川大学考古专业的考古田野发掘工地

 

新中国考古学经历了七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和鲜明的学科特征,成为一个包含众多分支学科并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的学科。西南地区是国内较早开展近代考古工作的地区,原华西协和大学、原国立四川大学都是在西南地区较早开展考古工作的单位,其中以原华西协和大学陶然士、葛维汉、郑德坤等一批学者为代表的华西“人类学—考古学”传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建国后,徐中舒、冯汉骥二先生着手建设四川大学的考古专业,基本奠定川大考古的底色。作为全国首批开设考古学专业的三所大学之一,川大考古以坚实的田野考古为基础,在中国西南考古、汉唐考古、宗教考古、美术考古等领域形成自身的研究风格与学术特色,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和影响,科技考古与博物馆学也迅速发展。川大考古是国家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985工程哲学社科创新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西南地区唯一具有考古学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的学科点。在长期的考古教学、科研与实践过程中,四川大学考古学科为中国尤其是西南地区的考古文博事业培养了大量中坚力量。川大考古奠基人之一的冯汉骥教授,这位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人类学系与哲学系的博士,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主持发掘过成都永陵的考古发掘,这也是国内首座科学考古发掘的帝陵;广为科幻迷熟悉、荣获1978年度“中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珊瑚岛上的死光》一书作者童恩正教授,凭借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等学术成果,被国际考古学会议专门开设分会场纪念;张勋燎教授是国内道教考古开创者;林向、宋治民教授是用考古材料研究西南地区先秦文化的一个标杆……从创始人到川大考古的二代精英,从三星堆祭祀坑、金沙遗址的发掘领队到年轻的考古人,川大考古为全国输送了1300多名考古文博的栋梁之材,川大考古是中国考古学的“川军”,一批又一批川大考古人支撑起了四川考古界的半壁河山。

 

图七 川大考古六十周年徽标

 

“锦江的晨风向您们问好,望江楼的夕照把您们盼望,我们热烈地欢迎您们——新同学、新伙伴!”这是《四川大学一九八零年招生录取通知书》中一封致新同学信的启首语。“幸有青春填梦忆,不教世事尽沧桑。”川大考古才子童恩正教授根据他在三峡考古的经历,撰写的少儿科普读物《古峡迷雾》(由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影响了若干年轻人选择考古学专业、并最终走向考古学研究的道路;四十年前的1980年初秋,这本书把我也吸引到了美丽的锦江之畔。我这位刚年满17岁的懵童学子,从雾都山城重庆,横跨四川盆地,来到天府之国成都,从双手用力推开四川大学——西南最高学府这扇古老而厚重的学府大门起,自己的一生,就与“川大”、“考古”结下了不解的缘分,有幸成为第三代川大考古人。母校四川大学的学习、生活丰富又多彩,忙碌而充实:文史楼里有我的书声,荷花池畔有我的身影,运动场上有我的汗滴,八百里关中古迹参观,大凉山雅砻江岸文物勘探,巍峨秦岭山麓考古发掘……几十年的考古生涯中,川大考古的四年,无疑是我人生命运交响曲中的“华彩乐章”!

拜会恩师,我们向健在的“考古系五老”——张勋燎、林向、宋治民、马继贤、李克林诸先生鞠躬;聚会同学,共忆年华,砥砺学术。回首既往,我永远感恩母校;品味当下,我不忘初心;展望未来,仍然激情满怀!“薪火相传,风雨兼程六十秋;弦歌永续,不忘初心再出发。”六十年来,川大考古前辈一路荜露蓝蒌,栉风沐雨,风雨兼程,都是我们拼搏进取的优良传统;当下优秀的师资,丰富的实践、全新的技术、均推动着川大考古学科研究稳步向世界一流考古学前行!

 

图八 四川大学徽标

 

(林必忠)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