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何得龙墓及其相关史实考证
何得龙墓及其相关史实考证
发布人:  2020-12-23

何得龙,清代后期武官,历任重庆府下属合州、巴县、綦江、铜梁、安居及涪州等地武职;先后参与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川滇李蓝起义、四川甘孜中瞻对工布朗结起义、贵州杨凤起义、川黔边包茅仙起义等军事活动。我们通过研究何得龙墓葬及其生平事迹,对于了解清代后期的农民及少数民族起义,重庆及其相邻地区的地方史实应该有较重要的价值。

 

一  何得龙墓简况

 

图一 何得龙墓前貌

 

三十年前(1990年)的夏秋之际(8月),位于重庆市綦江县石壕乡(今綦江区石壕镇)的何得龙墓多次被盗掘,因墓葬石质坚硬,盗贼均未能洞穿。事发后,一方面綦江县有关公安部门加紧侦破,一方面由重庆市綦江县文物管理所(今重庆市綦江区文物管理所)组织人力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使墓内文物免遭进一步损失。

何得龙墓,坐落于綦江县石壕乡凤凰村六社,北距石壕场(今石壕镇治所)800米,傍倚渝黔公路(210国道)。墓葬坐西向东,墓葬本体用石灰岩质的条石砌成,中垒泥土,面阔5.3米,通进深5.8米。墓前原有石桅杆等建筑,毁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墓枋构筑于墓冢前,石质仿木结构,重檐歇山顶,三柱二开间,通高4.4米。墓枋分上、下两层。上层,正中阴刻双钩行书“功高德大”四个大字;旁有“试望功高扶日月,且观地吉动云山”对联,两侧刻“酉山”“卯向”文字。两檐翼角刻浅浮雕大象卷鼻图像。上、下两层之间为额枋,枋上刻高浮雕“二龙戏珠”图像。下层,中间立柱竖书“皇清钦赐都司何公印得龙,诰封淑人何母冯氏晚享祀千秋墓位”。侧柱刻“完全归去路,呵护后来人”对联。两旁八字墙分别刻有赞颂两位墓主人的诗句:左刻“沙场百战志弥坚,一作干城未息眉。白发忧民功盖世,丹心捧日气冲天。虽无至树横阶内,幸有孙枝绕膝前。创造生莹今勒石,湖登呵护后人贤”。右刻“巾帼人传福寿隆,性情倜谠亦英雄。操修可比曹姑德,敬戒犹闻郑女风。坤苑昭垂天地少,姆仪欣羡古今同。佳城预立牛眠处,满眼河山气郁葱”。落款均为“冯晋贤拜题”。

墓内共有两个墓室,大小相若。墓室内各置一棺,棺均有盖;其中,何得龙葬于墓之左棺,妻冯氏葬于右棺。棺内除墓主人遗骨、衣衿外,随葬品还计有彩瓷枕(左棺内用青花瓷盘作枕)、玛瑙项链、玉胸饰、玉腰饰、玻璃手珠等,共45件;质料以玛瑙为主,另有软玉、玻璃等材质。这批出土文物,现收藏于綦江博物馆。

特别重要的是,墓枋下层内柱之间,嵌有两通高91厘米、宽77厘米的石灰岩石碑。碑名为《墓志小引》,碑文为阴刻颜楷字体,共30行,行18字,凡471字。字径3厘米,字距1厘米,行距1厘米。其中,“墓志小引”“匠司彭元山坚修”“公”“字”“媳女”“孙”“胞侄”“孙女”等字稍小,字径2厘米。现录《墓志小引》全文并勘误、标点于下:

墓志小引

匠司彭元山坚[监]修

何公得龙,字见田,安邦定国材也。祖籍自湖广麻城县孝感村入蜀,落业崇宁县界牌,历世皆有盛德。公习武艺最精,自道光廿八年懋功协属绥靖营,层此拔马。廿九年,奉总督部堂示,征剿蛮夷,清平。咸丰元年,奉钦差大臣命,征剿发匪。复送藤[屯]兵【1】回蜀。又三年,防堵巫山。奉总督部堂命,征剿黔省杨逆,肃清。五年,奉总督部堂命,征剿耗[号]匪,克服。转赴德安府。感概不已!忆公连年苦战,屡有大功。蒙钦差大臣保戴蓝翎,又保重庆中营石[壕]【2】实任。七年,平服汉阳、武昌及湖北有功,蒙钦差大臣保赐千总。八年回蜀。征剿川黔[滇]【3】李、蓝二逆,清平。蒙正县委署合州邑。又蒙正县苏委署巴邑、桐[铜]梁邑、綦邑、湖[涪]州【4】邑。同治三年,又蒙正县唐命,征剿秀山贼匪有功,两补都司。五年,转赐石[壕]实授。公自莅任三十余载,心忠于君,德被于民,可谓国家累世勋旧之臣也。惜公荣膺显秩,无意仕进,有将相公侯之功,而竟未至将相公侯之位,世之人皆为公而慨叹之也。公娶儒人氏吴,生二子,早逝;吴亦逝。犹有二孙,秀骨天成。媳赵氏守义抚孤,将来获报无穷。继娶儒人氏冯,为百年计。兹者,公建石椁,问序于余。余考其德政,察其功烈,而使天下后世能知公之行为、事业也。于是乎书。

媳女赵氏   三孙何正荣

何正华

孙女何秀芝

 

              胞侄何永春                    

何永年                    

晋贤冯开国敬撰

皇清光绪十有六年岁次庚寅季秋月谷旦立

 

“生基”(又称“生茔”、“佳城”),是重庆地区民间老百姓对古墓葬的俗称,例如,称埋藏于地下的宋墓、明墓为“古生基”;称隆起或构筑于地表,有各种装饰、花纹的清墓为“花生基”。从古代丧葬制度的内涵来说,生基是指在墓主人生前就营造其死后的埋葬处所。“生”者,活着、健在也;“基”者,房屋、住所之基础也。

何得龙墓的墓枋上刻有“创造生莹今勒石”,“佳城预立”等字句,《墓志小引》也记“公建石椁,问序于余”。《墓志小引》及其墓葬虽然刻建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但据民国《四川綦江县续志》记载,何得龙在光绪十八年(1892年)至二十一年(1895年)时还任石壕讯官。墓主人在墓葬营造完工后的一段时间仍然活着,因此,可以判断何得龙墓是在其生前以侄、媳、孙的名义营造的“生基”。

墓表,又称神道碑,是立在墓前记载墓主人生平,表扬其功德的;墓志是埋入墓中,记载墓主人姓名、家世和生平事迹的,是墓表的发展、变化;一个在墓前,一个在墓内。《墓志小引》位于墓前,其文谓:“公建石椁,问序于余。”引者,序也。《墓志小引》应该就是《墓志小序》的意思,是墓表(或墓碑)的代名词,与墓志是两回事。清理该墓时,墓内没有墓志出土,结果只有“引”而没有“志”。

 

图二 何得龙墓《墓志小引》(前)

 

二  何得龙及其相关史实考证

何得龙墓之《墓志小引》记载了墓主人一生的主要经历,其间还涉及了大量的实史。笔者拟以《墓志小引》为基本线索,结合其它文献材料对何得龙的生平事迹及其相关史实作一简要的考证、研究。

1. 何得龙的字号与籍贯

同治《綦江县志》之“修志官绅”姓名栏中记载:同治二年(1863年)“监修:县外委何得龙,见亭。”《墓志小引》却记载为“何公得龙,字见田”【5】。何得龙的表字究竟是“见田”?还是“见亭”?中国传统文化中,男人的名与表字,由于避讳的原因,其意多相通。例如:杜甫字子美,“甫”与“子”均是对男子的美称;张飞字翼德,“飞”,所以举翼也。《易经》有“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6】之说;因此,何得龙的表字应从“见田”,同治《綦江县志》所记的“见亭”是“见田”之音谬。

“湖广填四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的人口迁移活动,以湖北麻城县进入四川的人口最多。按《墓志小引》的记载,何得龙的祖籍为今湖北省麻城县孝感村,但下面两则族谱却记“孝感村”为“孝感乡”。如简阳汪氏远祖,原籍“麻城县孝感乡蒿枝坝大松树……至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入川”。【7】蒲江杨氏祖先“系湖北麻城县孝感乡踏水桥民籍……自明洪武三十二年(1399年)奉旨来蜀”。【8】“乡”,“村”差异的原因何在?光绪《麻城县志》记载:麻城县“初分四乡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曰孝感,统一百三十里。里各有图。成化八年(1472年),以户口消耗,并为九十四里,复并孝感一乡入仙居,为三乡。”【9】麻城县的“户口消耗”,可能与当时人口大量外迁有关。成化八年,孝感乡被并入仙居乡,成为乡以下的村级地域,这也许就是改称“孝感乡”为“孝感村”的原因吧。何得龙先辈从湖北麻城迁入四川的时间应在成化八年以后。

“崇宁县界牌”是何得龙先辈“入蜀落业”的地方,现属四川郫县(今成都郫都区)境内。据同治《郫县志》记载:(郫县)“徐一甲犀浦镇东二十五里至界牌,交成都境内。”【10】由于何得龙是崇宁县【11】人,所以同治《綦江县志》记何得龙为“崇宁行五”【12】,即出生于崇宁的军人,“行五”通“行伍”。民国《崇宁县志》中也有他的小传:“何得龙,由崇化营马兵平番寇有功,赏戴蓝翎。任重庆石港【13】讯。”【14】

一说何得龙出生于打通镇大罗村,据《百度·九盘山》“石壕场附近何总爷(名何德龙,大罗人氏,围剿石达开义军的将领之一)”。史料未臻,孤证不立,不可取信也。

2. 何得龙在道光年间的活动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何得龙投军于汉屯营(以屯养兵)性质的松潘镇懋功(今四川阿坝州金川县)协下属的绥靖营,因为他“习武艺最精”,随后调任懋功协下属的崇化营,担任对军事技能有较高要求的马兵,享受较战兵、守兵为高的兵饷待遇。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康区中瞻对(今四川甘孜州新龙县)土司工布朗结(一称“布鲁曼”)率藏民起义。据《清史稿》记载:“(道光)二十九年二月丙辰,四川中瞻对番工布朗结作乱,命琦善剿之……闰四月辛巳,琦善剿中瞻对番,败之。”【15】四川的少数民族(即所谓“蛮夷”)在道光二十九年起事,惊动朝廷和四川总督琦善的,也只有这次工布朗结起义。是役自二月丙辰(阴历二月十七日,阳历3月11日)始,后四川总督琦善奉钦令率川、康军队镇压,到四月辛巳(阴历闰四月十四日,阳历6月4日)工布朗结遭到重创,历时共八十六天。【16】何得龙所在的汉屯营——懋功协及其下属崇化营,就驻防于相距中瞻对直线距离不到两百公里的懋功地区,参加这次军事行动自然是首当其冲的事。

 

图三 何得龙墓《墓志小引》(后)

 

3. 何得龙参与围剿“太平天国”的有关活动

洪秀全于咸丰元年(1851年)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建立“太平天国”,并创建太平军。是年,太平军活动范围限于广西境内,因此,何得龙所在的懋功协及其下属崇化营前往的目的地应该在广西域内。

咸丰元年,朝廷多次调遣川兵出省围剿太平军,何得龙所在的懋功协出川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咸丰元年五月二十四日,四川总督徐泽醇在给咸丰帝的奏折中写道:“窃臣于四月初五日钦奉寄谕:饬将初次所调川兵……候李星沅等调遣。其二次续调川兵……候赛尚阿调遣……嗣又续调维州、懋功汉屯营官兵一千四百名……兹据禀报:……至三次调派维、懋汉屯官员五百四十名,懋功汉屯官兵八百六十名,共兵一千四百名,均由营起程,于四月十九日、二十一、二十八、五月初一、初二、初三等日,先后由彭山县上船,分起前进。现据具报,四月三十、五月十五日等日全数行过重庆,约计五月二十五日以前,亦可全出川境。”【17】

咸丰元年五月二十七日,湖广总督程裔采在给咸丰帝的奏折中也写道:“……又奉旨再挑四川懋功协大、小金川屯兵六百名,绿营兵二百名,维州协五寨屯兵四百名、绿营兵二百名,共一千四百名,均应自湖北巴东县入境,历宜昌、荆州(今江陵)府属,由监利县荆河口出湖南巴陵县(今岳阳市)境……据巴陵县禀,川兵由宜昌水路至湖南省,向有两路可走,水大则由公安太平口取道澧川(今澧县)抵省,其路较近……水小则由监利及巴陵至省,其路较远……”【18】

根据以上史料可以得知:何得龙所在的懋功协官兵八百六十名,与维州协官兵约六百名,共计一千四百名,奉钦差大臣李星沅命,组成出川的第三批“剿逆”部队,于四月十九日至五月初三日,陆续从彭山县登船,分批沿岷江南下,经乐山、宜宾进入长江,折而向东,于四月三十日,五月十五等日经过重庆,从巫山出境,到湖北巴东,历宜昌、江陵。然后,运兵路线一分为二,水大走近路,从公安太平口取道澧县进入湖南,水小则绕道,顺长江抵监利,从岳阳进入湖南,最后从湖南抵达广西前线。

奉调出省的川兵在与太平军作战的过程中,多有伤、病。如《巴县档案》记载,咸丰二年(1852年),重庆府札:“奉调广东作战官兵,因水土不服[符]患病,遣返回籍。”【19】另因调遣等原因,陆续也有出省川兵回川,何得龙所在的部队也承担了护送汉屯官兵回四川的任务,即“复送藤[屯]兵回蜀”。

“太平天国”永安建制后,作出了进军两湖,东取金陵(今南京)的战略决策;相继占据湖北、湖南,攻克武汉三镇。定都天京(今南京)后,为配合北伐,又举行西征,进军江西、安徽、湖北。巫山为四川门户,川鄂锁钥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巴县档案》记载,咸丰二年十二月七日,重庆府札:“太平军进兵湖北武昌,攻占有城,川楚交界吃紧,调派川省各兵备道营兵共五百名,由各道护交川东道,带赴巫山,交重庆皂镇调遣。”【20】何得龙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于咸丰三年(1853年)针对太平天国西征军的扩张而“防堵巫山”的。结合何得龙后来的活动分析,他可能就是在咸丰三年或稍前调动进入川东镇(或称重庆镇)军中的。

何得龙所在部队“转赴德安府”之际,承《墓志小引》文分析,应该是在咸丰六年(1856年)左右。这时德安府(今湖北安陆市)所在的鄂中腹地,清军与太平天国的西征军战事仍很激烈。何得龙所部到德安府去,自然也承担与太平军作战的任务。据《清史稿》记载,咸丰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湖北巡抚胡林翼克武昌,湖广总督官文克汉阳。咸丰七年(1857年)八月“戊寅,官文、胡林翼奏,湖北全境肃清。”【21】由于何得龙在湖北参与的镇压太平军战斗中表现突出,由钦差大臣和春保荐,晋阶为千总。

4. 何得龙在贵州的活动

据贵州《桐梓县志》记载,杨凤(名龙喜)【22】,于咸丰四年(1854年)八月初六日,与穆继贤之子侄穆二头等率众起义,攻占桐梓县城,建国号为“江汉”,改桐梓为兴州,杨凤被推举为都督大元帅,大旗上书“复明灭清”四字。起义军以青巾包头,自称“黄兵”,占领仁怀,进攻綦江、江津、巴县、南川、涪州(今涪陵)、合江等地,势力发展到数万人,并有与太平军汇合之势。十月,云贵总督罗绕典和四川总督黄宗汉奏请进剿。在具体军事部署上,“川兵由提督万福统帅[率],(重庆镇)总兵阜升由綦江路,副将德恩由南川路,都司马天贵由江津路,提标翼长将玉龙由合江攻……积极进剿,贼多败死……遂复桐梓……五年(1855年)二月初八日……追至石阡……贼众弃(杨)凤于路,官兵支(肢)解其尸……是役也,历时五月,糜费者不下数十万”。【23】何得龙所在的重庆镇奉四川总督黄宗汉令围剿杨凤起义军,随总兵阜升从綦江攻入贵州,于次年二月完成围剿杨凤义军的军事行动。

咸丰五年(1855年),四川境内只有一起“匪乱”,即“九月……壬午,四川马边厅夷匪滋事,官军剿平之”。【24】不可能是“耗匪”。相邻的贵州,在咸丰、同治年间,由白莲教支派花灯教先后组织发动了四次农民起义,由于用不同颜色的包头、号褂、旗帜作标志,遂有“红号”、“黄号”、“白号”以及“青号”之称。当时的朝廷分辨不清,称“红号”、“白号”为号匪,称“黄号”等为教匪。“白号”于咸丰八年(1858年)才起事,不可能是咸丰五年提到的“耗匪”。

“红号”应该就是《墓志小引》中提到的“耗匪”,“耗”应为“号”之音误。“红号”于咸丰五年在距川南不远的黔东北铜仁起义,“十月二日,贵州铜仁府(举人)徐廷杰抗征秋粮,煽众粮户,闯占府城,杀知府葛景莱”。【25】该起义远近响应,震动邻省。《巴县档案》记载,重庆府札:“查黔省地方不特与秀山可通……札重庆道即行起程,督率兵勇,星夜驰往秀山,合力进剿。”巴县申复:“(咸丰五年)十一月三十日,发重庆三营,派赴秀山防剿。”【26】何得龙所在的重庆镇之中、左、右三营官兵,奉四川总督黄宗汉调遣,于咸丰五年川黔交界的秀山等地,围剿贵州徐廷杰领导的“红号”起义军,次年重创之。“红号”余部后来并入“白号”起义军,继续坚持斗争。

 

图四 何得龙墓近观

 

5. 何得龙参与征剿包茅仙的有关活动

同治三年(1864年)春三月,贵州松桃孟溪苗民包茅仙再次聚众起事。地处川、黔、湘交界处的秀山,直接遭到威胁,县境戒严。秀山县境内的官军,在包茅仙的多次袭击下,“寇连有破陷,势大振,招抚不成,兵勇溃散,军将死之多矣;新募兵士不敌,有黔军不能独支……四月,在籍(礼部)郎中王达琮如成都乞援。总兵曾志友、杨耀观、李家福、贺连级、熊英豪率援军先后至县”。【27】何得龙所在的部队也奉令征剿。六月十六日,四川的曾、杨、李三军在秀山县境内的滥桥合击包茅仙起义军,后者大败,被官军斩首两千余级。贵州松桃的官军与先期到达的官军汇齐后,声威大振,起义军被迫撤退,历经三个月左右,秀山县境兵事因此平息。何得龙由于参战有功,两补都司之职。

6. 何得龙历任职司

何得龙除了与历史事件有关的一些活动外,他还有过一系列任职。由于他在重庆地区所任军职较多,故有必要把重庆镇作一个简要介绍。川东镇作为四川四镇之一,因总兵驻重庆府,又称重庆镇。镇直辖中、左、右三营,营下设讯,凡千总、把总、外委所属均为讯。重庆镇三营所属十九讯,中营辖浮图关、璧山、长寿、綦江、石壕、南川六讯;左营辖江津、永川、松溉、大足、荣昌五讯;右营辖巴县、江北、涪州、合州、定远、铜梁、安居、大庵(今永川市大安)八讯。

道光二十八年,何得龙投军懋功协绥靖营,后调崇化营作马兵。咸丰三年期间调入重庆镇。咸丰五、六年左右,何得龙蒙钦差大臣保戴六品砗磲顶【28】,还保重庆镇中营石壕讯讯官实职。咸丰七年,蒙钦差大臣和春保赐千总之衔。因此,乡人至今称何得龙墓为何总爷坟。

《墓志小引》中的“邑”,这里应该指的是治所,即县城或州城(如后文的“县驻防”,“前署邑讯”等)。何得龙从咸丰九年(1859年,即所征剿的李蓝义军起事于此年)到同治三年(1864年)前,先后被委派到合州州城、巴县县城、铜梁县县城、綦江县县城、涪州州城去作官。何得龙出生行伍,当文职、行政官员的可能性不大。据他几次出任讯官分析,他应该是作重庆镇所辖讯署的讯官(武职),即先后任合州讯、巴县讯、铜梁讯、安居讯【29】、綦江讯、涪州讯讯官。上述五讯,除安居讯外,其余各讯均设于州或县的治所。

同治《綦江县志》记载:“县驻防:……李占魁,江津人,行伍,同治元年署。韦鸿烈,即前署石壕讯,同治二年署。”【30】可见同治元年何得龙任綦江讯官,任期仅一年左右。《綦江县志》又载:“石壕讯分防:……韦鸿烈,巫山人,同治元年署。何得龙,即前署邑讯,同治二年任。”【31】据此可知,同治二年,何得龙由綦江讯官调任石壕讯官,与韦鸿烈对调。此年,何得龙为外委衔,并作为编辑同治《綦江县志》的监修。

同治三年,何得龙两补都司之衔。后任职一度阙如。同治五年(1866年),又任石壕讯官。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四川綦江县续志》记载:“石壕讯,宣统二年(1910年)载。何得龙任。纪国宾,贵州人,署。何得龙复任。杨国洪,江津人,行伍,光绪十八年署。何得龙,十八年复任。陈瑞焕,二十一年署……以上石壕讯。”【32】此志书记载的石壕讯讯官更替的部分年代不详,但从《墓志小引》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分析,何得龙在石壕任职的时间最长,从咸丰五、六年之际到光绪二十一年,约计四十年。任石壕讯官至少有五次:第一次任石壕讯官的时间应在咸丰五、六年之际(迄止年代不详);第二次的任期应在同治二年;第三次的任期应在同治五年;第四次的任期应在光绪十八年结束;但同年又第五次复任。其间,石壕讯官短期由杨国洪担任,直至光绪二十一年,何得龙被陈瑞焕接替为止。至此不见史载。

何得龙在石壕任职前后约计四十年,因此,也在石壕安家、定居。他先娶吴氏,有二子三孙,继弦冯氏。最后与妻冯氏合葬于该墓。

 

图五 收藏该墓出土文物的綦江博物馆注释:

【1】 “藤兵”应为“屯兵”之音误,即后文中的“汉屯官兵”是也。

【2】石:《墓志小引》作“石”,民国《巴县志》作“石濠”,《重庆市地名词典》作“石壕”。《綦江县地名词条释文》:“石壕场,道光时建,因北侧有一石如鳅,一沟如壕,故名。”因此,“石”之“”字以从“壕”为是。

【3】李永和、蓝朝柱义军起义于云南省昭通牛皮寨,主要活动于川、滇二省,没有进入过贵州,应该与黔省无关。因此,“川黔”应为“川滇”之误。

【4】“湖州”应为“涪州”之音误,依据有二。其一,清代,湖州仅见于浙江省一处,建制为府,这和该段时间内何得龙频繁活动于重庆府范围内不相符;其二,《墓志小引》中列举的合州、巴县、铜梁、綦江等既为重庆府所辖州、县,也为重庆镇下辖的讯署,涪州同样是重庆府辖州,又是重庆镇所辖讯署。

【5】同治《綦江县志》卷一《序》。

【6】《易经·乾卦第一》。

【7】 民国《简阳罗家沟汪氏族谱》,四川省图书馆藏。

【8】 民国《蒲江杨氏续修族谱》,四川省图书馆藏。

【9】光绪《麻城县志》卷三《方舆志·坊乡》。

【10】同治《郫县志·舆地图》。

【11】崇宁县,旧县名,位于成都平原中部,治所在今成都市辖郫都区西北之唐昌镇,隶属于成绵府,1958年撤消后,大部分地区并入彭县。

【12】同治《綦江县志》卷一《序》。

【13】重庆镇所辖范围,只有石壕讯而无石港讯,“石港”应为“石壕”之误。

【14】民国《崇宁县志》卷六《人物》。

【15】《清史稿·宣宗本纪》。又按:工布朗结率领的藏民起义,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势力所及纵横三千里,声威远及四川、西藏,直到同治四年,工布朗结才在朝廷与西藏地方政府的围剿下,兵败自焚身亡。

【16】依据陈垣著《二十史朔闰表》(中华书局,1962龙年7月)进行推算,其间涉及了四月和闰四月。

【17】《太平天国文献史料集·徐泽醇奏调赴广西之四川官兵已先后出境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18】《太平天国文献史料集·程裔采奏川皖等省派赴广西兵丁出境日期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19】《巴县档案目录》,《太平天国专案》卷131《调兵之部》。

【20】《巴县档案目录》,《太平天国专案》卷153《调兵之部》。

【21】《清史稿·文宗本纪》。

【22】 龙喜:《綦江县志》作“喜”,《巴县档案》作“隆喜”。以龙、凤相匹配而论,杨凤,应字龙喜,当以《桐梓县志》“龙喜”为是。

【23】同治《綦江县志》卷五《兵志·武备》。

【24】《清史稿·文宗本纪》。

【25】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日志》,中华书局,1987年。

【26】《巴县档案目录》,《黔苗起义专案》卷13、卷22。

【27】 光绪《秀山县志》卷三《官师表》。

【28】 蓝翎:清官员冠饰,即砗磲顶,因砗磲的颜色以孔雀蓝为主,故又有蓝翎之称,无眼,为六品衔。

【29】光绪《铜梁县志》卷五《职官》。

【30】【31】同治《綦江县志》卷六《职官·武员》。

【32】 民国《四川綦江县续志》卷三《官师表》。

 

林必忠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