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十三五”期间考古收获总结与“十四五”展望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十三五”期间考古收获总结与“十四五”展望
发布人:重庆考古  2021-05-19

“十三五”期间,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的考古工作对象从三峡考古拓展为主动性考古、三峡后续考古、城市基建考古三箭齐发、全域均衡发展的格局,考古工作重心从抢救性发掘为主转变为研究、发掘、保护、利用一体化保护发展模式,考古事业迎来了发展新高潮。五年来累计完成考古项目391项,其中,主动性考古12项、三峡后续考古53项、基建考古326项,实施线状调查4683.45千米,区域调查241.48平方千米,发掘面积168485平方米,出土文物及标本约3.7万件/套,实施30项文物保护修复项目,保护修复文物3622余件(套)。先后获得“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入围奖等专业奖项,考古工作队先后获得2019年度全国三八红旗集体、2019年重庆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表彰。

一是城址考古多点开花。围绕宋元(蒙)山城遗址群,近5年来相继对渝中重庆城、合川钓鱼城及奉节白帝城进行发掘,新清理揭露出一批城门城墙、兵器坑及衙署遗址等重要遗存。工作过程中逐渐明确山城防御体系大遗址考古理念,不断扩大工作范围,相继对渝北多功城、万州天生城、忠县皇华城、涪陵龟陵城(三台城)、南川龙崖城及梁平赤牛城等宋元(蒙)山城遗址开展调查、发掘,对宋元(蒙)山城的城墙构筑、防御体系、内部布局等有了比较明确的了解,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此外,还开展了部分唐宋县城和市镇考古,主要代表有永川汉东城、武隆老县城及合川赤水县城等,填补了重庆这一时期城址发现的空白。

 

奉节白帝城遗址皇殿台台城与瓮城全景正射影像

 

奉节白帝城遗址樊家台兵器埋藏坑

 

二是巴蜀考古再创佳绩。为加快推动巴蜀考古,以川渝两地融合发展为契机,渝、川、蓉三地考古机构联合开展了考古中国“巴蜀文明进程”的专项课题研究,为巴蜀历史与考古研究注入了强劲动力。2020年,作为该课题的重要前期项目,启动了对九龙坡区冬笋坝遗址的考古工作,发现以战国时期为主的墓葬28座,继上世纪50年来以来再次在重庆境内发现船棺,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此外,在近年来的三峡消落区考古中,分别在巫山大水田遗址、柏树梁子墓群等发现了较多的同时兼具巴、楚两种文化因素墓葬,是战国晚期巴楚相争的历史缩影。

 

九龙坡冬笋坝遗址发掘区全景

 

三是宗教及石窟寺考古亮点纷呈。重庆地区保存有十分丰富的宗教遗存,近年来通过考古调查和发掘,不仅新发现了一批摩崖造像,更为重要的是揭露了一批寺庙遗址和僧人墓葬,包括江津石佛寺、九龙坡毗卢寺、石柱观音寺遗址等,时代集中于宋至明清时期,为重庆佛教考古增添了十分丰富的内涵。此外,还对江津朝源观道教遗址进行了调查、清理和研究,为道教考古研究拓展了新的视野和方向。在理论方法上,逐步探索了宗教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方法,将对石窟的平面研究转向立体的寺庙空间研究,提升了石窟寺研究的深度。

 

江津石佛寺遗址建筑基址区全景

 

四是古代产业考古彰显特色。近年来,重庆地区以盐业考古、冶金考古、陶瓷考古等研究领域为代表的古代产业考古,取得了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都富有特色的成就。在盐业考古方面,对巫溪县宁厂古镇盐业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工作,发现与盐业生产、贸易等密切相关的文物80余处,清理发掘以明清时期为主体的制盐遗存近60处,完整地揭露出宁厂古镇以盐灶为中心的生产布局结构,为揭示中国古代盐业技术的演进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在冶金考古方面,以忠县临江二队炼锌遗址为代表,通过考古发掘证明该遗址至少存在16个冶炼场,是我国目前发现规模最大、时代最早的炼锌遗址,为探讨我国古代“下火上凝”式炼锌工艺流程的产生、发展以及三峡地区古代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忠县临江二队遗址发掘区全景

 

五是科技考古强效支撑。围绕重点考古项目,积极利用科技方法提取文化遗存信息,着力复原古代人类的生产生活面貌。在环境考古方面,对永川汉东城遗址等5处遗址通过对采集样本开展了古代人地环境关系综合研究,系统反映了渝西长江沿岸自4000年以来的自然地理环境;在动植物考古方面,以峡江地区为中心,辐射重庆全域先后开展20余项检测研究,对距今8000~3700年间重庆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及生业模式有了突破性认识;在数字化考古方面,基本实现对考古现场的高精度测绘,先后对巫山大水田遗址等16处遗址开展了重要遗迹三维建模、考古资料数字化等,田野考古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

 

忠县皇华城遗址高程模型

 

展望“十四五”,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将在以下4个方面精准施策、重点发力。

一是全力推进重点考古项目。大力推动基本建设和土地储备考古前置,全面提升配合重大基本建设考古效能;围绕钓鱼城申遗实际需要,切实做好钓鱼城遗址考古工作,强化考古的基础支撑;着力强化、深化成渝地区考古机构合作机制,高质量地实施“考古中国——巴蜀文明进程研究”考古项目;以东亚早期人类探源、巴文化起源、巴渝石窟寺考古、重庆古代城址考古、古代手工业遗址考古为主线,系统规划与实施主动性考古、基本建设考古、三峡后续考古等重点项目。

二是深化考古研究阐释。重点推进三峡考古资料整理完善,及时公布一批考古简报和考古报告;持续推进以钓鱼城为核心宋元(蒙)山城遗址价值阐释与研究;重点开展动植物考古、环境考古、手工业考古、科技考古等专题考古,阐释好巴渝文化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加大考古工作的社会宣传力度,发好考古声音、讲好重庆故事,让社会和公众更加了解和支持考古工作。

三是强化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考古支撑。积极配合三峡考古遗址公园群建设,着力强化合川钓鱼城遗址、渝中区老鼓楼衙署遗址、奉节白帝城遗址、忠县皇华城遗址、万州天生城遗址等考古工作,为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提供重要支撑,更好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是全面提升考古工作能力。推进考古和文物保护关键技术攻关,力争建设考古发掘保护科研基地。加强高素质人才引进,注重考古专业后备人才培养和基层考古人员田野培训常态化,培养一批“择一事、终一生”,有考古情怀、有事业心的专业技术人才,持续壮大重庆考古队伍。

 

文稿:白九江 范鹏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