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龚有融诗文中的园林意趣
龚有融诗文中的园林意趣
发布人:  2021-06-04

一、龚有融的生平概况

龚有融(1754-1831),字晴皋,重庆巴县人。清乾隆四年(1739)进士龚士楷之孙。出生于科举世家、书香门第,从小受到龚氏家族“诗书传家”良好家风教育,后受业于乡贤夏应亨。乾隆四十四年(1779)举四川乡试,在京师屡经会试却均未中进士,直到嘉庆十三年(1808),终通过“大挑”制度,挑取为一等。嘉庆十六年(1811)任山西崞县知县,始入仕途。嘉庆二十年(1815)年初,山西巡抚衡龄出巡崞县,因箪食自支招待开罪于抚军,被调石楼县知县,不就,以老病辞,旋即便致仕归乡。在任期间,轻车简从,多施惠政,去官时,“崞县民攀辕泣送,为立生祠”。还巴县后,晚年居退溪山庄,“怡情泉石,潜心宋儒书”。[1]道光九年(1829),为观文书院讲席。道光十一年(1831)卒,时年七十七。祀乡贤。

他善山水,宗北宋,用泼墨写意画法,随意挥洒,不拘前法,能自创一格。民国《巴县志》载:“常循行溪畔,执竿如笔,逆流画水,以定腕力。”[2]又长花卉、翎毛,尤喜作石与芭蕉。其书师法欧阳修、王羲之,工楷、行、草,书风奇逸洒宕,别具风神。成亲王永瑆曾对其书法颇为赏识、推崇。四川督学使郭尚先在赞扬有融书学功力时曾说其“大字纵横有奇,气当其合,作往往似通瘗鹤铭,不甚易遇耳”。[3]近世翰林赵熙称其“画能荒率书相称,人守清贫道自高”。[4]民国《巴县志》有传,谓“县三百年来极高逸文艺之誉者,有融一人而已。”[5]
 

二、《退溪诗集》及诗学主张

龚有融作为一位生活在乾嘉时期的诗人、书画家,“工画者多善书”,工诗,尤以五言、七言近体诗为长,喜欢以诗会友,教导后生,创作了许多乡土山水诗书画。他的诗清新自然,不事雕琢,大多散出,流传至今的并不多。关于诗与画的关系,龚晴皋曾书宋儒、诗人邵雍《句》其一“画前原有易,删后更无诗。”门弟子段廷琛评价其“醇行绝学,官山右以循吏称;归而教授里闾,以书画擅名,世传其诗甚少”。[6]龚有晖评价其兄“事亲孝,居官慎”“然则虽有诗,不传可也。政惟不传,欲其传者,转莫能自己,岂诗之故耶?诗不多,诗不在多也”。[7]王劼评价“因其行谊重,推及画与诗。先生岂作画,人品擅一时”。[8]时谚“家无晴皋字(画),必是俗家人”。由此看出,龚有融不仅仅书画成就高,在诗作审美方面也很有造诣,只不过诗名被其书画名掩盖而已。

 

龚晴皋书五言联

 

龚晴皋《垂柳迎风摇飏图》

 

早在唐之前,文人即有保存文稿、编纂文集的传统,他们毕生追求的文学成就中最重要的“遗产”就是留下一部传世文集。龚有融的诗集由其门弟子在龚有融去世后辑佚编纂而成。现存最早者为咸丰二年(1852)巴县龚氏刻本,藏于重庆市图书馆。《退溪诗集》是国内仅存的一部龚有融诗歌别集,是研究其诗歌方面创作成就的第一手资料。今人范国明与何承玖二先生曾共同校点《退溪诗集》,收入《龚晴皋评传》,于2014年12月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任竞、王志昆先生主编的《巴渝文献总目》(古代卷·著作文献)对诗集条目亦予辑入,2017年5月由重庆出版社出版。重庆市九龙坡区志中心又据重庆市佛教协会副秘书长钟洪鸣藏本为影印底本,2020年5月整理翻印。

《退溪诗集》卷首有序文二篇。其一为龚有晖序。龚有晖,字旭斋,重庆巴县人。为龚有融从弟,得其伯兄授业,邑庠文生,工书、画。其伯兄有融名载县志,“载在邑乘,千载下共知其人”,[9]为后世所知与他关系甚密。序尾落款“咸丰二年夏弟有晖序并书”。[10]清孙桐生编纂《国朝全蜀诗钞》卷二十一收龚有融诗《石圃》《诸曦庵画墨竹》《题太白真次东坡韵》《龙狮洞》《次李约庵先生春分前一日过江访蒙园》《赠华岩寺僧愚岭》《郊行》《经白帝城》《次韵答亢荔园》《题画》十首,五言、七言、律诗等一应俱全。民国《巴县志·文征》一卷亦收龚诗《古剑》《山居示子珪》《唐榛山秋山图为刘穆参题》《题太白真次东坡韵》《题画》《郊行》《戏遣》七首。

其二为段廷琛序。“咸丰二年岁在壬子孟夏月,门下士段廷琛敬序”。[11]关于这本诗集的成书过程,段廷琛之序跋述其源流甚悉。段廷琛,重庆巴县人,嘉庆七年(1802)生。嘉庆二十四年(1819),入碾斋书堂,受业于龚有融。道光四年(1824),吴杰督四川学政时以诗赋取士,廷琛以诗古为吴杰所知。道光五年(1825)举四川乡试。道光十五年(1835)以大挑知县分发南河。道光二十年(1840)致仕。道光二十七年(1847),段廷琛去万县访龚有融长子龚介珊,品读《味蔗轩诗集》,“犹见先生家风”。又专门询问采录其父遗诗之事,“则曰强半遗忘矣。”道光三十年(1850),龚介珊卒。咸丰二年(1852),龚有晖和段廷琛据其所能不断搜寻龚诗的遗稿,“于残缣断楮中”,挑选出一百二十首诗,并对篇目加以整理,由龚有晖手写,段廷琛校勘之后付刊问世,编成《退溪诗集》一卷。

咸丰二年(1852),时年五十岁的段廷琛为龚有融的诗集撰写序文。他对其师的诗歌十分崇敬, 在《序》中写道:“未尝不忆先生之教诲而追先生之绪余”,“琛从学五年,受诲最笃,渊源师友,机杼一家”。[12]缅怀追慕,情词深切,可见他们之间师生情谊颇为深笃。龚有融的论诗观点基本见于《段序》,全录如下:

“作诗与作文异。文以明道,非宋儒语录不为功;诗以言情,非抒写性灵无由空。群而拔俗,眼前境地,口头言语,即是佳诗。第其法具于古人门径,若不师古而自用,野战无纪律,殊非节制之师;若沾沾古人而不能自我作古,又失词必己出之意。明人守唐法谨,袭其貌而遗其神;宋人视唐法疏,化其形而忘其韵。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纵横变化,不求合法而自然应律谐声,上薄风骚,下追汉魏,所谓诗人之诗也。何必活剥长吉,生吞工部耶?”[13]

段廷琛在《校晴皋诗毕恭跋其后》写道:“笔吐光芒墨写真,书臻绝顶画通神。出其余事闲吟讽,又抵陈黄一辈人。”[14]“陈黄一辈人”指明清之际重要的格调派诗人陈子龙和乾嘉诗人“岭南名儒”黄培芳。重情,追求“情真”,是明代格调派诗学的重要特征。陈子龙的复古主张主要是重情和写实,即不仅要学习古人的审美和格调,更要注重诗歌的社会功能。清初诗人方贞观在当时诗名甚著,其诗学远承明代格调派之说,作诗话《辍锻录》云:“诗人之诗,心地空明,有绝人之智慧;意度高远,无物类之牵缠。诗书名物,别有领会;山川花鸟,关我性情。信手拈来,言近旨远,笔短意长,聆之声希,咀之味永。此禅宗之心印,风雅之正传也。”[15]乾嘉学派注重求真、求古。黄培芳与龚晴皋同处乾嘉时代,黄培芳工诗文书画,以诗闻名,黄论诗主复古,推尊盛唐,重视诗法,要求作诗“出规入矩”,要求诗人论诗以真为主,写真实的情景体会,其诗被认为是”所谓诗人之诗也”。

归结龚有融对诗的论说,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龚有融认为作诗应由传统而出新,要由我创新,不循旧法,才能实现自然美、绘画美和诗艺美的转化和相融。这与清代两位画家石涛、王昱“不师古法不成我法,不变古法终非家法”“自我作古,不拘家数而自成家数矣”的见解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他还善于从古人古诗古画中汲取营养,把唐诗作为学习的门径,学其精华。在论诗歌审美表现特征时,他对宋明两代对唐人唐诗的继承关系进行了论评。从渊源上,他自己的诗作汲取了李白、杜甫、韩愈、苏轼等前代诗人的风格。他高度肯定唐诗的成就,如作《豆垄金石图》题《文曲星吏》跋文致敬文学星河中的“诗圣”杜甫。还赞同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所主张的“唯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窃”。如其诗《白桃花》写道:“花不见桃惟见李,退之此语本超然。岂知别有瑶台种,自合同称玉洞仙。”他论韩愈诗《李花赠张十一署》描写夜中盛开的白色李花景致,体物入微,乃悟其妙。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龚诗诗意情怀里对苏轼的挚爱,还曾把钟嵘《诗品》、杨慎《升庵诗话》和袁枚《随园诗话》当作研究诗歌的资料。

其次,他认为诗体由于文体和内容的特殊性,比宣扬儒家道德的公文文辞更具有诗性之美。清初的宗宋诗风和复兴经学运动,尤其是乾嘉诗坛“性灵派”对龚有融的诗风影响很大。龚有融本人是一个真性情的人,敢于针砭时弊,“何必活剥长吉”暗讽孙洙《唐诗三百首》中未收录唐代诗人李贺诗作,亦时风使然。戴纶喆《四川儒林文苑传》说他“纵脱尘俗,有名于时。然性高简,不轻为人役。”[16]他认为诗作应与情景相生,“眼前境地,即是佳诗”,要流畅自如,“不求合法而自然应律谐声”。他主张“诗以言情”,赞同当时乾嘉诗坛的代表袁枚提倡的诗文审美创作应该“抒发性灵”的观点,反映在诗歌作品创作上则应表现为作诗言真,毫无挂碍,真心作诗,真情流露。

 

三、诗境中的“园池之胜”与园林风尚

园林为士人交际的重要场合。“文人的生活于园林之中,是自宋代开始,元代成熟,明代普及”。[17]乾嘉时期,江南园林的繁荣发展为龚有融园林诗的研究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基于此,在诗歌审美创作活动中,龚有融无论是在客居江南、在北地为官时,还是归隐山居后,都写下了许多与园林有关的诗作,无不显示着诗人心向自然,追求内心自由、脱俗的人格意境。

这些园林按照功能大体上可分类宅园、游憩园、含书斋的园林三类。宅园是集游赏与居住于一体的园林。比如可园、小山园、蒙园、汪氏啸园、宁氏园。游憩园如江苏无锡寄畅园、扬州西园(平山堂御苑)、浙江杭州西湖。含书斋的园林,比如重庆巴县退溪山庄(碾斋书堂)、藏云花圃(梅花书屋)。

 

无锡寄畅园

 

扬州平山堂

表1 各园林中山、水的记载

园林名称
山、水的记载
诗文出处*
南京高淳固城湖
“荷叶田田便屡过”、“风动垂杨岁有波”
《池上》
江苏扬州西园(平山堂御苑)、小山园、石圃
“此间雅擅西园胜”、“竹树森森石角斜”、“窗前秋放凤仙花”;“园当号小山”;“构亭石圃因君懒,筑室江阳爱我真”
《小山园》、《挽戴景星》
江苏无锡寄畅园
惠山、锡山、惠山泉
《园中杂咏八首》
浙江台州九支山
九盘山、涌泉
《九盘山观瀑二首偕学中诸子》
浙江杭州西湖
孤山、西湖、钱塘江
《郊行》
山西崞县可园
崞山、滹沱河
《山右可园四咏》
重庆巴县退溪山庄
“有石截水如梁横”、“荷花一池散香馥”、“有梅有杏有古木”
《山居示子珪》
汪氏啸园、宁氏园、蒙园
“古木色苍苍”、“轩开绿野堂”;“池亭隙地艳云霞,惠及名园色色花”
《次韵李约庵先生春分前一日过江访蒙园》《戊辰正月六日游汪氏啸园》《赠宁东坪》

* 资料来源:本文所引龚诗即据《退溪诗集》,以下不再出注。

龚有融在求仕阶段,与同乡霍来宗交谊深厚。乾隆五十五年(1790),龚有融与霍来宗一同赴京师参加戊戌科会试,力争考取进士,可惜仍是落第。嘉庆五年(1800),仕途失意的他随霍来宗去江宁府高淳县,开启近八年的幕府生涯。龚有融在霍幕府期间曾到扬州、无锡、杭州、浙东周边游历,所作诗文《池上》《郊行》《小山园》《园中杂咏八首》等都是其吟咏性情之作。在浙东作《九盘山观瀑二首偕学中诸子》。九盘山即今浙江台州临海市东南的九支山。他的江南诗意蕴婉曲,情真意切,曾书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春梦》“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句,并作《代州功曹孙兰垞索画》诗云:“金陵记吾昔曾游,水乡风景在我腹。”与林逋《乘公桥作》:“忆得江南曾看着,巨然名画在屏风。”意境相近。嘉庆十三年(1808)正月,作《戊辰正月六日游汪氏啸园》诗云:“春游无地不心清,况有梅花树树横。野店山桥黄土路,春风细雨踏泥行。”这一年秋,龚有融赴京师参加朝廷“大挑”。嘉庆十六年(1811)赴太原府代州崞县任。嘉庆二十年(1815)辞官回重庆巴县。同时,出川赴试、宦游也使他涉足了北京、山西、陕西、江苏、浙江许多名山大川和私家园林,籍此开拓了眼界,丰富了心胸,为他的诗书画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霍来宗,号瑞堂,重庆巴县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嘉庆五年(1800)九月时,任江宁府高淳县(今南京市高淳区)知县。嘉庆十五年(1810)任常熟县知县。嘉庆十六年(1811)升泰州知州,“搜本邑掌故颇敏速”,协助编纂嘉庆《新修江宁府志》。嘉庆十八年(1813),回任高淳县知县。“莅任十余年,尝捐赈惠民,境内称慈父母焉。”[18]

嘉庆五年(1800)九月,龚有融跟随霍来宗一同来到了高淳。高淳县位于江苏省南部,清属江宁府,据清光绪《续修高淳县志》载:县名“初拟淳化,钦定高淳。”[19]因县治高淳镇而得名,取地高民朴之意,建县后,镇名就改为“淳溪”,以镇山下的一条溪流命名。

“固城烟雨”历来为高淳胜景,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为之颂咏。嘉靖《高淳县志》记载:固城湖在“县西南五里,纵二十五里,横三十里,比通石臼、丹阳二湖,中流本县与当涂并宁国府宣城县为界。”[20]李白晚年曾客寓当涂,作《丹阳湖》诗云:“湖与元气连,风波浩难止。天外贾客归,云间片帆起。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少女棹归舟,歌声逐流水。”高淳入夏后,湖中万荷竞发,龚有融也泛舟于固城湖上,抚今追昔,作《池上》云:“曾从池畔咏新荷,荷叶田田便屡过。已喜尘心消去半,不妨暑气逼来多。梦回午枕人依槛,风动垂杨岁有波。一种清凉何处有,红裙莫唱采莲歌。”公事之暇,诗人自得其乐,沉浸于江南“鱼米之乡”的自然美景中。

 

《嘉靖崞县志》中的崞县全图

 

江南自宋都南迁,文化中心随之也向南,这一带气候温和,水源充沛,有着丰富的资源和秀美的风景。明代中叶,造园之风在江南盛行。清初,扬州、无锡、杭州等地园林盛及一时,文人汇集。扬州古称江阳,因地处江之正北,故曰江阳。隋大业初改邗江县置,为江都郡治,治所即今江苏扬州市。龚有融在扬州作《小山园》诗,其一:“竹树森森石角斜,是谁种熟一园瓜。平分菜圃虽嫌窄,短插疏篱却未遮。案上云生龙尾砚,窗前秋放凤仙花。此间雅擅西园胜,城府何曾见几家。”其二为五言律诗:“随缘为上策,地僻觉情闲。人信非高士,园当号小山。名花今待种,恶竹旧曾删。细想平生事,烹茶坐此间。”诗中写的是龚有融客寓扬州期间的漂泊生活,与“在蜀岗高处,池水沦涟,广逾数十亩”[21]的扬州西园相比,诗人“筑室江阳”虽仅是一座点缀花木的地僻小院,但却有一份小院秋深的意境。通过对所居住的小园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庾信小园隐逸之认同,抒发了寄人篱下和满志不得伸的苦闷。

无锡寄畅园名噪江南,自明代初建之始,成为典型的江南文人山水园林,院内景致几经更迭,乾隆巡游江南时曾数次居住于此。《园中杂咏八首》是龚有融在无锡访碑游园时因景兴情而作的七言律诗。诗文中描绘了寄畅园勺泉、曲池、惠山、美人石、梅树、九狮台、《寄畅园法帖》石刻等,每景题诗一首,几乎句句用典,对造园法亦有详细的描绘,给人以品之不尽的美的享受。

其一《勺泉》:“不为买山存一钱,山瓢于我亦无缘。即看细细清湫出,可是人间第二泉。”“买山”喻贤士的归隐。“瓢”代指隐居生活。“人间第二泉”指惠山泉,原名漪澜泉, 伏流而出,常年涌流不止,水质清纯甘冽,陆羽曾寓居无锡,评其为“天下第二”。
其二《曲池》:“就中菜圃与瓜田,不凿为方不凿圆。一派引来钩样曲,须知天道直如弦。”曲池指寄畅园中的一汪池水,南北长,东西狭,水面曲折窈窕,出自明代画家宋懋晋所作《寄畅园五十景》之一“曲涧”。惠山泉是它的源头,长年“水从溪谷入池,细涧分流不涸”,潺潺有声,园亭则绕水而构,与假山相映,倒影尽汇池中。

其三《崖翠》:“懒倩云烟点缀妍,岚光苔色满窗前。稑稑瘦骨撑秋雨,一样峨眉翠插天。”无锡南邻太湖,西枕惠山,惠山又名九龙山,林木幽深,山泉多若棋布。明人邵宝《惠山记》中描绘“惠山有九峰,峰各有涧,涧各有坞,起伏层叠,故曰九龙,状其形也”。[22]寄畅园构筑在惠山东麓的坡地上,龚有融的视角由东面西望园外惠山主峰,巍然耸立,山景为云烟所隔,显现了窗牖纳“近山远峰”的巧妙借景。

其四《竹萤》:“常弄辉辉到竹边,此君岂独动人怜。写真谁是文夫子,合写绿珠留影传。”描绘了园中广种竹林,隔绝尘嚣,兼得幽雅宁静。“绿珠”本为晋石崇爱妾名,指在寄畅园东南角镜池之南的美人石,为古代太湖石峰,造型修长玲珑,形似孤芳自赏的古代仕女。乾隆来此游览时,认为美人石巍然昂首,有大丈夫气魄,将它改名为“介如峰”。

其五《镌碑》:“擘窠大字崖上镌,姓氏皆无不计年。百岁光阴一逝水,何人曾访孝廉船。”“擘窠大字”又称榜书,古曰“署书”。大字一般指径寸以上之字。此处指寄畅园中的榜书摩崖石刻,因摩崖书者皆不置名,书家姓名无从获得。秦氏自明代以后为无锡望族,“孝廉船”为褒美才士之典故。清顺治十二年(1655),秦松龄中进士,康熙四十八年(1737)秦道然中进士,乾隆元年(1736)秦蕙田再中进士。“百岁光阴一逝水”指康熙、乾隆两帝各六次南巡近百年间,无锡秦氏子孙三次登榜进士及第,园产也曾经历失而复还的大起大落。

 

乾隆《南巡盛典》中的寄畅园图

 

其六《种梅》:“竹篱之外池塘前,移得梅花栽水边。借问孤山林处士,缘何爱此便称仙。”秉礼堂的后面湖石边种有梅树。嘉树堂东假山上遍植梅树。“孤山林处士”指林逋曾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此处将宋代隐士林逋植梅的典故融入其诗中,比喻隐逸生活和恬然自适的清高情态。
其七《丑石》:“形质本来粗以厉,位置花间丑而妍。笑他宝晋斋中客,石丈称呼大是颠。”“丑石”指园中的九狮台,又名九狮图石,是用太湖石叠成的大型假山,高数丈,石质粗粝,突兀峻峭。“宝晋斋”是北宋书法家米芾的书房。“石丈”用为奇石的代称,因米芾见立石颇奇,醉于品石、赏石,故被人称作“米癫拜石”。

其八《偏轩》:“莫道偏轩地势偏,不齐不整只三椽。诸生帖括宗先辈,神气谁从正面传。”“偏轩”应指含贞斋,此斋位于秉礼堂北面,坐西朝东,建筑面阔三间,原是第三代园主秦耀读书处。当时江南文人重视帖学,“诸生帖”指无锡秦震钧嘉庆六年(1801)所勒石的《寄畅园法帖》。该帖刻石百二十三块,所选所涉人物众多,既包括秦氏书家,又包括宋元明清四朝书法佳作,作为江南最著名的园林法帖,对龚有融学书也颇有影响。可推知诗人到无锡的时间应在嘉庆六年后。

又如《郊行》云:“郊行浑不辨西东,十里平田入画中。白石桥边香晚稻,绿杨村外挂残虹。葛衣羽扇双芒屩,岸雨汀烟一短篷。想到归帆高挂处,钱塘湖畔又秋风。”这首诗的首联紧扣诗题“郊行”,首、颔联二联描写龚有融在杭州郊游时看到江南田野上一望无垠的累累稻实,夕阳、荷叶、采莲,体现白、绿、红等色彩美,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秋景画屏。颈联指出盛夏季节穿着葛衣、羽扇、芒鞋,象征着名士之风流、隐者之高操。诗前自题:“在高淳作,时将之杭州。”可知龚有融曾登舟扬帆杭州。钱塘亦作“钱唐”,古县名,古诗文中常指今杭州市。《汉书》朱隽封钱塘侯注《钱唐记》云:“郡议曹华信作塘以捍海潮,募人致土石一斛,与钱一千,塘成,遂名钱塘。”[23]钱塘江上有众多的渡船,旧时每逢农历八月,官府都在定山以东的江面上检阅水师和观潮。

嘉庆十三年(1808)戊辰科会试后,朝廷大挑嘉庆五年以前各科落第举人。对于连续三科没有考取进士的落第举人来说,参加“大挑”无疑是一次绝佳的机会。时年五十五岁的龚有融赴京师参加大挑,大挑一等分发试用。

崞县明、清属代州。《旧唐书·地理志》谓“崞县属河东道代州,武德元年(618),代州领雁门、繁峙、崞、五台四县”。[24]据光绪《续修崞县志》记载,嘉庆十六年(1811),龚有融任山西崞县知县。[25]这一年恰逢嘉庆皇帝西巡山西五台山。据光绪《代州志》卷十二《大事记》记载,“嘉庆十七年(1812),代州秋旱无禾”,[26]发生在其任内。光绪《续修崞县志》说他:“学博才优,以经术为治术,文章书法卓越,时流士林多取则焉。”[27]

《山右可园四咏》是龚有融在山西崞县作的一首园林诗。诗前自题:

“壬申二月,雪后,于崞署隙地辟小园,种花垒石,设几案于窗前,有杏树,树杪露西城,颜曰可园。”

崞县县衙位于今山西省原平市崞阳镇古城正北,坐北朝南,前堂后宅格局,现存清代崞县大堂,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大堂背后是二堂,和后面的内宅相通。内宅原有正厅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东北方有厨房院一所。西南方置一小院,龚县令时名曰“可园”,有西房四间。西偏为幕僚宿舍,有南北西房各三间,西北方有大仙堂三间。

可园建于嘉庆十七年(1812)二月,是龚有融在北地为官公馀休息时亲自参与设计的小型衙署园林,小巧精致,带有文人气息。“可”字之意表示可能或能够,可以。造园为的是可以在其中退食、课儿、看山、赋诗,远离世外的纷扰,故取名“可园”。“造园如作诗文”,明代书画家董其昌作《兔柴记》谈诗与园林关系时,主张“公之园可画,而余家之画可园”。[28]结合龚诗中对江南园居生活的崇尚,我们可以看出可园的造园思想与龚诗淳淡脱俗的诗风最为贴近。通过对可园的营造,他将自己对诗画美学的独到见解融入了“种花垒石”的造园实践之中,显示出园主人的艺术修养。

知县不升大堂办理公务之余,龚有融便来到“可园”,吟诗作书,与眷属亲课儿曹于其间。如其一《可退食》云:“纱帽笼头事颇多,每当退食便高歌。”又如其二《可课儿》前两句:“高居官阁异吾庐,闲课儿曹乐有余。”嘉庆十八年(1813),龚有融次子龚浩然出生于崞县,这一年长子龚介珊十三岁,从学于其父,二子少传家学,六年后介珊举乙卯科四川乡试,会试未第,后来通过拣选任万县儒学训导。

巴县为龚有融之桑梓,龚有融对家乡巴山蜀水的感情十分深厚,曾仿效苏轼在黄州盖茅亭雪堂,自建一座竹竿茅亭。在建筑格局上,与威严的北方县衙相比,身在异乡的他显然更思念南方的山居园林生活,作《竹林茅舍图》题云:

“余家曾于□竿中结茅亭一笠,延宴大嚼,名曰‘嚼亭’。今官雁门,代郡崞邑,并□其种,若使东坡来此,亦未能免俗也。”[29]
此处表达了诗人对志同道合的诗友们饮宴赋诗、“嚼亭”之欢的思乡之情,其四《可赋诗》云“此外关心复何事,忙于公事是吟诗”,可见他对“昔在山中住”的竹林茅舍念兹在兹。亦有他的《题画十二首》“把竹个茅亭子牢”“小亭如笠背山稷”诗句可证。

山西崞山,一名围屏,又曰马头。在县治西十里,连峰叠嶂,翠色森郁,汉置崞县,以此山名。龚有融任内“崞山叠翠”已为明清崞县八景之一。乾隆《崞县志》记载:“崞山叠翠,县西南二十五里,崞山奇峰飘渺,邃谷迷离,既参差而迤逦,复数起而旋腾。高插绵延,铺彩霞之万段;重岗复岭,含翠蔼之千形。”[30]如《山右可园四咏》其三《可看山》云:“浮空积翠落窗棂,数叠烟峦入画屏。若道山灵嫌我俗,如何长放眼双青。”这句诗巧妙将空间引申出去,将县西崞山的远峰景致摄取进园林中来,“借景”效果尤佳。

园林以小窗花影为文人所赏爱,对于可园中具体树木的选择,嘉庆十七年(1812)三月,龚有融在崞县作《肩舆图》,记录下自己肩舆眺览满城寻花的经历,题识云:

“杏耶?桃耶?梅耶?石曼卿无绿叶有青枝句,未免着迹,十里村中,攒红裁榆垂,肩舆眺览,诗思尝不异在驴子背上也。时壬申三月廿二日,崞署。公暇以秃毫写此于灯前,二十五点漏已消去一半矣。绥樵。”[31]

石曼卿即北宋书法家、诗人石延年,有诗《红梅》云:“梅好唯伤白,今红是绝奇。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烘笑从人赠,酡颜任笛吹。未应娇意急,发赤怒春迟。”“诗思尝不异在驴子背上也”出自张岱《夜航船》中说孟浩然冒雪骑驴寻梅,“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
 

四、隐逸倾向:临溪筑庐与园林诗文书写

龚有融,字晴皋,号绥山樵子,别号拙老人、避俗老人、退溪居士等。我们熟知的“晴皋”最早见于他的画题款。号的常见形式是地点+称谓,“绥山樵子”之号应与葛由有关。葛由,传说为西周成王时羌人,他曾乘木刻的羊到蜀地,又登绥山成仙而去。绥山,一名覆蓬山、中峨山,位于今四川峨眉山市南。刘向《列仙传》卷上《葛由》:“绥山在峨眉山西南,高无极也。随之者不得复还,皆得仙道。绥山多桃,故里谚曰:得绥山一桃,虽不得仙,亦足以豪。”[32]绥山盛产桃,又称绥岭桃,后遂用为咏仙境之典。

“拙老人”之号出自龚诗“自笑平生拙似鸠”。“拙”与巧相对,“巧者不坚,拙者永固。“鸠”是红隼、红脚隼之类的小型猛禽,筑巢技能不佳。也寄寓其进士屡屡落第的失意之情。陆游《寓叹》诗云:“人生各自有穷通,世事宁论拙与工。”同号“拙老人”的还有同样有屡试不第经历的清初书法家蒋衡。蒋衡,字湘帆,一字拙存,晚号江南左无明拙老人、拙存老人。江苏金坛人。贡生。工诗善书。早年好游,足迹半海内,在陕西观历代碑刻。南归后,乃闭门十二年,楷书《十三经》。大学士高斌奏进之,康熙赐官国子监正,未就。有《拙存堂诗文集》《拙存堂临古帖》。

“避俗”之号应源自避俗翁陶渊明。出自唐代诗人杜甫《遣兴五首·陶潜避俗翁》:“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观其著诗集,颇亦恨枯槁。”陶渊明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著名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道光四年(1824)初秋,龚有融曾书《东坡和桃花源诗序》亦是对自己晚年归隐避世生活的写照。

“退溪居士”之号,取自龚有融的退溪山庄。退溪,因跳磴河河水流经石滩形成叠水,在此处倒流,故名。民国《巴县志》记载:“宅前溪流回环,积石横亘,春涨湍激,滩声远近闻,小桥度之,题曰:退溪。”[33]嘉庆二十年(1815),辞官后的龚有融回到令他魂牵梦绕的家乡之后,选在风景优雅便于作画的跳磴河畔滩口,置薄田、筑茅屋,命名“退溪山庄”。他隐居退溪以后,潜心书画,授徒于乡,只与同道故交有所来往。他喜欢的竹木蕉石,风景皆藏于文人胸间,为自己选的居所以退名溪也体现了隐逸倾向。“退”与进相对,退者,归隐也。朱稑在《题龚晴皋退溪》诗中对以“退”名溪的涵义作了进一步阐述:“人皆嗜进独嗜退,先生所嗜继难再”“身退道进乐何如?此乐勿语嗜进笔。”[34]

龚有融生性喜好生活在山水园林之中,享受其中的乐趣。退溪山庄是他辞官之后的退隐之所,也是其实现自适愿望的乐土。作《题画十二首》“且喜山家远市廛,幽篁万本绕溪前”与王安石《定林所居》“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闲适意境极似。他画山水多取全景构图,从其在退溪山庄所作《退溪看山图》《诗人之宅图册》《蕉叶茅屋图轴》等画中,不难看出“摄山理水”的造园技法被诗人极大地发挥到其退溪山庄的营造环境中,意在打造山野深远之境。《蕉叶茅屋图轴》题画诗引明代书画家文徵明《郭西闲泛》“湖上修眉远山色,风前薄面小桃花”句,《亭小得山多图》出自宋代诗人戴复古的《题春山李基道小园》“心宽忘地窄,亭小得山多”更是巧妙地将茅亭外的山景相互因借,丰富了园林景色,扩大了空间。

对于龚有融这样喜好园林之人,常以诗存园,从诗篇中我们知道,因退溪的存在,“水亭如笠”,“清澈石桥看火鱼”,“每当雨后新涨初,浪花飞落十丈谷”,足证溪上的亭池之胜,与退溪山庄形成一种雅致组合。还有他的书斋,因斋前有溪,引水作碾,故名室曰“碾斋”。园中种有芭蕉、竹林、梅花、杏树、荷花等,在二十亩的范围内,集生活起居、诗书雅集、课徒学习于一体。他还喜画石,在《戏题画石册子十二首》写道“本来不是人间玩,未许园林妥帖安”。在这之前的扬州“小山园”、崞县“可园”,无论从场地规模还是营造空间氛围上来说都不及此园。
退溪山庄因园主人书画名得以远传,与此同时,他的诗友们也有园林之好,比如宁氏园、蒙园、汪氏啸园等,龚氏都曾去看过。龚有融去宁东坪家中游览宅园时,写诗以赠“颇爱君家亭子上,一瓯花乳逗轻圆。池亭隙地艳云霞,惠及名园色色花”。

《次韵李约庵先生春分前一日过江访蒙园》是龚有融以次韵的方式作的一首园林诗。其三云:“蒙园何处是,古木色苍苍。路认青苔径,轩开绿野堂。垂檐樱半熟,连砌笋初香。柱杖敲门入,先生醒亦狂。”又如其四云:“谁写林逋照,由来是主翁。朗吟坡老句,可是水仙风。倚树精神古,拈花色相空。梅妻兼鹤子,想象在图中。”末句“梅妻兼鹤子”指北宋著名隐逸诗人林逋,隐居西湖孤山,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苏轼曾作《书林逋诗后》“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盏寒泉荐秋菊。”

 

五、结语

龚有融是重庆巴县历史上颇有影响的文化名人,书画擅名一时,然而对于他的诗歌、诗风,有关的讨论并不多。笔者认为对龚有融《退溪诗集》一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辑佚、校勘价值,结合诗书画印研究,更有助于全面深入地了解和认识龚有融的诗性理想精神。本文对龚有融的生平及其诗学观点;《退溪诗集》成书过程;诗人宦游时期的园林诗作;退溪山庄时期的园林诗文书写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又探讨了龚有融“绥山樵子”“拙老人”“避俗”“退溪居士”各号的缘由,并初步阐释其与隐逸倾向的关系。综上所述,园林诗在龚有融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在幕府生涯、赴试、宦游、归隐中均与园林结下了不解之缘,所到之处无不访碑探幽、种花造园,将游历所见化为诗材,园林诗文书写可称是龚诗中艺术性最高的作品。他致仕后回到家乡,临溪筑庐,“葺我茅屋,乐我林泉;品我墨妙,恭我画禅”,同时也造就了他一生文学、书法及绘画创作活动的成熟期。龚诗中往往把所咏之物放在园林景观中加以描摹,比如亲作诗文以“小山”“嚼亭”“可园”“退溪”“碾斋”“贯虹”命名之,意趣横生,一方面为园林景观赋予了“文心”;另一方面也抒发了自己对山川胜景、文人园林的景仰之情。这种诗歌创作中的园林意趣和淳淡脱俗的诗风诗境,从他留下的诗文中,可以窥见一斑,希能对龚诗的价值有所确立。

参考文献:

[1][16]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儒藏史部第179册儒林史传第79册四川儒林文苑传[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809-811.

[2][5][33] 朱之洪等修,向楚等纂.民国巴县志[Z]//中国地方志集成·重庆府县志辑第4册.成都:巴蜀书社,2017.

[3] (清)郭尚先著,毛小庆点校.芳坚馆题跋[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101. 

[4] 赵熙,王仲镛主编.赵熙集(中)[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693.

[6][11][12][13][14] 段廷琛.退溪诗集·序二[M].咸丰二年(1852)巴县龚氏刻本.

[7][9][10] 龚有晖.退溪诗集·序一[M].咸丰二年(1852)巴县龚氏刻本.

[8] 朱之洪等修,向楚等纂.民国巴县志[Z]//中国地方志集成·重庆府县志辑第5册.成都:巴蜀书社,2017. 

[15] 张寅彭编纂;杨焄点校.清诗话全编·康熙期第十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8.

[17] 汉宝德.物象与心境:中国的园林[M].北京:三联书店,2014:164.

[18]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通志稿·人物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19] (清)杨福鼎修,(清)陈嘉谋纂.光绪续修高淳县志[M].清光绪七年刻本.

[20] (清)纪圣训修.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嘉靖高淳县志 江苏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

[21] 秦志豪主编.锡山秦氏寄畅园文献资料长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22] (明)圆显,邵宝;(清)邵涵初等撰.惠山记·惠山记续编[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6.

[23] 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199-200.

[24] 吴松弟编著.两唐书地理志汇释[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50.

[25] [27]凤凰出版社编.光绪续修崞县志[Z]//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第14册[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

[26] (清)俞廉三修,(清)杨笃纂.光绪代州志十二卷.卷十二大事记[M].清光绪八年(1882)刻本.

[28] 董其昌.容台集[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278.

[29][31] 胡昌健.龚晴皋年谱.恭州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262-263.

[30] 凤凰出版社编.乾隆崞县志[Z]//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第14册[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

[32] (汉)刘向撰;(晋)葛洪撰.列仙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7.

[34] (清)朱稑撰.读苏轩诗草四卷[Z]//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4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287.

 

(本文原载于《重庆文化研究》2021年第2期)

文稿:朱靖远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