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001年,我的同学们自发组织了一场去往“乌云顶”的春游。犹记我站在家里的阳台上,眺望远处的“乌云顶”——那是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燕山造山运动形成的三峡基础地貌中的一座山峰,心中涌动着羡慕之情。
二十年过去了,当我翻看《苦乐同行:从三峡考古说起》时,不禁想起了那个渐渐远去的年代。不知当年我的同学们是否看到过,除了他们身边的少年同伴,还有“乌云顶”下那些5米乘以5米的正方形探方,如农田一般阡陌纵横,组成了整齐利落的大溪考古工地。
《苦乐同行 从三峡考古说起》
贰
《苦乐同行:从三峡考古说起》由重庆文物修复界的前辈张光敏先生的三峡考古日记整理而来。全书主要围绕白鹤梁枯水题刻、“耗儿石”枯水题刻、李家坝巴人墓、大溪遗址、小田溪墓葬群、将军村墓群、巫山元墓壁画、永川明墓壁画、酉阳清泉遗址等的发掘与文物保护,讲述了重庆考古人抢救三峡库区文物那些“苦并快乐着”的日夜。
本书成书的大背景为“三峡文物保护工程”,系本世纪初,随着三峡工程的上马,库区蓄水、淹没在即,对库区文物进行的紧锣密鼓的抢救工程。作者张光敏先生参与了“三峡文物保护工程”,作为保护工程的亲历者,带领了文保团队奔赴三峡库区,在抢救和保护库区文物第一线留下了珍贵的手稿,经过整理、汇集而成本书。
全书图文并茂,文字晓畅,以纪实手笔朴实地讲述了考古工作的日常,并进行了文物、文物修复等方面的科普。本书有助于考古、历史爱好者深入了解当代考古工作与考古人生活的细节,从中,亦可窥见老一辈考古人面对艰辛的工作环境时的坚韧,和苦中作乐时的可敬、可爱。我们曾读过《忧郁的热带》、《天真的人类学家》等关于田野调查的书籍,如今阅读本书,从中亦可以比较人类学、社会学与考古学,西方与东方,以及不同的时代环境下,田野工作中的异同。
叁
在时代的更迭中,人们的故乡因发展而在日新月异中渐渐模糊了当年的面目。而作为一名三峡移民,我的故乡则是在历史事件中极具戏剧冲突感的沉入水下。
肆
我们生活着的每一天,都有暂时不为我们所知的事件在频繁发生,它们的蝴蝶效应,也许会在未来,将我们与过去连接。二十年前遥望与嬉戏于“乌云顶”的少年们不会知道,在他们茫然面对家乡的巨变、时代的变迁时,身畔不但有滚滚而过的历史车轮,还有一群正在为抢救与保留他们的“根”,而奋斗于那片即将沉入水下的土地的人。
翻模白鹤梁题刻
考古是一份艰辛和寂寞的工作,当我合上《苦乐同行:从三峡考古说起》时,庆幸有了这群扛得住艰辛、耐得住寂寞的考古人,让我们的乡愁得以安放,也让我们的来处得以明晰。
文稿:朱益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