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重庆市“十三五”期间重大考古发现丨涪陵龟陵城遗址
重庆市“十三五”期间重大考古发现丨涪陵龟陵城遗址
发布人:  2021-06-25

龟陵城,又名三台城,位于重庆市涪陵区李渡新区(今名涪陵新区)马鞍街道办事处玉屏社区一组,地处长江北岸上桥河与长江交汇而成的三台山上,西临上桥河,南濒长江,东距涪陵城区约10公里。遗址分布面积约1平方千米。据《宋咸淳丙寅春记》《宋史》《舆地纪胜》《涪州志》等史料记载,龟陵城由涪州观察使阳立创建于咸淳二年(1266年),咸淳三年(1267年)涪州移治于此,龟陵城成为宋元(蒙)战事涪州战场的军政指挥中心,与渝中重庆城、合川钓鱼城、奉节白帝城、广安大良城等共同构成宋军山城防御体系。2004年,被公布为涪陵区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公布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龟陵城城址地理环境

为探明涪陵区龟陵城的布局和沿革,进一步推进宋元(蒙)山城攻防体系的专题研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涪陵区文物管理所于2017、2018年度持续对遗址开展了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共完成调查面积约1平方千米,勘探面积33000平方米,发掘面积3416平方米,清理城门、城墙、炮台、墩台、房址、水池、水井、排水沟、采石场、柱洞等各类遗迹136处,出土各类器物标本500余件。现将主要收获介绍如下。

 

一是 基本摸清了遗址的遗存类型及现状

通过考古调查,共发现宋元、明、清时期的文物遗存49处,包含城门3座、城墙13段、炮台8座、墩台3座、建筑基址5处、井1口、排水沟5条、道路3条、题记3则、墓地4处、采石场1处,遗存类型丰富,整体保存较好,且城内地表发现大量宋元战争时期的礌石,极大的丰富了城址的文化内涵。

 

龟陵城筑城题记

 

4号炮台段城垣解剖

 

二是 基本探明了宋代龟陵城的城垣布局与结构

考古工作成果显示,龟陵城据三台山三迭地势而筑,就地采石,踞山围城,由山顶环城、北外城、东外城、南外城和西外城五部分组成,形成多重城垣布局、梯次防御的城防格局,围合面积约0.7平方千米。山顶环城利用高险的陡崖及人工修筑的城墙进行防御,城圈周长约1140米,残长约885米,东西两侧地势险要处各设城门一座,西城门两侧各设炮台1座进行拱卫。山腰二、三级台地均利用陡崖和山脊走向修筑城垣进行护卫,形成了北、东、南、西四个外城,其中,东外城发现宋代墩台2座,西外城确认宋代城门1座,余皆为城墙,总残长约1830米。整座城址在选址、规划上均体现出了宋代城池防御理念,属宋元山城类型中的平顶型山城。

 

龟陵城城垣平面布局图

 

山顶环城宋代建筑基址区通往西城门的道路(西南→东北)

 

 

三是 重点厘清了城址核心建筑区——王子顶建筑基址区南宋至明代大型建筑群的布局和变迁

王子顶建筑基址区位于山顶环城制高点王子顶西侧,与西城门相邻,地势较为开阔。考古发掘结果显示,基址区叠压分布有历经三次修建的大型建筑遗存。第一期建筑在基岩上平地垒台夯筑而成,揭露有三进呈中轴线布局的高台基址,台基表面破坏严重,其中第一进台基前端中部砌筑有长方形月台,第二进台基表面保存有排水沟和面阔三间的厢房基址,第三进台基保存有和厢房廊道对应的踏道遗迹。第一期建筑基址废弃堆积内发现有陶板瓦、陶筒瓦、陶瓦当、陶滴水、青瓷碗、酱釉瓷盏、酱釉瓷罐、铜镜、铜象棋子、淳祐元宝等遗物。第二期建筑被第三期建筑叠压,仅局部做了清理,为夯土包石式建筑台基,废弃堆积内出土有陶板瓦、青白釉瓷杯等遗物。第三期建筑基址前端放置有石狮一对,其建筑格局至少应为五进台基的布局,前三进保存较差,第四、五进保存较好。第四进台基上分布有水池、面阔五间的建筑址及环绕台基的排水沟,第五进台基仅前部揭露,初步判定台基表面的建筑布局类似于三合院式布局。第三期建筑基址废弃堆积内出土大量陶三爪龙纹瓦当、滴水、鸱吻、脊饰、烛台及青花瓷碗、杯等遗物。根据各期垫土及废弃堆积内出土器物特征初步判断,第一、二期建筑为宋元时期,第三期建筑为明代中晚期。王子顶建筑基址区宋元时期建筑体量较大,且布局规整,应为城内的核心建筑区,为探寻涪州衙署等高等级建筑区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为建立遗址的年代序列提供了重要的地层学依据。

 

王子顶建筑基址区全景(上为北)

 

王子顶建筑基址区宋代建筑基址全景(西南→东北)

 

王子顶建筑基址区明代建筑第四、五进台基全景(上为东)

 

酱釉瓷罐(南宋)

 

陶烛台(明代)

 

陶鸱尾(明代)

 

作者:孙治刚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