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克在《世界史前史概要》(World Prehistory:An Outline )一书中将石器技术演化分为5种模式,即:奥杜威技术(Mode 1)—阿舍利技术(Mode 2)—莫斯特技术(Mode 3)—旧石器晚期石叶技术(Mode 4)—中石器时代细石叶技术(Mode 5),五种技术模式呈阶段性特点明显的系统性的演替。
细石叶技术作为石器技术演进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分布区域最广,使用人群最多的一种技术模式。根据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细石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几何形细石器,它是将圆体石核上剥取的窄长石叶加工成规整的三角形、半月形、梯形、菱形等复合工具的配件,该类细石器主要分布于北非、欧洲、近东及澳洲等地区;另一种是细石叶细石器,其核心产品是扁体或圆体细石核上剥取的窄长细石叶,将之用于复合工具上,它主要分布于东亚、北亚、北美地区。
图1 复合工具(图片来源于网络)
细石器在中国发现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梁思永在报告中曾经将细石器称为幺石器,即细小的石器。但是,细石器一词并非本土概念,其语源来自西欧,后经日本传入中国。过去的一百多年,中国的细石器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关于细石器的起源、工艺技术、人群分布与适应行为、以及相关狩猎采集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深入考古工作者脑海中的概念,在现实考古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基层一线考古工作人员对细石器概念认识的偏差,这种偏差可能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细小石器的概念范畴中。造成这种偏差的一部分原因是细石器相关概念的出现,比如细石器技术、细石器技法、细石器工业、细石器文化、细石器传统、细石器组合、细石叶工艺等名词,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长期受到细小石器这一不科学概念的影响,未能深入辨识细石器和小石器的概念和内涵。
那么什么是细石器?广义上讲,细石器是一种通过预制石核技术,采用不同工艺技术产生的包括细石核、细石叶、细石叶加工工具,工艺技术副产品以及伴生的大量工具在内的一整套石制品组合的总称。狭义的细石器仅限定细石叶、细石核以及细石叶加工工具。
细石核,是剥离细石叶的母体,有船形、楔形、锥形、半锥形、柱形、不规则形等多种形态。细石核的预制主要有两大系统:即两面器系统和非两面器系统,前者主要是预制楔形细石核,工艺技术较为复杂,后者主要是预制其他类型的细石核,工艺技术相对简单。
图2 细石核(引自谢飞,陈虹)
细石叶,从细石核上剥离的具有标准化大小的石片称为细石叶。主要使用间接打击或压制法从细石核上剥片。细石叶一般长度为20-50mm、宽度5-10mm、厚度1-3mm,两侧边平行,厚薄均匀。细石叶可以镶嵌到骨角材料所开凿的凹槽中,并用黏合剂加固,制作成各种复合工具。
图3 细石叶
细石叶加工工具,即用细石叶加工而成的工具,这类工具的毛坯细石叶宽度相对较宽,可以直接修理成工具,多见琢背修理。也有部分细石叶不经修理直接使用,通过微痕观察,可以在使用细石叶两侧边缘发现较多的使用痕迹。
图4 细石叶微痕观察使用痕迹(引自陈虹等,2016)
工艺技术副产品,这类产品的辨识度较低,同一些非细石器遗址在石核修理、石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片并无二致,正如有学者认为在实际的考古学研究中如何区分这种特殊技术工艺的副产品是一个难题,这类副产品与锤击法直接剥片产品特征相似的副产品不在少数,二者的界定存在很大困难。但是辨识度低并不影响这类产品的客观存在,仅仅因为辨识度低而将其排除在外也似乎不合逻辑。如果一个遗址确定是细石器遗址,那么这个遗址在预制细石核、加工修理石器产生的大量废片即可归入这一类别。
工具,广义的细石器还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端刮器、锥、钻、雕刻器、琢背石刀等,一个细石器居住类型遗址,一般情况下有很多与细石核、细石叶相关配套的工具,共同完成狩猎、采集的日常生产、生活活动。当然在一个细石器遗址中有时候会发现加工石器的石锤、角(木)锤等加工工具的工具,也就是第一类工具。
图5 各类工具(b、c、f引自万晨晨等,2017)
为什么细石器技术在中国北方大量集中出现?晚更新世晚期,尤其是末次盛冰期前后,由于气候的不断波动,出现多次气候寒冷事件,对东亚、北亚以及东北亚地区环境产出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使得古人类进一步面对人口增长和环境产出降低之间的矛盾形成的生存压力。在资源斑块稳定性差的现实情况下,为满足生存需求,就需要通过不断丰富文化和技术的手段,战胜资源短缺和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与打制石器相比,细石器技术的高产出性、易维护性,便于携带性完美契合高流动性的狩猎采集者,这一技术的出现可以极大地提高人群的流动性,使得生计方式多样化,降低生存风险,获得优质资源。
参考文献
[1] Clark, G., Aspects of Prehisto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0.
[2] 贾兰坡.中国细石器的特征和它的传统、起源与分布 [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8, 16(2): 127-143.
[3] 梁思永.昂昂溪史前遗址 [C].见:梁思永考古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4] 安志敏.中国细石器发现一百年 [J].考古,2000,5: 45-56.
[5] 安志敏中国细石器研究的开拓和成果——纪念裴文中教授逝世周年第四纪研究,2002,22(1):6-10.
[6] Tatsuo Kobayashi. Microblade Industries in the Japanese Archipelago [J].Arctic Anthropology, 1970,7 (2):8-58.
[7] 陈胜前, 叶灿阳.细石叶工艺起源研究的理论反思 [J].人类学学报,2019,38(4):547-562.
[8] Chen H, Wang YR, Chen C. Function and behavior: use-wear evidence from Upper Paleolithic tools in southern Shanxi Province,North China [J]. Documenta Praehistorica, 2016, XLIII: 499-506.
[9] 仪明洁. 细石器研究中几个关键概念的厘定 [J]. 考古与文物,2014,(5):37-41.
文稿: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