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黔江山羊洞惊魂 ——考古学者和BTV记者历险记(下)
黔江山羊洞惊魂 ——考古学者和BTV记者历险记(下)
发布人:重庆考古  2021-08-27

六、神秘符号露真容

 

●惊艳山羊洞

山羊洞由地下走廊构成,洞穴重重叠叠,有的高达四层,层层相通。其中,最底下的一层是暗河水流体系河床。洞内有的地方异常宽阔,石灰岩构成的洞顶和洞壁光滑平整,仿佛是人工造就的歌舞厅。在迷宫似的山洞里,有无数晶莹剔透的钟乳石从洞顶倒挂下来,有的像冰雕玉琢的花朵,有的像老翁银白的胡须,又细又长垂直飘下。岩壁上布满千姿百态的沉积物,犹如雕刻精美的浮雕,灯光一照,光彩夺目,瑰丽多姿。洞内暗廊婉转,厅堂宽敞,动物奇异,瀑布飞泄,暗河回旋,千姿百态,形成了纯天然的自然奇观。由于神秘符号的出现,让名不见经传的山羊洞,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图二十 山羊洞的石钟乳

在行进的过程中,我也随时给大家普及溶洞中喀斯特形态形成的机理:可溶性岩石在水的溶解后,通过水滴流下来,在流淌的过程中聚集到一块儿,逐渐形成悬着的钟乳、立着的石笋和上下贯通相连的石柱等,大家看看这块钟乳石,总体泛白,晶莹剔透,有玉石的质感。

我们在许多需要趟水而过的地方,都感觉到暗河水透骨冰凉。可是,在如此冰冷的河水中,居然还有游弋着一种通体透明、仅有两个小黑点眼睛的小鱼,体长约为8厘米,除了有嘴和两黑点眼睛外还有柔弱的四肢,但无翅鳍。据同行的当地老乡说,它叫“巴岩鱼”。这种鱼有一种奇怪的特性,它怕阳光,一见光就要跑,但用手抓它、摸它,它都不逃,仍然紧紧地巴在河底的石头上,只要把石头从水里拿出来,在脱离水的瞬间,巴岩鱼会自动掉下来,这也许就是巴岩鱼这个名字的由来吧。

图二十一 山羊洞暗河里的巴岩鱼

我们粗略统计了一下,走了这么一阵子,洞内已有6米以上的瀑布3条,30平方米左右的小湖3个,可容纳1000人以上的宽敞“厅堂”4处。

 

●越是艰险越向前

走了大约两个小时,已经是傍晚六点钟左右,我们到了那个传说中要潜水过去的地方。这个长约十米的通道,水面以上大约几十厘米就是倒挂着的石钟乳,头稍微抬高一点就会撞到石钟乳,太低呢又会呛水,只能从不高不低的中间穿过。还好,水位退了点,在岩石与水面之间留了一点空隙;但水深齐腰,我们只得作半蹲状,全身浸入水中,冰凉透骨的水淹至肩膀,大家冻得直打哆嗦;花了五四分钟左右才穿过这段路。随即,我们每人都强迫自己喝了一大口高度白酒。

大家进洞快三个多小时了,也就在这个时候,编导王林林不小心,摄像机的电池掉落入水,为了抢救电池,脚一滑,摔了一跤,和岩石来了一个“亲密接触”,好在仅仅是皮外伤,只是右手肘部外侧被石壁擦破,暂且贴上一块创可贴了事。有了这一次小小意外,大家行走得更加小心翼翼。

图二十二 BTV编导王林林

我们来到一块貌似快要垮塌的巨石前,“小径”在巨石下延伸向前,当我们从巨石下面钻过的时候,我颤颤巍巍在想,如果稍微有点什么震动,这个巨石就完全可能如同“泰山压顶”一般而下,人就会被压得粉碎,心里着实有点虚。

为了防备人员在洞中走失,我们清点了一下人数,报上来说是17人。我猛地觉得,不对!连忙说,应该是19人哟,还差两人。再清点了一次,还是17人。这时候,向导陈明权慢腾腾地说,只有17人了,有两个走了一阵,说不好耍就倒回去了。我埋怨道,早点说吧,吓我一跳!

 

●显赫世家 ——罗炳然家族

本文多次提到“古代世家”、“罗家”、“黔江巨富罗家”,据当地老乡传言,他们与这幅所谓的《藏宝图》有莫大关联。笔者不得不稍着笔墨予以提点。

我们这里提到的“罗家”,指的就是黔江罗炳然家族。说起罗氏家族,在整个黔江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祖辈罗桓原籍江西临江府吉水县朱氏街,于明洪武初年迁居黔江。发展到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至民国时期,罗氏家族成为了黔江首富。在当时的黔江,许多地方都有罗氏家族的土地和房产,每年仅出租土地就要收几千石粮食。罗氏家族在每一处集中的土地那里都建有庄园,以方便管理和佃农居住。我们从当地老人的口中得知,以民国时的白石乡九龙村为例,全村九百多户人家,每一家的土地都和罗氏家族有关。

小南海地震那一年,罗氏家族位于大垮岩的庞大庄园刚刚竣工,就遭遇了这场地震,庄园应声葬身堰塞湖底。罗氏庄园具有典型的土家族建筑风格,四合天井院落,以吊脚楼、转角屋为主要建筑形式,包括宅院、祠堂和粮仓等。水下的庄园现在到底怎么样了?2019年,蓝天水下救援队在小南海堰塞湖进行应急演练,声呐探测仪曾意外发现水下一处大型木架结构建筑物,疑是传说中消失了163年的罗氏庄园;水下考古工作人员也曾一度关注过水下的庄园,表达了人们渴望解开水下庄园之谜的愿望。

有人可能不禁要问,罗氏家族和山羊洞里发现的神秘符号,又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是这样的,据村里的老人讲述:民国时期,临近地区湖南、湖北与贵州的若干股土匪,曾经多次扬言要洗劫乡里,重点是来抢罗氏家族位于小南海镇后坝村走马坝的庄园(此庄园现在还有所保存)。罗家为了躲避灾祸,曾经举家搬进就近的山洞,金银财宝也随之藏入洞中。土匪到罗氏庄园没有抢到什么钱财,只得空手而归,一怒之下,一把大火把庄园烧毁了大半。小南海镇后坝村走马坝相距白石乡九龙村山羊洞不远,这个山洞和山羊洞同属一个大型溶洞体系。它们层层相联,即使土匪发现藏匿人的山洞并打将进来,躲避的人们也是可以从一个洞钻到另外一个洞而逃走的。

当地许多的老人甚至村民都认为,罗氏家族的金银财宝就一直埋在洞里,多少年来,从来没有人找到过。山羊洞就是罗氏家族当年藏宝的地方,而洞里那些神秘的符号就是一幅《藏宝图》;只要能破解这幅《藏宝图》,罗氏家族的金银财宝就能重见天日。

图二十三 在“藏宝大厅”探索神秘符号

●揭秘神秘符号

我们进洞走了三个多小时,到了夜间七点多钟的时候,距离洞口大约已经有五公里之远了。忽然,猛听得有人惊呼:“符号!符号!那有符号!”“有符号啦!看见符号啦!”顺着声音传过来的方向,在闪动的探照灯和手电筒的光柱划过间,隐隐约约看见崖壁的一侧有一个个诡异的字符,字符还盘旋、延伸在人们的头顶,这就是坊间盛传的《藏宝图》!我们终于来到了这个让人魂牵梦萦、传说绘制有神秘符号的“藏宝大厅”。

图二十四 两座石板桥

稍微调匀气息、立定身形后,我环顾“藏宝大厅”四周,仔细观察:这是一段峡谷,由暗河长年冲刷而成,从下往上看,有两座石板“天桥”横跨在两层峡谷的两块巨石中间。峡谷右岸上方有堵崖壁,崖壁右侧边是个斜坡,斜坡上面是一片有300多平方米、高近2.5米的空地。要到上面的空地去,必须从只有半人高的斜坡通道,“低头哈腰”地爬上去,然后才可能仰视、近距离观看这些神秘符号。

图二十五 “由”、“天”文字

当我们爬到斜坡上面的一层,眼前的神秘符号,有数百幅杂乱无章的不规则符号或图案,每一幅图案或符号都由许多黑色线条组成;符号和图画都是独立分布,不成行也不成排,之间毫无关联。与坊间流传的一样,有的像地图,有的像鱼网,有的像城墙垛口,有的像巫师的“鬼画桃符”,有的像一团乱麻、有的像汉字,有“由”、“天”、“平”、“上”、“下”等几十个文字,形状大小不一,最多、最明显的就是“由”字。

图二十六 神龛

在分布神秘符号崖壁的四周,大家看见还有几块打磨成三角形的石块、一座用规则石片砌筑而成的“神龛”、一处用过火的“火塘”、一口用土堆成的、里面的水很清澈的“水槽”、两座“石板桥”、三个用许多规则石块磊砌成古墓一样的“坟堆”等物体,旁边还有明显的用片状石块搭建的一条“石阶”路通向上方。

图二十七 石阶

有村民在最大的一个“坟堆”上,发现了很多白色的晶状粉末,好几个人围过去,有人抓了一把粉末供大家拍照。还有位村民以为是食盐,正准备用舌头尝一尝,但被摄像师王健制止住了。奇怪的是,随后大家在其他的“坟堆”上查找,却再也没有找到这样的白色晶状粉末了。

图二十八 晶状粉末

我招呼李才刚村长帮我摊开事先绘制的《神秘符号分布草图》,向导杨文福用手电给我们照明,和现场的实物、实景进行对比、分析;青年志愿者李宏伟拉皮尺,向导陈明权打下手,帮小寅子作考古丈量、测绘;BTV记者王林林与王健在大学生村官罗刚的协助下,端着摄像器材忙着取景、拍摄;其余的人怀着好奇的心理,各自随意地浏览、观赏、抚摸、拍照……

图二十九 分析研讨

待众人“忙”得差不多了,我大声招呼了一下“我给你们讲一下哈,看有道理没得!”稍等大家片刻,我用右手抚摸着一处痕迹比较清晰的符号,侧身缓声给大家解说道:你们仔细看看,这个笔痕这么粗,笔道却那么浅,完全可以确定是用金属工具——一种叫錾子(音【zàn zǐ】,凿石头或金属的工具)的小凿子凿打出来的。当然,绝大多数符号和图案,还是用黑颜色涂抹或划上去的。

图三十 洞内回纹和传统回纹

我移动几步,继续给围过来的大家伙解说道:大家看看这幅像长城垛口的图案,它是一种传统几何装饰连续纹样,用我们专业的行话来称呼叫做回纹;顾名思义,它横竖折绕组成如同汉字的“回”字形,古人常常把这种图案用来放在物件或图案边沿,充当配角,作为辅助装饰纹样。回纹因其构成形式回环反复,延绵不断,又有“富贵不断头”的说法;传统意义上,它大多表示福禄寿喜、长命百岁、富贵永昌等吉利方面的意思。不了解这个古代文化常识的人们,往往会觉得这幅图案有方向指引性的意思,自然就会和《藏宝图》挂上钩了。呵呵!

我略微低头,指着上方说道:看看我们头顶上面的这一大片回纹图案,它呈封闭的组合,可能有分区域的意思在里面;它貌似一个圆形的屋顶,在这里,有可能象征人们临时居所——屋宇的意思。

图三十一 洞内寿字纹和传统寿字纹

我环视四周,接着讲解道:那里有一个“寿”字,就是“长寿”的“寿”字,你们看一看,外形上是不是有点像一个古代的兵器架?这样的“寿”字字形,在我们重庆清代末年到民国初年,民宅的堂屋里或墓葬前面的牌坊上都很常见。

图三十二 火塘

我清理了一下沙哑的嗓子,大声地归纳道:这个地方,处在山洞的深处,潮湿、黑暗,进出不方便,是不适合普通人长期生活的。砌筑的“神龛”(应该是供奉土地神或山神的)、用过火的“火塘”、取水的“水槽”、为方便行走而修建的“石阶”、“天桥”以及“人工堆体”(应该是堆积的材料,而不是坟墓)……种种迹象表明,这些都是人类曾经加工、使用过的遗迹,当时肯定有人在这里生产、生活并居住过。我认为,这里应该是一处典型的、清末民初时期的熬硝遗址,他们在洞内采矿取水,就地熬硝。我们发现的这些“水槽”、“火塘”、“神龛”、“人工堆体”、“天桥”、“石阶”以及所有的符号、图案和文字,都应该属于熬硝工场的生产、熬硝人的生活等活动遗留下来的,是以硝池、硝灶为核心,与熬硝有关的配套遗迹。它们与当地老乡盛传的、新闻媒体炒作的,躲避土匪之所在、《古代世家绘制藏宝图》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图三十三 水槽

说到这里,我定了定神,看见大家怏怏失落的样子,继续说道:也许大家很失望,怎么会是这样的呢?说破了,一点也不神奇了。很遗憾,事实就是这么残酷,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其实,在武陵山地区,像这样的熬硝工场还是比较多的。

图三十四 人工堆体

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硝是配制火药的主要成分,它广泛存在于大自然与人们生活环境中,尤其是南方喀斯特溶洞有大量的硝石、硝土存在。然而,正因为这些溶洞的地理环境险恶,鲜有人问津,广大公众对古代熬硝遗址的认识还有待深入。自古以来,黔江地区就有熬硝的传统,尤其是到了清末民初,无论是官府还是地方大户、乡民,他们大都在山野间、溶洞里广泛炼硝,一来可以扩充大自己的实力,二来可以换作钱财、粮饷。硝就是硝盐,一般是含有硝酸钠和亚硝酸钠等杂质的氯化钠,是制造火药的原料之一,它们大多存在于含有碳酸岩的溶洞中,人们就近就地用土法提取硝这种白色粉末状晶体。“火塘”就是用于熬硝的炉灶,“坟堆”是堆积原料或成品的料场,而白色晶状粉末就是炼成的硝。以上种种,与两年前我在室内判断它是古代熬硝的手工业遗址基本一致。一种莫名的兴奋感随风袭来,甚慰!

 

七、魂惊山羊洞

 

图三十五 深不见底

●舍近求远的决策

当我把话讲到这一步,现场的BTV编导王林林就忍不住了,向我问道:林老师,我们走到这里已经花了三个多小时,他们熬硝,为什么会选择这么不方便的地方呢?我迅疾回答说: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也一直有一个疑问,我们进洞已经走了几个小时,就算熬硝的人熟悉地形走得快,最快至少也要走一两个小时,他们选择非常偏远的地方,走这么不好走的道路来大规模地、长时间熬硝,这是不合常理的。我的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进洞的路径和我们绝对不是一样的。我瞟了一眼旁边的两位向导,低声又说,刚才,这几位老乡的眼神告诉我,这附近就应该有一个洞口,可以直接出去,也可以直接进来。李才刚村长和向导们都没有出声,我略微停顿,坚定地说,因为只有这样,古人熬硝才有操作性,否则他们的脑袋就是被门缝夹扁了,或者是进了水。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已经接近夜里八点,距离大家进洞差不多四个小时了,大家有些累了。按理说,我们弄清楚了神秘符号的真相,BTV记者也拍好了片子,是时候该返回了,最简单的就是寻找最近的洞口出去。但李才刚村长给杨文福、陈明权二位向导使眼色,因为他太在乎山羊洞的旅游开发和宣传了,也特别珍惜北京来的新闻记者和重庆来的考古专家探洞的机会,想带我们尽可能多地在山羊洞中走走,多探一探山羊洞的景致。于是,李才刚村长默不着声,率先独自迈步,顺着暗河水的流向往前走了,杨文福、陈明权也就不吱声地跟着李才刚村长往前走;无奈,我们大家也就只有随行了……没想到的是,这一举措为大家即将陷入的困境埋下了伏笔,让所有的人陷入到了一场巨大的危险之中。

图三十六 艰难前行

●途迷山羊洞

急于出洞的人们突然发现,现在的路比找到“藏宝大厅”之前的路更加难走,艰险程度,大大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悬空而挂的钟乳,数米高的断崖,刚好够一人爬过的石头……这样的情景在洞中到处都是,悬崖深不可测。大家要穿过的山洞,分为上上下下多层,并且每一层都有复杂交叉的岔路,如果不是向导们看到之前他们留在洞内的扑克牌标记,他们自己也会分不清方位的。

摄像师王健扛着摄像机负重前行,既要攀陡壁,跳悬崖,还要避免摄影器材受损,手臂和双脚都受了伤。小寅子后来对我和记者说:前方道路旁有一块巨大的岩石,听走在前面的王健说,妈呀,这怎么下去呀!我当时往他前面一看,根本就看不见底。

快五个小时了,时间已经接近夜里九点钟了。天色早已经全黑了,洞内漆黑一片,再也无法借助外部漏进来些许光线来观察、发现出洞的“蛛丝马迹”了,没有探照灯和手电筒照明根本就无法行动。前面的小径早就偏离了暗河,路越走越不顺,路途上大多是陡壁峡谷,得连滚带爬地才能通过。我从身旁的杨文福、陈明权二位向导的言谈举止和眼神上推测,他们好像找不到既定的出洞口了。当时我就很警觉,马上叫大家不要继续走了,都停下来,一起商量一下当时的处境。可是向导杨文福却一口咬定,说不会有问题;而带队的向导头李才刚村长没有意识到队伍整体协调的重要性,似乎没有听到我与编导王林林的建议声,依仗自己在野战部队获得的超强野外滑行、攀爬跳跃能力,尽管往前行,早就把我们这支缺乏野外行动能力、“乌合之众”的草根团队甩在老后,苦了这一群男女老少和扛摄像器材的人在后面紧赶慢赶。我们越往前走越艰难,李才刚村长和向导们往往判断出洞就在前方,而很快就被现实所否定;有时甚至都闻到了洞外清新的空气,甚至还发现一窝新鲜竹子,但就是找不到出口。

图三十七 路在何方

●极度惊慌

我心里有点虚,感觉这样下去不行,搞不好要出事。于是厉声叫住李才刚村长,让他把杨文福、陈明权喊过来问,究竟是怎么回事。杨文福和陈明权围过来,低着头,沉闷地说,他们也是一年多以前才进来过的(也就是说,他们发现神秘符号那一次进来过,其间就再也没有进来过了)。当我听到这句话时,一瞬间就被吓得脸青面黑,一股寒意立即袭涌上身来。

原来,他们真的迷路了!好恐怖呀!用一年之前进来过的村民作向导,不管是由于洪水冲刷或者岩石崩塌,水溶洞内的地形和地貌都会发生许多变化,说不定洞口早就被垮塌的岩石堵塞了,要不然怎么会都闻到洞外的青草味了,我们就是找不到出口呢。李才刚村长凑近我低声说,洞口应该在前方不远,我们还是继续往前找吧。

有什么办法呢,落到这一步“田地”,我们现在是“狭道骑马”,只有前行,不能后退了。陡壁变得越来越滑,坡度接近垂直,洞内地形越来越复杂,下陡坡、攀爬、跳悬崖……我们四肢并用,已经分不清手脚了,大家在互相搀扶、牵拉中往前走。

在我们探洞的过程中,最初沿暗河顺流前行时,没有岩石等堵塞物时通行还较为顺利;后来遇到河流变化或有堵塞物,行动就非常艰难,或钻石缝、或攀爬、或滑行。由于给我穿的防水连体靴裤很不合身,影响到左膝的伸曲,导致我左腿行动受限,走起路来很是费劲,后来在攀爬、跳跃中,使得我左膝半月板受伤。当时完全是顾得了脚下就顾不了头上,因为没有头盔,我的脑袋撞在岩石上有十数次之多,眼镜也多次被撞落,狼狈之极。

我们进洞已经六个小时左右了,时间也到了夜里十点多钟,我们陷入了明知洞口可能就在附近,但就是找不到洞口的尴尬境地。李才刚村长和两个向导忍着内心的焦虑,独自在前探路。这时候,大家的体力也快消耗殆尽了。探照灯和手电筒的光逐渐开始暗淡了,我自己携带的一把过去自备的小型充电筒,勉强可以照明,为了节约电力,都有点舍不得用,时开时关的。在十四个探洞生手组成的探洞队中,听到有人在叹气“这回要遭”,还听到夫妻吵架的声音,女人生气地说“我说不来你非要喊我来”,男人也怨声载道地“来都来了,你要我怎么办?要死一起死。”不安的、躁动的情绪逐渐扩散开来,队伍开始慌乱起来……

夜里十点半左右,我们已经进洞六个半小时了,到达了一处陡壁光滑、坡度垂直的断崖前,精疲力竭的队伍像无头苍蝇一样彷徨在几块巨大的乱石堆间,前边已经没有出路了。我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果断挺身站出来招呼大家,再一次要求全部停下来,原地坐下来歇息,保持体力。我叫大家不要慌,先静下心来。编导王林林立即响应,喊大家关闭探照灯、手电筒、手机、照像机和摄像机等全部“电器”的电源;如果电用完了,洞内就会陷入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我们将寸步难行。确实需要集体来分析一下我们目前的处境了,针对关系到大家生命安全的问题实行民主决策,下一步的行动究竟该怎么办?大家全都默默无闻地接受了这样的选择。

为了节省时间,村长李才刚和两名向导趁大家聚在一起商量事情的时候,先后义不容辞地、勇敢地往周边四处继续探路。

剩下的十四个人全部集中在一起,在所有光亮彼此暗下去的时候,似乎时间也凝固了,头顶上的巨岩,离人们不到半米高,冰冷刺骨,空气中都带着一股潮湿的水汽味。大家紧张、恐慌、快要崩溃的情绪继续在空气中蔓延着,陌生环境中,什么也看不见的黑暗,前途不明,煞是恐怖,这是大家一生中面对的最黑暗时刻。

大家边商量,边等待前面传来消息。七嘴八舌之后,想到的基本问题有:确认就近找到出洞的可能性有多大?从上往下走容易,逢坎跳坎、逢崖跳崖,如果从原路返回,又要攀爬跳跃滑行,剩下的体力还能逆势而上吗?电还可以用多久?在洞里过一夜,静待明日天亮后,能否借助外面漏进来的些许光线发现洞口的线索?求助外界的救援力量……最后,大家一致作出了先设法向外界求援、再继续想法自救的决定;但时间好像还是凝固着的,因为大家心里没有底,这个决定对目前这样的处境来说,又有多少实质性的作用呢。

图三十八 村民向导杨文福、陈明权(左起)

村长李才刚和杨文福、陈明权两名向导离开队伍去探路已经快半个小时了,仍然音讯杳无。

难道就这样在这小小山沟里翻了船?大家真的害怕了,都快绝望了。编导王林林悄声告诉我说,原来他们拍摄过这种题材的片子,从来不会紧张,因为知道那是作戏;这次可不同,遇上“真钢”了,真的吓坏了。摄像师王健也说,如果这次能够出去,他说如果(有意重复了一次“如果”),什么也不干了,马上飞回北京在家里待着。

当时我也在想:平时对遇险的探险者、驴行者,总是责怪他们不该犯如此这般的低级错误,没有想到自己也开始陷入困境了,这会是绝境吗?洞内的暗河可以解决饮水问题,暗河中有少许透明的鱼,适当坚持一段时间是没有多大问题的;但我们的电是坚持不了多久的,到时将非常艰难,而洞内情况又非常复杂,我们早就偏离了主洞,即使是外面的救援队来搜救(率先倒回去的那两人会不会把我们在洞内的情况报告给当地政府呢),搜救的人他们熟悉洞内情况吗?会搜救到这里不知道从哪里走过来的岔路吗?我们能坚持到外援发现我们吗?简直不堪设想……

我在我们集中的乱石堆、断崖旁不远的地方,发现一小丛活着的低矮竹林,当时我就感觉到了些许希望,这个地方一定距离洞口不远。但倘若岩石垮塌,封住了洞口又怎么办呢?我们手无寸铁,根本没有办法掘洞而出。

图三十九 泥泞的小型充电筒

那一刻,我见手机的电池还有最后一格电,竭力克制住内心的恐惧,冷静地问自己,是不是已经到了要在自己的手机短信息的界面,留下自己要想留下的最后的文字的时候了?工作队伍受损,给单位今后怎么样的警示?把存私房钱的银行卡的密码告诉家人?怎么给刚到单位工作的小寅子的父母交代(虽然都“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但本能的责任感仍然促使我想到这个揪心的事)?我微微颤抖的手始终没有打下这些字句……目前,我是探洞队的主心骨,“心里有点慌,脸上要稳起!”我不能慌,不能再给大家徒增紧张的气氛了。有生以来第一次离死亡那么近,原来嘴上说说谁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说起来轻松;倘若意外真的来了,没有多少人能够挺住。当时,我真的很后悔,后悔为什么这么轻信向导辨别方向的能力,为什么不坚持自己的思维底线,把主动权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中?

 

八、铩羽而归

 

●艰难出洞

不知道过了多久,探路的李才刚和杨文福回来了。他们急切地告诉大家,说找到出洞口了,大家当时都表现得很冷漠,有点无动于衷的样子,不太相信他们说的话了,因为向导们已经多次反复说过这句话了。李才刚和杨文福二人见大家不相信他们的话,感觉很郁闷,一再向大家表达确实找到了出洞口的诚意,大家也发现探路的三人只回来了李才刚和杨文福两人,没有看见陈明权的踪影。村长李才刚说陈明权已经出了洞口,继续在往洞口外摸索。到这时候,大家才开始相信,这次可能是真的找到出洞口了,有点喜极而悲的感觉。

图四十 皮外伤

村长李才刚告诉大家说,我们现在就出发吧,最多二十多分钟就可以出洞。于是,我们开始从暂时聚集的几块巨大的乱石堆地方往出洞方向前行。

离开乱石堆所在的平台前行,首先就要下一个断崖,我的左膝半月板已经受伤,左腿根本就使不上劲,身体两次失去平衡,一次摔倒,幸好有大家相互牵扶帮衬才得以通过,没有大碍;也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了团队的温暖。攀悬崖、走绝壁,前行仍然很困难,有的时候几乎是从不可能通过的地方通过的。我紧跟着向导杨文福走在队伍的最前边,到后来,一瘸一拐逐渐开始埋头爬坡,转过一个弯又上了一个陡坡,忽然我感觉呼吸到清新的空气了,看见斜坡地面有一些飘落的新鲜树叶,脸上也接触到天上飘落的零星雨滴,我知道出洞了!紧绷了几个小时的心脏终于舒缓了下来。

大家开始络绎不断地从洞口里走出来。洞外的天空没有一丁点星光,漆黑一片,仍然伸手不见五指。我站在洞口旁,借助自己手里仅存的手电光光源,专门看了看手表,已是(次日的)零时十分。从在乱石堆听到找到洞口的消息,到最后走出洞口,又花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我们探洞队十七个人,从头一天的下午四点零五分进洞,到第二天的零时十分出洞,一共在洞中整整待了八个小时,这真是惊心动魄的八个小时呀!

●大家的感言

当大家陆陆续续都从山羊洞中出来了,我们仔细地清点了两次人数,确认无误是十七人,才完全放了心。我见散布在洞口前缓坡的人们手舞足蹈、议论纷纷、心情激动的样子,“此情此景,不可再来。”就对编导王林林说,王导,让小王把摄像机打开,大家都对着机子说句话吧。王林林高兴地回答道:对!对对!这样的镜头可遇不可求呀。我们在洞中时,摄像机还剩有一定量的电,当时是为了救命不敢用;现在大家脱险了,可以肆无忌惮地使用这些电池了。我们抓住机会,让大家在洞口发表了一些感言。

经过回忆、整理,大家发表的感言有以下这些:

“出来了!”

“我再也不敢钻山洞了!”

“太爽了!”

“我已经不恨我原来很恨的那个人了!”

“终于出来了!”

“暂时不急着回北京了,嘿嘿!”

“这期节目很爽吧!”

“永世难忘!”

“出洞的时间太神奇了!”(毛泽东主席逝世的时间是1976年9月9日零时十分,我们出洞的时间是2011年9月9日零时十分,这刚好是老人家逝世三十五周年的纪念时辰;是冥冥之中的天意乎?)

“世界真美好!”

“毛主席保佑我们平安!”

“死里逃生的感觉很奇妙!”

 

图四十一 出洞后的场面

这次探索山羊洞的活动是重庆公众考古崭新的尝试。“太惊险了,我考虑了下雨涨水、考虑了岩石垮塌,甚至考虑到了毒蛇等因素,就是疏忽了一点,村民向导!”经历了这一场惊心动魄、有惊无险的探洞活动,让我们深深感受到生命的宝贵。我要告诉各位考古工作者、文物保护志愿者、探险者,宝藏是虚无的,生命却是真实的。在任何情况下,公众考古与科考活动都要优先考虑如何保护好我们的生命,在此基础上来追求工作任务的完成。谨慎而行才是完全之策。

出洞后,我一打开手机,就收到两条未接来电的信息提醒。一条是中国民间医药博物馆馆长、著名中医师刘光瑞先生,联系身为重庆市政协学习及文史委副主任的笔者支持民间公益博物馆的事宜;一条是驾驶员小李哥的来电。我赶紧给驾驶员回拨电话过去,接通电话后小李哥说,进洞前说探洞可能只要四五个小时,说好的在天黑前出洞,打电话不通,最初以为是没有信号,后来以为可能没有电了,一直联系不上我们进洞的人。问身边的老乡,说洞子很深,没有人走完过,里面的洞很多,有可能迷路,当时很着急,都准备打“110”报警了。

BTV记者拍摄好大家出洞的感言,收拾好摄像器材。大家从洞口穿过山坡上的田间小道往大本营——村长李才刚家走时,拖着体能透支的身体,饥肠辘辘、疲惫不堪。行走过程中,我的左腿极端不灵活了,一点也使不上劲,一个跟头就摔了下去,几个翻滚跌落到下面一块地中,所幸这块地比较松软,没有受到什么损伤。垂头丧气的村长李才刚一路上都在叹气,觉得自己很失败,很没得面子。

图四十二 脱险后的合影

大家回到探洞的“大本营”,作了简单的休整。借助电灯光才发现,一个个像泥猴一般,满脸全是泥,头发与衣服非常凌乱。我除了左膝关节受伤外,双手及肘关节内外侧的皮肤都严重擦伤。待其余人大都散去回家后,我们考古调查组、记者采访组和李林洋、罗刚、李宏伟、驾驶员周老六一共九人也向李才刚道别,大家离开了村长的家,乘坐小李哥驾驶的越野车与周老六驾驶的客货两用车,连夜行驱车赶到白石乡街上,在一家私人旅馆住下来。吃晚饭时已经是凌晨四点了,这是名副其实的晚饭,是我有生以来吃得最晚的一顿晚饭。

用餐前,我特别提议,我们一定要合个影,作一个专门的留念,大家一致应诺。这才有了现在这一张、由驾驶员小李哥拍摄的、蓬头垢面、灰头土脑的七人合影照(前排左起李林洋、王林林、林必忠、周寅寅,后排左起李宏伟、王健、罗刚)。

在冰水里浸泡6小时,历尽艰险;8小时惊魂穿越,出洞后如获新生!

九、后续余响

●开发难度大投资高

时任中共白石乡党委书记郭兴春后来告诉我们,发现山羊洞后,当地政府一度计划开发山羊洞发展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专家实地调研后认为目前还不能完全投资开发,只得暂时搁置。主要因为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交通问题,山羊洞洞口距离公路干道有十几公里远,开车只能到达公路干道,从公路干道下去还有十几公里,投资的资金需求高;第二是洞内景观问题,因为里面的石钟乳不太丰富,也不是很成熟,路况险峻,开发难度高;第三是地理位置问题,山羊洞与小南海、武陵山、濯水古镇等景点有一定距离,不能与这些景点形成一个旅游圈。

笔者探洞后的思考:这个山洞是一个空间相对狭窄,但很细长、岔洞较多的水溶洞;洞内比较好的景观不太集中。受此局限,要另外开发出旅游人行通道较为困难,可以考虑在暗河下游分级筑闸坝蓄水,水位提升后用小船作交通工具;或许时机成熟后,打造成一个地下探险游乐园也未尝不可。

●暂时封闭保护起来

当我们离开白石乡后得知,乡政府领导把村长李才刚他们协助探洞工作组叫去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为了避免再出什么意外,乡领导还立即派专人看守洞口,接着把洞口暂时封闭起来,不准其他人进入。

针对网上驴友们自发组织进洞探险的举动,郭兴春书记说,现在虽然暂时搁置了开发山羊洞,但是不等于就把它弃之不管,有专门的村民在看守和保护山羊洞。驴友们对它感兴趣自然是好的,但是不建议他们自行组队来“探险”,不仅仅是因为洞内石钟乳等都还不是很成熟,更多的是安全得不到保障。整个洞子钻下来,在有向导的情况下都要花六七个小时,自己进去无向导无安全保障会非常危险。要是在里面出了什么事,手机完全无信号,无法与外界取得任何联系,除非靠自己走出来,否则被发现和获救的机会几乎为零。希望驴友们慎重,就算要过来也要跟当地政府联系,让村民们带领进去,不要擅自乱闯乱钻。

●黔江发现水仙洞,古人类遗迹全国罕见

也就是在我们探索山羊洞后两个多月后的12月4日,黔江举行了武陵山旅游发展论坛。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院院长、旅游学院院长保继刚教授透露,在黔江城区内发现一处巨大的网状地下洞穴系统——水仙洞系统。在城市中有如此大的洞穴,不仅在重庆,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十分罕见。该洞穴系统的探险队队长、重庆教育学院教授朱顺知说,该洞复杂的系统结构非常罕见,同时还有弥足珍稀的洞穴生物、动物,可作为常规旅游和探险游开发。

水仙洞穴位于黔江区城南3公里处,在地下200米深的洞内发现了几百年前古人的熬硝遗址,现场保留有熬硝的灶台和生活的居室、石凳、石桌等,当时的人到底是怎么把大量燃料运进来,又怎样把烟雾排出去,这完全是个谜,有待考古学家揭秘。
 
主要参考资料:

【1】清•同治三年(四川)《黔江县志》。

【2】清•同治四年(湖北)《咸丰县志》。

【3】清•同治五年(湖北)《来凤县志》。

【4】《中国历史强震目录》第一册,1995年,地震出版社。

【5】《“藏宝符号”实为行书 可能是熬硝人写下的》,记者张思思,载《重庆商报》2009年9月22日。

【6】《山羊洞惊魂》,编导王林林、摄像王健,北京电视台《魅力科学》栏目2011年9月26日18:40首播。

【7】《黔江城区地下洞穴古人类遗迹全国罕见》,记者吴国富,载《重庆晨报》2011年12月5日。

【8】《黔江山羊洞现神秘符号——考古学家与BTV记者洞中历险》,张思思、林必忠/文、图,载《旅游新报》2012年第21期《新闻叠》,2012年6月4日。

【9】据林必忠考古工作手记,略有更改。

(续完)

图文:林必忠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