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土家族廊桥之秀山客寨桥
土家族廊桥之秀山客寨桥
发布人:重庆考古  2021-09-10

中国现存古代桥梁中,石拱桥是数量最多的一类,而木廊桥则是造型最丰富、最为出彩的一类。我国廊桥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也称风雨桥、风雨廊桥、凉桥、凉亭桥等。廊桥的形式有很多,最有名的是闽北浙南地区的编木拱廊桥和湘桂黔地区的伸臂梁廊桥。重庆的廊桥主要分布于东南部土家族苗族聚居地区,其建筑风格简洁实用,更注重功能性和经济性;其结构形式多为石墩简支木梁木廊桥。秀山县是重庆廊桥分布最多的区县,客寨桥是重庆现存的体量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廊桥之一。重庆还有一座与之形制、体量相当的木构廊桥也位于秀山县,名为天生桥,其建造工艺考究更胜一筹。

 

图一 客寨桥全景照片

 

图二 客寨桥全景照片

一  区位环境

客寨桥位于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城西南约15公里处的清溪场镇司城客寨组,呈南北走向,横跨平江河。是秀山通往塘坳、贵州沿河等地的交通要道上一座重要桥梁。平江河古称平茶水,是梅江河的主要支流,发源于峻岭乡大尖峰,以北东方向溜经隘口、龙凤、清溪、美沙、三合、涌图等乡,于鸳鸯嘴注入梅江河。沿河岸起伏平缓。隘口以上滩陡水急、落差集中,隘口以下两岸逐渐开阔、支流较多;客寨桥恰位于河道开阔地带。

二  基本构造形式

桥梁五墩六跨,南北走向,总长约63.5米,桥面宽约6.5米。该桥上部为简支梁式木结构廊桥,廊屋共19间,迎水面(西面)为两重檐,背水面(东面)为三重檐,两端建有山墙。该桥下部为石砌船形桥墩,高约5米。

客寨桥因地制宜的采用了石墩、木梁、风雨廊的组合形式,风格简洁实用。其重檐硬山式廊屋形式,带有浓郁的土家族风格和地方民族特色。桥梁墩台采用当地质地坚硬的石灰岩作为建筑材料建造而成,坚固耐用,简约大方。上部结构采用平铺简支梁再加建木构廊屋的结构形式,重檐小青瓦屋面,轮廓简洁,造型持重。廊屋两端采用弓背式山墙,青砖砌筑,造型灵动秀雅。桥梁建筑整体风格简约质朴,造型美观。

 

图三 客寨桥西立面图

图四 客寨桥东立面图

 

图五 客寨桥纵剖面图

三  历史沿革

客寨桥始建于元代,时称永兴桥。清光绪年间将桥建成重檐式桥廊并在中部建有桥亭,并改名钟灵桥[1]。1972年客寨桥遭受洪水,北侧1号桥墩和相应的第一到第七榀排架部分桥廊被冲垮。1974年当地居民使用附近毓秀桥的部分构件对客寨桥进行了修复。1998年桥廊南端局部发生火灾,部分木构件保留火烧痕迹。2010年地方政府对客寨桥桥墩底部进行了加固处理。2015年地方政府采用型钢支架和钢缆对北山墙进行了加固保护。遗憾的是在历次维修中,桥亭部分未能保存下来。

四  下部结构(桥墩、桥台)

该桥桥墩采用了非常常见的船形桥墩,溪口镇的天生桥,坝麻乡的红军桥等秀山及周边地区的石墩木廊桥几乎均采用此构造形式。桥墩长约7.6米,宽2米-2.4米,墩高约5米,刀棱墩尖,起着分水作用,以减小河水对其冲击的水平力。北桥台为矩形,设有6个踏步与地面相连。南桥台为船形,设有10个踏步与地面相连。桥梁墩台为石砌圬工结构,砌筑砂浆采用糯米石灰浆。条石构件采用当地常见的青灰色石灰岩,材质坚固,无明显风化,结构强度和整体稳定性较好。基础为相同材质的石灰岩石块砌筑的刚性扩大基础。

 

图六 客寨桥桥墩平面布置图

五  山墙

廊屋两端,南、北桥台之上各建有青砖山墙一座。山墙为弓背式造型清水砖墙,墙帽上叠瓦灰塑脊,中开拱形门洞。山墙宽约6.7米,高约5.5米;中间门洞宽约2.4米,高约3米;北山墙厚度为300mm,南山墙厚度为360mm。相传原山墙门拱上嵌有“钟灵桥”三字,并分别楷书“川黔”“利赖”四个颜体大字;门拱两侧有“龙飞古洞凤起长桥驷马迢迢君子路,龟藏深洞鳖栖浅底骈鱼畅畅太平江”门联。南山墙为客寨桥原有山墙,根据用材和砌筑工艺推断北山墙为后期仿照南山墙样式建造。

 

图七 客寨桥南山墙

 

图八 客寨桥北山墙

六  桥跨主梁

桥梁以纵向并排铺设原木梁作为桥跨主梁,原木主梁未经精细加工,只做了简单的表面处理。原木梁尺寸规格不均匀,长约10米,大头直径约30-40cm;材质也较杂乱,为当地采伐的粗大树木。在铺设时选取弯曲较大的原木梁架设于桥廊两侧不通行的位置,弯曲较小的原木梁架设于桥廊中部可通行的位置。由于桥梁跨度较大,约7-8米,廊屋重力加上主梁自重,造成主梁纵向挠度较大。

七  独特的桥面铺装及找平方式

桥廊中部主梁选用了平直度较好的木梁,且不承受廊屋的重量,所以平整度较好。桥廊中部找平方式比较简单,即在主梁上铺设土找平层,再横向平铺5-6cm厚木板,最后铺设宽为1m厚为6cm的石灰岩石板,形成可供通行的桥面。石板能压紧下方的桥面木板防止木板松动,又能保护木板减少磨损,便于通行。

桥廊两侧的找平方式则不同,由于廊屋的自重主要由两侧的桥跨主梁来承重,加之木梁自身的天然弯曲,其跨中挠度较大,桥面两侧的平整度就较差。桥廊两侧因没有通行需求而未做桥面铺装。所以每缝梁架底部找平都采用了木垫板加石、木垫块的方式处理。此方式虽然简陋,但也不失为最便捷、最廉价的解决方式。与之结构形式相似的秀山县溪口镇天生桥桥面为满铺木板,桥面木板与主梁之间以纵向木条和泥土找平。像这种大跨度木梁桥的跨中挠度如此之大,又以垫块方式作桥面找平的桥梁,在秀山及周边地区现存的古代廊桥中未见此种桥面找平方式。

图九 客寨桥桥面

图十 客寨桥桥面侧边缘(1)

 

图十一 客寨桥桥面侧边缘(2)

八  独特的非对称廊屋结构

桥面之上建有廊屋式木结构建筑,廊屋是廊桥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有为桥面防水的结构必要性,也兼具遮阳避雨、休憩纳凉的使用功能。

廊屋西面为两重檐东面为三重檐,小青瓦屋面,灰塑正脊。廊屋总长约57米,共19间,每间开间尺寸约3米。廊屋总宽8.5米,桥面宽6.25米,中部通道宽2.65米。廊屋共20缝梁架,两侧为穿斗式结构,中部为插梁式结构。廊屋木构件规格尺寸不统一,新老构件混用,且用材混杂有松木、杉木和一些当地树种。

廊屋最中间的两缝梁架中部的插梁高于其它梁架,且多出四根45°斜向的落地柱以穿枋与梁架C、D柱相连。以此推断,这四根落地柱应为桥亭的角柱,此四根C、D柱的原状也应高于现廊屋屋面,这八根柱子上构建了桥亭。根据当地老人口述史和秀山周边其它廊桥(天生桥、红军桥)也可印证有此桥亭,但缺乏原状照片等直接证据表明桥亭的具体构造形式。

该桥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其廊屋非对称的重檐结构,这种非对称的构造形式似乎与传统美学观念格格不入,现没有关于建造者为何会采用此种建筑布局形式的明确记载。东侧(三重檐一侧)檐柱与下方主梁超出山墙以外,据此推测此三重檐的最下一层为后来加建披檐。最早期的廊屋两侧应该为两重檐的对称结构,后来为了加强这一侧的防雨效果而加建了第三重檐,以有效保护这一侧的檐柱下部和边缘主梁等木构件不被雨水侵蚀。至于为何只加了一侧而没有两侧都加建,可能是当地风向因素和节约成本的考虑。

 

图十二 客寨桥廊屋横剖面图

 

图十三 客寨桥廊屋横剖面图(轴10-11位置)

九  结语

桥梁墩台采用石灰岩条石砌筑,质地坚硬经久耐用、不惧水流侵蚀。桥跨结构用简支木梁平铺以承重,结构简单、轻巧。廊屋既能避风挡雨又能保护桥梁木结构。一座桥梁无处不体现着功能第一、因地制宜、经济实用、形象美观的营造理念。风雨廊桥多分布于雨量充沛的山区,曾经这种石墩木廊的桥梁形式在渝东南土家族、苗族地区十分盛行。它既解决了跨越河流的交通问题,满足了生产生活需求,还能遮风避雨、乘凉休憩。古人的这种营造理念,体现了他们高超的智慧和卓越的匠人精神。

注释:

[1]《秀山县志》光绪版,第73页, 方志出版社,2010.10

 

文稿:韩昭彦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