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涪陵之名源于符陵山
涪陵之名源于符陵山
发布人:重庆考古  2021-10-19

涪水之滨,巴王之陵。名涪陵?

涪水两畔多王陵。乌江自涪陵汇入长江,因古时乌江又称涪水,古巴国帝王陵墓多葬于此,故称涪陵。这是百度文库中对重庆市涪陵区地名由来的解释。

涪陵全景

事实如此?公元1972年以来,考古学家先后在今涪陵区白涛镇小田溪发掘了大量巴人墓葬,随葬品众多,最为显眼的当属铜钲、鸟形尊和錞于,其标注为巴王陵墓随葬品。想当初,群雄竞逐,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称王,巴亦称王。按礼制,随葬品天子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巴已称王,即使低调点也可随葬七鼎。如果小田溪墓葬群随葬品只是一些釜、甑、鏊、勺、豆、壶、罍等生活用品,戈、矛、剑、钺、弩机、箭镞等兵器,铜质凿、斤等生产工具,钲、编钟、錞于等乐器,玉佩、玉璧、玉剑饰等玉器,显得王陵随葬品太简陋,算得上寒酸了。较之那些崇尚人殉人牲,视死如视生的大奴隶主、大封建主斥巨资建造的奢华陵墓有些格格不入。也与巴人以盐为业,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的富足相差甚远。

考古发掘现场

晋人常璩在《华阳国志》中记述:“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枳是今涪陵的古称,楚国曾攻占巴枳称枳邑,史籍有“楚得枳而国亡”的说法。后秦楚征战,秦胜楚败,楚国势力最终彻底退出武陵山区(大致为乌江、长江、清江、澧水、沅江五水间区域),秦合并楚巫郡和黔中郡置黔中郡。秦昭襄王于公元前277年在原巴国都、楚枳邑设枳县,隶巴郡,是今涪陵置县之始,距今2298年。

读者不禁要问,今涪陵是什么时候开始叫涪陵的呢?答案是公元347年。东晋桓温平蜀,李氏成汉政权降晋,古涪陵郡“地殁蛮僚”,郡治毁于战火,于是在巴郡枳县侨置涪陵郡。后涪陵郡治曾重返故地或移治他处,几经更易,北周保定四年(564年)于故枳县置涪陵镇,隋开皇十三年(593年)于故枳县置涪陵县,从此涪陵地名定格在乌江和长江交汇处,锁定在今涪陵地约1400多年。

《华阳国志·巴志》疆域示意图

读者也许又要问,古涪陵县在哪里呢?答案是今重庆市彭水自治县郁山镇。涪陵县由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40年设置,这是以涪陵为名最早置县的记录。公元221年,蜀汉昭烈帝刘备改巴东属国置涪陵郡,先后辖涪陵、丹兴、万宁、汉葭、汉平、汉发(复)等县。

从今涪陵到古涪陵,跨越两千多年时光,溯乌江(曾称涪陵水),折郁江(曾称丹涪水),逆水行舟一百六十余公里,抵达古巴国南疆,此地有两处闻名遐迩的地方,一处是伏牛山盐泉,一处是符陵山丹穴。

涪水两岸多王陵?巴王陵墓多在枳(今涪陵)。古涪陵在郁山(今彭水),那么巴王陵墓应多在彭水自治县境内乌江或郁江两岸才对,而不是史籍记载的枳。涪陵地名的由来是否出现了偏差呢?涪陵之名从何而来呢?

古涪陵曾以盐丹闻名华夏。盐者,食盐也,重庆人习惯称盐巴。丹者,巴越之赤石也,俗称朱砂,可为颜料,可为药物,是道家炼丹的主要原料,其金属状态为汞,也叫水银。

“臣按凡水银得涪陵(字是/符陵)自在流沙水中青色者最佳”(《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之十一》影印古籍资料)。该诀卷撰人不详,约出于魏晋至隋唐期间。文中自称臣者不知何人,他在给当朝皇帝起草炼丹的书面报告时说朱砂产地是涪陵,“涪陵”字是“符陵”。

历代本草对朱砂的产地记载颇详。《名医别录》载“生符陵山谷”,即出今之重庆彭水、黔江一带。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出武陵、西川诸蛮夷中”,而符陵“今无复采”,说明其产地发生变化,符陵山谷朱砂或已采尽,或因质量不佳已不怎么开采了。此外,除巴砂外,尚有广州、临漳所产者名越砂,质量也不错。

“《本草》言:‘丹砂出符陵谷。’陶隐居云:‘符陵是涪州。’今无复采者。吾闻熟于涪者云:‘采药者时复得【凤麟按:原作‘有’,据五卷本改。】之,但时方贵辰锦砂,故此不甚采尔。’读《本草》,偶记之(《东坡志林卷六》)”。北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读本草,做笔记,也提到符陵是涪州(618年置)。只是此时之涪州,已是今日乌江口之涪陵,而非郁江畔之古涪陵,东坡先生记录的丹砂产地涪州亦随之出现偏差。

今涪陵位于长江与乌江交汇处

从古籍看,涪陵原名符陵。从“符”字的多种释义中选取“古代称祥瑞的征兆”,从“陵”字的多种释义中选取“大土山”或“高山大阜”,两字相合,词义便是有祥瑞征兆,予人福报的大山。“涪”字本义指水中多泡沫之意,丹涪水滩多水急,盐分含量高,水中多泡沫是一种自然现象,但“符”变“涪”就音同而意远了。

五千年前,濮(巴)人在符陵山逐猎时发现伏牛山盐泉,让族人食之有味,行走有力,这是一座名副其实,天降祥瑞的大山。也许与发现盐泉同时,也许在前,也许之后,巴人又在符陵山谷中发现朱砂矿洞。朱砂色彩艳丽令巴人热血沸腾,神思飞扬,陶罐上有用朱砂涂上的色彩,脸额涂上赤色彩绘跳巫舞,渔猎受伤敷丹粉愈伤,生病服丹药除病……符陵山,在巴人眼里成了安居乐业、祈福禳灾的福山,沟通天地、连接人神的神山。

巴人尚巫,巫彭作医,巫咸作筮。传说中唐尧时代有一巫臣"以鸿术为尧之医,能祝延人之福,愈人之病,祝树树枯,祝鸟鸟坠"。巴人(今人亦有)还用朱砂画符箓,也称丹书,画一些他们认识,也许连自己都不认识的特殊图形和线条,用以驱使鬼神。把符箓烧化成水,称符水或神水,用以治病延年。

巴人尚道,好黄老之术。李善注《昭明文选》载:“赤斧,巴人也,能炼丹砂与消石,服之身体毛发尽赤,皆古仙者也……”巴人渴望用朱砂炼制出长生不老之仙丹,食之羽化升天。他们在冶炼水银时,惊奇于朱砂与火所发生的奇妙的化学反应,把水银当成尸体防腐的主要材料。秦始皇陵地宫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陵中所用水银,多产自符陵,礼抗万乘、名显天下的巴寡妇清是其最大的供货商,富可敌国。

古涪陵县治郁山,四面皆高山大盖(盖是顶部有平地的高山),其东南有大厂盖,接丹兴(今重庆黔江),其东有伏牛山(黔彭界山),其西北有大坪盖,临朐忍(今湖北利川)。在距郁山约三十公里的黔江区石会镇内,确有一座山名武陵山(今武陵仙山),曾与四川峨眉山、贵州梵净山齐名,山顶有真武观,山梁有天子殿,山脚有香山寺等建筑或遗迹。

郁山孕育盐井的山脉

从黔江古名丹兴来看,位于郁山镇东面的伏牛山是符陵山比较符合地理实际。此山盐丹并出,山麓古盐井至今犹存,三十多年前尚在产盐;山上有名朱砂村者,曾是乡的建制,后拆并;村里有小地名曰朱砂窝和朱砂洞者,人称古丹穴,但是否属秦汉遗迹,在此不敢妄下结论,有待专业人士考证。

或许典籍中所言符陵山并非具体指哪一座山,而是泛指位于渝鄂湘黔四省市接壤处,方圆十余万平方公里的连绵群山——武陵山脉(区)。

涪陵武陵山顶云海

设若将来,考古学家能在今重庆彭水、武隆、酉阳,贵州沿河等地沿乌江两岸发掘出一些巴王陵墓,涪水之滨,巴王之陵,名涪陵,方出之有据。即便如此,也与常璩“其先王陵墓多在枳”的记载不大相符。涪陵地名之由来尚有待商榷。

如此,涪陵之名源于符陵山,是否可成其为一种新说?

流丹飞玉,福地符陵。名涪陵。

文:龚明举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