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历史文化大讲堂丨服务大西南——那一段如歌的岁月
历史文化大讲堂丨服务大西南——那一段如歌的岁月
发布人:  2021-12-07

由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总队协办的系列讲座 ——“发现重庆”历史文化大讲堂,每月一期。从“考古”的视角发现重庆,进一步宣传普及重庆历史文化,传播考古知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重庆历史、巴渝文化更好地亮出来。

 

2021年12月4日,“发现重庆”历史文化大讲堂有幸请到了西南服务团的革命前辈——王玉明和丁贤矩两位老先生,作客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枇杷山书院,为大家讲述他们在西南服务团的那段如歌岁月。

 

王玉明(左)与丁贤矩(右)

 

1949年,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央军委部署进军大西南。虽然西南地区的解放时间略晚,但解放后西南地区的生产生活却得以快速恢复和发展,在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前赶上了全国平均水平。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西南服务团在建设大西南的潮流中贡献了重大力量。


始:组建服务团

早在进军西南之前,邓小平同志就已经考虑到如何快速恢复西南地区的生产生活。其时,第二野战军为进军西南所急需的随军干部尚未落实,邓小平随即号召从江苏、安徽、上海等地招收青年学生,同时抽调野战部队中的老干部作为骨干,与进步青年们组织在一起,组建西南服务团。华东支前司令部副司令员曹荻秋拟任西南服务团一团团长,负责服务团的初期筹备工作。消息一经传出,随即在上海、南京、安徽等地掀起了一股"南下热",万余进步青年报名参加西南服务团。

 

讲座现场

 

6月12日,西南服务团在上海成立,一团初期成员有六千余人,前往南京学习。随后,在南京又由第二野战军组建西南服务团二团,第二野战军兵团一级的政委彭涛担任二团团长,其成员有淮海战役支前部队骨干、第二野战军政工人员,以及大量各地响应号召而来的青年学生等,共计三千余人。西南服务团在南京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政治思想学习与部队拉练演习。在此期间,团员们深刻学习了毛泽东思想,了解了少数民族风俗以及对待少数民族的相关政策。每日的拉练既增强了团员的身体素质,又提升了服务团的部队纪律性。这些都为日后西南服务团进军西南、建设西南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不断有新的团员加入,待到10月刘邓大军挥师西南时,西南服务团已达到近一万七千人,其中由六千余名军队老干部担当骨干力量,其余一万多名团员则为青年职工和大中学生。


继:进军大西南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解放大西南就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重视,并在战前进行了重要部署,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充分体现了毛主席“大迂回”的战略。

当时,进军西南困难重重。在西北战场上,胡宗南部被彭德怀的第一野战军重创后将残部召集,主力收拢于四川。南部的白崇禧桂系部队被林彪的第四野战军打败后退守四川,加之四川的险要地势,使得进军四川异常艰难。刘伯承、邓小平、贺龙三人在几次商议后决定:由贺龙率领第一野战军第十八兵团于北面的秦岭佯攻,刘邓二人率二野主力进行战略大迂回,在第四野战军的配合下由川东南地区进军重庆,进而全面解放四川地区。西南战役的结果证明,毛主席的战略迂回战术是十分成功的,蒋介石错误地认为解放军的主攻方向在川北秦岭一带,派遣其亲信胡宗南残部6个兵团于北面严防死守,而在川东南地区则由宋希濂部及早已元气大伤的白崇禧桂系部队防守。残破的桂系军队根本无法抵御锐不可当的刘邓大军,直到刘邓大军打到川贵边境时,蒋介石方才如梦初醒,却也为时已晚。1949年底,西南战役结束,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西康全面解放。

 

王玉明

 

西南服务团全程跟随行军,并在途中更改了部队番号,新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西南服务团。据王玉明、丁贤矩两位回忆,部队在9月30日晚出发,一路上跟随刘邓大军辗转迂回,或步行、或火车、或轮船,历经武汉、岳阳、常德、秀山等地,跨过长江、翻越白马山等大江大山,过湖南、湖北、贵州等省份,最后抵达重庆,耗时两个多月,全程行军约7000里路。其中,从常德到重庆,全程徒步行军,58天,5000多里。

西南服务团中有大量女团员,行军配置也与作战部队不同,所有成员皆不配枪,仅以班为单位,每班配一把步枪。除了标配的水壶、铺盖等常规物品外,每人还配有防止跳蚤滋生的DDT、一把雨伞以及一个尺许长的米口袋。

行军路上的艰苦难以名状,部队每天天不亮就要出发,到上午10点左右才休息吃饭,每天行军上百里路。晚上休息则借宿民舍,部队纪律又规定不可借住主卧,只可居住厢房、客厅,实在住不下,就住在牛圈。据丁贤矩回忆,他在行军途中就曾三次借宿于牛圈之中。为了确保军事行动的秘密性,团员们不能写信回家,家人们担心不已,团员们对家人的思念之情也难以倾诉。

行军途中的路况十分复杂,既要提防地方匪患,又要注意国民党残部的袭扰。行至酉阳龙潭时,就曾发生了非常激烈的交战。据王玉明回忆,当夜的枪声连绵不断,响彻整晚。所幸考虑到西南服务团的特殊性,他们的行进位置被安排在整个部队的中部,前后皆有战斗部队掩护。
整个行军对于西南服务团的团员是一次巨大的考验,但并没有打倒这些心怀信仰的团员,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革命信念。西南服务团所过之处,满是歌声,青春而又坚定的声音响彻山野,他们将革命胜利的信心与建设新生的希望一起带到了大西南。

续:建设大西南

随着西南四省的解放,西南服务团的任务也才刚刚开始。西南服务团全团一万七千余人被分配到了云、贵、川、康各地。其中四千多人接管并建设重庆,王玉明、丁贤矩两位就在其中。

解放后的重庆,被列为直辖市,由中央直辖、西南局代管。西南服务团全面接管了重庆原有的国民党政府机构,对于原政府机关人员也全部留用。王玉明被分配到当时新设的第五区(今重庆市南岸区)的原国民党重庆市第十八区区公所所在地(今弹子石老街)配合工作。1983年,奉调前往九龙坡区,直至离休。

据丁贤矩回忆,国民党在重庆原设有十八个区,每个区设有区公所,区内下设保,由保长管辖。同时,设立保干事以维护治安,保以下设甲,由甲长管辖。解放后,西南局计划每个区由20-25个西南服务团的干部接管。每区配备组织干事,由原团里的带队干事担任,作为军代表进一步帮助服务团的青年学生们更好的接管重庆各区。他被分配到原国民党所设的第五区参与工作。半年后,渝中半岛各区合并为第一区,即市中区(今重庆市渝中区)。

 

丁贤矩

 

在此后的五年里,西南服务团的团员全面接管了重庆的政务、军事、财经、交通、后勤等各方面机构,并在各地方新增设有盐务大队。

王玉明、丁贤矩等服务团团员留在重庆主城区,而更多的服务团团员被分配到了重庆辖区下的各乡镇,那是更危险的地方。当时,全国各地乡镇匪患严重,西南地区也不例外。由于人数的劣势、通讯的不便等一系列问题,有近四百名西南服务团团员在接管西南各乡镇区县的过程中牺牲,仅重庆地区就有六十八名团员牺牲。


 

末:团史之研究

如今,西南服务团已成回忆,但它的历史却被保留了下来。1985年,西南服务团团史研究会正式成立,并在重庆各区县设有分会。研究会负责整理团史资料、出版回忆录、制作电视纪录片以及筹备纪念馆的建设。经过近四十年的整理归纳,研究会完成了使命,于2019年解散,各分会也于2020年陆续解散。研究会成立期间,出版了大量书籍和纪录片。西南服务团纪念馆最早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秀山设立,2019年11月,在涪陵区望州公园新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历史陈列馆。研究会将几十年来整理的资料全部移交至重庆党史研究办,西南服务团的历史被永久地保存下来。

 

西南服务团相关资料

 

  丁贤矩说:“来到重庆,建设重庆,我无怨无悔。”在离休后,丁贤矩和王玉明未曾想过回到家乡,或许是因为他们已在家乡,在心底里他们早已将自己当作重庆人,视作重庆的一份子,他们说着一口流利的重庆话,就是最好的证明。他们来到重庆、扎根重庆、建设重庆、热爱重庆,也指引后辈继续着他们的革命使命。

 

合影纪念

 

  如今,西南服务团早已成为历史,团员们也大都作古。部队番号或许有消逝的一天,但记忆绝不会消退。那段如歌的岁月已深深镌刻在重庆的历史中。72年过去了,时光在西南服务团的团员身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已是暮年的团员仍然深深记着他们走过的革命岁月。历史或将蒙尘,而他们留给西南、留给重庆、留给后辈的精神,将永久闪耀。(本文经王玉明和丁贤矩审定)

 

整理:胡滨洋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