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长江三峡出土的繁昌窑青白瓷
长江三峡出土的繁昌窑青白瓷
发布人:  2021-12-14

繁昌窑青白瓷,与江西景德镇青白瓷的创烧时代应相同,二者质地既相似又相异。长江三峡库区重庆河段的云阳、奉节、忠县、涪陵等地均有出土五代与北宋的繁昌窑青白瓷。三峡虽水势汹猛,交通险要,仍出土不少繁昌窑青白瓷,既反映其产量之多,又充分证实其深受峡区人民喜爱。繁昌窑胎釉精者甚精,但大多数胎釉偏黄,外下腹足无釉或漏釉;景德镇窑青白瓷,胎釉细润,釉色偏蓝,以碗、盘、盏为例,除底无釉,外下腹足皆满釉。通过出土实物与文献记载,认为两窑皆是我国青白瓷的生产中心。

长江三峡流域,包括湖北的巴东、秭归、宜昌和重庆沿岸区县。三峡流域,两岸悬崖绝壁,山势雄奇险峻,江流奔腾湍急,致使三峡水上交通极为不便。但先民们在与水运搏击中,克服重重艰辛,创造并留下了无数宝贵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财富。自20世纪90年代至2003年,因修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考古工作者为抢救保护地上地下文物,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古调查与田野考古发掘,出土了不计其数且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同时发现了大量的古文化遗存,深为世人瞩目。就瓷器而言,沿岸各地出土了不少历代瓷器,将各地出土瓷器汇集,编撰而成的《三峡与中国瓷器》一书于2010年出版,其中也简记了繁昌窑青白瓷,但存在各地出土器物公示不多与时间紧迫的局限,记载数量与质地均不够概全。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器物的陆续公示,兹再作补释如下:

三峡沿岸各地几乎都有出土繁昌窑青白瓷器残片,现仅选云阳、奉节、忠县、涪陵四地出土的碗、盘、盏、炉四类器物记述如下:

 

忠县

 

长江三峡河段左岸的滨江城市,经20世纪90年代考古发掘的忠坝遗址,被誉为“5000年连绵的通史遗址,在国内绝无仅有,是世界罕见的。”出土的历代陶瓷器,难以数计,兹例举安徽繁昌窑五代、北宋青白瓷于后。

 

五代——碗 

(1) 唇口,斜壁碗,残片2片,胎白,釉色青白,积釉呈青绿色。(图1、2)2002年忠县出土。

 

图1 五代 繁昌窑碗片

 

图2 五代 繁昌窑碗片

 

(2) 唇口,斜弧壁,圈足。白胎,釉色青白泛微黄,积釉呈青绿色,内满釉,外下胫足及底无釉。胎体轻薄,造型规正(图3、4)。高6,口径15,足径5.5厘米。2002年忠县出土。

 

图3 五代 繁昌窑碗

 

图4 五代 繁昌窑碗

 

北宋——碗 

敞口,斜弧壁,圈足。白胎,釉色青白泛微黄,内满釉,外下胫足及底无釉,内壁有细小开片与小气泡,积釉呈青绿色 (图5)。高5.8,口径15.6,足径5.3厘米。2002年忠县出土。

 

图5 北宋 繁昌窑碗

口残,斜弧壁,高圈足。胎白细,釉色青白如玉,内满釉,外胫足墙与底无釉,积釉呈青蓝色,若未残损,应是繁昌窑上乘之作(图6)。足径3.5厘米,2002年忠县出土。

 

图6 北宋 繁昌窑碗

 

云阳

 

位于重庆东北部,是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腹心地带。交通便利,尤唐宋时经济文化较为繁荣,出土文物丰富。在云阳明月坝遗址中出土瓷器的窑系繁多,既有北方的邢窑、定窑,更多的是南方名窑,如浙江的越窑、四川的邛窑、湖南的长沙窑、江西的湖田窑、安徽的繁昌窑等,现仅精选繁昌窑碗记实如下:

 

五代至北宋——碗 

(1)六出莲花口碗

    口沿呈六瓣莲花,侈口,外壁斜弧为六瓣瓜棱壁,下腹圆收,内壁刻划双线六曲花瓣纹,内底亦有刻划纹,圈足。胎白细,釉青白细润,内满釉,外足墙与底无釉,积釉处闪青蓝色。胎体轻薄,造型规正,全形似一朵盛放的莲花,系仿金银器造型(图7)高6,口径14.5,足径6.9厘米,2002年云阳出土。

 

图7 五代-宋 繁昌窑六出莲花口碗

(2)刻莲瓣纹碗

侈口,斜弧壁,浅圏足,内满釉,外胫足与底无釉,外壁通身刻条形莲瓣纹,胎白,釉青白泛黄,作工粗犷(图8)。高5.8,口径12.5,足径4.3厘米 。2002年云阳出土。   

 

 

图8  五代-宋 繁昌窑刻纹碗

 

奉节

 

重庆的东大门,长江三峡库区腹心之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尤以唐宋时,经济文化更盛,世称“诗圣”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爱国主义诗人陆游等曾先后驻足于此。“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仙”李白的这首千古名诗中的“白帝”即奉节城,因此奉节也被誉为诗城。奉节出土文物极为丰富,历代瓷器不乏精品,现仅例举数件繁昌窑青白瓷为证:

 

五代至北宋——六出莲花口盘 

 侈口,口沿六出花瓣,斜腹折腰,内壁花口至底有六出筋,外壁花口至折腰处呈六瓜棱腹,浅宽圈足。胎白细,釉青白泛黄,内满釉,外腹脚边沿与足墙及外底无釉,胎轻薄,釉匀光亮,积釉处呈青黄色,造型端丽,作工精细,为仿五代至宋金银器之形(图9)。高3.4,口径12.9,足径5.7厘米,2004年奉节出土。

 

图9  五代-宋 繁昌窑六出莲花口盘

 

宋——敞口斗笠盏  

敞口,尖唇,斜直腹壁,高圈足,胎白细轻薄,釉青白莹泽,釉面有细开片,内满釉,外腹脚边沿与足墙漏釉明显,底无釉。造型工整端丽,制作考究,是繁昌窑之佳作(图10)。高5,口径10.7,足径3.4厘米,2004年奉节出土。

 

图10 宋 繁昌窑斗笠盏

圆腹四级座高足炉

侈口,宽折沿,束颈,圆鼓腹,腹底与四级塔式高足连为一体,由下而上之三级,皆素面无纹,其顶级刻印覆莲瓣纹,胎白细,釉青白泛黄,造型优雅端庒(图11)。高9.2,口径6.4,足径5.9厘米,2002年奉节出土。

 

图11  北宋 繁昌窑圆腹四级座高足炉

 

涪陵

 

地处长江与乌江交汇处,是古代交通要道,历代名人多汇集于此。汉有司马迁,唐有杜甫、张祜,宋有苏轼、黄庭坚、朱熹、程颢、陆游等皆流寓于此讲学著书,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出土瓷器窑系繁多,五代到宋的繁昌窑青白瓷亦有出土。

 

五代至宋——碗 

(1)唇沿斜弧壁碗

敞口,斜弧壁,高圈足,胎白,釉青白泛黄,内满釉,外下腹与足墙漏釉,底无釉(图12)高6.2,口径12,足径3.5厘米。2003年涪陵出土。

 

  图12  五代-宋 唇沿斜弧壁碗

(2)斜弧壁莲瓣纹碗

敞口,斜弧腹,圈足宽浅,内壁无纹,外壁刻条形莲瓣纹,白胎,釉色青白泛黄,内满釉,外下腹足墙漏釉,底无釉,积釉呈青黄色(图13)高5.8,口径12.7,足径4.5厘米。2005年涪陵出土。 

 

图13 五代-宋 斜弧壁莲瓣纹碗

(1)六出莲花口盏

敞口,斜直腹下腹圆收,高圈足,胎体色白细薄,釉青白靓丽,积釉呈青蓝色,内满釉,外足墙与底均无釉(图14)。高7,口径13,足径3.2厘米,2004年涪陵出土。

 

图14 五代-宋 六出莲花口盏

(2)六瓣莲花口盏

侈口,斜弧壁,高圈足,内壁花口至底有等距六筋线凸起,外壁呈六瓜棱腹,胎白细轻薄,釉色青白匀润,内满釉,外下腹足有漏釉,底无釉,形体端巧,制作细丽,是上乘之佳作(图15)。高5,口径13.2,足径3.6厘米,2003年涪陵出土。 

 

图15 五代-宋 六瓣莲花口盏

盘——六出莲花口盘

敞口,斜弧壁,平底,胎白细,釉色青白光亮闪黄,内满釉,外底无釉,内底有凹弦纹一圏,花口有六筋线凸起与底凹弦纹连接,形成一朵简约的莲花,形态与色釉皆让人称美(图16)。高2.5,口径12.5足径4.9厘米,2004年涪陵出土。 

 

图16 五代-宋 六出莲花口盘

 

宋——盏 

(1)敞口斗笠盏

斜直壁,高圈足,胎轻薄色白,釉青白莹润,内满釉,内底中心有一小圆脐凸起,外下脚边沿与足墙有漏釉,底无釉。积釉处闪青蓝色,造型端稳,做工较细(图17)高4.2,口径12.5,足径3.6厘米,2004年涪陵出土。

 

图17 宋 敞口斗笠盏

(2)侈口斗笠盏

斜壁,下腹圆收或斜直壁,高圈足,胎体色白轻薄,釉色青白泛黄,内满釉,外下腹足墙漏釉,底无釉,积釉处呈青黄色(图18)。高5.7,口径12.9,足径3.8厘米,2004年涪陵出土。

 

图18 宋 侈口斗笠盏

 

综上器物之载体所现,繁昌窑青白瓷,胎色白,釉色青白,有青白中闪蓝似玉,有青白中闪黄,而以闪黄居多。

造型演变。五代至北宋初,碗之特点:以唇口(又称叠唇)、花口、敞口、斜腹、浅宽圈足为其主要特征。盏之特点:仍以唇口、花口、弧腹、高圈足为主。盘之特点:以花口,浅弧壁、平底为主。宋代,碗之特点:胎釉变化不大,造型有所变化,即唇口、花口消失,新出现尖唇,圏足略为增高,腹壁仍为斜弧。盏之特点:新出现侈口、斜直壁、内底有小圆脐等。最值得注意与重视的是,无论五代到宋初,还是宋中晚期,其共具特征为:白胎,釉色青白,积釉有青中闪蓝,青中闪黄,而以后者居多。施釉皆内满釉,外下腹及足墙皆无釉或漏釉,底无釉。这应是繁昌窑青白瓷与景德镇湖田窑青白瓷的重要区别。

 


几点管见:

一、以上所记的繁昌窑五代到宋的青白瓷,仅是选几个县市为例,并不完全代表长江三峡库区遗存的繁昌窑青白瓷的全貌与数量,但至少可证五代至宋时,繁昌窑产量多,销路广,深受峡区人善用。

二、对以上器物的断代,主要是根据器物的形制特点,并参照繁昌窑的发掘报告,及《繁昌窑青白瓷集粹》。其集粹(以下繁昌窑青白瓷集粹,均以集粹代称)说:“繁昌窑创烧于五代,兴盛于北宋早期,北宋中后期逐渐衰落,前后延续近200年”。这无疑是集粹的科学论断,亦是大家的共识。

三、《繁昌窑青白瓷集粹》认为繁昌窑:“是我国陶瓷史上最早的青白瓷,是中国青白瓷的源头。”我们认为应加上“之一”,因依据1988年李毅华、陈定荣所著的《青白瓷说》:“青白瓷是江西景德镇窑工仿照玉器而发明的。…据《浮梁县志》载录‘武德四年,有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又据《景德镇陶录》载:‘霍窑,瓷色亦素,土橏腻,质薄,佳者莹缜如玉’。若以此称青白瓷是十分贴切的。从遗址看,景德镇的湖田、南市街、杨家湾等大批古窑址,均为北宋时期遗存(早的亦是五代)。”由此之言,文献记载景德镇于唐时已有称为假玉器、佳者莹缜如玉的青白瓷,但作者并未绝对信之,而据现实情况最早的亦是五代,可见景德镇亦于五代已能制造青白瓷,我们为了解是否如是,于1989年冬,在景德镇考古所工作人员陪同下,于杨梅窑发现有唇口矮圈足青白瓷碗和敞口浅腹圈足外撇青白瓷盘,有内外满釉,或仅足墙有漏釉,外底无釉,或外底有釉,但有条形支烧疤痕。从其器形特征与支烧工艺特点来看,均是五代瓷器。足证景德镇于五代青白瓷的烧制技术就已较成熟,故繁昌窑青白瓷只能称是中国青白瓷源头之一,较客观一点,此看法不知确否,大家还可切磋。

四、景德镇青白瓷,五代之碗盘皆内外壁满釉,外足墙少有漏釉,底无釉或有釉,至北宋有纪年墓出土青白瓷为证,其碗、盘、盏除底无釉,皆内外满釉,决无下腹无釉之器。而繁昌窑皆下腹无釉,这就是两窑的主要区别。

 


参考文献:

1.阚绪杭《繁昌县骆冲窑遗址的发掘及青白釉瓷的创烧问题》载《文物春秋》1997年增刊。

2.繁昌县博物馆编《繁昌窑青白瓷潗啐》,文物出版社2013年版。

3.李毅华、陈定荣《青白瓷说》载中国古陶瓷研究会.92年会专辑《景德镇陶瓷》第三卷,第一、二期。

4.彭适凡主编《宋元纪年青白瓷》庄万里文化基金会1998年版。

 

图文:董小陈  李玉彬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