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专家讲坛 第一讲丨董华锋:川渝石窟的营造程序
专家讲坛 第一讲丨董华锋:川渝石窟的营造程序
发布人:  2022-01-27

为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拓宽青年学者学术视野,提升业务人员科研水平,2022年1月20日,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学术科研周之专家讲坛在我院枇杷山书院举行。专家讲坛由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方刚主持,共邀请六位市内外专家,研究内容涉及石窟寺考古研究、青铜器修复理论与实践、三星堆遗址考古发现、西南地区城乡建筑遗产利用、大遗址保护、岩画研究等领域,为大家带来一场学术盛宴。按照疫情防控需要,本次专家讲坛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同步进行,院内6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现场参加,野外工作人员以及文化遗产研究爱好者通过网络聆听了本次讲坛。

 

 

川渝石窟的营造程序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学术科研周专家讲坛

第一讲

 

专家讲坛第一讲邀请的是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董华锋,他在线分享了题为“川渝石窟的营造程序”的学术讲座。讲座内容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石窟寺保护利用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国家文物局印发了《中国石窟寺考古中长期计划(2021-2035年)》,并于2021年12月24日召开了“十四五”石窟寺保护和考古工作会。董华锋系统梳理会议发布的数据后指出,川渝地区的石窟寺数量占全国的47.6%,是中国石窟寺版图的重要区块。在川渝石窟的众多研究问题中,营造程序是一个重要的论题,是深入认识石窟寺这类考古遗存的重要切入点。较之既有的研究成果,营造工匠、营造仪轨、后期重妆是目前关注相对较少的几个石窟营造环节。

第二部分,川渝石窟的营造工匠。董华锋系统整合了川渝石窟唐宋时期的造像记、妆彩记、工匠题名等各类铭刻资料,讨论了工匠的工种、级别、组织方式等问题,并进一步指出:唐宋时期,川渝地区形成了分工完备、级别分明、组织得当的石窟工匠体系。他们是石窟的直接营造者,是该地区得以大规模开凿石窟的专业技术人员保障。

第三部分,川渝石窟的营造仪轨。董华锋在整理石窟铭刻材料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记载,考证了川渝石窟营造过程中相关仪轨的主要类别和组织方式。他认为:唐宋时期,川渝地区窟龛开凿结束后一般都会举行配套的宗教仪轨。这是石窟营造程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过去的研究对此重视不足。这一环节的完成才是石窟营造活动真正结束的标志。

第四部分,川渝石窟的后期重妆。综合分析铭刻材料和窟龛中的各类遗迹现象,董华锋认为:妆彩是石窟营造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行为,历史上形成的后期重妆遗存是石窟寺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期重妆原因众多,功德主身份多元,重妆方式各异,目的同样是施造功德。重妆不仅使脱彩的龛像“普焕神容”,同时也使石窟寺文化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被不断拓展。

董华锋 供图

最后,董华锋对讲座进行总结,他认为石窟寺是一种内涵复杂的考古遗存。对于这类考古遗存的研究,不仅涉及田野考古、分期排年、题材信仰、样式风格、历史背景、文化交流等问题,还涉及营造程序的问题。这是深入认识石窟寺的重要面向。石窟寺的营造历程长久,环节众多。透过附着在石窟中的铭刻材料及各类遗迹现象,可以管窥石窟营造各个环节的大体面貌。

讲座结束后,主持人方刚对董华锋的精彩讲座表示衷心的感谢,肯定了董华锋有关川渝石窟营造程序研究的重要意义,并指出他的研究为重庆石窟寺考古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整理:马晓娇 卫亚晶

(本文经董华锋审定)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