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芳华印记:致敬绽放于田野的铿锵玫瑰
芳华印记:致敬绽放于田野的铿锵玫瑰
发布人:  2022-03-08

近年来,随着《国家宝藏》《考古学大会》等一系列节目的火热播出,一线考古人员慢慢进入了公众视野。更多的人开始对这群常年埋头于田野,与古墓、遗址打交道的人有了兴趣,活跃其中的女性考古工作者更是吸引了广泛关注。在第112个国际劳动妇女节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走近这些将青春和汗水挥洒在田野,将历史和春秋担负在肩上的女性,感受榜样的力量。

 

一、中国考古学的百年历程,女性力量从未缺席

女性考古学家并不是近年才有的。随着上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浪潮,受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感召,一些出生名门,有知识、有思想的新女性,怀着强烈的兴趣,在考古、文博学科刚刚传入中国之时便加入其中,成为中国第一代女性考古学家的代表,如曾昭燏先生在博物馆论和考古实践方面,何正璜先生在野外文物古迹调查方面,容媛先生在金石学编目方面以及游寿先生在碑刻研究方面,均为考古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1 曾昭燏讲述文物知识

 

 图2 何正璜考察顺陵石兽

 

图3《容媛金石学文集》

 

图4 游寿先生笔记(20世纪20年代)

 

第二代女性考古学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起来的首批女考古学家。从1952年至1955年,由国家文物局、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和北京大学合办了四期“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以及北京大学等院校设立了考古专业,为考古行业“全国开花”培养了大批骨干,其中不乏杰出女性,如妇好墓的发掘者郑振香先生、投身于田野考古实践的郑笑梅先生、江汉地区考古先驱王劲先生、“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先生等。她们是卓越知识女性的代表,她们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祖国的考古事业,为后辈学者树立了优良的学术传统。

 

第一期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1952.8—1952.11)

 

图6 郑振香在小屯工地观察现象

 

 图7 郑笑梅在兖州西吴寺的领队培训班

 

图8 王劲在盘龙城遗址清理一号宫殿遗址

图9 樊锦诗实地考察敦煌壁画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考古学迅速恢复并再次进入繁荣期,考古新发现层出不穷,考古学理论和方法有了突破性进展,现代科技手段和多学科方法使得考古学信息获取、文物保护和研究解读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提升。这一时期的女性考古学者成为了我国考古领域的中坚力量,她们的视角从国内扩展到国际,研究方向涉及器物类型、文化传统、经济形态、遗址空间分布等诸多方面。行业内也愈发重视女性群体,2007年,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召开了主题为“女考古学家的思考与实践”(国际)学术论坛活动,对性别考古学进行了讨论,指出在考古研究中对女性考古学现象应该给予特殊关注;2010年和2018年,南京大学先后召开了两届 “女性考古与女性遗产学术研讨”会,从性别考古学、历史女性的文化遗产、女性考古工作者等多个层面开展了深入交流,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女性考古与女性遗产事业发展。

 

图 10 首届“女性考古与女性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二、现代考古大发展,女性角色别样风采

 

尽管经过几代女性考古学家前仆后继的努力,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女性在考古行业的比例仍然是明显偏低的。有研究者曾对我国女考古学家群体的形成发展与职业状况做过调查,他们发现在我国考古文博领域,女性人数明显少于男性,且多从事宣传及行政等辅助性工作,参加田野发掘的女性数量很少。

21世纪以来,在田野第一线工作的考古女性数量明显增加。分析其中缘由,有三大契机正在改变“田野考古更适合男性”这一传统认识:

一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消弭了基于职业特性的男女生理差异,大大提升了女性在考古第一线的作业机会。

二是现代平等互助的家庭模式,使女性工作者不再桎梏于传统家庭角色,有能力为社会贡献更多自己的力量。

三是大量年轻的知识女性自我认知的提升,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从而获得个人成长进步、实现自我价值。

 

图11 西藏桑达隆果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何伟、拥措在进行RTK测绘

 

正是以上契机的潜移默化,共同促进了21世纪女性考古工作者的大量涌现。近年来,陕西省、河南省、江苏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重庆市等省市级考古单位内有越来越多的长期坚持在田野考古第一线的女性工作者见诸于各种报道。她们在田野发掘、科技考古、器物修复、绘图摄影等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获得了行业内外的一致认可与赞扬,如荣获“2019年度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的中国西部首支女子考古队、获评“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高原考古队,都是由女性工作者主导并开展考古田野工作的。

 

图12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原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女子考古队

 

回看考古女性工作者的初心,可以感受到她们的成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其一,社会思想解放与国家层面的推动,为女性从事田野考古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契机;其二,文化自信的引领和专业教育的系统化,为从事田野考古的女性储备了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其三,新时代女性不屈不挠、积极进取的卓越品质,成为实现个人价值的内驱动力。

女性考古工作者的大量涌现以其在事业上的成功经验同样反映出女性在从事考古工作的一些优势:一是亲和性强、善于与人沟通,更具组织协调及团队协作意识,看待事情更具同理心,便于考古工作不同年龄、不同工种之间工作的协同推进;二是善于规划统筹,由于女性天然具备在多重角色中寻找平衡的能力,善于将时间、空间、工作与生活的诸多问题分清轻重缓急、化繁为简,从复杂任务中找准突破口,聚焦聚力抓重点,能更具效率地统筹解决考古过程中的问题;三是性格中兼具坚韧和细致,考古本身就是一件需要长期坚持、细致耐心的工作,甚至需要独立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而女性往往能抓住全局的重点、重点的关键,解决好每一个挑战。

 


三、新时代中国考古学的气派风格,女性考古未来可期

 

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中明确指出,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提出了“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宏伟目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现代考古百年辉煌中,女性力量从未缺席。在新的征程中,女性更要发挥“半边天”的主观能动性,做好考古资料的发掘、整理和阐释工作。不久前,北京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中心发布的《00后高考志愿兴趣报告》中发现:00后的考生兴趣倾向正打破大众的认知“常理”——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考古学位居“00后最感兴趣的十大人文专业”的前三。这个时代已经为考古事业的大发展打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积蓄了大批的后备力量。

 

 

2020年,湖南女孩钟芳蓉以676分的优异成绩报考了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她决定沿着她的偶像——樊锦诗先生的足迹,“选择为考古献身,找到心灵的归处”。其实她的选择并不是个例,据不完全统计,仅就西北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考古、文博专业2017至2021届在校学生中,女生比例已经过半,甚至达到八成之多。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主动加入到考古行业来,她们怀揣长枪和玫瑰,勇往无前,努力打破“玻璃天花板”,争取自己的一席之地。

2022年,我们正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十字路口上,世界格局正迎来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在巨变面前,于危局中开新局,于危机中育新机,整个国家乃至于我们每个人都将面对时代大潮的冲击。当代考古人肩负着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传承中华文明,讲好中国故事,是考古人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也是每个女性考古工作者的使命。可以预见,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热爱考古、热爱田野第一线的女性考古工作者出现。她们将沿着前辈的脚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她们也将不负韶华,开拓创新,顺应时代大潮,成为自己的真心英雄。

文稿:燕妮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