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渭溪老街 ——当爱已成往事
渭溪老街 ——当爱已成往事
发布人:  2022-04-15

那年的我们,手挽手十指紧扣,沉浸在相约终身的幸福之中,走遍了多少古镇老街的角落,欢声笑语飘荡在那里。然而,在山腰飘逸的红雨,随着北风凋零,我轻轻摇曳风铃,不知不觉,记忆竟如此渐远渐行。我独自来到故地,坐在渠江边上感受和我一样苍老的渭溪。正如那大明洪武年间设置的江岸码头,承载了650年来的舟来楫往、风华水韵,直至斗换星移,世事沧桑,最终繁华落尽。

 

 

南宋诗人袁说友写有著名诗篇《过渠江渡》:

 

 

 

櫂歌江峡三月程,颇厌风涛困征橹。

驱车山路两旬浃,又觉崎岖萃劳苦。

甘溪岭下冉村路,一道渠江拆山坞。

风平雨细无皱面,浥浥寒漪清客暑。

渡船也学钲鼓声,催上篮舆傍江浒。

夷犹短楫瞥眼过,却怀江程久如许。

山踪水迹本游戏,南北东西惯安处。

兹行两脚不遗力,千里环山几艰阻。

一江淼淼横目前,如渴得泉旱得雨。

流波闻向合州去,却入恭江汇西溆。

便欲挟浪扁舟西,褰裳回首忻从之。

君恩如天未酬,一念惓惓系孤变。

 

渠江,也称渠河,古称“潜水”,又名岩渠水,两晋时称巴江、巴水,宋以后定名为渠江。渠江是长江支流嘉陵江左岸最大的支流,发源于川陕交界的米仓山(巴河)、大巴山南麓(州河),汇大小支流582条,于四川渠县三汇镇至重庆合川钓鱼山下云门镇姚家沟村渠河嘴,注入嘉陵江,干流全长306公里。

 

 

滔滔渠江从上游四川广安、岳池,经叶子溪、青杠坪、堰堆河边一路南流,流经重庆合川双槐镇所在地渭溪场。据《重庆市地名词典》记载:“渭溪场原名渭子溪,是因为场镇南部有一条小溪流入渠江,江水回旋犹如“纳胃”,因胃渭同音,渭子溪因此得名。”1926年曾设立渭子镇,辖渭溪场、黄土场、石龙场、庆和场。1949年前后设立渭溪乡,1958年设立渭溪区,辖渭溪、新建、石龙、黄土、双槐5个公社。1983年恢复设立渭溪乡。1993年,撤双槐乡与渭溪乡合并设立渭溪镇,2005年撤渭溪镇、黄土镇一并设立今天的双槐镇。

 

沿着渠江漫步,会遇到一条河沟倾注,这是双槐镇兴渭村4社的背妻河沟。抬头可见前方30米之处横跨有一座清代石桥,名曰渭溪桥,也叫背妻桥。这是一座二墩三跨的石结构平桥,桥墩成逐层上收的梯形,桥礅下雕刻有龙头,桥面由厚约0.5米的条石铺成,下有圆木和石孔。时光荏苒,风雨不休,如今桥身结构依旧稳固。渭溪桥紧靠渠江,两侧与后方均为小山坡,桥下河流的流量较小且含沙量较高,故所处形势犹如男子背妻一般,因此得名背妻桥。不仅如此,在背妻桥以北约200米有一座老宅院,当地人也冠以“背妻”之名,名曰背妻院子。背妻、背妻,因爱而背妻,这真是一个充满着浪漫主义想象力的地方。

 

 

慢慢走入渭溪老街,俯瞰渠江,确如袁诗所说“风平雨细无皱面,浥浥寒漪清客暑”。想必炎炎夏日,江边码头,老槐树下,看着平阔江面靠岸的船只进出,涤荡出“寒漪”连连,顿时觉得清爽无比,心静自然凉,暑闷似已消失无踪。佛家倡导“静”的哲学,平息内心的波澜。也许,在渭溪老街这样的老街,处处散发着安静的气息,使得自己也愿意静下来与过往暂时达成和解。

 

 

渠江如画,老街如诗,乌篷小舟如水墨润笔,在静水碧境的渠江里勾勒出波光粼粼的流线写意。生计跟着物流走,随着现代物流效率的提升,内陆水运已经不再那么具有性价比,码头安静了下来。

 

把思绪推向100年前乃至更深远的历史时空,四川达州巴中一带的农民生产出来的物资,都要通过这条河运至重庆去卖,又在重庆周转到湖北汉口,卖了钱以后采购的生活物资又要从这条河运回去。水路和陆路过往的客商太多,就需要洽谈生意、休闲娱乐和歇脚休息的场所,由此想见,渭溪老街因水而兴,曾经的这里一定是一派清明上河图的生机景象。古往今来,这里一直是渠江西岸孙家、龙市、肖家、会龙等乡镇通向华蓥山区的渡口码头,华蓥山区的山货及土特产也通过渭溪码头经渠江转运,渭溪场也因码头而一度成为华蓥山片区的商贸集散地。

 

 

那时的渭溪码头或可谓是“渡船也学钲鼓声,催上篮舆傍江浒。”篮舆(lán yú), 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形制不一,一般以人力抬着行走,类似后世的轿子,也说古时一种竹制的坐椅,大概就是类似于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滑竿”吧?江浒(jiang hǔ),意为江边。渡船来来往往,如同战场上的阵阵钲鼓,声声催促着力工们赶紧把船上的篮舆旅客抬上岸去。

 

 

漫步在青苔色染过青石板的陡梯子街与渭溪老街上,渠江风光、青砖黑瓦、熏烟袅袅,拼构出一幅鲜活灵动的码头小镇。据说,渭溪老街有一大传统是户户酿酒,轻轻地抿上一口渭溪烧酒,甘冽,醇香,不刺喉,不上头。

 

 

据说,渭溪老街还有一大传统是家家熏肉。淡淡的熏肉烟香循着青石板道路贯穿了十字街、草马街、登天街等街衢巷道,在街巷风道效应的加持下,爬上青条石铺就的梯子街,弯,曲,陡,坎,直达云深处。

在渭溪老街的下游,渠江左岸的三道弯溪口上,还有一奇观。在这里可以见到有上下两桥,名为三道弯溪口万寿桥,又称“连拱桥”。两桥互为直角,均是单券、单孔的石结构拱桥,为清代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建造。由于桥两端堆土厚实,无法测量其引桥长度。经局部清理和勘测,桥面平直,石料用材规整,中间用长条形石板纵联平辅,两边用方形石板错缝镶接,两桥型制基本相同,单券采用纵联砌置,平式叠砌,拱石之间无榫卯,系无绞拱造法,拱券收分明显。桥体用石较为规范,灰缝结合紧密。以基石为桥磴,拱券置于基石上。远看其间紧密联通,犹如爱人紧紧相连的两手。

 

 

只是爱意早已消散不在,石桥依旧默默无语,守护着当初的誓言。

偶尔,我喜欢来这里驻足停留,细化品味到脚下条石上雕刻的沧桑,喜欢走到高处俯视层层叠叠的房顶上,数着一片一片小青瓦,喜欢呼吸老街上的空气,喜欢感受逝去的爱情、莫名的乡愁交织在一起的情绪。

 

 

忽然,微信上传来了一条语音信息:“我看到你的朋友圈照片,你去的就是我的老家呀”,然后复归寂静。是啊,如同眼前的渭溪老街,当爱已成往事,居然有了一丝归来的温馨。

 

图文:沈祖全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